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活諸葛聞煥章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 作者:秋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久在鄉廬觀天下,心知世間千百事;軍民信手一胸間,人多盛讚賽管樂。
此詩單道聞煥章的學識多廣,甚是受人稱讚。
東京風流人物無數,能在萬千龍魚中顯出聲名的,無一不是個中翹楚,人中豪傑。
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名滿天下,能穩勝過林衝的人不過五指之數。
善射連珠箭的醜郡馬宣讚,隻在東京偶有名聲,便能射翻番將,搏出前程。
凡此種種風流人物,足以證明東京盛名之下無虛士。
聞煥章雖人不在朝堂,可朝堂上卻有著他的傳說。
上至一朝宰執蔡京,下至開封府的衙役班值,誰人不識東京城外安樂村裏有一個活諸葛。
可惜聰明人的想法向來是旁人看不懂的。
聞煥章雖然有著偌大聲名,但他和智多星吳用一般,不過是村裏的教書先生罷了,根本不是什麽位高權重的大人物。
不是官府不征兆聞煥章,亦不是聞煥章得罪過什麽東京城裏的貴人,而是聞煥章單純的看不起大宋官家,便是那搞藝術的趙佶,不然憑借聞煥章的本事和名聲,早就可以入朝出仕,穿紅掛紫,稱為相公,何至於守在安樂村做一個教書先生。
在這一點上,吳用和聞煥章的差距是一目了然。
吳用幹教書先生是無奈之舉,他沒有門路,又考不上科舉,還保留著自尊想自己討飯吃,所以吳用隻能在鄉裏給人蒙學過活,以待時機。
聞煥章則是有門路,有關係,有學識,就是看不上趙佶這個人,他才忍著隱世不出,坐看天下雲起雲變。
而聞煥章之所以看不起趙佶,理由很簡單,概因前朝宰相章惇的那句話:
端王輕佻,望之不似人君。
大宋文風鼎盛,言論頗為自由,且大宋有著不成文的潛規則,便是刑不上士大夫。
趙官家可以對士大夫貶官摘官,但要殺士大夫,那可就是不尊祖宗明訓了。
士大夫與官家共治天下,這是很多讀書人都默認的事。
結果章惇就因為說了這麽一句話,趙佶就將章惇給暗暗害死了,實在是讓天下有誌之士開了眼界。
你趙佶真要是怨恨章惇,大可使一力士斬之,何必要暗暗弄死呢,那不是掩耳盜鈴嘛。
畢竟潛規則是潛規則,又不是真的規則。
章惇明言說皇帝的不是,但凡皇帝是個有魄力的,要麽就一笑了之,要麽就直接下手,可趙佶這個皇帝居然暗暗搞手段,還是把天下人當傻子一樣去糊弄。
似這般惹人發笑的皇帝,哪裏值得真正的有誌之士去效忠啊。
真要在趙佶手下為臣子,怕不是嫌命長。
除非你是懂得拍趙佶馬屁的曲直人。
能伸能屈,方為曲直人。
可惜聞煥章不是一般人,他自有著一番理想。
正是:提劍斬妖邪,蕩清宇內埃;持書明天下,強國安富民。
富國強兵,征伐天下,驅逐異族,統一河山,如此種種方是聞煥章的誌向。
隻安心困守一方,自欺欺人的坐井觀天,在大宋做一個無用老官絕不是聞煥章所期望的。
奈何生不逢時,有壯誌的哲宗皇帝命途多舛,年少早逝,聞煥章根本沒有機會一展所學。
緊接著上位的藝術家趙佶正經事是一點都不幹,絲毫不理國家大事,隻一心沉迷在修道享樂上,致使神器異動,天下難安。
若是趙佶是個扶得起的阿鬥,聞煥章倒是還能強行試一試,即便舍棄一條老命,他也願力挽天傾。
可藝術家明顯是連阿鬥都比不上,至少阿鬥辦事沒有這麽糙。
任用奸佞,寵幸六賊,提調宦官,亂施政令,逼反百姓,一味自大,趙佶可謂是把章惇的批語給表現的淋漓盡致,真不似人君啊!
好端端的一個大宋朝,短短數年被藝術家給玩成這樣子,聞煥章又不是求虐,逆風局可以打一打,但必輸局還去玩,那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嘛。
有這個功夫去幹點什麽不好,何必在大宋藝術家身上浪費感情。
卻不曾想因為一指調令,聞煥章巧合下被擄上梁山泊,使得他見到了不一樣的世道。
劉玄為人豪爽,既然徐京已經歸順梁山,那劉玄自然是信任徐京,對於徐京提出的一般要求他向來是同意的。
聞煥章被徐京收到身邊充作幕僚後,他算是長見識了。
不論是紅薯、玉米、豬腳飯,亦或是水泥、福船、放映器,等等新奇物事,無一不是聞煥章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實在是讓他驚訝不已。
有如此多的利國利民殺器在手,梁山何愁不能成就大業啊!
自古君擇臣,臣亦可擇君。
梁山雖然底蘊驚人,但聞煥章還是想看看劉玄是個什麽樣的人。
須知前車之鑒可就在眼前,大宋的家底又何曾少過,還不是被趙佶給揮霍的一塌塗地,弄得民不聊生,災禍不斷。
劉玄如何不能會是下一個藝術家呢?
沒成想,聞煥章在梁山上才待了不到一月時間,就被劉玄給折服了。
不論是劉玄時不時拿出來的新奇物事,那巧奪天工的寶貝和能活民無數的糧種,亦或是用於軍中可戰無不勝的炸藥,堅不可摧的寶甲,無堅不摧的寶刃,都讓聞煥章看得上目瞪口呆。
劉玄不止武藝驚人,才思敏捷,更是會操練兵馬,排兵布陣,通曉民事,實在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甚至聞煥章都覺得有些自愧不如,常常在深夜裏暗自反思。
也不知道劉玄是如何年紀輕輕就能擁有一身絕世好武藝,同時還會如此多的技藝,雜學百家,軍民諸事,無有不會,當真是教他不理解啊!
莫不是世上真有初學而精者,那他有何顏麵誇比樂毅、諸葛?
窺一斑而知全豹,劉玄都能如此了得,上古先賢還不得上天,他怕是夜郎自大不自知,平白厚顏許多年。
其實不怪聞煥章不努力,隻能說劉玄掛開得有點狠,致使打擊到聞煥章的自信心了。
不過這也是好事一件,聞煥章便是由此真正的被劉玄折服,想真心為劉玄效力,共同壯大梁山事業。
正所謂:無功不受祿,揚名先建功。
雖然下定決心要投效劉玄,可聞煥章不想默默無名的去跪舔劉玄,那樣就太有損顏麵了。
為了花開自香引蜂來,聞煥章一直沉寂在徐京身邊,幫助徐京出謀劃策。
自己有本事不算什麽,厲害的是旁人看出來你有本事。
聞煥章決定通過輔助徐京,好側麵表達出自己的能力,以求劉玄能看見後,主動前來向他問策。
家花不如野花香,送上門的人才哪裏還是人才啊!
聞煥章不知道劉玄的底細,故他還是賣弄著君臣相宜的老一套,想拋出魚餌來釣著劉玄,以此獲得劉玄的重視。
其實若是聞煥章能直接去找劉玄,就憑‘聞煥章’三個字,劉玄高低都得把聞煥章抬舉到和吳用、蕭讓等軍師一樣的位置,施以重用。
可惜聞煥章是聰明人多作怪,一門心思隻有他自己的考量,獨自認為劉玄是一般人,非得做出成績來勾引劉玄注意。
徐京和聞煥章是故交,且聞煥章能被高俅征召,其中便有徐京的建言。
得知聞煥章想法,於情於理,徐京都不好拒絕聞煥章,索性徐京就把聞煥章當做機密幕僚,大事小情,無一不漏,皆與聞煥章商量過後,徐京方才三思而後行,主打的就是一個謹慎。
沒辦法,徐京絕了大宋朝廷的路,現在跟著梁山幹造反的險事,容不得他不謹慎一點,畢竟這可是殺頭的大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即便梁山風氣很好,百姓安居樂業,好漢意氣相投,軍民魚水一家親,可該有的小團體還是避免不了的。
徐京身為降將,他天生就應該屬於呼延灼等降將那一撥,可降將和降將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呼延灼、張清等人雖是被劉玄打敗後勸降的,但劉玄對他們十分欣賞,時常予以重任,擺明是當作嫡係在培養。
而林衝、關勝等朝廷舊將,雖然大家都曾經在大宋朝廷混過,不過徐京是被自願上梁山的,他和林衝等人不一樣,林衝他們是半主動投奔梁山,天然性質就有不同。
大方向上,同屬宋廷舊將的眾人是頗為親近,可在私交等小事上,各人便有各人的圈子。
徐京是十路節度使之一,在梁山上可算是兩眼一抹黑,認識的人大熟不熟隻有一個百勝將韓滔。
尷尬的是徐京和韓滔屬於是常規上下級,根本沒有多少交情,且韓滔在梁山上的關係網明顯要強過徐京百倍。
但有戰事,韓滔和天目將彭玘必定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牢牢跟隨在呼延灼身旁。
韓滔為人驍勇,武藝精熟,又兼通識兵法,擅長多般兵器,在梁山上是萬金油型人物,擱誰都能說上兩句,攤上誰都能過上兩招,人來送往,就沒有韓滔把握不住的。
雖然韓滔才比徐京新上山數月,可論在梁山上的關係,韓滔足足可以甩徐京十條街。
徐京的武藝不是很強,他是屬於智將那一列。
多年在官場上混,徐京能混到節度使的位置,自然是有著一套獨特的官場本事。
想要平平安安混出頭,就一定得要多交朋友少惹事。
對於這一點最好的證明就是聞煥章。
徐京和聞煥章這種人物可謂是八竿子打不著,可徐京隻進京一次就能和聞煥章交上朋友,這就是徐京的為人處世之道。
為了在梁山上站穩腳跟,徐京四方交友,不論何人,都是哥哥長弟弟短,一副鐵了心要跟著劉玄幹到死的模樣。
對於徐京這般友好的態度,梁山好漢紛紛都善意接待,漸漸認可了徐京。
一同入夥梁山的張開等人見此情形,都對徐京感到不可思議。
大家都是降將,怎得你就那麽出眾呢?
不過有人好做事,抱團取暖才是人之常情。
既然徐京都混進梁山圈子裏了,那同為十路節度使,他們也算是混進圈了吧。
尤其是攔路虎楊溫,五代楊令公之後,算起來雖然比不上關勝、柴進等人身世顯赫,但也不是常人之流。
如此說來,他們這一夥的實力也不弱,隻要抱團在一起,亦是一股梁山新勢力,不必擔心受人欺負。
漸漸的下來,徐京在聞煥章的幫助下,隱隱成為了降將中的領頭人,但有事宜,大多與他相商。
此次奉劉玄命突襲水門,幾籌好漢便是以徐京為首,尊聞煥章為軍師。
聞煥章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有孫吳之才調,諸葛之智謀,又兼梁山早有定計,故區區繞後襲敵小事自是難不住他。
麵對李成以重賞激勵起的士氣,聞煥章在徐京身後不屑一笑。
狹路相逢勇者勝,戚家陣法一直勝。
劉玄不是一家藏私之人,自得了戚家兵法,他便時常在軍中推廣,凡是有心上進的好漢,劉玄從不退卻,定是細細相教,一並學習,共同推演進步。
戚家兵法是戚繼光集各家兵法大成後所書寫的,雖說明在宋後,可絲毫沒有影響該兵法的含金量,甚至在時代超越下,更給了梁山好漢新的思路。
似聞煥章、吳用、朱武、關勝等好漢讀此兵法,好似臨觀天書一般,直覺遨遊在天地之間,朝夕可見排兵布陣真理,端的是:
將兵變陣九轉中,以少勝多猶常事;百家兵書匯胸前,彈指可教海波平。
本就韜略了然於心的聞煥章越是精研戚家兵法,越是覺得收益甚多,愈發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就對能大公無私傳授如此絕世兵法的劉玄愈加敬佩。
有著如此高深兵法在手,若是梁山人人學習,便是隻有兩三個人能學會七八,怕不是就可以平推天下諸國了。
再加上聞煥章對於宋軍的了解可是比李成都深。
一句話,李成會的,他都會,而李成不會的,他也會。
並且還有沙場宿將徐京、張開、項元鎮等人親臨,他們的戰場經驗可絲毫不比李成少。
如此一來,李成如何會是對手。
此詩單道聞煥章的學識多廣,甚是受人稱讚。
東京風流人物無數,能在萬千龍魚中顯出聲名的,無一不是個中翹楚,人中豪傑。
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衝名滿天下,能穩勝過林衝的人不過五指之數。
善射連珠箭的醜郡馬宣讚,隻在東京偶有名聲,便能射翻番將,搏出前程。
凡此種種風流人物,足以證明東京盛名之下無虛士。
聞煥章雖人不在朝堂,可朝堂上卻有著他的傳說。
上至一朝宰執蔡京,下至開封府的衙役班值,誰人不識東京城外安樂村裏有一個活諸葛。
可惜聰明人的想法向來是旁人看不懂的。
聞煥章雖然有著偌大聲名,但他和智多星吳用一般,不過是村裏的教書先生罷了,根本不是什麽位高權重的大人物。
不是官府不征兆聞煥章,亦不是聞煥章得罪過什麽東京城裏的貴人,而是聞煥章單純的看不起大宋官家,便是那搞藝術的趙佶,不然憑借聞煥章的本事和名聲,早就可以入朝出仕,穿紅掛紫,稱為相公,何至於守在安樂村做一個教書先生。
在這一點上,吳用和聞煥章的差距是一目了然。
吳用幹教書先生是無奈之舉,他沒有門路,又考不上科舉,還保留著自尊想自己討飯吃,所以吳用隻能在鄉裏給人蒙學過活,以待時機。
聞煥章則是有門路,有關係,有學識,就是看不上趙佶這個人,他才忍著隱世不出,坐看天下雲起雲變。
而聞煥章之所以看不起趙佶,理由很簡單,概因前朝宰相章惇的那句話:
端王輕佻,望之不似人君。
大宋文風鼎盛,言論頗為自由,且大宋有著不成文的潛規則,便是刑不上士大夫。
趙官家可以對士大夫貶官摘官,但要殺士大夫,那可就是不尊祖宗明訓了。
士大夫與官家共治天下,這是很多讀書人都默認的事。
結果章惇就因為說了這麽一句話,趙佶就將章惇給暗暗害死了,實在是讓天下有誌之士開了眼界。
你趙佶真要是怨恨章惇,大可使一力士斬之,何必要暗暗弄死呢,那不是掩耳盜鈴嘛。
畢竟潛規則是潛規則,又不是真的規則。
章惇明言說皇帝的不是,但凡皇帝是個有魄力的,要麽就一笑了之,要麽就直接下手,可趙佶這個皇帝居然暗暗搞手段,還是把天下人當傻子一樣去糊弄。
似這般惹人發笑的皇帝,哪裏值得真正的有誌之士去效忠啊。
真要在趙佶手下為臣子,怕不是嫌命長。
除非你是懂得拍趙佶馬屁的曲直人。
能伸能屈,方為曲直人。
可惜聞煥章不是一般人,他自有著一番理想。
正是:提劍斬妖邪,蕩清宇內埃;持書明天下,強國安富民。
富國強兵,征伐天下,驅逐異族,統一河山,如此種種方是聞煥章的誌向。
隻安心困守一方,自欺欺人的坐井觀天,在大宋做一個無用老官絕不是聞煥章所期望的。
奈何生不逢時,有壯誌的哲宗皇帝命途多舛,年少早逝,聞煥章根本沒有機會一展所學。
緊接著上位的藝術家趙佶正經事是一點都不幹,絲毫不理國家大事,隻一心沉迷在修道享樂上,致使神器異動,天下難安。
若是趙佶是個扶得起的阿鬥,聞煥章倒是還能強行試一試,即便舍棄一條老命,他也願力挽天傾。
可藝術家明顯是連阿鬥都比不上,至少阿鬥辦事沒有這麽糙。
任用奸佞,寵幸六賊,提調宦官,亂施政令,逼反百姓,一味自大,趙佶可謂是把章惇的批語給表現的淋漓盡致,真不似人君啊!
好端端的一個大宋朝,短短數年被藝術家給玩成這樣子,聞煥章又不是求虐,逆風局可以打一打,但必輸局還去玩,那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嘛。
有這個功夫去幹點什麽不好,何必在大宋藝術家身上浪費感情。
卻不曾想因為一指調令,聞煥章巧合下被擄上梁山泊,使得他見到了不一樣的世道。
劉玄為人豪爽,既然徐京已經歸順梁山,那劉玄自然是信任徐京,對於徐京提出的一般要求他向來是同意的。
聞煥章被徐京收到身邊充作幕僚後,他算是長見識了。
不論是紅薯、玉米、豬腳飯,亦或是水泥、福船、放映器,等等新奇物事,無一不是聞煥章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實在是讓他驚訝不已。
有如此多的利國利民殺器在手,梁山何愁不能成就大業啊!
自古君擇臣,臣亦可擇君。
梁山雖然底蘊驚人,但聞煥章還是想看看劉玄是個什麽樣的人。
須知前車之鑒可就在眼前,大宋的家底又何曾少過,還不是被趙佶給揮霍的一塌塗地,弄得民不聊生,災禍不斷。
劉玄如何不能會是下一個藝術家呢?
沒成想,聞煥章在梁山上才待了不到一月時間,就被劉玄給折服了。
不論是劉玄時不時拿出來的新奇物事,那巧奪天工的寶貝和能活民無數的糧種,亦或是用於軍中可戰無不勝的炸藥,堅不可摧的寶甲,無堅不摧的寶刃,都讓聞煥章看得上目瞪口呆。
劉玄不止武藝驚人,才思敏捷,更是會操練兵馬,排兵布陣,通曉民事,實在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甚至聞煥章都覺得有些自愧不如,常常在深夜裏暗自反思。
也不知道劉玄是如何年紀輕輕就能擁有一身絕世好武藝,同時還會如此多的技藝,雜學百家,軍民諸事,無有不會,當真是教他不理解啊!
莫不是世上真有初學而精者,那他有何顏麵誇比樂毅、諸葛?
窺一斑而知全豹,劉玄都能如此了得,上古先賢還不得上天,他怕是夜郎自大不自知,平白厚顏許多年。
其實不怪聞煥章不努力,隻能說劉玄掛開得有點狠,致使打擊到聞煥章的自信心了。
不過這也是好事一件,聞煥章便是由此真正的被劉玄折服,想真心為劉玄效力,共同壯大梁山事業。
正所謂:無功不受祿,揚名先建功。
雖然下定決心要投效劉玄,可聞煥章不想默默無名的去跪舔劉玄,那樣就太有損顏麵了。
為了花開自香引蜂來,聞煥章一直沉寂在徐京身邊,幫助徐京出謀劃策。
自己有本事不算什麽,厲害的是旁人看出來你有本事。
聞煥章決定通過輔助徐京,好側麵表達出自己的能力,以求劉玄能看見後,主動前來向他問策。
家花不如野花香,送上門的人才哪裏還是人才啊!
聞煥章不知道劉玄的底細,故他還是賣弄著君臣相宜的老一套,想拋出魚餌來釣著劉玄,以此獲得劉玄的重視。
其實若是聞煥章能直接去找劉玄,就憑‘聞煥章’三個字,劉玄高低都得把聞煥章抬舉到和吳用、蕭讓等軍師一樣的位置,施以重用。
可惜聞煥章是聰明人多作怪,一門心思隻有他自己的考量,獨自認為劉玄是一般人,非得做出成績來勾引劉玄注意。
徐京和聞煥章是故交,且聞煥章能被高俅征召,其中便有徐京的建言。
得知聞煥章想法,於情於理,徐京都不好拒絕聞煥章,索性徐京就把聞煥章當做機密幕僚,大事小情,無一不漏,皆與聞煥章商量過後,徐京方才三思而後行,主打的就是一個謹慎。
沒辦法,徐京絕了大宋朝廷的路,現在跟著梁山幹造反的險事,容不得他不謹慎一點,畢竟這可是殺頭的大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即便梁山風氣很好,百姓安居樂業,好漢意氣相投,軍民魚水一家親,可該有的小團體還是避免不了的。
徐京身為降將,他天生就應該屬於呼延灼等降將那一撥,可降將和降將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呼延灼、張清等人雖是被劉玄打敗後勸降的,但劉玄對他們十分欣賞,時常予以重任,擺明是當作嫡係在培養。
而林衝、關勝等朝廷舊將,雖然大家都曾經在大宋朝廷混過,不過徐京是被自願上梁山的,他和林衝等人不一樣,林衝他們是半主動投奔梁山,天然性質就有不同。
大方向上,同屬宋廷舊將的眾人是頗為親近,可在私交等小事上,各人便有各人的圈子。
徐京是十路節度使之一,在梁山上可算是兩眼一抹黑,認識的人大熟不熟隻有一個百勝將韓滔。
尷尬的是徐京和韓滔屬於是常規上下級,根本沒有多少交情,且韓滔在梁山上的關係網明顯要強過徐京百倍。
但有戰事,韓滔和天目將彭玘必定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牢牢跟隨在呼延灼身旁。
韓滔為人驍勇,武藝精熟,又兼通識兵法,擅長多般兵器,在梁山上是萬金油型人物,擱誰都能說上兩句,攤上誰都能過上兩招,人來送往,就沒有韓滔把握不住的。
雖然韓滔才比徐京新上山數月,可論在梁山上的關係,韓滔足足可以甩徐京十條街。
徐京的武藝不是很強,他是屬於智將那一列。
多年在官場上混,徐京能混到節度使的位置,自然是有著一套獨特的官場本事。
想要平平安安混出頭,就一定得要多交朋友少惹事。
對於這一點最好的證明就是聞煥章。
徐京和聞煥章這種人物可謂是八竿子打不著,可徐京隻進京一次就能和聞煥章交上朋友,這就是徐京的為人處世之道。
為了在梁山上站穩腳跟,徐京四方交友,不論何人,都是哥哥長弟弟短,一副鐵了心要跟著劉玄幹到死的模樣。
對於徐京這般友好的態度,梁山好漢紛紛都善意接待,漸漸認可了徐京。
一同入夥梁山的張開等人見此情形,都對徐京感到不可思議。
大家都是降將,怎得你就那麽出眾呢?
不過有人好做事,抱團取暖才是人之常情。
既然徐京都混進梁山圈子裏了,那同為十路節度使,他們也算是混進圈了吧。
尤其是攔路虎楊溫,五代楊令公之後,算起來雖然比不上關勝、柴進等人身世顯赫,但也不是常人之流。
如此說來,他們這一夥的實力也不弱,隻要抱團在一起,亦是一股梁山新勢力,不必擔心受人欺負。
漸漸的下來,徐京在聞煥章的幫助下,隱隱成為了降將中的領頭人,但有事宜,大多與他相商。
此次奉劉玄命突襲水門,幾籌好漢便是以徐京為首,尊聞煥章為軍師。
聞煥章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有孫吳之才調,諸葛之智謀,又兼梁山早有定計,故區區繞後襲敵小事自是難不住他。
麵對李成以重賞激勵起的士氣,聞煥章在徐京身後不屑一笑。
狹路相逢勇者勝,戚家陣法一直勝。
劉玄不是一家藏私之人,自得了戚家兵法,他便時常在軍中推廣,凡是有心上進的好漢,劉玄從不退卻,定是細細相教,一並學習,共同推演進步。
戚家兵法是戚繼光集各家兵法大成後所書寫的,雖說明在宋後,可絲毫沒有影響該兵法的含金量,甚至在時代超越下,更給了梁山好漢新的思路。
似聞煥章、吳用、朱武、關勝等好漢讀此兵法,好似臨觀天書一般,直覺遨遊在天地之間,朝夕可見排兵布陣真理,端的是:
將兵變陣九轉中,以少勝多猶常事;百家兵書匯胸前,彈指可教海波平。
本就韜略了然於心的聞煥章越是精研戚家兵法,越是覺得收益甚多,愈發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就對能大公無私傳授如此絕世兵法的劉玄愈加敬佩。
有著如此高深兵法在手,若是梁山人人學習,便是隻有兩三個人能學會七八,怕不是就可以平推天下諸國了。
再加上聞煥章對於宋軍的了解可是比李成都深。
一句話,李成會的,他都會,而李成不會的,他也會。
並且還有沙場宿將徐京、張開、項元鎮等人親臨,他們的戰場經驗可絲毫不比李成少。
如此一來,李成如何會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