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分析暮木與園田的對話,推測出他的身分,不見得能成為找到金錢來源的直接線索。」
「可是,如果知道他的職業——」
「就算知道,也是以前的事吧?不可能是現在的職業。追查暮木希望警方帶來的三個人身分,想必會事半功倍。」
說到這裏,嶽父略微偏頭。
「不過,要讓那三個人開口,也許先釐清暮木的底細比較好。」
他自言自語般低喃,把玩著酒杯。
「底細?」我複述,嶽父緩緩點頭。
「你對他的印象如何?」
「他可能當過教師,負責談判的山藤警部也有同感。」
嗯,嶽父小聲應道。「這種情況怎麽形容?雖不中亦不遠矣。不是有一個詞就能表達的說法?年輕人用的……」
我努力思索,「差一點?八九不離十?」
這隻能算是一般說法嗎?
「不——對對對,是擦到邊。」嶽父終於想起,笑道:「不過,我純粹是從園田的言行來推測,一樣僅僅擦到邊,搞不好根本落空。你就以此為前提,姑且聽之吧。」
暮木這個人——嶽父放低音量。
「應該是『教練』吧。」
教練。聽到這個詞,我想到的是跟在運動選手身邊,訓練他們、幫助他們進行健康管理的人。
「跟運動員沒關係,最近這個詞應該已不用在我說的那種意義上。」
嶽父放下酒杯,雙肘靠在桌上,十指交握。在書房擺出這種姿勢時,比起企業家,今多嘉親更像學者或思想家。
「一九六〇到七〇年代中期,也就是高度成長期,企業的新進員工研修和主管教育中,曾掀起一股sensitivity training的風潮。」
有時也取字首,稱為st。直譯過來,就叫「敏感度訓練」,但日語譯文不太普遍。
「是訓練企業人士的——敏感度嗎?」
可能是我表現得太驚訝,嶽父苦笑道:
「這種情況,應該說是『訓練企業戰士』吧。」
能夠二十四小時,為公司賣命的戰士嗎?
「藉由挖掘個人的內在,活化個人的能力,同時培養協調性,讓個人能在小團體中發揮適當的功能。」
「挖掘內在,聽起來像心理治療。」
「沒錯,st是心理治療。不過,跟最近一般的心理諮詢不一樣。最終目的是鍛鏈個人,讓個人的能力開花結果,或全麵提升,因此並非治療性。st的要求更嚴格。」
我有股不好的預感。
「st的教官就稱為教練,」嶽父接著道:「教練不是一對一指導學員。學員就像我剛才說的是小團體,五至十人,最多二十人左右。每個小團體有一名或兩名教練,負責教育與統率成員。」
「以那種形式挖掘個人內在……」我低喃,「還是很像團體心理諮詢。讓參加者抒發內心,然後針對發言進行討論,對吧?」
這是各種成癮治療常用的方法。
「沒錯。不過,指導的教練並非醫生。這一點和正式的心理治療大相逕庭。」
說白一點,任何人都能當教練。嶽父的語氣相當苦澀。
「隻要熟悉st的效果與手法,自身也能從中獲得各種意義上的好處。腦筋轉得快,口才流利的人,誰都能當教練。」
心理學與行動心理學的門外漢,認為隻需學習該領域一部分的方法論,就能夠發揮巨大效果,基於這樣的信念帶領小集團進行「教育」。
隱約掠過我鼻頭的臭味,變成明顯的臭味。
「如果是員工研修,通常是在公司命令下參加,根本無法反抗教練。」
嶽父望著我,點點頭。
「不管教練採取何種指導方法,都不能違抗。一旦告知這是最適切的新人研修或主管訓練,學員便會渴望獲得成效,進而變得服從。」
身為上班族,想出人頭地是理所當然。如果相信在研修中取得好成績,就能直接提升工作表現,會拚命去接受「好的研修」也是人之常情。
「在這樣的狀況中,進行深入學員個人內在的『教育』,萬一教練的個性或指導方式有偏差,可能會引發駭人的結果。」
「事實上,真的就演變成這樣。」嶽父說。「當時st發生過好幾起事故,主辦單位壓下不少,但畢竟紙包不住火。」
「是怎樣的事故?」
「學員自殺。」
再怎麽樣,嶽父的書房都不可能有縫隙讓外頭的風吹進來,我卻感到脖子一陣冰涼。
「有些案例以未遂告終,有些無法完全阻止。當時我掌握到的事故報告有三件,但每一件發生的過程都很類似。」
團體中會有一個人被逼到絕境。
「學員會挖掘彼此的內心深處。這樣形容很好聽,至於具體上怎麽做,就是先讓每一名學員描述自己是怎樣的人。我的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這是我對自己的認識。有時是口頭髮表,有時也會採取書麵報告的形式。」
接下來的階段,是以這些自我介紹為基礎,進行討論。
「由教練擔任主持人,讓學員針對個人的自我認識做出評價。在此一階段,愈是肆無忌憚、直言不諱,評價就愈高。可以無視年齡差距或資歷深淺,與職場上的職位也完全無關。在這個場合,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可以把想說的話一吐為快。」
嶽父拿起酒杯,喝一大口。
「當然,在這種相互批評與討論中,有時也會建立起職場上不可能建立的、新鮮而富建設性的關係,或者激發出個人潛力。實際上,st就是有這樣的效果,才會形成風潮。」
「但也有隨之而來的危險吧?怎麽樣都會變成相互攻訐。」
嶽父點點頭,放下杯子。
「每一個學員都平等地批評彼此的話,倒是還好。」
不過,人類是不知適可而止的。隻要聚集三個人,便會結黨營私,這就是人。
某人批評某人,另一個人贊同。有人持反對意見,於是團體分裂成兩派,爭鋒相對。但這種暫時性的派閥不穩定,視爭論的發展,輕易就會產生變化,組成分子也會改變。一下聯手,一下反目。
「就算說在場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人沒那麽單純,一聲令下便回歸白紙。st的情況,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與權力大小、嫉妒、羨慕與好惡,會直接帶進來。」
在相互批判的場合,這樣的感情會完全攤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種情況,隻要稍有閃失,批判就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如此一來,很快就不再是正當批判,而會發展成集團式的霸淩。
「st的會場,絕大多數是山中小屋之類遠離日常的場所。有時是主辦單位提供場地,有時是公司邀請st的教練到自家公司的研修所或招待所,但不管怎樣,全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研修期間,學員不能外出,從起床到就寢,都要根據教練安排的行程,遵守規定生活。」
所以無路可逃,嶽父說。
「另一方麵,體力訓練也是st的重要項目。據說,即使是平日完全不運動的人,每天早上起床後,也會被逼著慢跑十公裏。如果無法跑完全程,就要接受暴力式的懲罰。」
「可是,如果知道他的職業——」
「就算知道,也是以前的事吧?不可能是現在的職業。追查暮木希望警方帶來的三個人身分,想必會事半功倍。」
說到這裏,嶽父略微偏頭。
「不過,要讓那三個人開口,也許先釐清暮木的底細比較好。」
他自言自語般低喃,把玩著酒杯。
「底細?」我複述,嶽父緩緩點頭。
「你對他的印象如何?」
「他可能當過教師,負責談判的山藤警部也有同感。」
嗯,嶽父小聲應道。「這種情況怎麽形容?雖不中亦不遠矣。不是有一個詞就能表達的說法?年輕人用的……」
我努力思索,「差一點?八九不離十?」
這隻能算是一般說法嗎?
「不——對對對,是擦到邊。」嶽父終於想起,笑道:「不過,我純粹是從園田的言行來推測,一樣僅僅擦到邊,搞不好根本落空。你就以此為前提,姑且聽之吧。」
暮木這個人——嶽父放低音量。
「應該是『教練』吧。」
教練。聽到這個詞,我想到的是跟在運動選手身邊,訓練他們、幫助他們進行健康管理的人。
「跟運動員沒關係,最近這個詞應該已不用在我說的那種意義上。」
嶽父放下酒杯,雙肘靠在桌上,十指交握。在書房擺出這種姿勢時,比起企業家,今多嘉親更像學者或思想家。
「一九六〇到七〇年代中期,也就是高度成長期,企業的新進員工研修和主管教育中,曾掀起一股sensitivity training的風潮。」
有時也取字首,稱為st。直譯過來,就叫「敏感度訓練」,但日語譯文不太普遍。
「是訓練企業人士的——敏感度嗎?」
可能是我表現得太驚訝,嶽父苦笑道:
「這種情況,應該說是『訓練企業戰士』吧。」
能夠二十四小時,為公司賣命的戰士嗎?
「藉由挖掘個人的內在,活化個人的能力,同時培養協調性,讓個人能在小團體中發揮適當的功能。」
「挖掘內在,聽起來像心理治療。」
「沒錯,st是心理治療。不過,跟最近一般的心理諮詢不一樣。最終目的是鍛鏈個人,讓個人的能力開花結果,或全麵提升,因此並非治療性。st的要求更嚴格。」
我有股不好的預感。
「st的教官就稱為教練,」嶽父接著道:「教練不是一對一指導學員。學員就像我剛才說的是小團體,五至十人,最多二十人左右。每個小團體有一名或兩名教練,負責教育與統率成員。」
「以那種形式挖掘個人內在……」我低喃,「還是很像團體心理諮詢。讓參加者抒發內心,然後針對發言進行討論,對吧?」
這是各種成癮治療常用的方法。
「沒錯。不過,指導的教練並非醫生。這一點和正式的心理治療大相逕庭。」
說白一點,任何人都能當教練。嶽父的語氣相當苦澀。
「隻要熟悉st的效果與手法,自身也能從中獲得各種意義上的好處。腦筋轉得快,口才流利的人,誰都能當教練。」
心理學與行動心理學的門外漢,認為隻需學習該領域一部分的方法論,就能夠發揮巨大效果,基於這樣的信念帶領小集團進行「教育」。
隱約掠過我鼻頭的臭味,變成明顯的臭味。
「如果是員工研修,通常是在公司命令下參加,根本無法反抗教練。」
嶽父望著我,點點頭。
「不管教練採取何種指導方法,都不能違抗。一旦告知這是最適切的新人研修或主管訓練,學員便會渴望獲得成效,進而變得服從。」
身為上班族,想出人頭地是理所當然。如果相信在研修中取得好成績,就能直接提升工作表現,會拚命去接受「好的研修」也是人之常情。
「在這樣的狀況中,進行深入學員個人內在的『教育』,萬一教練的個性或指導方式有偏差,可能會引發駭人的結果。」
「事實上,真的就演變成這樣。」嶽父說。「當時st發生過好幾起事故,主辦單位壓下不少,但畢竟紙包不住火。」
「是怎樣的事故?」
「學員自殺。」
再怎麽樣,嶽父的書房都不可能有縫隙讓外頭的風吹進來,我卻感到脖子一陣冰涼。
「有些案例以未遂告終,有些無法完全阻止。當時我掌握到的事故報告有三件,但每一件發生的過程都很類似。」
團體中會有一個人被逼到絕境。
「學員會挖掘彼此的內心深處。這樣形容很好聽,至於具體上怎麽做,就是先讓每一名學員描述自己是怎樣的人。我的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這是我對自己的認識。有時是口頭髮表,有時也會採取書麵報告的形式。」
接下來的階段,是以這些自我介紹為基礎,進行討論。
「由教練擔任主持人,讓學員針對個人的自我認識做出評價。在此一階段,愈是肆無忌憚、直言不諱,評價就愈高。可以無視年齡差距或資歷深淺,與職場上的職位也完全無關。在這個場合,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可以把想說的話一吐為快。」
嶽父拿起酒杯,喝一大口。
「當然,在這種相互批評與討論中,有時也會建立起職場上不可能建立的、新鮮而富建設性的關係,或者激發出個人潛力。實際上,st就是有這樣的效果,才會形成風潮。」
「但也有隨之而來的危險吧?怎麽樣都會變成相互攻訐。」
嶽父點點頭,放下杯子。
「每一個學員都平等地批評彼此的話,倒是還好。」
不過,人類是不知適可而止的。隻要聚集三個人,便會結黨營私,這就是人。
某人批評某人,另一個人贊同。有人持反對意見,於是團體分裂成兩派,爭鋒相對。但這種暫時性的派閥不穩定,視爭論的發展,輕易就會產生變化,組成分子也會改變。一下聯手,一下反目。
「就算說在場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人沒那麽單純,一聲令下便回歸白紙。st的情況,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與權力大小、嫉妒、羨慕與好惡,會直接帶進來。」
在相互批判的場合,這樣的感情會完全攤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種情況,隻要稍有閃失,批判就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如此一來,很快就不再是正當批判,而會發展成集團式的霸淩。
「st的會場,絕大多數是山中小屋之類遠離日常的場所。有時是主辦單位提供場地,有時是公司邀請st的教練到自家公司的研修所或招待所,但不管怎樣,全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研修期間,學員不能外出,從起床到就寢,都要根據教練安排的行程,遵守規定生活。」
所以無路可逃,嶽父說。
「另一方麵,體力訓練也是st的重要項目。據說,即使是平日完全不運動的人,每天早上起床後,也會被逼著慢跑十公裏。如果無法跑完全程,就要接受暴力式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