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大宋這個武將備受打壓的朝廷,他再是出眾,最終怕不是隻能走上武襄公狄青的後路,冤屈而死。


    既然如此,何不投了梁山,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也好搏個千古留名。


    彭玘想著大宋朝廷不堪一戰的兵馬和梁山堪稱百戰精銳的士卒,愈發覺得上梁山才是光明大道。


    憑著此戰梁山展現的戰力,保底也能夠獨據一方,稱王稱霸,此時入夥,絕對不虧。


    見呼延灼未曾開口,還在沉思,熟悉他的彭玘知曉呼延灼已是動心,隻是還在猶豫,當即便向劉玄拜道。


    “承蒙哥哥不棄,彭玘願隨擲蹬,相隨左右!”


    天目將,一個不錯的打手,駐守一方城池綽綽有餘,劉玄一臉欣喜的將他扶起,敘些情誼,畫些大餅。


    韓滔見彭玘降了,他也不再猶豫,亦是拜道。


    “我早有聽聞豪俠仁義,今日一見,確是如此,我一敗軍之將,哥哥還以禮相待,若是不從,豈不是教天下英雄恥笑!哥哥在上,請受韓滔一拜,從今以後,韓滔之命,便屬哥哥一人,任憑驅使,但有吩咐,傾力而為!”


    三者已得其二,劉玄扶起韓滔,兩三句大餅下去,喂得百勝將飽飽的。


    識時務者為俊傑。


    呼延灼見二位兄弟都降了,有著台階,他也順勢說道。


    “我世受國恩,奈何朝廷無道,今日殘敗,本想一死而已,但哥哥仁義,梁山正道,多教我感慨萬千,事已如此,不容呼延灼不依,隻望哥哥收留則個!”


    世上愚忠者甚少,聰明人居多。


    呼延灼心思活絡,哪會真的為大宋捐軀。


    若是死在征討北遼西夏倒也算是不辱祖宗,可梁山是漢人建立,他投了劉玄,好似先祖呼延讚跟隨趙匡胤一般,有理可依。


    畢竟呼延讚是跟著前朝柴家起勢的,最後亦是迫不得已才擁護宋太祖罷了。


    理由一直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找得出來。


    很明顯,呼延灼找到了。


    劉玄當即將三將介紹給眾位好漢相識,一並領了軍馬回返梁山,大擺莛宴,慶賀三將入夥。


    呼延灼三人上了梁山,見識到梁山上的種種不凡,頓時欣喜不已。


    欣欣向榮的梁山麵貌,五花八門的新奇事物,嚴明公正的法紀製度,無一不教三人開了眼界。


    呼延灼更是心中喜道:重現祖上榮光,正在梁山啊!


    劉玄也在宴上安排三將並入馬軍中,鼓勵幾人多立功勳,日後再加以提拔,三人自是領命。


    梁山如今已經有民眾五七萬,軍士兩萬餘,勢力已經達到發展上限。


    當然,此處說的是光是在梁山水泊上的人,不算周邊外寨和村落,若是將梁山治下統統算上,怕是不下十餘萬之眾。


    畢竟八百裏水泊梁山周邊生活的百姓可不在少數。


    而且劉玄走的一直是精兵路線,若是將一應適齡男子都征入軍中,梁山早就擴兵五七萬了。


    不過就算這樣,梁山戰兵合計也有三萬人馬,民兵隻要是訓練過的算起來也有五萬。


    這還要多虧了呼延灼三將帶來的一萬二官軍。


    一場大戰後,一萬二官軍不過死傷千人,其餘的都被呼延灼出麵勸降了。


    三路官軍本就是三將從駐守州城帶來的,且對三將是十分敬重,三將又是練兵有道,不需要多加操練,已是精銳。


    如此一來,八千官兵就順利選入梁山戰兵,二千官兵則是加入民兵隊伍,剩下零零散散的千餘官兵不想打仗,都被杜遷接受了。


    沒辦法,官兵和官兵之間也是有著差距的。


    此前梁山打敗的官軍隊伍,就連張清帶領的東昌府兵馬都是一言難盡,完全比不上呼延灼三將帶領的官兵。


    不是說張清帶兵不行,而是張清是下放的,在東昌府根本沒有機會好好操練士卒,所以除了張清直係部署,那一次俘虜的官兵大多都被送到礦場勞動改造了。


    呼延灼、韓滔、彭玘三人又不一樣了,他們在各自州城都有好幾年的駐守時間,又沒有得罪人,家世還不錯,因此當地官兵被他們操練的虎虎生風,拉出來練練就可以符合劉玄的要求。


    梁山現在人多兵多,再守在山上就有點浪費了,劉玄索性就將全部頭領都派到水泊周邊開墾荒地種糧食。


    不止是紅薯需要種,梁山幾次發展,劉玄又從係統中得到了玉米、土豆、高產水稻三種農作物利器,可農作物是需要時間長大的,劉玄隻能先等等了。


    九字真言,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劉玄頗為讚同這句話,如今隻要糧食一到位,他便能舉起反旗拉開推翻大宋的序幕。


    數日時間悄然而過,梁山在到處開荒種地時,東京城內也得知呼延灼兵敗的消息。


    當日,道君皇帝趙佶登殿臨朝,開班奏對,左右百官列在朝堂下恭聲迎賀,但見:


    祥雲迷鳳閣,瑞氣罩龍樓,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天香影裏,玉簪珠履聚丹墀;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禦駕;珍珠簾卷,黃金殿上現金輿;鳳羽扇開,白玉階前停寶輦。


    自有殿頭官喝道。


    “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


    當朝宿太尉出班奏道。


    “陛下,月餘前高俅曾領旨征剿梁山泊,言大軍到日,頃刻間可將梁山泊蕩為平地,可臣今日卻聞那領軍大將呼延灼已兵敗梁山,竟使賊寇愈發聲威壯大。高俅舉人不利,無察人之能,又辜負聖恩,縱賊寇勢大,臣請治高俅失職之罪,革職辦理!”


    趙佶不以為意道。


    “卿所言事,寡人早已知曉,高俅早與寡人細說,那呼延灼自持功高,桀驁不遜,故作忠相蒙騙世人,實則早有背反之心,你我皆被所欺,怪不得高俅。”


    原來高俅昨日得知呼延灼兵敗消息,便連忙進宮將此事謊報趙佶,將一幹過錯全推在呼延灼身上,隻言自己看錯人了。


    藝術家又是個偏聽偏信的,高俅一跪二哭三請罪,他便信了高俅謊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宵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宵一夢並收藏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