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南半島下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 作者:日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朝統治時期,對雲南的管理相對鬆散,
中央派兵駐紮昆明,然後將雲南當地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直接委任為土司,管理和治理雲南,
元朝滅亡後,雲南處於割據狀態。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原後,
把目光落在了西南版圖的雲貴地區,
然而,那裏的土司仍對蒙元帝國效忠,很不給老朱麵子,始終不肯融入大明王朝統治之下。
為統一雲貴,朱元璋派遣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人,率領三十萬大軍南征,
在主帥傅友德、先鋒大將藍玉的指揮下,明軍所到之處,蒙古軍隊如摧枯拉朽,
滇中各路土司紛紛臣服,元朝殘餘勢力首領梁王自殺。
明軍接下來在滇南、滇中、滇北等地區繼續掃蕩,
並將滇西大理一帶盤踞了數百年的段氏勢力消滅,
礙於段氏的影響力,明朝將段氏徹底遷到了內陸其他地方。
雲、貴收複後,
朱元璋極為欣慰,詔令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後,
為徹底將雲、貴之地歸化,老朱留下義子沐英,並命其率領所部將士鎮守雲南,
沐氏從此成為大明王朝之“黔國公”,總兵官掛征南將軍印,
一直到天順五年,朱祁鏞派大兵剿滅建文朝後,雲南沐王府四代統治終結。
雲、貴之地,回歸中央,此時由雲貴總督王驥負責駐守。
同時,朱元璋詔令沐英,對“雲南蠻夷土司”采取“撫剿並行”之策,
對效忠大明的部落遣使安撫,也派軍隊討伐仍忠於元朝的土人部落,
恩威並施之下,雲南少數民族,逐漸都陸續宣誓效忠大明。
由於明朝,當時剛統一全國,沒有太多精力管轄落後的西南地區,
因此才設置了“三宣六慰”,開始了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進行的羈縻統治。
由於明初統治時間尚短,當時西南有個叫麓川的強大部落,並不服從大明帝國的管理,
於是沐英的“火槍三段射擊”出世了。
公元1312年,元末之時,元朝治下的麓川路總管宣布獨立,自稱思汗法,建麓川國,
周邊部落紛紛歸附,麓川國越發強大,成為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的強大割據政權。
到了明初,這個麓川王國已發展的很強大,開始挑釁大明,明軍在一次與麓川國小規模的戰鬥中慘敗,
於是,老朱火了,決定討伐之!
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
當時的麓川國王,思倫法,趁準備討伐麓川國的明軍,還未到之前,
統率三十萬麓川大軍進犯明朝定邊府(今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
當時鎮守雲南的沐英,得此消息後,
即率三萬明軍馳援定邊府,
沐英率領明軍趕到定邊府時,麓川大軍已將定邊府團團包圍,定邊府危在旦夕。
為了避免定邊府被攻陷,沐英毅然決定,立刻與麓川大軍決戰,不給麓川大軍攻占定邊府的機會。
決戰前沐英和麾下將軍,分析了麓川的軍隊,
得出結論:
麓川軍隊分為戰兵輔兵,雖軍力三十萬,
戰兵卻不到十萬,且戰兵的戰力及裝備,不如明軍,
麓川厲害的是戰象,隻要製服戰象,麓川大軍不足為慮。
對於戰象,沐英早有耳聞,
為打擊這些龐然大物,沐英早就給一部分明軍,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銃),並進行了陣型訓練。
為提升火槍火藥裝填速度,
沐英改進了火槍的射擊方式,將火槍兵分為三隊,
敵軍臨近時,第一隊先進行射擊,第一隊射擊完畢後迅速到後方裝填彈藥。
第二隊接著射擊,第二隊射完後迅速到後方裝彈藥,
第三隊接著射擊,第三隊射完後迅速到後方裝彈藥。
此時,第一隊已裝好彈藥,接著繼續射擊,這就是沐英發明的“火槍三段擊”戰術。
決戰開始,
麓川軍隊驅使戰象衝向明軍,
沐英下令火槍兵,移至明軍陣地最前沿備戰,
待麓川戰象進入射擊範圍,火槍兵按照指令列為三隊依次開火,火槍發出的聲響,響徹整個山穀。
在持續火力輸出下,戰象開始不斷出現傷亡,沒有被打死和打傷的戰象,也受到驚嚇全部轉頭回奔,麓川軍隊中軍陣型大亂。
思倫法見中軍陣型已亂,便發令讓兩翼騎兵合圍明軍,
麓川騎兵豈是大明開國之時的明軍騎兵對手,
在明軍騎兵幾次衝鋒下來,麓川軍隊即潰不成軍。
沐英也沒有放過麓川潰軍,下令火炮兵照著往回逃命的,麓川潰軍又是一陣猛轟。
麓川軍隊徹底失去鬥誌。
最後結果,在定邊之戰中,麓川軍隊精銳盡數折損,元氣大傷,已無力抵擋明軍的進攻,
思倫發還算會做人,逃回後連忙派使者向明朝請降,
就此,開始臣服大明。
經過這次內亂,麓川土司元氣大傷,諸多小土司紛紛脫離其控製。
明朝於是趁機分設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個土府和潞江、幹崖、大侯、灣甸四個長官司,
麓川王國土崩瓦解。
“定邊之戰”是明朝開國名將,沐英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由於火槍的使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戰役,
同樣也是世界上第一場因火槍的使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戰役。
比歐洲後來出現的,火槍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役,切裏尼奧拉戰役(1503年4月21日,西班牙軍隊與法國軍隊在切裏尼奧拉發生的戰爭),整整早了115年。
通過一些特殊治理方法及一定的武力威懾,
雲南布政使司,已成為大明王朝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
今天雲南省麵積約39萬平方公裏,
而大明時期的雲南布政使司轄區,至少達到了一百多萬平方公裏。
明朝平定雲南後,
原本隸屬於元朝的東南亞土司也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於是出現了緬甸、八百大甸、車裏、老撾等宣慰司。
明朝在名義上繼承了元朝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
為有效治理,大明朝西南邊疆地區,
明朝在雲南布政司下,
建立起一整套''內邊政區''與''外邊政區''並行的邊疆政區體製,
這是明朝管理邊疆的一種製度創新。
''內邊政區''主要包含如今雲南省的中心區域,
而“外邊政區”除涵蓋滇西、滇南一些民族地方外,
還包括了幾乎緬甸全境、老撾大部和泰國北部,印度東北部,
也就是“三宣六慰”。
為對廣大的區域進行有效管理,防止割據形成,
大明王朝接著創新,
於是在雲南“外邊政區”實行的,金字紅牌製度出現了。
“金字紅牌製度”是,指明朝中前期,在雲南“外邊政區”內,實行的一種信符發放的管理製度。
該製度在邊疆管理、護國扞邊、調停和處置編內內部矛盾方麵,發揮十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金字紅牌,始於永樂二年,
明朝開始製信符及金字紅牌,頒發給雲南木邦、八百大甸、麓川平緬、緬甸、車裏、老撾等諸多宣慰使司。
前文說的出土的“底馬撒宣慰司信符”,就是這一時期發放的。
金字紅牌,作為朝廷信物,一方麵以示恩寵,
另一方麵強化了中央同雲南地方與邊區土司的聯係。
此後,新皇帝登基和土司承襲,都必須更換這些信物,
通過這些製度,大明朝在永樂時期,較為有效地建立起了中央對邊區土司的政治統屬關係。
永樂年間,明朝在雲南和東南亞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永樂帝增冊了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
永樂帝繼續對麓川實行分解政策,
他將麓川的土司更多分給了孟養、木邦,
“升孟養、木郊為宣慰司”。
到公元1414年,麓川土司已經分出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府,大侯、南甸二州,潞江、幹崖、灣甸、孟連、者樂甸五個長官司,麓川土司的勢力被極大地削弱了。
然而從永樂末期開始,
明朝的財政已經虧空,邊疆地區開始出現了收縮的局麵。
在北方,永樂帝放棄了漠南大片土地,
在西南,緬甸的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已經不再向明朝朝貢。
於是麓川又預謀兼並周邊土司,恢複思倫法時期的版圖。
到了仁宣年間,國家的政策進一步收縮,
奴兒幹都司、交趾被放棄。
針對麓川的擴張,明朝選擇安撫或者視而不見。
公元1422年,麓川思任法進犯南甸州,接著主動向明朝謝罪,明朝聽之任之。
公元1436年,思任法進攻木邦、南甸、騰衝,雲南震動,黔國公沐晟請兵討伐,明宣宗也隻是下詔要求思任發“遵守成規,人民擄掠者釋之,地土侵占者歸之”,
並且免除了麓川土司所欠差銀2500兩,以示寬慰。
明中後期,大明帝國更是各地四麵烽煙,
逐漸放鬆了對金字紅牌製度的執行,
萬曆元年,是明朝最後一次向雲南外邊政區頒賜金字紅牌、勘合和信符。
明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
明朝因出兵朝鮮抗日援朝無暇南顧,
地方阿瓦土司,趁機做大吞並周邊建立緬甸阿瓦王朝。
大明此時,內憂外患,國有有限,隻能默認了此事,緬甸阿瓦王朝獨立。
從此,大明朝徹底丟失了印度洋出海口。
國力衰弱,唯有得而複失,
但此時大明天順帝朱祁鏞在位,通過改革,國力強大。
而中南半島的戰略價值,又如此巨大,
難怪大明天順帝朱祁鏞,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收入囊中……
但要謀取中南半島,必先掃平西南四省,
西南之地,又有哪些土司,在必殺之列呢?哪些土司是要爭取的呢?
中央派兵駐紮昆明,然後將雲南當地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直接委任為土司,管理和治理雲南,
元朝滅亡後,雲南處於割據狀態。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原後,
把目光落在了西南版圖的雲貴地區,
然而,那裏的土司仍對蒙元帝國效忠,很不給老朱麵子,始終不肯融入大明王朝統治之下。
為統一雲貴,朱元璋派遣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人,率領三十萬大軍南征,
在主帥傅友德、先鋒大將藍玉的指揮下,明軍所到之處,蒙古軍隊如摧枯拉朽,
滇中各路土司紛紛臣服,元朝殘餘勢力首領梁王自殺。
明軍接下來在滇南、滇中、滇北等地區繼續掃蕩,
並將滇西大理一帶盤踞了數百年的段氏勢力消滅,
礙於段氏的影響力,明朝將段氏徹底遷到了內陸其他地方。
雲、貴收複後,
朱元璋極為欣慰,詔令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後,
為徹底將雲、貴之地歸化,老朱留下義子沐英,並命其率領所部將士鎮守雲南,
沐氏從此成為大明王朝之“黔國公”,總兵官掛征南將軍印,
一直到天順五年,朱祁鏞派大兵剿滅建文朝後,雲南沐王府四代統治終結。
雲、貴之地,回歸中央,此時由雲貴總督王驥負責駐守。
同時,朱元璋詔令沐英,對“雲南蠻夷土司”采取“撫剿並行”之策,
對效忠大明的部落遣使安撫,也派軍隊討伐仍忠於元朝的土人部落,
恩威並施之下,雲南少數民族,逐漸都陸續宣誓效忠大明。
由於明朝,當時剛統一全國,沒有太多精力管轄落後的西南地區,
因此才設置了“三宣六慰”,開始了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進行的羈縻統治。
由於明初統治時間尚短,當時西南有個叫麓川的強大部落,並不服從大明帝國的管理,
於是沐英的“火槍三段射擊”出世了。
公元1312年,元末之時,元朝治下的麓川路總管宣布獨立,自稱思汗法,建麓川國,
周邊部落紛紛歸附,麓川國越發強大,成為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的強大割據政權。
到了明初,這個麓川王國已發展的很強大,開始挑釁大明,明軍在一次與麓川國小規模的戰鬥中慘敗,
於是,老朱火了,決定討伐之!
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
當時的麓川國王,思倫法,趁準備討伐麓川國的明軍,還未到之前,
統率三十萬麓川大軍進犯明朝定邊府(今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
當時鎮守雲南的沐英,得此消息後,
即率三萬明軍馳援定邊府,
沐英率領明軍趕到定邊府時,麓川大軍已將定邊府團團包圍,定邊府危在旦夕。
為了避免定邊府被攻陷,沐英毅然決定,立刻與麓川大軍決戰,不給麓川大軍攻占定邊府的機會。
決戰前沐英和麾下將軍,分析了麓川的軍隊,
得出結論:
麓川軍隊分為戰兵輔兵,雖軍力三十萬,
戰兵卻不到十萬,且戰兵的戰力及裝備,不如明軍,
麓川厲害的是戰象,隻要製服戰象,麓川大軍不足為慮。
對於戰象,沐英早有耳聞,
為打擊這些龐然大物,沐英早就給一部分明軍,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銃),並進行了陣型訓練。
為提升火槍火藥裝填速度,
沐英改進了火槍的射擊方式,將火槍兵分為三隊,
敵軍臨近時,第一隊先進行射擊,第一隊射擊完畢後迅速到後方裝填彈藥。
第二隊接著射擊,第二隊射完後迅速到後方裝彈藥,
第三隊接著射擊,第三隊射完後迅速到後方裝彈藥。
此時,第一隊已裝好彈藥,接著繼續射擊,這就是沐英發明的“火槍三段擊”戰術。
決戰開始,
麓川軍隊驅使戰象衝向明軍,
沐英下令火槍兵,移至明軍陣地最前沿備戰,
待麓川戰象進入射擊範圍,火槍兵按照指令列為三隊依次開火,火槍發出的聲響,響徹整個山穀。
在持續火力輸出下,戰象開始不斷出現傷亡,沒有被打死和打傷的戰象,也受到驚嚇全部轉頭回奔,麓川軍隊中軍陣型大亂。
思倫法見中軍陣型已亂,便發令讓兩翼騎兵合圍明軍,
麓川騎兵豈是大明開國之時的明軍騎兵對手,
在明軍騎兵幾次衝鋒下來,麓川軍隊即潰不成軍。
沐英也沒有放過麓川潰軍,下令火炮兵照著往回逃命的,麓川潰軍又是一陣猛轟。
麓川軍隊徹底失去鬥誌。
最後結果,在定邊之戰中,麓川軍隊精銳盡數折損,元氣大傷,已無力抵擋明軍的進攻,
思倫發還算會做人,逃回後連忙派使者向明朝請降,
就此,開始臣服大明。
經過這次內亂,麓川土司元氣大傷,諸多小土司紛紛脫離其控製。
明朝於是趁機分設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個土府和潞江、幹崖、大侯、灣甸四個長官司,
麓川王國土崩瓦解。
“定邊之戰”是明朝開國名將,沐英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由於火槍的使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戰役,
同樣也是世界上第一場因火槍的使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戰役。
比歐洲後來出現的,火槍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役,切裏尼奧拉戰役(1503年4月21日,西班牙軍隊與法國軍隊在切裏尼奧拉發生的戰爭),整整早了115年。
通過一些特殊治理方法及一定的武力威懾,
雲南布政使司,已成為大明王朝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
今天雲南省麵積約39萬平方公裏,
而大明時期的雲南布政使司轄區,至少達到了一百多萬平方公裏。
明朝平定雲南後,
原本隸屬於元朝的東南亞土司也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於是出現了緬甸、八百大甸、車裏、老撾等宣慰司。
明朝在名義上繼承了元朝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
為有效治理,大明朝西南邊疆地區,
明朝在雲南布政司下,
建立起一整套''內邊政區''與''外邊政區''並行的邊疆政區體製,
這是明朝管理邊疆的一種製度創新。
''內邊政區''主要包含如今雲南省的中心區域,
而“外邊政區”除涵蓋滇西、滇南一些民族地方外,
還包括了幾乎緬甸全境、老撾大部和泰國北部,印度東北部,
也就是“三宣六慰”。
為對廣大的區域進行有效管理,防止割據形成,
大明王朝接著創新,
於是在雲南“外邊政區”實行的,金字紅牌製度出現了。
“金字紅牌製度”是,指明朝中前期,在雲南“外邊政區”內,實行的一種信符發放的管理製度。
該製度在邊疆管理、護國扞邊、調停和處置編內內部矛盾方麵,發揮十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金字紅牌,始於永樂二年,
明朝開始製信符及金字紅牌,頒發給雲南木邦、八百大甸、麓川平緬、緬甸、車裏、老撾等諸多宣慰使司。
前文說的出土的“底馬撒宣慰司信符”,就是這一時期發放的。
金字紅牌,作為朝廷信物,一方麵以示恩寵,
另一方麵強化了中央同雲南地方與邊區土司的聯係。
此後,新皇帝登基和土司承襲,都必須更換這些信物,
通過這些製度,大明朝在永樂時期,較為有效地建立起了中央對邊區土司的政治統屬關係。
永樂年間,明朝在雲南和東南亞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永樂帝增冊了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
永樂帝繼續對麓川實行分解政策,
他將麓川的土司更多分給了孟養、木邦,
“升孟養、木郊為宣慰司”。
到公元1414年,麓川土司已經分出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府,大侯、南甸二州,潞江、幹崖、灣甸、孟連、者樂甸五個長官司,麓川土司的勢力被極大地削弱了。
然而從永樂末期開始,
明朝的財政已經虧空,邊疆地區開始出現了收縮的局麵。
在北方,永樂帝放棄了漠南大片土地,
在西南,緬甸的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已經不再向明朝朝貢。
於是麓川又預謀兼並周邊土司,恢複思倫法時期的版圖。
到了仁宣年間,國家的政策進一步收縮,
奴兒幹都司、交趾被放棄。
針對麓川的擴張,明朝選擇安撫或者視而不見。
公元1422年,麓川思任法進犯南甸州,接著主動向明朝謝罪,明朝聽之任之。
公元1436年,思任法進攻木邦、南甸、騰衝,雲南震動,黔國公沐晟請兵討伐,明宣宗也隻是下詔要求思任發“遵守成規,人民擄掠者釋之,地土侵占者歸之”,
並且免除了麓川土司所欠差銀2500兩,以示寬慰。
明中後期,大明帝國更是各地四麵烽煙,
逐漸放鬆了對金字紅牌製度的執行,
萬曆元年,是明朝最後一次向雲南外邊政區頒賜金字紅牌、勘合和信符。
明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
明朝因出兵朝鮮抗日援朝無暇南顧,
地方阿瓦土司,趁機做大吞並周邊建立緬甸阿瓦王朝。
大明此時,內憂外患,國有有限,隻能默認了此事,緬甸阿瓦王朝獨立。
從此,大明朝徹底丟失了印度洋出海口。
國力衰弱,唯有得而複失,
但此時大明天順帝朱祁鏞在位,通過改革,國力強大。
而中南半島的戰略價值,又如此巨大,
難怪大明天順帝朱祁鏞,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收入囊中……
但要謀取中南半島,必先掃平西南四省,
西南之地,又有哪些土司,在必殺之列呢?哪些土司是要爭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