根據以上數據來看,不免令人得出這樣一種強烈的印象:在三八線上是南韓方麵先開的火。但是我再重複一遍:與南韓比起來,北韓方麵的數據是稀少的。南韓方麵的數據在此重上要大得多。因此,根據這些數據,必然得出不利於韓國和美國方麵的結論。如果北韓方麵也發表了同樣數量的數據,加以比較,也許就會變得更明確和公正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實:南韓軍隊剛一“入侵”,北韓軍隊不僅立即把他們“趕回去”,並以破竹之勢攻下漢城,向大田以北挺進,別動隊還快速進擊日本海沿岸的江原道;而且開戰數日後,北韓軍隊就與取韓國軍隊而代之的美軍交手,把美軍一直追擊到南韓的一個角落裏;這種實力也使我們大為驚野。當然,正如北韓方麵所說的,美國占領地區的人民抱有民族解放的熱烈願望,而北韓軍隊在遠離三八線的後方所受的訓練也一定發揮了作用,但我們想知道這場高度近代化戰爭的起源。
坦率地說,究竟是哪一邊先越過三八線的,我認為這隻是時間先後的問題。因為李承晚一直叫嚷要“北伐”,金日成也提出解放南韓的號召,在戰爭以前經常向南韓人民發出呼籲。李承晚認為整個朝鮮都是自己的“領土”;金日成也同樣認為李承晚政府是傀儡政府,而南韓是遭到美國侵略的地區。總之,對雙方來說,用三八線這樣一條界線來分開的兩個國家並不存在。戰爭爆發之前,沿著這條界線曾發生過一千多次小型戰鬥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聯合國觀察員們在六月二十四日回去後,提出了(三八線視察)報告。戰爭就在他們離去的當天晚上爆發了。李承晚宣稱:由於北韓的挑釁,戰爭爆發了。另一方麵,北韓政府報告說,韓國軍隊從三處越過三八線,北韓軍隊將他們擊退後,轉入了進攻。”(伊·弗·斯通)
四
在概述韓戰的經過之前,我們先大致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以便了解它必然發生的原因。
世界大戰結束了,但是真正的和平並未到來,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冷戰。由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的杜魯門聲明、六月的馬歇爾計劃等等,美國的政策表麵化了。到一九四九年四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時,美國對蘇包圍的體製已完成了。美國用海外軍事基地網包圍蘇聯的所謂“遏製”的局麵,大體上形成了。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壟斷這一軍事技術上的優勢作為它的後盾。
當時美國以儲備原子彈而自負,認為蘇聯在今後十五年內不可能擁有原子彈的看法仍占上風。在運載原子彈方麵,美國還擁有b-36、b-50等型遠程不著陸飛行的轟炸機,並且認為蘇聯在這方麵的技術也落在後麵。根據這個戰略,一九四六年三月按照總統的命令成立了戰略空軍司令部。
這一戰略的目的是:破壞力在時間上的集中、攻擊力在組織上的集中、以及戰鬥力在地區上的集中。總之,隻需要八枚原子彈,就能取得b-29型轟炸機三萬二千架次以十四個月的時間轟炸日本所取得的效果,而且能夠以最少的人力集中地完成。各架飛機預先知道該對哪裏進行攻擊,平時就在這種狀況下經常受訓練,並不是接到命令後才進行攻擊,而是一開始就確定了攻擊目標。按照這樣的體製,美國以一千五百架戰略轟炸機包圍蘇聯。把這些轟炸機分布在一百五十個到一百六十個基地上,以蘇聯為瞄準目標,形成一個包圍圈。這樣,一旦緊急時能夠大舉進攻蘇聯的戰略體製便布置就緖了。一九四七年九月,美國空軍部獨立出來,對蘇戰略部署即告完成。
如果聯想到“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是這以後不久的事,就能夠清楚地理解美國的計劃了。
但是,形勢改變了。中國紅軍控製了全中國,蘇聯宣布擁有原子彈。馬林科夫在一九四九年十月革命節發表聲明說:如果美國用原子彈突然襲擊,蘇聯也能夠用原子彈予以報復。由於這種新形勢,“遏製”戰略完全破產了。這使得美國焦灼起來。要是照這樣下去,美國勢必越來越陷於困境。投在世界各地的龐大資本怎麽辦呢?美國的下一步手段可以說是除了以朝鮮為跳板向蘇聯和中國進行分段作戰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此外,還有一件有利於美國進行韓戰的因素:由於頭年十月蘇聯要求接納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提案被否決,蘇聯一直在抵製聯合國。
如果蘇聯當時出席聯合國會議,美國提出的“由聯合國軍隊出麵幹預”的建議必然會因蘇聯行使否決權而無法通過。在朝鮮的聯合國軍的組成,當然是以美國為主力,統帥權自然也由美軍獨攬。因此,蘇聯抵製聯合國,結果卻給美國幹涉朝鮮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斯通寫道:“實際上,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從北韓方麵看來,似乎非常不合適。由於蘇聯提出的接納中共加入聯合國的建議未獲通過,蘇聯就對此表示抗議,從那年一月開始抵製聯合國,沒有出席安全理事會的會議。安理會的另一個‘東歐’方麵的席位,被與蘇聯意見不和的南斯拉夫所占據。因此,如果美國試圖動員朕合國來反對北韓,安理會裏沒有一個友邦會行使否決權來否決它的提案。”
五
這裏再大致回顧一下在這樣一種國際背景下的戰前朝鮮的形勢。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軍投降,三星期後(即九月八日),霍奇中將統率的美國第十四軍從沖繩進發,在仁川登陸,從空中散發了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布告,傳達了美軍最初的意旨,聲言要在南韓成立軍政府,保留過去日本的各種機關和職員,凡擾亂治安及反抗占領軍者,一律嚴懲不貸,並規定英語為公用語言等等。這一天,韓國民主黨宣告成立。美國軍政當局利用這個係統的九個人成立了諮詢機關。李承晚從美國回來,當上了右翼的首領。十月十七日,霍奇中將聲明軍政府是南韓唯一的政府,開始鎮壓在南韓各地組織起來的各級人民委員會。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確定解決朝鮮問題的具體方案。
莫斯科會議上確定的解決方案的要旨是:成立朝鮮民主主義臨時政府,創造條件迅速剷除日本帝國主義長期統治所造成的惡果;成立美蘇聯合委員會共同製訂臨時政府組織方案;委員會與朝鮮各民主政黨協議;為了輔導朝鮮臨時政府取得國家的獨立,聯合委員會實行四國(美、蘇、英、中)監督製以便予以協助等等。不久以後,美國自己抵製了這一決定。
李承晚和金性洙(韓國民主黨黨魁)等人說莫斯科會議的決定是把朝鮮託管,展開了反對運動,一部分民族主義者與他們起了共鳴。霍奇宣布他們有“反對的自由”,支持了、他們,企圖以該集團(民主黨議員)為核心,成立臨時政府,把三國外長所決定的路線的主要內容抽掉。為了獲得“多數”以便協議成立臨時政府,製造了無數的團體,總數竟達一百十九個之多。
坦率地說,究竟是哪一邊先越過三八線的,我認為這隻是時間先後的問題。因為李承晚一直叫嚷要“北伐”,金日成也提出解放南韓的號召,在戰爭以前經常向南韓人民發出呼籲。李承晚認為整個朝鮮都是自己的“領土”;金日成也同樣認為李承晚政府是傀儡政府,而南韓是遭到美國侵略的地區。總之,對雙方來說,用三八線這樣一條界線來分開的兩個國家並不存在。戰爭爆發之前,沿著這條界線曾發生過一千多次小型戰鬥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聯合國觀察員們在六月二十四日回去後,提出了(三八線視察)報告。戰爭就在他們離去的當天晚上爆發了。李承晚宣稱:由於北韓的挑釁,戰爭爆發了。另一方麵,北韓政府報告說,韓國軍隊從三處越過三八線,北韓軍隊將他們擊退後,轉入了進攻。”(伊·弗·斯通)
四
在概述韓戰的經過之前,我們先大致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以便了解它必然發生的原因。
世界大戰結束了,但是真正的和平並未到來,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冷戰。由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的杜魯門聲明、六月的馬歇爾計劃等等,美國的政策表麵化了。到一九四九年四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時,美國對蘇包圍的體製已完成了。美國用海外軍事基地網包圍蘇聯的所謂“遏製”的局麵,大體上形成了。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壟斷這一軍事技術上的優勢作為它的後盾。
當時美國以儲備原子彈而自負,認為蘇聯在今後十五年內不可能擁有原子彈的看法仍占上風。在運載原子彈方麵,美國還擁有b-36、b-50等型遠程不著陸飛行的轟炸機,並且認為蘇聯在這方麵的技術也落在後麵。根據這個戰略,一九四六年三月按照總統的命令成立了戰略空軍司令部。
這一戰略的目的是:破壞力在時間上的集中、攻擊力在組織上的集中、以及戰鬥力在地區上的集中。總之,隻需要八枚原子彈,就能取得b-29型轟炸機三萬二千架次以十四個月的時間轟炸日本所取得的效果,而且能夠以最少的人力集中地完成。各架飛機預先知道該對哪裏進行攻擊,平時就在這種狀況下經常受訓練,並不是接到命令後才進行攻擊,而是一開始就確定了攻擊目標。按照這樣的體製,美國以一千五百架戰略轟炸機包圍蘇聯。把這些轟炸機分布在一百五十個到一百六十個基地上,以蘇聯為瞄準目標,形成一個包圍圈。這樣,一旦緊急時能夠大舉進攻蘇聯的戰略體製便布置就緖了。一九四七年九月,美國空軍部獨立出來,對蘇戰略部署即告完成。
如果聯想到“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是這以後不久的事,就能夠清楚地理解美國的計劃了。
但是,形勢改變了。中國紅軍控製了全中國,蘇聯宣布擁有原子彈。馬林科夫在一九四九年十月革命節發表聲明說:如果美國用原子彈突然襲擊,蘇聯也能夠用原子彈予以報復。由於這種新形勢,“遏製”戰略完全破產了。這使得美國焦灼起來。要是照這樣下去,美國勢必越來越陷於困境。投在世界各地的龐大資本怎麽辦呢?美國的下一步手段可以說是除了以朝鮮為跳板向蘇聯和中國進行分段作戰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此外,還有一件有利於美國進行韓戰的因素:由於頭年十月蘇聯要求接納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提案被否決,蘇聯一直在抵製聯合國。
如果蘇聯當時出席聯合國會議,美國提出的“由聯合國軍隊出麵幹預”的建議必然會因蘇聯行使否決權而無法通過。在朝鮮的聯合國軍的組成,當然是以美國為主力,統帥權自然也由美軍獨攬。因此,蘇聯抵製聯合國,結果卻給美國幹涉朝鮮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斯通寫道:“實際上,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從北韓方麵看來,似乎非常不合適。由於蘇聯提出的接納中共加入聯合國的建議未獲通過,蘇聯就對此表示抗議,從那年一月開始抵製聯合國,沒有出席安全理事會的會議。安理會的另一個‘東歐’方麵的席位,被與蘇聯意見不和的南斯拉夫所占據。因此,如果美國試圖動員朕合國來反對北韓,安理會裏沒有一個友邦會行使否決權來否決它的提案。”
五
這裏再大致回顧一下在這樣一種國際背景下的戰前朝鮮的形勢。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軍投降,三星期後(即九月八日),霍奇中將統率的美國第十四軍從沖繩進發,在仁川登陸,從空中散發了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布告,傳達了美軍最初的意旨,聲言要在南韓成立軍政府,保留過去日本的各種機關和職員,凡擾亂治安及反抗占領軍者,一律嚴懲不貸,並規定英語為公用語言等等。這一天,韓國民主黨宣告成立。美國軍政當局利用這個係統的九個人成立了諮詢機關。李承晚從美國回來,當上了右翼的首領。十月十七日,霍奇中將聲明軍政府是南韓唯一的政府,開始鎮壓在南韓各地組織起來的各級人民委員會。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確定解決朝鮮問題的具體方案。
莫斯科會議上確定的解決方案的要旨是:成立朝鮮民主主義臨時政府,創造條件迅速剷除日本帝國主義長期統治所造成的惡果;成立美蘇聯合委員會共同製訂臨時政府組織方案;委員會與朝鮮各民主政黨協議;為了輔導朝鮮臨時政府取得國家的獨立,聯合委員會實行四國(美、蘇、英、中)監督製以便予以協助等等。不久以後,美國自己抵製了這一決定。
李承晚和金性洙(韓國民主黨黨魁)等人說莫斯科會議的決定是把朝鮮託管,展開了反對運動,一部分民族主義者與他們起了共鳴。霍奇宣布他們有“反對的自由”,支持了、他們,企圖以該集團(民主黨議員)為核心,成立臨時政府,把三國外長所決定的路線的主要內容抽掉。為了獲得“多數”以便協議成立臨時政府,製造了無數的團體,總數竟達一百十九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