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一次他站在山頭上,用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鬆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事,欲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周遭山土轉即成塵飛揚。此二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異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就說在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家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如果隨他學習,隻須三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杆」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緣」。老人見我對於飛簷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他灑然一笑之後,即疾行一裏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的一雙白底新靴,一趟回來後,鞋底一點也沒有被泥染汙,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拿架作勢,灑然來去自如。他又問欲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並稱說學這些功夫隻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應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三,復因恐怕自己誌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隻得婉辭。後一路代覓可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拳學禪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三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一個動作,著著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誌學禪,在峨嵋閉關三年,一直與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家的雙邊以及楊家太極,都曾習練,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家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荒疎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家韓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好勇鬥狠,粗暴驍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也就漸漸地疏遠了。
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闡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製亂,以求「和平」。後世學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學文亦是如此,這也是使我棄武學禪之主要動機。以上是我學武的經過,同時亦足證明我並非所謂的國術家。
三、漫談練氣與武功
各報章雜誌近年以來太極拳等武功,刊載了不少研討的文章,而其說法也頗不一樣,例如有的說少林拳係達摩祖師所傳,太極拳為張三豐祖師所創。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學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麵的是非,並無多大價值,不必多加爭論。事實上中國的武功,溯其淵源,早自先民之初,人類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謂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相互爭鬥的生活演變中,即是產生武功之源。
淵源流變
春秋戰國時,中國武功已經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進展跟時代、經濟、文化等等時空背景有極密切的關連。春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戰爭用車用馬,崇尚車戰、馬戰,而步戰卻很少。漢以後車戰已然絕跡,而隻盛行馬戰,再往後,武功才真正發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長槍作戰。原始作戰,取材簡易,故兵器中,棍稱「百兵之王」。以後在前端套一利器,演變成長槍、大刀等等。因之又轉以槍為「百兵之王」,而稱劍為「百兵之賊」。因為用劍對敵全賴巧勁,亦近於取巧。從人類文化在這方麵的演變,就可看到武功進展的軌跡了。
迨至兩漢以後,兵器已由棍棒發展到長槍、大刀,此亦時代之趨勢使然。而作戰時採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後之事,較早的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自印度來到中國,息隱專修於少林寺,直傳心法,尊為禪宗之初祖。而他在當時曾否談及武功方麵的事實,現在已然無法考據,凡找不到證據的,難免有被後世的人假託附會的嫌疑。佛教早盛於印度,然在印度先於佛教的宗教還有婆羅門教;打坐行功方麵,則有瑜伽,講究練氣修脈。印度之原始文化與中國道家修煉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達摩祖師來自印度,當亦可能精於這類武術。至於瑜伽之練氣練脈,動作極為簡易,隻有幾個基本扼要的動作,明白了以後即會做,但是易學而難精。如果與中國道家的功夫比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種,瑜伽則可分類成數十種。一般人認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治瑜伽、道家於一爐,融會貫通而傳下少林武術。如傳說中或許可能有此一舉,但這隻是強健養生之道,並未涉及到禪的內容。而縱觀少林一門的諸多武術的創始來源,有的類同中國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於佛,或入於道。有的是觸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後,政府則不加深究,可獲逭貸。總之,出家人中,魚龍混雜 ,良莠不齊,有江洋大盜,亦有百戰將軍,紛紛退隱佛寺道觀之中,閑來無事,舒展拳腳,授徒開班,於是逐漸形成少林門風,亦並非不可能,故不必視後來少林的諸般拳術,盡是創自達摩祖師一人。
內 家
如一般所謂的「內功拳」,歷來的說法亦是傳自少林。我國武術的內外之別,武術上有兩句成語。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說是言簡意賅的說明,如南宗的白鶴拳,即是內家(內功拳)的一例。這是武當拳術,根據少林的演變,而衍成南宗諸拳,南宗即「內練一口氣」,亦即練氣,動作不能粗猛,此亦漸漸演變而來,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張三豐這個人,史上記載未詳,且有矛盾,究竟有無其人?近世考據學家,頗為懷疑,但據我的研究應該是確有其人,且為道家。因為歷代作史書的人,多為儒家,儒家的習性往往排斥釋道兩家人物,尤其在武術上有成就的人。或許因此在歷史上就起了爭論,也未可知。然而張三豐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創作者,則不必多言,試觀歷代道家有一種傾向,如老子所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從不愛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於發表而公諸社會,或造福大眾,或為利一己。中國人的習性則相反,學養愈深,武功愈高,即隱姓埋名,隱跡山林,不願為人所知。這種對於「名」或「利」的不同觀念,正可詮釋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別,而中國文化中尤以道家最為明顯。明白了這個關鍵,也就可了解無由考證太極拳是否張三豐所授、少林拳是否為達摩祖師所傳的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周遭山土轉即成塵飛揚。此二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異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就說在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家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如果隨他學習,隻須三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杆」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緣」。老人見我對於飛簷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他灑然一笑之後,即疾行一裏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的一雙白底新靴,一趟回來後,鞋底一點也沒有被泥染汙,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拿架作勢,灑然來去自如。他又問欲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並稱說學這些功夫隻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應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三,復因恐怕自己誌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隻得婉辭。後一路代覓可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拳學禪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三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一個動作,著著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誌學禪,在峨嵋閉關三年,一直與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家的雙邊以及楊家太極,都曾習練,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家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荒疎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家韓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好勇鬥狠,粗暴驍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也就漸漸地疏遠了。
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闡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製亂,以求「和平」。後世學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學文亦是如此,這也是使我棄武學禪之主要動機。以上是我學武的經過,同時亦足證明我並非所謂的國術家。
三、漫談練氣與武功
各報章雜誌近年以來太極拳等武功,刊載了不少研討的文章,而其說法也頗不一樣,例如有的說少林拳係達摩祖師所傳,太極拳為張三豐祖師所創。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學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麵的是非,並無多大價值,不必多加爭論。事實上中國的武功,溯其淵源,早自先民之初,人類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謂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相互爭鬥的生活演變中,即是產生武功之源。
淵源流變
春秋戰國時,中國武功已經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進展跟時代、經濟、文化等等時空背景有極密切的關連。春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戰爭用車用馬,崇尚車戰、馬戰,而步戰卻很少。漢以後車戰已然絕跡,而隻盛行馬戰,再往後,武功才真正發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長槍作戰。原始作戰,取材簡易,故兵器中,棍稱「百兵之王」。以後在前端套一利器,演變成長槍、大刀等等。因之又轉以槍為「百兵之王」,而稱劍為「百兵之賊」。因為用劍對敵全賴巧勁,亦近於取巧。從人類文化在這方麵的演變,就可看到武功進展的軌跡了。
迨至兩漢以後,兵器已由棍棒發展到長槍、大刀,此亦時代之趨勢使然。而作戰時採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後之事,較早的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自印度來到中國,息隱專修於少林寺,直傳心法,尊為禪宗之初祖。而他在當時曾否談及武功方麵的事實,現在已然無法考據,凡找不到證據的,難免有被後世的人假託附會的嫌疑。佛教早盛於印度,然在印度先於佛教的宗教還有婆羅門教;打坐行功方麵,則有瑜伽,講究練氣修脈。印度之原始文化與中國道家修煉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達摩祖師來自印度,當亦可能精於這類武術。至於瑜伽之練氣練脈,動作極為簡易,隻有幾個基本扼要的動作,明白了以後即會做,但是易學而難精。如果與中國道家的功夫比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種,瑜伽則可分類成數十種。一般人認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治瑜伽、道家於一爐,融會貫通而傳下少林武術。如傳說中或許可能有此一舉,但這隻是強健養生之道,並未涉及到禪的內容。而縱觀少林一門的諸多武術的創始來源,有的類同中國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於佛,或入於道。有的是觸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後,政府則不加深究,可獲逭貸。總之,出家人中,魚龍混雜 ,良莠不齊,有江洋大盜,亦有百戰將軍,紛紛退隱佛寺道觀之中,閑來無事,舒展拳腳,授徒開班,於是逐漸形成少林門風,亦並非不可能,故不必視後來少林的諸般拳術,盡是創自達摩祖師一人。
內 家
如一般所謂的「內功拳」,歷來的說法亦是傳自少林。我國武術的內外之別,武術上有兩句成語。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說是言簡意賅的說明,如南宗的白鶴拳,即是內家(內功拳)的一例。這是武當拳術,根據少林的演變,而衍成南宗諸拳,南宗即「內練一口氣」,亦即練氣,動作不能粗猛,此亦漸漸演變而來,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張三豐這個人,史上記載未詳,且有矛盾,究竟有無其人?近世考據學家,頗為懷疑,但據我的研究應該是確有其人,且為道家。因為歷代作史書的人,多為儒家,儒家的習性往往排斥釋道兩家人物,尤其在武術上有成就的人。或許因此在歷史上就起了爭論,也未可知。然而張三豐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創作者,則不必多言,試觀歷代道家有一種傾向,如老子所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從不愛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於發表而公諸社會,或造福大眾,或為利一己。中國人的習性則相反,學養愈深,武功愈高,即隱姓埋名,隱跡山林,不願為人所知。這種對於「名」或「利」的不同觀念,正可詮釋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別,而中國文化中尤以道家最為明顯。明白了這個關鍵,也就可了解無由考證太極拳是否張三豐所授、少林拳是否為達摩祖師所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