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海伯利安四部曲1:海伯利安篇章 作者:[美]丹·西蒙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加入了宗教。見鬼,我還幫著創立宗教呢。禪靈教成指數狀擴張,我是忠誠的信徒,出現在全息電視訪談節目中,心中帶著大流亡前穆斯林朝拜麥加的虔誠,尋找著我的神秘之地。此外,我愛上了遠距傳輸。我從《垂死的地球》的版稅中掙得了差不多一億馬克,海倫娜的投資管理得相當好,但是有人曾算過,由遠距傳輸器組成的家,例如我的,每天要花費五萬馬克,而且這點錢僅僅是為了讓它維持在環網中。此外,我從來沒有規定我傳送到三十六個世界上的家的次數。超線出版社給我發了一張金製寰宇卡,我大手大腳地使用,傳送到環網中不大可能的角落,然後在奢華的住處一連住上幾星期,租上幾輛電磁車,去尋找孤星世界偏僻地區的神秘之地。
第七章
我一個也沒發現。海倫娜和我離婚的同時,我退出了禪靈教。當時,帳單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不得不變現了大多數股票,變現了長期投資。海倫娜拿走了她的份額,我隻剩下這些了(當時我不僅天真,而且還在熱戀中,她叫她的律師草擬了結婚契約……我真蠢。)。
最後,我開始縮減開支,削減我的遠距傳輸,把機器人僕人炒掉,即便如此,我還是麵臨著財政危機。
於是我去見泰倫娜·綠翼·翡。
“沒人想讀詩。”她邊說,一邊翻閱著一堆薄薄的《詩篇》,那是我過去一年半時間裏寫就的。
“你這是什麽意思?”我問,“《垂死的地球》不就是詩麽?”
“《垂死的地球》隻是僥倖,”泰倫娜說。她的指甲又長又彎,塗成綠色,那是新近流行的中式時尚;它們纏繞著我的手稿,就像某種葉綠獸的爪子。“它能賣出去,是因為大眾的潛意識願意接受罷了。”
“也許大眾的潛意識也願意接受這個呢。”我說。我開始有點惱火了。
泰倫娜笑了。笑聲不太悅耳。“馬丁,馬丁,馬丁,”她說,“這是詩。你寫的是天國之門,北美馴鹿群,可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孤獨,情感轉移,痛楚,以及對人類的冷嘲熱諷。”
“那又怎樣?”
“那就是說,沒人會願意付錢去觀賞別人的痛苦的。”泰倫娜譏笑道。
我扭頭離開她的桌子,走到房間的遠側。她的辦公室占據了超線尖塔四百三十五層的整層樓,那是在鯨逖中心的巴別區。沒有窗,整個圓形房間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是敞開的,由太陽能動力密蔽場屏蔽,完全看不出一點閃光。這就好像站在兩個灰色的盤子中間,盤子懸浮在天地中間。我看著半公裏之下,小尖塔之間的深紅色的雲朵,讓我覺得盛氣淩人。泰倫娜的辦公室沒有門,沒有樓梯,沒有電梯,沒有磁力升降機,也沒有地板門:完全沒有與其他各層的連接。進入泰倫娜辦公室的辦法,是通過那個五麵的遠距傳輸器,就是那個在半空中閃著微光的東西,看上去像抽象全息雕塑。我在感到盛氣淩人的同時,突然想到了如果塔著火,動力失靈,一切會如何。我說:“你是不是說你不打算出版?”
“完全不是,”我的編輯笑道,“你為超線掙了幾十億馬克,馬丁。我們會出版的。我說的僅僅是:沒人會買的。”
“胡說!”我叫道,“雖然不是所有人賞識好詩,但還是有好多人會讀的,會讓它成為暢銷書的。”
泰倫娜沒再笑出聲,但是綠色的唇緣朝上微翹。“馬丁,馬丁,馬丁,”她說,“自從古騰堡1時代以來,有文化的人正不斷減少。在20世紀,所謂的工業民主國家中,一年讀一本書的的人連百分之二都不到。而當時,聰明的機器、數據網、友好界麵環境還沒出現呢。到了大流亡時,霸主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都覺得沒理由要閱讀了。所以他們也不會操他們那份心,去學習怎麽讀。而現在更糟了。環網有一千億多的人類,他們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會操心去硬傳任何印刷材料,而讀書的就更少了。”
“《垂死的地球》賣掉了幾乎三十億本呢。”我提醒她。
“嗯哼,”泰倫娜說,“那是天路歷程2效應。”
“什麽效應?”
“天路歷程效應。在……什麽時候來著!——17世紀的舊地,麻薩諸塞殖民地上,每個體麵的家庭都得在家裏放上一本《天路歷程》。可是,我的天哪,沒人讀那書。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司徒卡茨基的《被斬首的小孩眼中的景象》同樣如此。”
“希特勒是誰?”我問。
泰倫娜微微一笑。“舊地的一名政客,寫過一點東西。《我的奮鬥》現在還在銷售……超線每隔一百三十八年會對版權作一次更新。”
“嗯,瞧,”我說,“我想花幾個星期來潤飾潤飾我的《詩篇》,把我最好的貨色加給它。”
“妙極。”泰倫娜笑道。
“我猜你還會像上次那樣幫我編輯一下的,對不?”
“完全不會,”泰倫娜說,“這次再沒有什麽思鄉之情了,你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我眯起眼。“你是說這次我能寫無韻詩?”
“當然。”
“哲學呢?”
“寫吧。”
“試驗章節?”
“可以。”
“你會按我寫的直接出版?”
“完全正確。”
“有沒有賣出去的可能?”
“一點狗屁可能也沒有。”
我所謂的“花幾個星期來潤飾潤飾我的《詩篇》”,結果變成了十個月的強迫症勞動。我關掉了房子裏大多數房間,僅僅開著天津四丙的塔樓書房,盧瑟斯的運動房,廚房,以及無限極海的盥洗室筏子。我每天毫不間斷的工作十小時,然後休息一下,做些體力運動,之後吃頓飯,打個盹,接著回到我的書桌,開始另外八小時的定額工作。這就像五年前時光的翻版,當時我正從中風中恢復過來,有時要花上一小時,或者一天,一個詞語才會找上門來,思想才會把根紮進語言的土壤。而現在,那過程甚至變得比當時還要緩慢,我痛苦地搜索著最完美的詞語,最精確的韻律結構,最有趣的形象,對最難捉摸的情感最難以言喻的比擬。
十個標準月後,我大功告成,我終於明白了一句古老格言,大意是:書或詩永遠無法完成,隻有拋棄1。
“你覺得怎麽樣?”泰倫娜翻讀著我的第一稿,我問她。
她的眼睛是失神的褐色磁碟狀,是那星期的當紅款式,但是這並沒有掩藏眼裏的淚花。她擦掉一滴。“很美。”她說。
“我試著模仿了古典作家的風格。”我說,突然有點害羞。
“你成功了,非常棒。”
“《天國之門插曲》還是不太完善。”我說。
“很完善了。”
“這首詩講的是孤獨。”我說。
第七章
我一個也沒發現。海倫娜和我離婚的同時,我退出了禪靈教。當時,帳單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不得不變現了大多數股票,變現了長期投資。海倫娜拿走了她的份額,我隻剩下這些了(當時我不僅天真,而且還在熱戀中,她叫她的律師草擬了結婚契約……我真蠢。)。
最後,我開始縮減開支,削減我的遠距傳輸,把機器人僕人炒掉,即便如此,我還是麵臨著財政危機。
於是我去見泰倫娜·綠翼·翡。
“沒人想讀詩。”她邊說,一邊翻閱著一堆薄薄的《詩篇》,那是我過去一年半時間裏寫就的。
“你這是什麽意思?”我問,“《垂死的地球》不就是詩麽?”
“《垂死的地球》隻是僥倖,”泰倫娜說。她的指甲又長又彎,塗成綠色,那是新近流行的中式時尚;它們纏繞著我的手稿,就像某種葉綠獸的爪子。“它能賣出去,是因為大眾的潛意識願意接受罷了。”
“也許大眾的潛意識也願意接受這個呢。”我說。我開始有點惱火了。
泰倫娜笑了。笑聲不太悅耳。“馬丁,馬丁,馬丁,”她說,“這是詩。你寫的是天國之門,北美馴鹿群,可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孤獨,情感轉移,痛楚,以及對人類的冷嘲熱諷。”
“那又怎樣?”
“那就是說,沒人會願意付錢去觀賞別人的痛苦的。”泰倫娜譏笑道。
我扭頭離開她的桌子,走到房間的遠側。她的辦公室占據了超線尖塔四百三十五層的整層樓,那是在鯨逖中心的巴別區。沒有窗,整個圓形房間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是敞開的,由太陽能動力密蔽場屏蔽,完全看不出一點閃光。這就好像站在兩個灰色的盤子中間,盤子懸浮在天地中間。我看著半公裏之下,小尖塔之間的深紅色的雲朵,讓我覺得盛氣淩人。泰倫娜的辦公室沒有門,沒有樓梯,沒有電梯,沒有磁力升降機,也沒有地板門:完全沒有與其他各層的連接。進入泰倫娜辦公室的辦法,是通過那個五麵的遠距傳輸器,就是那個在半空中閃著微光的東西,看上去像抽象全息雕塑。我在感到盛氣淩人的同時,突然想到了如果塔著火,動力失靈,一切會如何。我說:“你是不是說你不打算出版?”
“完全不是,”我的編輯笑道,“你為超線掙了幾十億馬克,馬丁。我們會出版的。我說的僅僅是:沒人會買的。”
“胡說!”我叫道,“雖然不是所有人賞識好詩,但還是有好多人會讀的,會讓它成為暢銷書的。”
泰倫娜沒再笑出聲,但是綠色的唇緣朝上微翹。“馬丁,馬丁,馬丁,”她說,“自從古騰堡1時代以來,有文化的人正不斷減少。在20世紀,所謂的工業民主國家中,一年讀一本書的的人連百分之二都不到。而當時,聰明的機器、數據網、友好界麵環境還沒出現呢。到了大流亡時,霸主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都覺得沒理由要閱讀了。所以他們也不會操他們那份心,去學習怎麽讀。而現在更糟了。環網有一千億多的人類,他們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會操心去硬傳任何印刷材料,而讀書的就更少了。”
“《垂死的地球》賣掉了幾乎三十億本呢。”我提醒她。
“嗯哼,”泰倫娜說,“那是天路歷程2效應。”
“什麽效應?”
“天路歷程效應。在……什麽時候來著!——17世紀的舊地,麻薩諸塞殖民地上,每個體麵的家庭都得在家裏放上一本《天路歷程》。可是,我的天哪,沒人讀那書。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司徒卡茨基的《被斬首的小孩眼中的景象》同樣如此。”
“希特勒是誰?”我問。
泰倫娜微微一笑。“舊地的一名政客,寫過一點東西。《我的奮鬥》現在還在銷售……超線每隔一百三十八年會對版權作一次更新。”
“嗯,瞧,”我說,“我想花幾個星期來潤飾潤飾我的《詩篇》,把我最好的貨色加給它。”
“妙極。”泰倫娜笑道。
“我猜你還會像上次那樣幫我編輯一下的,對不?”
“完全不會,”泰倫娜說,“這次再沒有什麽思鄉之情了,你想怎麽寫就怎麽寫。”
我眯起眼。“你是說這次我能寫無韻詩?”
“當然。”
“哲學呢?”
“寫吧。”
“試驗章節?”
“可以。”
“你會按我寫的直接出版?”
“完全正確。”
“有沒有賣出去的可能?”
“一點狗屁可能也沒有。”
我所謂的“花幾個星期來潤飾潤飾我的《詩篇》”,結果變成了十個月的強迫症勞動。我關掉了房子裏大多數房間,僅僅開著天津四丙的塔樓書房,盧瑟斯的運動房,廚房,以及無限極海的盥洗室筏子。我每天毫不間斷的工作十小時,然後休息一下,做些體力運動,之後吃頓飯,打個盹,接著回到我的書桌,開始另外八小時的定額工作。這就像五年前時光的翻版,當時我正從中風中恢復過來,有時要花上一小時,或者一天,一個詞語才會找上門來,思想才會把根紮進語言的土壤。而現在,那過程甚至變得比當時還要緩慢,我痛苦地搜索著最完美的詞語,最精確的韻律結構,最有趣的形象,對最難捉摸的情感最難以言喻的比擬。
十個標準月後,我大功告成,我終於明白了一句古老格言,大意是:書或詩永遠無法完成,隻有拋棄1。
“你覺得怎麽樣?”泰倫娜翻讀著我的第一稿,我問她。
她的眼睛是失神的褐色磁碟狀,是那星期的當紅款式,但是這並沒有掩藏眼裏的淚花。她擦掉一滴。“很美。”她說。
“我試著模仿了古典作家的風格。”我說,突然有點害羞。
“你成功了,非常棒。”
“《天國之門插曲》還是不太完善。”我說。
“很完善了。”
“這首詩講的是孤獨。”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