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十月一日,這個日子,是曆史上大清順治皇帝到北京登基的日子。現在打敗了入關的清軍,福臨想也不敢想在北京登基做皇帝了,不殺他就是天大的好事。


    李岩想都沒有想這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了早朝,就穿上普通的將軍服,與紅娘子一起,由太監賀成吳江陪同,騎著戰馬,混在侍衛裏麵,到兵部的兵器工廠去。


    騎馬走在寬闊的長安城裏。長安城還有唐代城市的遺韻,與其他城市比顯得更大氣。可惜這隻是唐代的皇城,長安古城不知道有多大?!


    由於是大順的京城,街道上馬車很多。騎馬的隊伍也是經常出現,所以李岩與紅娘子的隊伍在長安城也顯得不突出。他們顯得不同的是,其他隊伍,將軍都走在隊伍的前麵。他們雖然也是穿著將軍服,卻走在隊伍的中間,真是“前呼後擁”,隻是前麵沒有呼喊。


    現代的人走在古代的大街上,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即使在現代,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古代的建築也是不少的。在現代的影視劇裏麵,常常出現古代的街道,出現古代的人物,看多了,即使穿越到古代,也沒有多少驚訝的了。李岩已經穿越到大順有四個月了,明末的事情在影視劇裏麵見得多了。


    兵部的兵器工廠,在城市的南麵靠城牆的地方。可能是兵器工廠,屬於保密單位,也沒有掛牌子,隻有幾個士兵手持長矛,跨著腰刀,站在大路兩邊站崗。


    李岩的隊伍被攔住了。士兵喊:“兵器工廠,閑雜人員不得入內。”


    李岩的侍衛,露出了大內侍衛的腰牌。說實在話,憑這個皇宮的“通行證”,皇宮都進得去。這個腰牌又是一個身份證,朝內的官員,也要禮讓幾分。


    李岩一行進入了兵器工廠。站崗的士兵,其中一個看到,那不是我們敬愛的皇上嘛,大順許多士兵,打仗都接受過李岩的指揮。認識李岩的很多。隻是以前李岩有胡子,現在李岩把胡子刮了。他也聽說過,現在皇帝由於被牛金星毒殺後,曾經刮掉了胡子藏在士兵隊伍裏。他就急忙跪下了。


    李岩的隊伍進入了兵器工廠,旁邊站崗的士兵看見這個士兵跪下了,很是奇怪,就問:“老陳,你怎麽跪下了?”


    “你沒有看見,在隊伍裏,有皇上!”


    “啊!你會不會看錯了?”


    這個士兵爬起來說:“不會!皇上指揮我們打仗,我以前就認得,怎麽會看錯!”


    問話那個士兵說:“哎呀!以前,皇上也指揮我們部隊打過仗,可惜我沒有看見。現在我真是沒有眼福,皇帝過路我也沒有看見。”這個士兵十分埋怨自己沒有眼福,皇帝騎馬在侍衛裏麵,經過自己的麵前,自己也沒有看見。其實要怪的是他不認識皇上。


    走進兵器工廠,李岩見前麵壩子裏有拴馬的石樁,就下馬把馬拴好。接著叫賀成去找兵部兵器工廠的官員。一會,官員找來了。這個官員以前是看到過李岩的,見了李岩,稍遲鈍了一下,真正認識是李岩皇上,就跪在地上,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岩說:“起來吧!”


    官員爬起來,說:“謝陛下!”


    李岩說:“朕到這裏來,是要試製一個武器,你去找幾個技術好一點的工匠來。一是木匠,二是鐵匠,三是製弓箭的匠人。”


    這個官員聽皇上要製武器,要找幾個匠人,說了一聲:“是!”馬上就跑去找人。


    一會,幾個匠人就找來了。吳江說:“現在天氣也有點冷了,你們總不會讓皇上在這冷壩子裏說話吧?”


    兵器工廠的官員說:“下官知罪了,請皇上到我的辦公室去。”


    李岩紅娘子被讓進了兵器工廠官員的辦公室。幾個匠人來見了禮。李岩坐下了,幾個匠人站著。李岩把圖紙放到桌子上,對匠人們說:“幾個師傅,朕看見一本古書,介紹了諸葛孔明的一種連射弓弩,就想製造出來。”


    “你們站攏來一點,也好看清楚!”幾個師傅就往桌子前麵站了一站。


    李岩就一五一十地介紹連射弓弩圖紙的結構。李岩介紹完,就問做弓箭的師傅:“弓箭師傅,這個弓箭部分,你做不做得出來。”


    弓箭師傅說:“回聖上的話,這個弓箭部分,比現在普通的弓箭,還要簡單一些,弓也要短小一些,是做得出來的。箭也要短小很多。涉及弓和箭,我是製得出來的。隻是上弦的時候,要整個做結束才能夠綁上。”


    李岩又問:“木匠師傅你看這木匠活做得出來嗎?”


    木匠說:“按圖做,我做得出來!”


    李岩又問:“要用什麽木料?”


    木匠說:“回聖上,要硬雜木!”


    李岩說:“剩下就是鐵匠的活。你們鐵匠師傅要做的箭頭和幾個軸沒有問題吧!”


    鐵匠說:“主要是木匠的活要難一些,我們鐵匠的部分,保證做出來。”


    李岩說:“雖說做得出來,關鍵是要用得。朕心裏還沒有底。這樣,你們弓箭師傅和鐵匠師傅各做五套。木匠先做五個毛坯。做一個標準的成品。那四個,如果頭一個不能用,還要改。能用,也要改一改,看怎樣更好一些。”


    木匠師傅說:“我就照聖上指示去辦!”


    李岩說:“那你們就分別按這個圖樣去做吧!”


    幾個師傅一起答道:“是!”說完就去做自己那一部分去了。


    李岩問:“你是兵器工廠負責人吧!”


    兵器的官員說:“微臣就是。”


    李岩說:“是不是帶領朕和貴妃一起去參觀兵器工廠。”


    兵器工廠的官員說:“是!”


    李岩就和紅娘子一起去參觀兵器工廠。李岩說:“朕現在打一個招呼,一會不要說朕是皇帝,免得下麵的師傅要來叩頭,車間畢竟很髒,不是叩頭的地方。”


    那個官員說:“下官照辦!”


    李岩就與紅娘子去看那些車間。因為“李岩”來自現代,這裏的車間的裝備,也實在太差。就是比北京的兵器工廠,這裏也顯得很落後。因為朝廷已經決定了要以長安為都城,今後就有必要建立先進的兵器工廠。


    兵器工廠,到處都在趕製李岩的良心炮、木鳥銃、熱氣球。因為新建立的軍,幾十萬軍隊,需要很多新武器。


    良心炮、木鳥銃、都是很簡單的武器。主要是利用了火藥鐵砂子。也是很容易仿造的武器。雖然說熱氣球稍微複雜一點,也是容易仿造的。今天試製的連射弓弩,從幾個匠人的話裏,也可以看出,這是十分容易仿造的武器。


    擺在自己麵前首要的任務,就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因為自己現在的主力武器容易仿造,就必須在敵人仿造前,實現天下的統一。


    為什麽急著製造連射弓弩,出兵到關外,在草原上,敵人可能用打一下就跑的戰術,追擊敵人,良心炮木鳥銃喪失了先機。我們漢族士兵,與少數民族的士兵比,沒有他們的騎射水平高。射箭速度也慢得多。有了連射弓弩,射擊的速度就快了。追擊敵人就有了好武器。守城,有了連射弓弩,還可以減少守城的人數。


    等李岩紅娘子在各個車間看完,回到工廠官員的辦公室,第一個樣品也就完成了。


    李岩就指揮師傅們組裝連射弓弩,完成後,李岩就拿到外麵去試射。


    向上一推,就把弓箭的弦掛上了,向後一拉,稍平了,弦就被頂開,脫離了掛槽,短箭先就落在了平板上,後麵的弦用力一擊,箭就射出去了。距離與一般的士兵射擊的距離差不多。箭盒可以裝的箭,數了一下,有三十多枝。射三支箭就相當一支箭的時間。就是一個剛用連射弓弩的戰士,也比經過訓練的戰士原來用的弓快多了。


    李岩叫木匠師傅,把箭盒另外做,一個向前移動一點,一個向後移動一點。


    一會,木匠師傅就挖好了箭盒,拿了來。李岩試了一下,向後移動一下的射得更遠了。


    李岩就重新量了尺寸,按新的尺寸標在連射弓弩圖紙上。


    李岩說:“看來這個連射弓弩是可以用的了。今後,你們就是看在弓、箭上還可不可以改進。在木料上,看用什麽木料更耐磨。還有,這種連射弓弩,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好瞄準。你們看有沒有改進的方法。這兩天,你們就在這上麵動一點心思。”


    李岩說:“謝謝你們幾個師傅幫助朕製造成功。這幾個師傅,各獎勵十兩銀子。”


    賀成就掏出銀子給幾個師傅進行獎勵。


    李岩就把最後改進的連射弓弩拿走,告別了師傅們和工廠的官員,帶領大家到校場去。


    李岩先射了一箭,叫侍衛去找尺子量了,有三十丈遠的樣子。自己又騎上馬,用連射弓弩在馬上射了幾十枝箭,接著又讓侍衛們把短箭撿了來。讓紅娘子在馬上去試。紅娘子射了三十枝箭後,高興地喊:“好!好!好得很!”


    紅娘子試射後,又去把箭檢來,讓一個侍衛去試射。他也說:“好哇!好哇!”


    看來連射弓弩試製成功了。紅娘子問:“聖上,這個弓弩叫什麽名字?”


    李岩就想到在電視上看到的名字,他說:“不說名字,這個弓弩叫‘連射弓弩’。取名字叫‘諸葛弓弩’”


    侍衛們歡呼起來,連聲呼喊:“諸葛弓弩!諸葛弓弩!諸葛弓弩!名字太好了!名字太好了!”


    回到皇宮,李岩用過午膳,來到書房去辦公。書房已經有奏折放在那裏了。


    李岩拿第一個奏折,是從北京來的,就是偽大清皇帝和皇太後已經得到通知,次日起就要從北京出發,到西安來談判。


    李岩批示:知道了!


    第二個奏折,就是請傳教士到西安來,大順皇帝要接見他們。


    李岩也批示:知道了!


    後一個奏折也是從北京發出來的。奏折是幾個技術人員寫出來的。主要報告了火器的曆史和現在最好的幾個火器(準備裝備部隊的武器):


    敬愛的大順皇帝:


    我們在北京的兵工廠,接到聖上要我們召集技術人員,商量適合我們部隊使用的炮、槍、雷、火藥、炮彈。商量好了就立即向聖上報告。


    我們接到聖旨後,馬上召集了我們的技術人員進行了討論商量,現在把商量的情況報告於後。


    火藥,是我們唐朝的時候,由煉丹的人發明的。


    在宋朝的時候,用火藥製造出了突火槍,但是隻能夠射擊三丈遠。隻能嚇敵人。戰場上還沒有大量使用。當時的火器已經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運用範圍廣了。


    中國的火器,從元朝傳到了歐洲,歐洲經過獨立發展,有超過我們中國火器的架勢。


    西歐的工匠們將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


    一百多年前,他們歐洲又創製了新式火槍――火繩槍,用火繩點火,並在火槍上加裝了能夠控製點火的機械裝置――扳機,使火槍射速更快,射程更遠。最大射程一般為三四十丈遠。它在後來傳入了日本,被倭寇使用。


    大明嘉靖年間,倭國江州的國友鍛冶,組織了高明的工匠,仿製成適合倭兵使用的火繩槍,並且製成了閉鎖螺栓,較好地解決了槍尾的閉氣問題,提高了火繩槍的威力,較葡萄牙人製造的火繩槍更為先進。我國閩浙沿海多受其害。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對火繩槍的威力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殺敵最有效的兵器,並對火器的戰術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發展出車營、三才陣等適合發揚火器威力的部隊編製和戰法。


    大明正德七年,明軍平定南海之役,繳獲三艘海盜艦船,得到了“佛郎機”火器。“神機營”的武器專家改進了繳獲的火器,創製出佛郎機銃,又稱為“神機炮”,並批量生產,使中國的火器跨躍了一大步。但佛郎機銃是大口徑火槍(炮),需三人同時操作一門。九年後,大明嘉靖元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又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歐洲火繩槍稱“西洋番銃”,但那時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繩槍,大抵還是初創時期的製品,未引起明軍高層的足夠重視,直到不斷擄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繩槍,明朝軍隊才開始批量裝備以對抗倭寇。


    中國把創製成功的火繩槍,稱之為“鳥銃”


    明朝官員趙世禎匯集工匠,以魯密銃為樣本,,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創製了比鳥嘴銃射程更遠的火繩槍,稱之為“魯密銃”。這種銃加長了槍管(4尺5寸),重量略大於鳥銃(6―8斤),射程遠威力大,在結構上更優於鳥嘴銃。同時還研製出最新式的火器“掣電銃”和“迅雷銃”,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萬曆三十年六月,趙士禎研製的火器通過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門官員的試驗。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趙世禎“所製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製虜之用”。


    崇禎八年,明朝製造了“自生火銃”,京軍三大營的標準裝備就是線膛槍。


    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出現了炮身和藥室一體的青銅炮,不久又出現了輪式火炮,采用顆粒火藥,百年前法國首先鑄造鐵炮,並很快使這一技術傳遍歐洲;


    由於這些歐洲先進火器優於中國火器,明朝在自己研究不出來的情況下,就毫不猶豫的花錢從葡萄牙鑄炮專家伯多祿·波加羅在澳門興建的鑄炮廠引進火器技術,進行大量仿製,並用於實戰,在實戰中取得巨大收益,進而批量裝備軍隊。


    經過我們技術專家商量確認,現在最先進的步兵槍是“自生火銃線膛槍”,已經在明朝的京師三大營使用過。


    火炮,先進的是可以打十裏的開花炮彈“紅夷大炮”,也有打得近一些的輪式火炮(使用開花炮彈)。


    紅夷大炮和輪式火炮還可以裝備水師。


    輪式火炮,可以拆開用戰馬馱著到道路不允許的地方組裝。


    還有一些防守使用的地雷。水師使用的水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王後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王後代並收藏李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