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李氏立刻將大夫的話告訴了紅袖,末了一臉的慈愛道:“從現在起你就好生歇著,家裏有我呢。”
陳紅袖簡直是受寵若驚。卻不知溫李氏已經琢磨開了:從去年起,溫止就提醒著溫鵬趁農田價賤在臨近的青山村和下林村裏買了不少地,隻是擔心明年的洪澇所以並未耕種,等明年水患一過,家裏少不得雇上幾家佃戶,若是佃戶家有閨女的正好可以當個使喚丫頭。
隨著莊稼的成熟,蝗災帶來的震撼慢慢消退,現在人們滿心滿眼的隻有金黃色的稻穀。他們揮舞著鐮刀,憋足了勁兒,將這仿佛虛幻般的豐收變為真實。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曾被溫鵬委派去送雞鴨的壯漢們竟是放下了自家田地,有誌一同的先將溫家的糧食收好,讓溫鵬免於太陽的暴曬和沉重的體力活。都說人多力量大,十幾個做慣農活的壯勞力一起行動,那效果簡直讓人嘆為觀止,溫止順勢建議溫鵬,讓他們依舊聯合起來一家家的田收割過去。
一開始溫鵬還不明所以,隻是對女兒盲目信任罷了,沒想到早已將溫鵬的話奉為圭臬的農人們聽到消息後紛紛參與進來。隻兩三天功夫,大家便看出了名堂,這般集體行動,無論是速度還是效率都比各家各戶單獨行動要強得多,等到家家戶戶的穀倉堆滿時,竟比往年提前了許多天。
一年中最大的事兒忙完了,人們的臉上也露出了滿足的笑意,溫鵬將虛歲六歲的溫學文和五歲的溫學書往陳麒家中一丟,開始張羅起蓋新房來。
溫家住著的房子還是三十年前陳二牛與陳李氏成親時候建的,雖然一直修修補補,但早已破敗不堪。之前溫鵬不說,大家還不覺得,如今一看,這樣的破房子哪裏是溫家人能住的?都不用溫鵬挨家挨戶的請人,但凡家裏有勞力的無論男女都聚了過來,直說要來溫家幫忙。
若是說其他人家,這些幫忙的多是貪圖那一頓好飯,可是上溫家,便是讓他們自備幹糧也是心甘情願的。從竹紙到旱情再到蝗災,這幾年陳家村的人能安安穩穩的過下來,可不就是靠著溫鵬一次次的提點,活命之恩如再生父母,陳家村少有歪心眼的人,大家心裏都記著溫家的好呢。
溫鵬本意是建一座磚瓦房,卻被溫止否定了,她道:“雖然咱們家如今地位是不同了,可一無功名二無靠山的,還是要依託著陳家村才好。您且不想想,村裏除了陳家祠堂外哪裏還有磚瓦房?咱們家當然建的起,可一旦建起來,不就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劃分在村民之外了麽?那您這麽些年的努力融入陳家村可不是功虧一簣?等到弟弟們長大出息了,咱們大可以到城裏買房去,那時候有的是磚瓦房能住呢。”
溫止向來是有道理的,溫鵬立刻改了主意,還是建起了土房子。他手上有錢,又時刻記得溫止說的刷好名聲,自然不會剋扣幫手們的夥食,不說大魚大肉,至少分量管夠頓頓葷腥,村民們少不得又是一通誇讚。
溫家的新房選在了臨近道路的一個緩坡上,經過一番平整,用石塊磊成半人高的圍牆,圈出一塊縱橫皆有四十米上下的四方地,溫家的新房就在這片地的中央。雖然仍是土胚房,但布局卻與一般的一片式房屋不同——南方的屋子一般中間是堂屋,兩邊是住房,等家裏人丁多了,便依著外牆再繼續擴建。
而溫止卻參照了北方四合院的格局,設了正房和東西兩廂的廂房,隻是並未圍成三合,而是在一條水平線上。正房五間兩排,即堂屋在正中,堂屋左右各有兩間房,此五間為前排,又有並列的後排與前排通過內牆隔開,格局以前排相同,隻是縱深略小。
正房坐北朝南,堂屋靠東邊兩間做了飯堂和廚房,西邊兩間是正屋,分別作為溫鵬兩口子和溫李氏的臥室。後排中間是個倉房,東邊是一個寬不過兩米的小間,用來存放農具雜物,西邊對著正屋的是兩個後間,一個供著文昌帝君的畫像,一個給了溫止當臥房,奮鬥了多年總算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哪怕是淡定如溫止也心生雀躍,對此十分滿意。
雜物間在飯堂後頭,但比飯堂窄,於是飯堂廚房的後排便是一塊約四米寬五米深的空地,正好用來搭建雞舍。溫止還央著溫鵬用木板靠著兩邊牆的夾角圍了個小木棚子當洗澡間,總算是告別了在房間或者廚房裏洗澡的慘狀。空地上還種了兩棵樹,一顆石榴一顆棗樹,又在廚房的後屋簷下放著兩個大缸,裏麵盛滿了清水。
正房和兩旁的東西廂房之間各用一條兩米寬的過道隔開,兩邊廂房各有三間,開門都朝著正房,是兒子們的住所。現在兒子們還小,溫鵬便隻開了東廂當他們合住,讓學文帶著學勤,學書帶著學禮,分別住了靠南和靠北的頭尾兩間,中間一間作為溫止的教室,用來教弟弟們背書寫字,而西廂則開了一間作為田家人的住所。
廂房建好房子後就算完工了。真正意義上有了自己的家,溫鵬也是興奮不已,大手一揮的添置家具,新桌新椅新床新櫃一應俱全,散發著原木的香味。
新房是長條形,左右兩邊離圍牆不遠,空著作為過道,前後則各有縱深十多米的空地。溫止建議溫鵬請人在前院裏點穴打井,免了隔天就要走挺遠去挑水,後院種些時令蔬菜,方便平時取用,還讓溫鵬在後院西北角上搭了茅房,解決五穀輪迴的大問題——天知道在這個時代的農村,衣食住行還勉強能撐得住,上廁所才是溫止最頭疼的事情。
陳紅袖簡直是受寵若驚。卻不知溫李氏已經琢磨開了:從去年起,溫止就提醒著溫鵬趁農田價賤在臨近的青山村和下林村裏買了不少地,隻是擔心明年的洪澇所以並未耕種,等明年水患一過,家裏少不得雇上幾家佃戶,若是佃戶家有閨女的正好可以當個使喚丫頭。
隨著莊稼的成熟,蝗災帶來的震撼慢慢消退,現在人們滿心滿眼的隻有金黃色的稻穀。他們揮舞著鐮刀,憋足了勁兒,將這仿佛虛幻般的豐收變為真實。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曾被溫鵬委派去送雞鴨的壯漢們竟是放下了自家田地,有誌一同的先將溫家的糧食收好,讓溫鵬免於太陽的暴曬和沉重的體力活。都說人多力量大,十幾個做慣農活的壯勞力一起行動,那效果簡直讓人嘆為觀止,溫止順勢建議溫鵬,讓他們依舊聯合起來一家家的田收割過去。
一開始溫鵬還不明所以,隻是對女兒盲目信任罷了,沒想到早已將溫鵬的話奉為圭臬的農人們聽到消息後紛紛參與進來。隻兩三天功夫,大家便看出了名堂,這般集體行動,無論是速度還是效率都比各家各戶單獨行動要強得多,等到家家戶戶的穀倉堆滿時,竟比往年提前了許多天。
一年中最大的事兒忙完了,人們的臉上也露出了滿足的笑意,溫鵬將虛歲六歲的溫學文和五歲的溫學書往陳麒家中一丟,開始張羅起蓋新房來。
溫家住著的房子還是三十年前陳二牛與陳李氏成親時候建的,雖然一直修修補補,但早已破敗不堪。之前溫鵬不說,大家還不覺得,如今一看,這樣的破房子哪裏是溫家人能住的?都不用溫鵬挨家挨戶的請人,但凡家裏有勞力的無論男女都聚了過來,直說要來溫家幫忙。
若是說其他人家,這些幫忙的多是貪圖那一頓好飯,可是上溫家,便是讓他們自備幹糧也是心甘情願的。從竹紙到旱情再到蝗災,這幾年陳家村的人能安安穩穩的過下來,可不就是靠著溫鵬一次次的提點,活命之恩如再生父母,陳家村少有歪心眼的人,大家心裏都記著溫家的好呢。
溫鵬本意是建一座磚瓦房,卻被溫止否定了,她道:“雖然咱們家如今地位是不同了,可一無功名二無靠山的,還是要依託著陳家村才好。您且不想想,村裏除了陳家祠堂外哪裏還有磚瓦房?咱們家當然建的起,可一旦建起來,不就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劃分在村民之外了麽?那您這麽些年的努力融入陳家村可不是功虧一簣?等到弟弟們長大出息了,咱們大可以到城裏買房去,那時候有的是磚瓦房能住呢。”
溫止向來是有道理的,溫鵬立刻改了主意,還是建起了土房子。他手上有錢,又時刻記得溫止說的刷好名聲,自然不會剋扣幫手們的夥食,不說大魚大肉,至少分量管夠頓頓葷腥,村民們少不得又是一通誇讚。
溫家的新房選在了臨近道路的一個緩坡上,經過一番平整,用石塊磊成半人高的圍牆,圈出一塊縱橫皆有四十米上下的四方地,溫家的新房就在這片地的中央。雖然仍是土胚房,但布局卻與一般的一片式房屋不同——南方的屋子一般中間是堂屋,兩邊是住房,等家裏人丁多了,便依著外牆再繼續擴建。
而溫止卻參照了北方四合院的格局,設了正房和東西兩廂的廂房,隻是並未圍成三合,而是在一條水平線上。正房五間兩排,即堂屋在正中,堂屋左右各有兩間房,此五間為前排,又有並列的後排與前排通過內牆隔開,格局以前排相同,隻是縱深略小。
正房坐北朝南,堂屋靠東邊兩間做了飯堂和廚房,西邊兩間是正屋,分別作為溫鵬兩口子和溫李氏的臥室。後排中間是個倉房,東邊是一個寬不過兩米的小間,用來存放農具雜物,西邊對著正屋的是兩個後間,一個供著文昌帝君的畫像,一個給了溫止當臥房,奮鬥了多年總算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哪怕是淡定如溫止也心生雀躍,對此十分滿意。
雜物間在飯堂後頭,但比飯堂窄,於是飯堂廚房的後排便是一塊約四米寬五米深的空地,正好用來搭建雞舍。溫止還央著溫鵬用木板靠著兩邊牆的夾角圍了個小木棚子當洗澡間,總算是告別了在房間或者廚房裏洗澡的慘狀。空地上還種了兩棵樹,一顆石榴一顆棗樹,又在廚房的後屋簷下放著兩個大缸,裏麵盛滿了清水。
正房和兩旁的東西廂房之間各用一條兩米寬的過道隔開,兩邊廂房各有三間,開門都朝著正房,是兒子們的住所。現在兒子們還小,溫鵬便隻開了東廂當他們合住,讓學文帶著學勤,學書帶著學禮,分別住了靠南和靠北的頭尾兩間,中間一間作為溫止的教室,用來教弟弟們背書寫字,而西廂則開了一間作為田家人的住所。
廂房建好房子後就算完工了。真正意義上有了自己的家,溫鵬也是興奮不已,大手一揮的添置家具,新桌新椅新床新櫃一應俱全,散發著原木的香味。
新房是長條形,左右兩邊離圍牆不遠,空著作為過道,前後則各有縱深十多米的空地。溫止建議溫鵬請人在前院裏點穴打井,免了隔天就要走挺遠去挑水,後院種些時令蔬菜,方便平時取用,還讓溫鵬在後院西北角上搭了茅房,解決五穀輪迴的大問題——天知道在這個時代的農村,衣食住行還勉強能撐得住,上廁所才是溫止最頭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