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隆臉一紅,想到了棠兒:確實是人家丈夫在外立功,自己在後頭……想著不禁一嘆,卻轉了話題,問道:“你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吧?”
“是。”
“今年五十六歲?”
孫嘉淦瞟了幹隆一眼,不知他為什麽突然問起這些個,忙一欠身答道:“臣徒長馬齒五十又八。”
“你說的虛歲。”幹隆笑道:“除了尹繼善,就你這一層兒的大員,你還算年輕的。前段的病到底是什麽情形,怎麽有人傳言,連你夫人都說你是因憂鬱成疾的呢?”孫嘉淦笑道:“臣也不算年輕了,近年來胃氣不好,不思飲食,今年越發不好。一半兒多都躺在床上。嚇出病來的話是我夫人自己揣度出來的,外頭謠言太多了,臣心裏煩悶,鬱鬱寡歡也是真的。今兒來見主子,也想請恩準回籍休養。臣身子骨也真是頂不下來了。”幹隆笑著追問:“真的不為那些謠言?你就一點也不憂讒畏譏?”
孫嘉淦低著頭想了想,說道:“聖上這話,臣也仔細想過。臣之成名,在於臣當年犯顏直諫,臣之敗名,恐怕也要敗在這‘好名’二字上。平心而論,說到才,臣和史貽直相似,並不出奇,都有點盛名難副。如今主明臣良,眼見世事昌明,臣有全名全身而退的心。要從這一條說,憂讒畏譏的心是有的。”
“你不能退。預備著有生之年在朕跟前侍候吧!”幹隆笑道:“朕想來想去,你還是去當都禦史,所以問你年歲。這個官要不作事,幾個月寫一封應景兒的摺子,閑散得很;要作事,一年到頭有忙不完的事。朕就要你去作禦史。身子骨頂得,就多作些;頂不住,你就坐鎮都察院給朕壓壓邪也是好的。現在朝內有一股邪氣,查之無影,察之無蹤,專門誹謗聖祖、世宗和朕躬,這個假奏摺你是見到了的。朕若不是襟懷磊落,無纖毫心障,焉肯把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原文發給六部?誣衊朕躬,朕也還能咽了,現今有些事,涉及聖祖、先帝,朕若撂開手,也難慰聖祖、世宗在天之靈。在朕即為不孝之君。所以,這份偽折的事,朕已經發給劉統勛追查去了。找出主謀人,朕治他亂國之罪!”孫嘉淦道:“皇上這是正大之心、金石之言。這類事,即使是誹謗當今,也是不能容的。臣是當了一輩子禦史的人,如今當都禦史原無不可。但臣請允許禦史風聞奏事。不如此,不能有所振作。”
風聞奏事是康熙晚年廢止了的一項奏事製度。當時因皇子爭奪儲位各立門戶,禦史們仗了“風聞”奏事無罪,將道聽途說、各為其主互相攻汗的事,也一齊奏來,把朝廷的言政攪得烏煙瘴氣。康熙震怒之下,下詔“不許將傳聞之事貿然上奏。凡舉發不實者,得反坐”。既然奏報不實要反坐,禦史們便一齊鉗口不言,弄得死氣沉沉。幹隆聽了沉默移時,說道:“這是件大事,朕和上書房、軍機處商量一下再下詔。風聞奏事有他好的一麵,可以鼓勵言官大膽說話,但有的人藉機興風作浪,唯恐朝局不亂,甚或將惡名加於君父之身,自己沽名釣譽,朕也十分討厭。可否折中一下,凡言事有實有據,激烈上陳者無罪,而且要記檔考績。凡敷衍塞責或捕風捉影全無根據者,雖不反坐,但也要有所懲處。這些細事,你弄個條陳進來參酌著辦。”孫嘉淦見幹隆起身,便忙也起身要辭。幹隆將手虛按一下,說道:“今年南閑學政,要點你和尹繼善留心選幾個好的來殿試。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了個條陳,請廢時文,這件事也要議,回頭將他的原折發給你看。”
“廢時文聖祖爺時曾有過詔諭。”孫嘉淦正容答道:“取士之道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以時文取士,已經四百年,人人知道這東西浮華無用,既不能明道也不能適性,腐爛抄襲,名實皆空。但不能廢除,隻因誰也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取士辦法。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臣主持山東鄉試時,以《時雞》為題。有個秀才就寫‘此黑雞耶,白雞耶,抑不黑不白之雞耶?’臣看了大笑,批了個‘蘆花雞’。再往下看,又是自設一問‘此公雞耶,母雞耶,抑不公不母之雞耶’,臣隻好批‘閹雞’……”
他沒說完,幹隆笑得一口茶全噴了出來:“批得好……朕一向以為你隻會終日板著個麵孔,不料還有這份詼諧!”孫嘉淦嘆道:“臣隻能循理而行。侍君有侍君之道,事友有事友之理,待下有待下之情,臣說的是實事,不敢在這金闕之下與人主詼諧。”他又恢復了莊容。
幹隆正在興頭上,忽然又聽孫嘉淦這番言語,談興頓時又被沖得幹幹淨淨。他看出孫嘉淦內心那座牢不可破的城府了:侍君、事友、待下,都自有一個不可逾越的規範,在這個自定的規範麵前,越出一步他也是不肯的。幹隆感念之下肅然起敬,緩緩回到炕上盤膝端坐,說道:“你十九歲手刃殺母仇敵,二十五歲入清秘之林,成國家棟樑,得之於聖祖,顯之於世宗,到朕手裏,要拿你當國寶用。好自為之,有事可隨時進來麵陳——跪安吧!”
待孫嘉淦從容辭去,幹隆才想到自己還沒進晚膳。看自鳴鍾時已將酉正時牌;隻初夏日長,天色尚亮,還不到掌燈時分。高大庸見幹隆滿麵倦容,忙過來輕輕替他捶背捏腰,口中道:“主子實在是乏了。方才老佛爺那邊過來人問,奴才說主子正在見大人。老佛爺傳過來話:今個兒和幾個福晉去大覺寺進香,也彼此乏了。叫主子今兒不必過去請安了。奴才給您鬆泛一下。……他們禦膳房來人,問主子怎麽進膳。奴才說主子從早到現在沒鬆動,未必有好胃口,油膩的斷然不適口;用點家常的還能進得香。禦膳房照奴才說的,熬了一小鍋小米粥,香油拌鮮黃瓜,老鹹芥菜。您多進點,奴才也就盡了這點子忠心了……”
“好。”幹隆一邊聽他嘮叨一邊“嗯”,眼見一個宮女端著一個銀條盤,裏邊擺著一碗小米稀粥,一小碟子拌得噴香的芥菜絲,一盤碧綠的黃瓜,還有四個棒子麵做的小饅頭。另有腐辱、豆瓣辣醬、韭花——果真是老農們常吃的村飯,往麵前一放,立刻便勾起幹隆的饞蟲兒。他的眼放出喜悅的光,看著那個條盤道:“將這個條盤換成木製的!”那宮女答應一聲,頃刻之間便換了一個原色黃楊木雕花盤。幹隆這才動著,竟一下子喝了兩碗粥,吃了兩個饅頭,又夾了一著芥菜,嘴裏咯蹦咯蹦嚼得又響又脆,意猶未盡地笑道:“太監還是要用保定人,保定人就是會侍候!這一餐進得香,從沒這樣吃過,朕都有點忘形了。”
高大庸嗬腰兒答道:“主子說的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麽!當年張老相國(張居正)的太老太太從湖廣一路進京,到哪都是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偏到保定縣,就是進的這種餐,老太太到北京見了兒子,頭一句話就說‘一路都沒吃飽,就在保定吃了一頓飽飯。”張老相國是個孝子,立刻傳諭保定縣令補保定府的缺——當奴才有當奴才的訣竅,得會揣摩!”
“是。”
“今年五十六歲?”
孫嘉淦瞟了幹隆一眼,不知他為什麽突然問起這些個,忙一欠身答道:“臣徒長馬齒五十又八。”
“你說的虛歲。”幹隆笑道:“除了尹繼善,就你這一層兒的大員,你還算年輕的。前段的病到底是什麽情形,怎麽有人傳言,連你夫人都說你是因憂鬱成疾的呢?”孫嘉淦笑道:“臣也不算年輕了,近年來胃氣不好,不思飲食,今年越發不好。一半兒多都躺在床上。嚇出病來的話是我夫人自己揣度出來的,外頭謠言太多了,臣心裏煩悶,鬱鬱寡歡也是真的。今兒來見主子,也想請恩準回籍休養。臣身子骨也真是頂不下來了。”幹隆笑著追問:“真的不為那些謠言?你就一點也不憂讒畏譏?”
孫嘉淦低著頭想了想,說道:“聖上這話,臣也仔細想過。臣之成名,在於臣當年犯顏直諫,臣之敗名,恐怕也要敗在這‘好名’二字上。平心而論,說到才,臣和史貽直相似,並不出奇,都有點盛名難副。如今主明臣良,眼見世事昌明,臣有全名全身而退的心。要從這一條說,憂讒畏譏的心是有的。”
“你不能退。預備著有生之年在朕跟前侍候吧!”幹隆笑道:“朕想來想去,你還是去當都禦史,所以問你年歲。這個官要不作事,幾個月寫一封應景兒的摺子,閑散得很;要作事,一年到頭有忙不完的事。朕就要你去作禦史。身子骨頂得,就多作些;頂不住,你就坐鎮都察院給朕壓壓邪也是好的。現在朝內有一股邪氣,查之無影,察之無蹤,專門誹謗聖祖、世宗和朕躬,這個假奏摺你是見到了的。朕若不是襟懷磊落,無纖毫心障,焉肯把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原文發給六部?誣衊朕躬,朕也還能咽了,現今有些事,涉及聖祖、先帝,朕若撂開手,也難慰聖祖、世宗在天之靈。在朕即為不孝之君。所以,這份偽折的事,朕已經發給劉統勛追查去了。找出主謀人,朕治他亂國之罪!”孫嘉淦道:“皇上這是正大之心、金石之言。這類事,即使是誹謗當今,也是不能容的。臣是當了一輩子禦史的人,如今當都禦史原無不可。但臣請允許禦史風聞奏事。不如此,不能有所振作。”
風聞奏事是康熙晚年廢止了的一項奏事製度。當時因皇子爭奪儲位各立門戶,禦史們仗了“風聞”奏事無罪,將道聽途說、各為其主互相攻汗的事,也一齊奏來,把朝廷的言政攪得烏煙瘴氣。康熙震怒之下,下詔“不許將傳聞之事貿然上奏。凡舉發不實者,得反坐”。既然奏報不實要反坐,禦史們便一齊鉗口不言,弄得死氣沉沉。幹隆聽了沉默移時,說道:“這是件大事,朕和上書房、軍機處商量一下再下詔。風聞奏事有他好的一麵,可以鼓勵言官大膽說話,但有的人藉機興風作浪,唯恐朝局不亂,甚或將惡名加於君父之身,自己沽名釣譽,朕也十分討厭。可否折中一下,凡言事有實有據,激烈上陳者無罪,而且要記檔考績。凡敷衍塞責或捕風捉影全無根據者,雖不反坐,但也要有所懲處。這些細事,你弄個條陳進來參酌著辦。”孫嘉淦見幹隆起身,便忙也起身要辭。幹隆將手虛按一下,說道:“今年南閑學政,要點你和尹繼善留心選幾個好的來殿試。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了個條陳,請廢時文,這件事也要議,回頭將他的原折發給你看。”
“廢時文聖祖爺時曾有過詔諭。”孫嘉淦正容答道:“取士之道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以時文取士,已經四百年,人人知道這東西浮華無用,既不能明道也不能適性,腐爛抄襲,名實皆空。但不能廢除,隻因誰也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取士辦法。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臣主持山東鄉試時,以《時雞》為題。有個秀才就寫‘此黑雞耶,白雞耶,抑不黑不白之雞耶?’臣看了大笑,批了個‘蘆花雞’。再往下看,又是自設一問‘此公雞耶,母雞耶,抑不公不母之雞耶’,臣隻好批‘閹雞’……”
他沒說完,幹隆笑得一口茶全噴了出來:“批得好……朕一向以為你隻會終日板著個麵孔,不料還有這份詼諧!”孫嘉淦嘆道:“臣隻能循理而行。侍君有侍君之道,事友有事友之理,待下有待下之情,臣說的是實事,不敢在這金闕之下與人主詼諧。”他又恢復了莊容。
幹隆正在興頭上,忽然又聽孫嘉淦這番言語,談興頓時又被沖得幹幹淨淨。他看出孫嘉淦內心那座牢不可破的城府了:侍君、事友、待下,都自有一個不可逾越的規範,在這個自定的規範麵前,越出一步他也是不肯的。幹隆感念之下肅然起敬,緩緩回到炕上盤膝端坐,說道:“你十九歲手刃殺母仇敵,二十五歲入清秘之林,成國家棟樑,得之於聖祖,顯之於世宗,到朕手裏,要拿你當國寶用。好自為之,有事可隨時進來麵陳——跪安吧!”
待孫嘉淦從容辭去,幹隆才想到自己還沒進晚膳。看自鳴鍾時已將酉正時牌;隻初夏日長,天色尚亮,還不到掌燈時分。高大庸見幹隆滿麵倦容,忙過來輕輕替他捶背捏腰,口中道:“主子實在是乏了。方才老佛爺那邊過來人問,奴才說主子正在見大人。老佛爺傳過來話:今個兒和幾個福晉去大覺寺進香,也彼此乏了。叫主子今兒不必過去請安了。奴才給您鬆泛一下。……他們禦膳房來人,問主子怎麽進膳。奴才說主子從早到現在沒鬆動,未必有好胃口,油膩的斷然不適口;用點家常的還能進得香。禦膳房照奴才說的,熬了一小鍋小米粥,香油拌鮮黃瓜,老鹹芥菜。您多進點,奴才也就盡了這點子忠心了……”
“好。”幹隆一邊聽他嘮叨一邊“嗯”,眼見一個宮女端著一個銀條盤,裏邊擺著一碗小米稀粥,一小碟子拌得噴香的芥菜絲,一盤碧綠的黃瓜,還有四個棒子麵做的小饅頭。另有腐辱、豆瓣辣醬、韭花——果真是老農們常吃的村飯,往麵前一放,立刻便勾起幹隆的饞蟲兒。他的眼放出喜悅的光,看著那個條盤道:“將這個條盤換成木製的!”那宮女答應一聲,頃刻之間便換了一個原色黃楊木雕花盤。幹隆這才動著,竟一下子喝了兩碗粥,吃了兩個饅頭,又夾了一著芥菜,嘴裏咯蹦咯蹦嚼得又響又脆,意猶未盡地笑道:“太監還是要用保定人,保定人就是會侍候!這一餐進得香,從沒這樣吃過,朕都有點忘形了。”
高大庸嗬腰兒答道:“主子說的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麽!當年張老相國(張居正)的太老太太從湖廣一路進京,到哪都是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偏到保定縣,就是進的這種餐,老太太到北京見了兒子,頭一句話就說‘一路都沒吃飽,就在保定吃了一頓飽飯。”張老相國是個孝子,立刻傳諭保定縣令補保定府的缺——當奴才有當奴才的訣竅,得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