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海伯利安四部曲1:海伯利安篇章 作者:[美]丹·西蒙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每天早上,索爾都會坐在女兒的床前等著她醒來。頭幾分鍾裏,愛女的困惑總是讓他非常痛苦,但是他堅持要確保每天早上瑞秋醒來第一眼見到的是自己。他抱著她,回答她問的一個個問題。
“我們在哪兒,爸爸?”
“在一個棒極了的地方,小不點。吃早餐的時候我會詳細告訴你的。”
“我們怎麽到這兒來的?”
“我們傳輸過來,坐了一會兒飛艇,然後又走了一截路,”他總這麽說,“這兒離家並不太遠……但是這段路程的長度已經足以把它當作是冒險了。”
“但是我的床在這裏……還有我的毛公仔……為什麽我不記得它們什麽時候來的?”
於是索爾就會輕輕地抱著她的肩膀,注視著她棕色的雙眼,說道:“你遇到了一場事故,瑞秋。還記得那個《想家的癩蛤蟆》裏麵講的故事嗎?特倫斯打壞了它的腦子,於是好多天裏,它都忘了自己住在哪裏。你遇到的就是那種事故。”
“我現在好些了嗎?”
“好多了,”索爾會說,“你整個身體都好得多了。”這時屋子裏會飄滿早餐的香味,他們都走上平台,薩萊正在那裏等著他們。
瑞秋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玩伴。吉布茨公社有一所學校,她總是去那裏玩耍,受到大家的歡迎,每天都像初次見麵一樣向大家打招呼。漫長的下午裏,孩子們在果園裏玩耍,沿著懸崖勘探。
理事會中的三位長老阿弗納、羅伯特和以法蓮,都敦促索爾繼續寫他的著作。希伯倫一向以其庇護的眾多學者、藝術家、音樂家、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公民和長期居民而自豪。居住的房子,他們指出,是國家饋贈的禮物。索爾的養老金,雖然就環網標準來說並不算高,但是要滿足他們在科發?沙龍的基本需要是綽綽有餘了。而最令索爾驚奇的是,他發現自己在體力勞作中得到了樂趣。不管是在果園中工作,還是在未開墾的土地上清理石塊,哪怕是為城市修牆,索爾都會發現自己的心態和精神比曾度過的多年以來任何時候都要自由。他發現自己在等待灰泥幹燥的時候可以與克爾愷郭爾在思維上來一番搏鬥,而在檢查蘋果是否生蟲之時,他也可以得出對康德和凡德爾理論新的見解。在七十三標準歲的時候,索爾創傷的心靈終於首次癒合結痂。
傍晚,他會和瑞秋玩會兒遊戲,然後拜託朱蒂或附近其他的姑娘照看熟睡的孩子,自己便可以和薩萊一起,去山腳下散步。有一個周末,索爾和薩萊兩人單獨去了新耶路撒冷,這是自十七標準年前瑞秋回家和他們同住以來,他倆第一次獲得獨處的時間。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具有田園的詩意。索爾經常在夜裏醒來,獨自赤腳走下廳堂,而薩萊總會在那裏凝視著熟睡的瑞秋。漫長的一天結束後,當他們在老舊的搪瓷桶裏給瑞秋洗澡,或是當牆壁泛出粉紅微光,他們給她掖好被角,孩子總會說:“我喜歡待在這個地方,爸爸,但是我們明天回家好嗎?”索爾就會點頭。當講完晚安故事,唱過搖籃曲,給她晚安前的吻,確定她已經睡著之後,他會踮起腳尖走出屋子,然後會聽見悶悶的聲音——“晚安,金絲燕”——從床上裹著蓋毯的小小身子裏傳來,而他也得回答“晚安,小雨燕。”
當索爾躺到床上,身邊是他深愛的女人,正輕柔地呼吸著,似乎已經睡著,他會望著希伯倫那一輪或兩輪小小的月亮移過粗糙的牆壁,在牆上映出一抹抹慘澹的條紋,此時,他就會同上帝進行對話。
索爾每晚都同上帝說話,但直至好幾個月之後,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做什麽。這個念頭讓他覺得好笑。對話並不是禱告,而是一種憤怒的獨白——在變成惡罵之時有些亂無頭緒——這是他和他自己的爭論,言辭激昂;但並不總是和他自己。有一天索爾意識到這些激烈的辯論主題如此深刻,牽涉的利害關係如此嚴正,所涵蓋的領域如此廣闊,因這種缺憾受他嚴責的人隻有惟一的可能:上帝本身。自從索爾具有了人格神1的觀念,他晚上都睜眼躺著思量人類的悲苦,思擾個人的生活,這些對索爾來說是完完全全的荒唐,這種對話式的思維方式讓他懷疑起自己的神誌是否健全。
第十四章
但是對話依然繼續。
索爾不禁思考起一個問題,一個倫理體係——它不像宗教那麽不屈不撓,歷經所有邪惡人類對其的唾棄依然能夠存留——怎麽可能源起自上帝命令一個人殺害自己的孩兒。至於這個命令在最後一刻被撤消這一事實,對索爾來說並不重要。這隻是個用於測試忠誠的命令,對他來說也毫無意義。事實上,他想到是亞伯拉罕的順從,讓他成為了以色列所有部落的宗父,才是真真正正讓索爾陷入憤怒的原因。
索爾·溫特伯在將生命和工作都致力於倫理體係五十五年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簡單且不可動搖的結論:任何對神靈或觀念或普遍準則的忠誠,若是對無辜之人要求萬般順從,連起碼的品德都摒棄了,那就是邪惡的。
——那麽給“無辜”下個定義吧?傳來一個略微有些被逗樂,又略微有些牢騷的聲音,索爾覺得自己和上帝的辯論又開始了。
——孩子是無辜的,索爾想。譬如以撒。瑞秋也是。
——僅僅因為是孩子,就等於是“無辜”的?
——是的。
——那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純潔之血為更偉大的緣由而流?
——對,索爾想。任何情況下都不會。
——但是我想,“無辜”並不僅限於對兒童而言。
——索爾猶豫了一下,覺得這似乎是一個陷阱,想等著看看潛意識裏的這個對話會持續到哪一步。他無法想像。不,他想,“無辜”不僅包括孩子,也包括其他人。
——比如瑞秋?在她二十四歲的時候?無辜的人不論在多少年紀都不應該被犧牲?
——對。
——也許,在亞伯拉罕在成為地球上尊享福祉民族的宗父之前,這是他需要學習的課程的一部分呢。
——什麽課程?索爾想。
什麽課程?但是他心裏的那個聲音逐漸淡下去,現在隻剩下外麵夜鳥的啼囀和身邊妻子輕柔的呼吸。
瑞秋在五歲的時候還能認字。索爾不太記得她什麽時候學會了閱讀——就像她生下來就一直會似的。“是四標準歲的時候,”薩萊說,“是在一個初夏……她四歲生日剛過三個月。我們在大學後山上野炊,當時瑞秋在看她的《小熊維尼》畫冊,突然間她說:‘我聽見腦子裏有個聲音。’”
索爾一下子記起來了。
他也記起了瑞秋在那個年紀所展示的超乎常人的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給他和薩萊所帶來的快樂。他記了起來,是因為他們現在正麵臨著那個過程的反演。
“我們在哪兒,爸爸?”
“在一個棒極了的地方,小不點。吃早餐的時候我會詳細告訴你的。”
“我們怎麽到這兒來的?”
“我們傳輸過來,坐了一會兒飛艇,然後又走了一截路,”他總這麽說,“這兒離家並不太遠……但是這段路程的長度已經足以把它當作是冒險了。”
“但是我的床在這裏……還有我的毛公仔……為什麽我不記得它們什麽時候來的?”
於是索爾就會輕輕地抱著她的肩膀,注視著她棕色的雙眼,說道:“你遇到了一場事故,瑞秋。還記得那個《想家的癩蛤蟆》裏麵講的故事嗎?特倫斯打壞了它的腦子,於是好多天裏,它都忘了自己住在哪裏。你遇到的就是那種事故。”
“我現在好些了嗎?”
“好多了,”索爾會說,“你整個身體都好得多了。”這時屋子裏會飄滿早餐的香味,他們都走上平台,薩萊正在那裏等著他們。
瑞秋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玩伴。吉布茨公社有一所學校,她總是去那裏玩耍,受到大家的歡迎,每天都像初次見麵一樣向大家打招呼。漫長的下午裏,孩子們在果園裏玩耍,沿著懸崖勘探。
理事會中的三位長老阿弗納、羅伯特和以法蓮,都敦促索爾繼續寫他的著作。希伯倫一向以其庇護的眾多學者、藝術家、音樂家、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公民和長期居民而自豪。居住的房子,他們指出,是國家饋贈的禮物。索爾的養老金,雖然就環網標準來說並不算高,但是要滿足他們在科發?沙龍的基本需要是綽綽有餘了。而最令索爾驚奇的是,他發現自己在體力勞作中得到了樂趣。不管是在果園中工作,還是在未開墾的土地上清理石塊,哪怕是為城市修牆,索爾都會發現自己的心態和精神比曾度過的多年以來任何時候都要自由。他發現自己在等待灰泥幹燥的時候可以與克爾愷郭爾在思維上來一番搏鬥,而在檢查蘋果是否生蟲之時,他也可以得出對康德和凡德爾理論新的見解。在七十三標準歲的時候,索爾創傷的心靈終於首次癒合結痂。
傍晚,他會和瑞秋玩會兒遊戲,然後拜託朱蒂或附近其他的姑娘照看熟睡的孩子,自己便可以和薩萊一起,去山腳下散步。有一個周末,索爾和薩萊兩人單獨去了新耶路撒冷,這是自十七標準年前瑞秋回家和他們同住以來,他倆第一次獲得獨處的時間。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具有田園的詩意。索爾經常在夜裏醒來,獨自赤腳走下廳堂,而薩萊總會在那裏凝視著熟睡的瑞秋。漫長的一天結束後,當他們在老舊的搪瓷桶裏給瑞秋洗澡,或是當牆壁泛出粉紅微光,他們給她掖好被角,孩子總會說:“我喜歡待在這個地方,爸爸,但是我們明天回家好嗎?”索爾就會點頭。當講完晚安故事,唱過搖籃曲,給她晚安前的吻,確定她已經睡著之後,他會踮起腳尖走出屋子,然後會聽見悶悶的聲音——“晚安,金絲燕”——從床上裹著蓋毯的小小身子裏傳來,而他也得回答“晚安,小雨燕。”
當索爾躺到床上,身邊是他深愛的女人,正輕柔地呼吸著,似乎已經睡著,他會望著希伯倫那一輪或兩輪小小的月亮移過粗糙的牆壁,在牆上映出一抹抹慘澹的條紋,此時,他就會同上帝進行對話。
索爾每晚都同上帝說話,但直至好幾個月之後,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做什麽。這個念頭讓他覺得好笑。對話並不是禱告,而是一種憤怒的獨白——在變成惡罵之時有些亂無頭緒——這是他和他自己的爭論,言辭激昂;但並不總是和他自己。有一天索爾意識到這些激烈的辯論主題如此深刻,牽涉的利害關係如此嚴正,所涵蓋的領域如此廣闊,因這種缺憾受他嚴責的人隻有惟一的可能:上帝本身。自從索爾具有了人格神1的觀念,他晚上都睜眼躺著思量人類的悲苦,思擾個人的生活,這些對索爾來說是完完全全的荒唐,這種對話式的思維方式讓他懷疑起自己的神誌是否健全。
第十四章
但是對話依然繼續。
索爾不禁思考起一個問題,一個倫理體係——它不像宗教那麽不屈不撓,歷經所有邪惡人類對其的唾棄依然能夠存留——怎麽可能源起自上帝命令一個人殺害自己的孩兒。至於這個命令在最後一刻被撤消這一事實,對索爾來說並不重要。這隻是個用於測試忠誠的命令,對他來說也毫無意義。事實上,他想到是亞伯拉罕的順從,讓他成為了以色列所有部落的宗父,才是真真正正讓索爾陷入憤怒的原因。
索爾·溫特伯在將生命和工作都致力於倫理體係五十五年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簡單且不可動搖的結論:任何對神靈或觀念或普遍準則的忠誠,若是對無辜之人要求萬般順從,連起碼的品德都摒棄了,那就是邪惡的。
——那麽給“無辜”下個定義吧?傳來一個略微有些被逗樂,又略微有些牢騷的聲音,索爾覺得自己和上帝的辯論又開始了。
——孩子是無辜的,索爾想。譬如以撒。瑞秋也是。
——僅僅因為是孩子,就等於是“無辜”的?
——是的。
——那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純潔之血為更偉大的緣由而流?
——對,索爾想。任何情況下都不會。
——但是我想,“無辜”並不僅限於對兒童而言。
——索爾猶豫了一下,覺得這似乎是一個陷阱,想等著看看潛意識裏的這個對話會持續到哪一步。他無法想像。不,他想,“無辜”不僅包括孩子,也包括其他人。
——比如瑞秋?在她二十四歲的時候?無辜的人不論在多少年紀都不應該被犧牲?
——對。
——也許,在亞伯拉罕在成為地球上尊享福祉民族的宗父之前,這是他需要學習的課程的一部分呢。
——什麽課程?索爾想。
什麽課程?但是他心裏的那個聲音逐漸淡下去,現在隻剩下外麵夜鳥的啼囀和身邊妻子輕柔的呼吸。
瑞秋在五歲的時候還能認字。索爾不太記得她什麽時候學會了閱讀——就像她生下來就一直會似的。“是四標準歲的時候,”薩萊說,“是在一個初夏……她四歲生日剛過三個月。我們在大學後山上野炊,當時瑞秋在看她的《小熊維尼》畫冊,突然間她說:‘我聽見腦子裏有個聲音。’”
索爾一下子記起來了。
他也記起了瑞秋在那個年紀所展示的超乎常人的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給他和薩萊所帶來的快樂。他記了起來,是因為他們現在正麵臨著那個過程的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