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躡手躡腳地往前進,內心充滿恐懼,想緊緊抓住光滑的岩石,搜尋著任何可以讓我安心的根莖或石頭的突出物。我們右側的陡坡是如此的峻峭,一望無底,那近乎荒誕。沿著古老的階梯往下爬,和緊抓上麵懸崖的那些藤蔓比起來,更是糟了去了。在這,在這狹窄、古老光滑的石板上,我每挪一步步子,就要往腳下望一望。失足而落,起初看來,似乎很有可能,然後,似乎是躲也躲不了的。


    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停下來往回爬,至少回到大教堂這一安全之地,但是三廿又十的大多數人正站在我身後的狹窄階梯上,看樣子他們是完全不可能靠邊站,讓我過去的。除此之外,比起恐懼來,我內心還有一種更為強烈的東西,那就是惱人的好奇心:階梯底下到底有什麽呢?我在那停了許久,朝上麵三百米高的大裂痕的唇緣看去,雲彩已經消失了,群星顯露出來,流星尾跡的每夜芭蕾在黑色夜空的襯托下,顯得分外明亮。然後我低下頭,開始低聲吟念《玫瑰經》1,跟著火把,跟著畢庫拉進入危險的深淵。


    我曾無法相信階梯會帶我們所有人一路來到大裂痕的底部,但是它真的做到了。午夜過後的某個時刻,我曾經想到,我們會一路下降,來到河麵旁,當時我估計,我們會在第二天中午才能到達,但是我又錯了。


    日出前不久我們便抵達了大裂痕的底部。兩側,懸崖之壁直插九天雲宵,中間是一條天空隙縫,群星仍然在其中閃耀。我一步一步朝下蹣跚而來,精疲力竭,慢慢明白已經沒有階梯了,我向上凝視,蠢頭蠢腦地想著,群星在白天是否依然可見。在索恩河畔的維勒風榭,我曾經爬到一個井裏,那時我還是個小孩,但是當時在井裏的確可以看得見星星。


    “到了,”貝塔說。這是這麽長時間以來我聽到的第一句話,那聲音被河水的咆哮聲蓋過,幾乎聽不見。三廿又十停下腳步,站著一動不動。我猛然跪下,倒在一側。我絕不可能重新沿著我們剛才下來的階梯往上爬了。一天內不行。一星期內也不行。也許永遠不行。我閉上雙眼,想要睡去,但是我緊張的內心被不斷撩撥著。越過深穀的地麵,我向外望去。河流比我預期的要寬,至少有七十米,流水聲蓋過了其他細微之聲;我感到自己正被一頭龐大猛獸的咆哮折磨至死。


    我坐起身,望著對麵懸崖壁上的一小片黑暗。那是一片陰影,但是比所有的陰影都要黑,比綴在懸崖壁的一塊塊參差不齊、斑駁的拱壁、罅隙、圓柱,這陰影更為勻稱。它是一塊方方正正的黑暗,每一條邊至少有三十米。那是懸崖壁上的一扇門,或者是洞。我掙紮著站起身,沿著我們下來的這塊峭壁,向下遊望去;對,它在那。那是另一個入口,貝塔和其他人現在正在向它走去。在星光照耀之下,入口朦朧可見。


    我發現了海伯利安的迷宮的一個入口。


    “你知道海伯利安是九個迷宮世界之一嗎?”曾經有人在登陸飛船上問過我。對,是那個名叫霍伊特的年輕牧師。我說我當然知道,但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我感興趣的是畢庫拉,而不是迷宮,也不是它們的創造者,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自我造成的放逐的痛苦。


    有九個世界擁有迷宮。一百七十六個環網世界中的九個,另外二百多個殖民星球、保護星球中的九個。自大流亡以來,八千多個已勘探到的世界,不管如何草率地勘探,中的九個。


    現在有一些行星考古歷史學家,投身於迷宮的研究中。但其中不包括我。我總是認為這些迷宮是無益的主題,模糊,虛幻。現在,我正和三廿又十一起走向一個迷宮,湛江在咆哮,在震動,在威脅,要用它的浪花把我們的火把弄熄。


    迷宮,是在七十五萬多標準年前,被挖掘……開挖隧道……創造出來的。細節必然一模一樣,它們的起源也必然得不到解答。


    迷宮星球都是類地行星,索美尺度1至少達到7.9,它們總是繞著一顆g型恆星2旋轉,但也總是限製在地質結構死寂的世界上,比起舊地,這些星球更像火星。隧道本身建得極深,一般最少也有一萬米,但常深達三萬米,它們就像行星地殼下的地下墓塚。在離佩森星係不遠的自由星上,遙控裝置在迷宮內勘探了八十多萬公裏。每個世界上的隧道都是邊長三十米的正方形,這種雕刻技術,霸主仍然無法企及。我曾經在一本考古日誌上讀到,肯普霍策和魏因斯坦兩人假設過一種“熔化隧道”的辦法,可以解釋為何隧道的牆壁極其光滑,為何牆內毫無突出物。但是他們的理論沒有解釋,建造者和他們的機器哪裏,為什麽他們要把幾個世紀的時間投入到這顯然毫無目的可言的工程任務中。每個迷宮世界,包括海伯利安,都被探測過,也被研究過。但從來沒發現過什麽東西。沒有開挖機械的跡象,沒有礦工生鏽的頭盔,哪怕一小片碎塑料或者腐爛的粘性包裝紙也沒有。研究人員甚至連入口和出口的隧道都沒有鑑別出來。如果有重金屬或者珍貴礦石的痕跡,那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極端努力的目的,可是連一絲痕跡都沒有。沒有迷宮建造者的傳說或者人工製品殘存下來。這些年來,這神秘之事略微激起過我的興趣,但是從來沒有讓我牽腸掛肚過。直到現在。


    我們進入了隧道口。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正方形。由於腐蝕與引力的作用,這個完美的隧道被改變成一個崎嶇不平的洞窟,這些崎嶇不平一直深入到懸崖壁內的一百米。然後,就在隧道底部變光滑時,貝塔停下了腳步,熄滅了火把。其他畢庫拉也照著做了。


    很黑。隧道改變了方向,足以阻滯任何可能進入的星光。我以前也去過山洞。在火把熄滅後,我不指望自己的眼睛能夠適應這近乎完全的漆黑。但是他們能。


    三十秒內,我開始感覺到有一點玫瑰色的光亮,起初極其微弱,慢慢變得鮮艷,直到這個洞窟變得比剛才的峽穀還要亮,比在三輪月亮齊照下的佩森還要亮。這些光發自一百個發光源,一千個發光源。我剛剛搞明白這些發光源的本質,畢庫拉便虔誠地跪在了地上,


    洞窟的牆壁和天頂上,鑲飾著許許多多的十字架,它們小到幾毫米,大到幾乎一米長。每一個都發出濃重的粉紅之光。在火把的照耀下,是看不見它們的,但是現在,這些發光的十字架將整個隧道注滿了光線。我走到最近那塊牆的一個鑲嵌物旁。它大約有三十厘米寬,隨著輕柔的有機循環律動著。這不是在石頭中刻出來的,也不是由牆生成的;它無疑是有機的,無疑是活物,就像軟軟的珊瑚蟲。摸上去暖暖的。


    這時,傳來輕微的柔細之聲,不,那不是聲音,也許,隻是冷空氣的擾動。我轉過身去,及時地看見了某個東西進入了洞穴。


    畢庫拉仍然低頭跪著,埋著眼睛。而我,則繼續站在那裏。眼睛一直凝視著這個東西,它正在跪地的畢庫拉中穿行。


    它隱約長得像個人形,但決不是人。身高至少有三米。即使靜立不動時,這東西銀色的外表也似乎在移動,在流淌,就仿佛是懸浮在半空中的水銀。固定在隧道牆壁的十字架發出微紅的光,照在這東西刺眼的表麵上,反射回來;這東西的前額、四隻手腕、古怪連接的關節、膝蓋、披甲的後背、胸部,這些地方凸出彎曲的金屬刀刃,光線照在上麵,閃閃發光。這東西穿行在跪地的畢庫拉中,當它張開四條長臂時,手掌張開伸向空中,手指卻發出咯嚓咯嚓的響聲,仿佛那是鉻製解剖刀似的。可笑的是,麵對如此場景,我想到的卻是教皇陛下在佩森向信徒們賜福的場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伯利安四部曲1:海伯利安篇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丹·西蒙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丹·西蒙斯並收藏海伯利安四部曲1:海伯利安篇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