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所羅門的偽證3:法庭 作者:[日]宮部美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暴走族群毆想脫離集團的成員的情況,也屬於這種類型吧?”
麵對提問的井上法官,茂木用力點了點頭。“是的。這是最典型的事例。”
所有在場者都聽得人了神。
“其二,被害學生不屬於實施私刑的團體,而隻是一個局外人。比如,該團體的成員是由於某種共同的癖好鬼混在一起,而被害學生並非其中的一員,卻不幸和他們同在一所學校。”
茂木用雙手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然後左手握拳,右手食指豎起,高舉過頭,讓陪審員們都能看到。大意是:在一個大圓圈的範圍內,存在著一個由拳頭代表的集團,和一個由食指指代的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當事人會有種種說法,可根據我的採訪經驗,集團對個人實施暴力的原因都能歸結為兩個點——嫉妒和蔑視。而兩者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局外人很難認可。”
“嫉妒怎麽說?”井上法官代替檢察官推進議題。
“舉個容易理解的事例。地方學校來了個出自大城市的轉校生,公立學校來了個出自私立學校的轉校生。而這些轉校生成績優秀,家境富裕,能力出眾,在同學間很有人氣。”茂木悅男又換了一種詼諧的口吻,“所謂‘槍打出頭鳥’,這種人特別容易招人嫉恨。不過隻要人際關係處理得當,也不會有不良團夥對這種人下手。這方麵,學校的氛圍和教師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越是管理鬆懈的學校,教師越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類糾紛的危險性就會越大。”
“出於一種排外心理……”井上法官咕噥道。
茂木悅男笑了。“如果換個冠冕堂皇的說法,那就是這樣的。不過我覺得理解成‘嫉恨’就夠了。如果能把這種心思轉化為‘尊敬’倒還不錯。但如果不是這樣,事情就麻煩了。”
“那蔑視又是怎麽一回事?”
“就是字麵意思。成為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明確地稱為不良團夥——欺淩對象的,往往是身體或社會層麵上的弱者。比如有殘疾、患有疑難雜症或者家境極為貧困。”
“殘疾和疾病的情況很容易理解,可同學之間能看得出對方家境是否貧困嗎?”
“難道在城東三中是看不出來的嗎?”茂木悅男的反問帶著幾分嘲諷,“法官,恕我失禮,我認為你不具備能夠察覺這些細節的性格。在同一所學校內,學生之間經濟差距明顯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有人付不起夥食費和集體活動的籌款,甚至連學費也拖欠著。在我採訪過的事例中,就有班主任將某學生家庭接受生活補助的情況講給同學們聽,結果導致該學生遭受嚴重欺淩的情況。並且……”
茂木停頓一拍,掃視了一遍陪審員們。
“我剛才曾多次使用‘欺淩’一詞。事實上,由嫉妒和蔑視引發的針對個人的迫害,在最終發展為死亡或人身傷害事件之前,往往會伴隨欺淩行為。換言之,這種狀況下的集體私刑都是在欺淩行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升級,最終導致悲劇。而在之前說過的‘懲罰違規者’的情況下,幾乎看不到類似的欺淩現象。這也是兩種集體私刑間最重要的區別。”
不知何時,藤野檢察官已經站了起來。她說道:“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柏木卓也受到過被告及其同夥或其他學生的欺淩。”
“是的,沒有這種跡象。”茂木表示接受這一觀點,“他在這一點,也僅限這一點上是個特例。無論是從好的方麵還是壞的方麵來看,柏木都不是個引人注目的學生。他既不是被告的同夥,也並非會引起被告注意的‘弱者’。柏木與被告互不關心,都不把對方放在眼裏。”
“柏木也不是轉校生。”井上法官補充道。
“是的。不過,請大家仔細考慮一下。柏木曾經以非常引人注目的方式,向被告及其同夥昭示自己的存在。”
“你指的是去年十一月十四日理科準備室發生的衝突吧?”藤野檢察官說。
“是的。那時,柏木與被告發生了激烈對抗。無論在誰看來,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對抗行為。他用行動對被告的暴力以及破壞學校秩序的行為高聲說‘不’。這對被告而言應該是個莫大的刺激。”
茂木悅男將目光投向空著的被告席。
“在此之前,無論在校內闖出怎樣的大禍,被告也不會受到追究。老師們對他束手無策,三天兩頭受到警察的訓導對他而言是一種另類的勳章,能夠讓別的學生懼怕他。沒有人敢對他的欺淩、嘲弄和惡作劇表示憤怒並展開反擊。大家見到他,都隻能縮著脖子逃走或躲在一邊哆嗦。令人遺憾的是,老師們在他麵前也是大氣都不敢出,倒不是害怕被告本人,而是害怕他那位蠻不講理的老爸。”
“可是,柏木卻敢於反擊他。”藤野檢察官說道。
“是的。柏木確實反擊了他。”茂木接著說道。
兩人一唱一和,配合得真默契。
“狂暴的獨裁者第一次看到了反叛者的旗幟。這實在太丟麵子了。柏木讓一直君臨學校的被告出了個大洋相。被告怒火中燒,難以自已,不對柏木這小子實施報復,不揍扁他,就怎麽也出不了這口惡氣。”
神原辯護人並不提出反對,隻是傾聽著茂木的演說。野田健一倒開始坐立不安了,眼睛不停瞟向神原辯護人。
“可是,柏木在這場衝突後不來上學了。被告失去了泄憤的對象,也失去了雪恥的機會。”茂木說。
“這麽說,在理科準備室的衝突發生後,如果柏木依然來上學,成為被告眼中釘的他就可能會遭受欺淩,是嗎?”
“是的,極有可能。我認為,柏木正是預料到了這一點,才選擇不去上學。這不能算逃避,隻能算事先迴避吧。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麽,他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
“甚至不想嚐試去解決矛盾?譬如去和老師商量。”
“當時,這個學校裏具備值得作出這種嚐試的氛圍嗎?”茂木悅男的話語中顯露出明顯的攻擊性,“對於那些不能控製被告,也無法使其發生轉變,隻會躲在一旁袖手旁觀的老師,又有什麽可期待的?且不論理科準備室裏的衝突是突發的,還是柏木故意製造的事件,最妥善的處理不就是他主動從學校裏消失嗎?”
神原辯護人還是一言不發。他聽任茂木悅男一個人獨唱,讓藤野檢察官為他伴奏。
“當時的校長津崎先生、班主任森內老師以及年級主任高木老師去柏木家家訪,看望拒絕上學的柏木時,柏木一次也沒有和他們見麵,其原因也在於此。他對學校已經不抱希望了。他會在心裏說:與其來動員我上學,還不如回去做好你們的本職工作。和學校之間的隔絕狀態是柏木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反叛了被告及其同夥,卻沒人敢於奮起響應。他感到極度失望,決定離開城東三中。”
麵對提問的井上法官,茂木用力點了點頭。“是的。這是最典型的事例。”
所有在場者都聽得人了神。
“其二,被害學生不屬於實施私刑的團體,而隻是一個局外人。比如,該團體的成員是由於某種共同的癖好鬼混在一起,而被害學生並非其中的一員,卻不幸和他們同在一所學校。”
茂木用雙手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然後左手握拳,右手食指豎起,高舉過頭,讓陪審員們都能看到。大意是:在一個大圓圈的範圍內,存在著一個由拳頭代表的集團,和一個由食指指代的個人。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當事人會有種種說法,可根據我的採訪經驗,集團對個人實施暴力的原因都能歸結為兩個點——嫉妒和蔑視。而兩者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局外人很難認可。”
“嫉妒怎麽說?”井上法官代替檢察官推進議題。
“舉個容易理解的事例。地方學校來了個出自大城市的轉校生,公立學校來了個出自私立學校的轉校生。而這些轉校生成績優秀,家境富裕,能力出眾,在同學間很有人氣。”茂木悅男又換了一種詼諧的口吻,“所謂‘槍打出頭鳥’,這種人特別容易招人嫉恨。不過隻要人際關係處理得當,也不會有不良團夥對這種人下手。這方麵,學校的氛圍和教師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越是管理鬆懈的學校,教師越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類糾紛的危險性就會越大。”
“出於一種排外心理……”井上法官咕噥道。
茂木悅男笑了。“如果換個冠冕堂皇的說法,那就是這樣的。不過我覺得理解成‘嫉恨’就夠了。如果能把這種心思轉化為‘尊敬’倒還不錯。但如果不是這樣,事情就麻煩了。”
“那蔑視又是怎麽一回事?”
“就是字麵意思。成為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明確地稱為不良團夥——欺淩對象的,往往是身體或社會層麵上的弱者。比如有殘疾、患有疑難雜症或者家境極為貧困。”
“殘疾和疾病的情況很容易理解,可同學之間能看得出對方家境是否貧困嗎?”
“難道在城東三中是看不出來的嗎?”茂木悅男的反問帶著幾分嘲諷,“法官,恕我失禮,我認為你不具備能夠察覺這些細節的性格。在同一所學校內,學生之間經濟差距明顯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有人付不起夥食費和集體活動的籌款,甚至連學費也拖欠著。在我採訪過的事例中,就有班主任將某學生家庭接受生活補助的情況講給同學們聽,結果導致該學生遭受嚴重欺淩的情況。並且……”
茂木停頓一拍,掃視了一遍陪審員們。
“我剛才曾多次使用‘欺淩’一詞。事實上,由嫉妒和蔑視引發的針對個人的迫害,在最終發展為死亡或人身傷害事件之前,往往會伴隨欺淩行為。換言之,這種狀況下的集體私刑都是在欺淩行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升級,最終導致悲劇。而在之前說過的‘懲罰違規者’的情況下,幾乎看不到類似的欺淩現象。這也是兩種集體私刑間最重要的區別。”
不知何時,藤野檢察官已經站了起來。她說道:“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柏木卓也受到過被告及其同夥或其他學生的欺淩。”
“是的,沒有這種跡象。”茂木表示接受這一觀點,“他在這一點,也僅限這一點上是個特例。無論是從好的方麵還是壞的方麵來看,柏木都不是個引人注目的學生。他既不是被告的同夥,也並非會引起被告注意的‘弱者’。柏木與被告互不關心,都不把對方放在眼裏。”
“柏木也不是轉校生。”井上法官補充道。
“是的。不過,請大家仔細考慮一下。柏木曾經以非常引人注目的方式,向被告及其同夥昭示自己的存在。”
“你指的是去年十一月十四日理科準備室發生的衝突吧?”藤野檢察官說。
“是的。那時,柏木與被告發生了激烈對抗。無論在誰看來,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對抗行為。他用行動對被告的暴力以及破壞學校秩序的行為高聲說‘不’。這對被告而言應該是個莫大的刺激。”
茂木悅男將目光投向空著的被告席。
“在此之前,無論在校內闖出怎樣的大禍,被告也不會受到追究。老師們對他束手無策,三天兩頭受到警察的訓導對他而言是一種另類的勳章,能夠讓別的學生懼怕他。沒有人敢對他的欺淩、嘲弄和惡作劇表示憤怒並展開反擊。大家見到他,都隻能縮著脖子逃走或躲在一邊哆嗦。令人遺憾的是,老師們在他麵前也是大氣都不敢出,倒不是害怕被告本人,而是害怕他那位蠻不講理的老爸。”
“可是,柏木卻敢於反擊他。”藤野檢察官說道。
“是的。柏木確實反擊了他。”茂木接著說道。
兩人一唱一和,配合得真默契。
“狂暴的獨裁者第一次看到了反叛者的旗幟。這實在太丟麵子了。柏木讓一直君臨學校的被告出了個大洋相。被告怒火中燒,難以自已,不對柏木這小子實施報復,不揍扁他,就怎麽也出不了這口惡氣。”
神原辯護人並不提出反對,隻是傾聽著茂木的演說。野田健一倒開始坐立不安了,眼睛不停瞟向神原辯護人。
“可是,柏木在這場衝突後不來上學了。被告失去了泄憤的對象,也失去了雪恥的機會。”茂木說。
“這麽說,在理科準備室的衝突發生後,如果柏木依然來上學,成為被告眼中釘的他就可能會遭受欺淩,是嗎?”
“是的,極有可能。我認為,柏木正是預料到了這一點,才選擇不去上學。這不能算逃避,隻能算事先迴避吧。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麽,他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
“甚至不想嚐試去解決矛盾?譬如去和老師商量。”
“當時,這個學校裏具備值得作出這種嚐試的氛圍嗎?”茂木悅男的話語中顯露出明顯的攻擊性,“對於那些不能控製被告,也無法使其發生轉變,隻會躲在一旁袖手旁觀的老師,又有什麽可期待的?且不論理科準備室裏的衝突是突發的,還是柏木故意製造的事件,最妥善的處理不就是他主動從學校裏消失嗎?”
神原辯護人還是一言不發。他聽任茂木悅男一個人獨唱,讓藤野檢察官為他伴奏。
“當時的校長津崎先生、班主任森內老師以及年級主任高木老師去柏木家家訪,看望拒絕上學的柏木時,柏木一次也沒有和他們見麵,其原因也在於此。他對學校已經不抱希望了。他會在心裏說:與其來動員我上學,還不如回去做好你們的本職工作。和學校之間的隔絕狀態是柏木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反叛了被告及其同夥,卻沒人敢於奮起響應。他感到極度失望,決定離開城東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