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義軍聯盟,共襄大舉第七章
金戈麗人行:天命之魁 作者:一義三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吉義在梅水畔奇襲茶陵公主,一戰斬殺其四個麵首,繳獲四件法寶武器:嚇得茶陵公主與駙馬商量,退兵了事。
於是茶陵駙馬喬嘉言所部四五萬大軍退回嶺南。義軍聯盟中路軍沒有了被夾擊的危險,可以全力進攻江西節度使成沫。成沫不得不放棄黃鶯嶺大營,退而固守南昌城。
義軍中路大軍占領了官軍丟棄的黃鶯嶺大營,繳獲了官軍丟棄的大批糧草,還有牲口與酒茶果品,遂宰牲擺酒犒勞將士,大宴五日。
後方的人馬除了留守州縣的之外,都到黃鶯嶺來會合。留守州縣的另行在原地開小宴會,不在話下。
大宴的最後一天,吉義率領奇襲得勝的六千精兵趕到黃鶯嶺大營。現場歡聲雷動,忙都讓座,讓吉義與六千精兵入席。
六千精兵除了一千人是五龍莊遠征隊之外,其餘五千人分別抽調自各家義軍。一戰打退無道昏君的親妹子茶陵公主,嚇得公主駙馬倉皇撤軍,號稱二十萬大軍的正規官軍卷甲而逃!六千人全都作戰英勇,一場激戰與掩殺,殺死殺傷敵人數以千計,還捉獲了包括幾百名太監宮女在內的上千俘虜,戰績卓著。各家義軍全都臉上有光,十分高興。這就是吉義先前特地花費時間和功夫從各家調兵的意義,否則自家吃獨食,別家哪裏有那麽高興?
吉義手下頭目朱泰、石大夫、葉柏、羅百旺等如今都作為江右義軍的將領,手下各有一二千人馬,本來吉義要調用他們的話最是簡單,直接傳喚他們帶兵過來即可,過後再跟姚水蓮補打一個招呼,或者不用打招呼也可,十分方便快捷,但就不如抽調各家人馬加強團結的意義了。
雲南義軍、桂北義軍、桂南義軍,都是以南方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義軍。哪怕是以漢人為主的粵西義軍、粵東義軍,其主體乃是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都是與中原漢人語言不同、風俗不盡相同的南方漢人族群。這三個族群的南方漢人,如果不是學了官話,則與中原漢人講話猶如雞同鴨講,彼此都聽不明白。江右義軍自身,也有約一半的將士是來自南贛、閩西的客家人,還有一些是佘人、苗人、瑤人等南方少數民族。
因此說來,義軍聯盟中路大軍乃是一個大雜燴,要統合起來本來最不容易。吉義的未婚妻姚水蓮怎麽竟能統合他們呢?原來這也不是姚水蓮的主意,又是賈熙與山士賢、山士惠三個軍師商量的主意。三個軍師共同認為,要成就大事必須團結,凡是能夠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
各家義軍首領與將士來自華南各民族,風俗習慣、衣著打扮五花八門,但有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崇信佛教。這使得他們與白蓮門為主導的江右義軍相處良好。締結義軍聯盟時,江右義軍因為素來與他們有交情,便邀請他們共襄大舉,他們也都欣然參與。由於江右義軍爭取到了這五家義軍共襄大舉,義軍聯盟的數量大為增加,原定有十家左右,最終達到十九家之多。
義軍聯盟締結之時,吉義正在為尋鼎奔波。山士賢為了大哥能夠得天下的長遠大計,要團結華南各族,親自作為江右義軍使者去五家跟他們首領會談,促成此事。山士惠也同行,畢竟有妹子在場,大家更加容易親善。
於是有了如今這個局麵。義軍聯盟東路軍、西路軍兩路大軍,都是以漢人為主,其中還有不少北方漢人南下參加大舉;中路軍則是大雜燴,由操著不同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南方漢人族群與南方各少數民族統合起來組成。聯盟締結之時,許多來自北方的義軍首領、謀士私下裏都對江右義軍拉了許多“蠻人”、“蠻子”來參與感到擔心,都以為中路軍容易出亂子、鬧分裂,想必過不了多久就得散夥。
誰知在真正作戰開始之後,中路軍反而比另兩路大軍還要團結。最不團結的反而是漢人比例最高的東路軍,河北、江淮、江左幾大義軍勢均力敵,其首領互不相讓,各有主見,意見難以統一,也就各懷憤懣,互相賭氣不配合。
西路軍之中,巴東、巴西、黔南、湘西四家義軍雖然都是漢人做首領,但也有部分將士來自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黔南、湘西兩家占了有近半之多,不過他們也沒有鬧什麽異議,反而都很尊重從北方來的河東、河南、江漢三家大義軍。西路三家大義軍不像東路三家大義軍那麽勢均力敵,其中河東一家實力明顯比別家強大,其首領是著名的“河東獅王”武並州。武並州的名號乍聽起來威風,其實是個笑話,其妻“河東柳娘”柳月嫦比丈夫還要強勢。武並州要做什麽,柳月嫦不答應就做不成;柳月嫦堅持要做什麽,武並州不能不答應。對這樣妻子蓋過丈夫的情形,漢人頗以為怪,但是女人地位普遍高的南方少數民族不以為怪,反而都佩服柳月嫦,樂意聽從其指揮。這就使得河東義軍在西路軍中占據更大的優勢地位,意見也就比較容易統一。
話分多頭,隻說中路。山士賢為了統合中路軍,使大家更加團結,就要樹立共同的鬥爭對象,這樣才可以“同仇敵愾”。共同的鬥爭對象為何?就是貪官、惡霸。
貪官、惡霸不是被樹立才產生的鬥爭對象,事實上,貪官、惡霸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最憎惡的人。
在南方有著相當多的土州,也就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自治州。每個土州的人口差不多也就等於漢人居住地區的一個縣。比如雲南一個道,曾經有多達五十多個的土州。平常的道還未必有五十個縣呢。閩地的人口與之相當,當時不過分為八個州而已,故有“八閩”之稱。
土州的地方官叫做土官或土司,地位和俸祿等同於州官,但是俸祿不用朝廷給,而是代為征收當地的賦稅,然後一部分進貢給朝廷,一部分歸於自己。進貢給朝廷的賦稅,主要用於養兵守衛邊境。這就是土州的製度。
創立土州製度有何好處?
對於朝廷而言,便於統治,雖不能得到表麵的利益——從土州收來的賦稅還不夠養兵的,但也減少了養兵守衛邊疆、維持土州治安的開支,而且還能招募土民當兵,減少漢民的兵役負擔。這些都有助於國家安定,國家安定就是最大的利益!
對於土官而言,縣級的地方能夠得到州級的俸祿,而且土州內的事務都歸自己管理,實際上就是世襲的小小土皇帝。
對於土民而言,可以安居樂業,而且地位、生活有所改善。原本南方民族眾多,自古以來互相仇殺不斷,無有寧日。朝廷確立統治秩序之後,土民可以安居樂業。而且以往有許多民族還是奴隸製,朝廷提倡逐步廢除,使得廣大土民從奴隸、農奴向著有自由權利的農民轉變。同時朝廷也提倡漢化和融合,一來可以長遠減少民族間的分歧和鬥爭,二來先進的文化與技術可以改善土民的生活,三來土民也可以讀書、經商、遷徙,爭取更美好的前程。
如此這般,土州製度本來的初衷是能讓朝廷、土官、土民三方麵皆大歡喜,是個好製度。但是再好的製度,也敵不住貪官汙吏的破壞……
(待續)
於是茶陵駙馬喬嘉言所部四五萬大軍退回嶺南。義軍聯盟中路軍沒有了被夾擊的危險,可以全力進攻江西節度使成沫。成沫不得不放棄黃鶯嶺大營,退而固守南昌城。
義軍中路大軍占領了官軍丟棄的黃鶯嶺大營,繳獲了官軍丟棄的大批糧草,還有牲口與酒茶果品,遂宰牲擺酒犒勞將士,大宴五日。
後方的人馬除了留守州縣的之外,都到黃鶯嶺來會合。留守州縣的另行在原地開小宴會,不在話下。
大宴的最後一天,吉義率領奇襲得勝的六千精兵趕到黃鶯嶺大營。現場歡聲雷動,忙都讓座,讓吉義與六千精兵入席。
六千精兵除了一千人是五龍莊遠征隊之外,其餘五千人分別抽調自各家義軍。一戰打退無道昏君的親妹子茶陵公主,嚇得公主駙馬倉皇撤軍,號稱二十萬大軍的正規官軍卷甲而逃!六千人全都作戰英勇,一場激戰與掩殺,殺死殺傷敵人數以千計,還捉獲了包括幾百名太監宮女在內的上千俘虜,戰績卓著。各家義軍全都臉上有光,十分高興。這就是吉義先前特地花費時間和功夫從各家調兵的意義,否則自家吃獨食,別家哪裏有那麽高興?
吉義手下頭目朱泰、石大夫、葉柏、羅百旺等如今都作為江右義軍的將領,手下各有一二千人馬,本來吉義要調用他們的話最是簡單,直接傳喚他們帶兵過來即可,過後再跟姚水蓮補打一個招呼,或者不用打招呼也可,十分方便快捷,但就不如抽調各家人馬加強團結的意義了。
雲南義軍、桂北義軍、桂南義軍,都是以南方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義軍。哪怕是以漢人為主的粵西義軍、粵東義軍,其主體乃是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都是與中原漢人語言不同、風俗不盡相同的南方漢人族群。這三個族群的南方漢人,如果不是學了官話,則與中原漢人講話猶如雞同鴨講,彼此都聽不明白。江右義軍自身,也有約一半的將士是來自南贛、閩西的客家人,還有一些是佘人、苗人、瑤人等南方少數民族。
因此說來,義軍聯盟中路大軍乃是一個大雜燴,要統合起來本來最不容易。吉義的未婚妻姚水蓮怎麽竟能統合他們呢?原來這也不是姚水蓮的主意,又是賈熙與山士賢、山士惠三個軍師商量的主意。三個軍師共同認為,要成就大事必須團結,凡是能夠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
各家義軍首領與將士來自華南各民族,風俗習慣、衣著打扮五花八門,但有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崇信佛教。這使得他們與白蓮門為主導的江右義軍相處良好。締結義軍聯盟時,江右義軍因為素來與他們有交情,便邀請他們共襄大舉,他們也都欣然參與。由於江右義軍爭取到了這五家義軍共襄大舉,義軍聯盟的數量大為增加,原定有十家左右,最終達到十九家之多。
義軍聯盟締結之時,吉義正在為尋鼎奔波。山士賢為了大哥能夠得天下的長遠大計,要團結華南各族,親自作為江右義軍使者去五家跟他們首領會談,促成此事。山士惠也同行,畢竟有妹子在場,大家更加容易親善。
於是有了如今這個局麵。義軍聯盟東路軍、西路軍兩路大軍,都是以漢人為主,其中還有不少北方漢人南下參加大舉;中路軍則是大雜燴,由操著不同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南方漢人族群與南方各少數民族統合起來組成。聯盟締結之時,許多來自北方的義軍首領、謀士私下裏都對江右義軍拉了許多“蠻人”、“蠻子”來參與感到擔心,都以為中路軍容易出亂子、鬧分裂,想必過不了多久就得散夥。
誰知在真正作戰開始之後,中路軍反而比另兩路大軍還要團結。最不團結的反而是漢人比例最高的東路軍,河北、江淮、江左幾大義軍勢均力敵,其首領互不相讓,各有主見,意見難以統一,也就各懷憤懣,互相賭氣不配合。
西路軍之中,巴東、巴西、黔南、湘西四家義軍雖然都是漢人做首領,但也有部分將士來自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黔南、湘西兩家占了有近半之多,不過他們也沒有鬧什麽異議,反而都很尊重從北方來的河東、河南、江漢三家大義軍。西路三家大義軍不像東路三家大義軍那麽勢均力敵,其中河東一家實力明顯比別家強大,其首領是著名的“河東獅王”武並州。武並州的名號乍聽起來威風,其實是個笑話,其妻“河東柳娘”柳月嫦比丈夫還要強勢。武並州要做什麽,柳月嫦不答應就做不成;柳月嫦堅持要做什麽,武並州不能不答應。對這樣妻子蓋過丈夫的情形,漢人頗以為怪,但是女人地位普遍高的南方少數民族不以為怪,反而都佩服柳月嫦,樂意聽從其指揮。這就使得河東義軍在西路軍中占據更大的優勢地位,意見也就比較容易統一。
話分多頭,隻說中路。山士賢為了統合中路軍,使大家更加團結,就要樹立共同的鬥爭對象,這樣才可以“同仇敵愾”。共同的鬥爭對象為何?就是貪官、惡霸。
貪官、惡霸不是被樹立才產生的鬥爭對象,事實上,貪官、惡霸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最憎惡的人。
在南方有著相當多的土州,也就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自治州。每個土州的人口差不多也就等於漢人居住地區的一個縣。比如雲南一個道,曾經有多達五十多個的土州。平常的道還未必有五十個縣呢。閩地的人口與之相當,當時不過分為八個州而已,故有“八閩”之稱。
土州的地方官叫做土官或土司,地位和俸祿等同於州官,但是俸祿不用朝廷給,而是代為征收當地的賦稅,然後一部分進貢給朝廷,一部分歸於自己。進貢給朝廷的賦稅,主要用於養兵守衛邊境。這就是土州的製度。
創立土州製度有何好處?
對於朝廷而言,便於統治,雖不能得到表麵的利益——從土州收來的賦稅還不夠養兵的,但也減少了養兵守衛邊疆、維持土州治安的開支,而且還能招募土民當兵,減少漢民的兵役負擔。這些都有助於國家安定,國家安定就是最大的利益!
對於土官而言,縣級的地方能夠得到州級的俸祿,而且土州內的事務都歸自己管理,實際上就是世襲的小小土皇帝。
對於土民而言,可以安居樂業,而且地位、生活有所改善。原本南方民族眾多,自古以來互相仇殺不斷,無有寧日。朝廷確立統治秩序之後,土民可以安居樂業。而且以往有許多民族還是奴隸製,朝廷提倡逐步廢除,使得廣大土民從奴隸、農奴向著有自由權利的農民轉變。同時朝廷也提倡漢化和融合,一來可以長遠減少民族間的分歧和鬥爭,二來先進的文化與技術可以改善土民的生活,三來土民也可以讀書、經商、遷徙,爭取更美好的前程。
如此這般,土州製度本來的初衷是能讓朝廷、土官、土民三方麵皆大歡喜,是個好製度。但是再好的製度,也敵不住貪官汙吏的破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