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姑父林海所言,他趁著在京城的功夫,也好仔細看看七皇子的應對之術。
如果在太子與大皇子攪起的風暴之後,七皇子仍能全身而退,才有資格談一談“將來”——兩敗俱傷之後,七皇子上進的餘地也就大多了。
不過,就算賈珠和七皇子比較投緣,也沒打算押上全部身家,倒不妨礙他給七皇子沒事兒通個風報個信。譬如“淑妃耳根子軟了些,這回又看中了七皇子愛將柳桓,有心把娘家侄女嫁給他”這一類。以前估計柳桓連備選都算不上,如今他將要發達,淑妃娘娘以及她的娘家就忽然“慧眼識珠”起來了。
賈珠回到自己的書房,給三皇子的長史回信致謝後,便打發了人去妹妹那兒傳信兒——但願七皇子能早作準備吧。
王爺不在家,元春看完哥哥的心腹送來的書信……可謂喜憂參半。
喜的是哥哥果然肯連著給王爺實惠的幫助了:誰會小看情報的價值和意義?憂的是,這回又牽扯到了淑妃,而且此事背後也不太簡單。
依元春對王爺了解,趙之楨頗能聽得進建言,就算直指他本人的過失,也會心平氣和聽完且反思一回。至少元春有時候說話不那麽委婉,趙之楨還不是照章全收?隻要他覺得實在有理。
不過批得了王爺,不等於也能說得了淑妃娘娘!再怎麽跟淑妃不投脾氣,人家也是親母子。
元春一手捏信,一手扶著小腹,在屋裏走動了好幾圈兒,終於……決定先把好脾氣的趙晗叫來,好歹提前商量一下。
說來也巧,趙晗剛“尾~隨”過妹妹見到了那位石家公子,回到王府剛換了件衣裳。
今日的經歷讓趙晗也有心先跟庶母透點口風,最起碼幫著勸勸父王說些好話不是?
至於王妃已經擺明了不想攙和他們兄妹的婚事,就是存了避嫌的心思又或者幹脆叫明哲保身,趙晗幹脆也就沒自討沒趣。
他還沒打發人出門,就先見著了匆匆趕來報信的管事。
趙晗等這管事禮畢,麵帶倦容問道,“側妃身子如何?”
管事答道:“瞧著氣色尚好。”同時心裏也在嘀咕:就算側妃身子不舒坦,她想見大爺您,您也不能拒絕啊,“好像是正事。”
趙晗也沒二話,趕到元春的院子,剛進門就聽他庶母吩咐,“豆腐要煎得嫩嫩的。”
見他到來,自有丫頭先屈膝萬福,隨後撩起簾子,“見過大爺。大爺來了。”
元春笑意盈盈地說著吃食,見趙晗到來才住了嘴,二人彼此見禮後,她搶先問道,“聽說大爺剛回來,可是為了大姑娘有話要跟我說?”
趙晗答道:“正是。”
元春點了點頭,“那還是我這邊的事情更重要。”她毫無避諱,直接讓抱琴把哥哥寫給她的信遞到了趙晗手上。
這封信很短,趙晗卻反反覆覆看了三回,再抬頭時臉色就不那麽好看了。
大伯和父王同母,淑妃娘娘歷來偏向娘家人,大伯明裏暗裏挖過好幾次父王的牆角……他畢竟跟大伯隔了一層,叔侄兩個情分亦十分有限,於是他直白道,“這是耐不住性子,終於向父王出手了?”
按說淑妃給兒孫安排婚事,一定要得著聖上和貴妃的允諾,但是她要給兒子麾下愛將做主指婚,女方還是娘家侄女或是侄孫女……柳桓要是不願意,可就是不識抬舉了。
趙晗雖然年輕,但也看得比較透徹:縱然是沒有一二過硬的理由,父王如何就輕易駁了生母的麵子?若是再“碰巧”大伯也在淑妃宮中,事情就更難收場……最後再傳到柳桓耳中,他又該是什麽滋味?
趙晗當著自家人,也是十分坦誠,“柳桓極受父王信任。再說對待心腹愛將必要交心,若因此事生了隔閡,未免太冤枉了!”
柳桓哥哥這一世比前世更加耀眼,元春已經猜到他下一個官職,便出言提醒道,“為何非得是柳桓?前些年大殿下還沒看上他吧?據我所知,柳桓回京述職後也該成親了。”
趙晗立即琢磨過味兒來,“大伯知道柳桓必得重用不成?”難不成皇祖父看重?不然大伯未必捨得用吳家的姑娘來拴住柳桓吧。
元春笑道:“您說呢。”
眼見側妃這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趙晗思量了下才又開口,“您將這些告訴我,”他折好書信,輕聲問道,“您還想我順便看住我那些表妹不成?”
元春應道:“吳家早就想跟王爺跟您親上加親了……這回也是一事不煩二主。”
別在這當口弄出什麽醜聞,害得你或是柳桓哥哥都不得不迎娶吳家女兒就好——吳家要是規矩人家,她哪裏用得著這樣防備?
顯然趙晗也想到了這一處,他無奈嘆了一聲,“責無旁貸啊。”
不過這個“度”可得好生拿捏,若是讓他那幾位表妹真以為自己對他們有意,今後糾纏不清,就是弄巧成拙了。
元春瞄了眼案上的座鍾,又轉頭吩咐道,“晚上吃鍋子,多預備些菜肉。”
趙晗聽說,便起身打算告辭。
元春連忙攔住了他,“大爺,一會兒王爺回來,再叫上大姑娘,一起吃個飯……無論是您,大姑娘,還有柳桓的婚事,咱們的確做不得主,但總能勸解王爺不是?”
其實吳家以前也沒像如今這樣貪婪,想著好處盡在掌握……吳家要麽是背後有了硬紮的靠山,有底氣如此行事;要麽就是他家遇上了大事,為了保命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盡力綁住王爺父子,好靠著他們掙紮出泥潭。
又……或者二者兼有?
書到用時方恨少,重生之後站得高了才惱火前世過得……太稀裏糊塗了,元春登時就有點反胃。
一刻鍾後回到府中的趙之楨直接為元春解了惑:吳家屬於前者。
☆、第69章
淑妃育有三子,隻有小兒子十二皇子是由她撫養長大的,可這小兒子也算聰明懂事,但才華本事都不能跟兩個親哥哥相比,在聖上心裏……與其餘幾位小皇子沒什麽差別。
指婚時十二皇子也得了個四品的嶽父,挺不上不下。淑妃這回算是明白聖上不太看重小十二,於是她在娘家的勸說下,終於倒向了如今勢頭正盛的大兒子。
當然老七這邊也不能疏忽,尤其是有好處可圖的時候:趙晗、趙暄,外加一個柳桓,三樁好婚事,就算自家用不上,還不能拿出來做人情嗎?
也虧得趙之楨那個便宜小舅舅喝了酒便管不住嘴,在場的“酒友”沒費力氣便套出了吳家的小心思,當晚送出了消息,經過李家和貴妃之手,轉了一小圈兒之後趙之楨也從貴妃的內侍口中知曉了此事。
趙之楨從宮中出來到回府,這一路上都已經氣飽了。
一頭紮進元春的院子,他便冷聲抱怨道:“吳家真是胃口不小!”
“近水樓台先得月嘛。”大爺趙晗也在,元春自然不好一上來就太過隨意,“您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趙之楨真正想跟元春怒吼的是:我究竟比大哥差在哪兒!?既然看不上我,嫌我背後沒那麽多“老東西”撐腰,也不用一直拿我做墊腳石!
可惜兒子趙晗雖然一直垂頭裝死,趙之楨卻也不能真的旁若無“兒”。他忍了又忍,看向元春道,“你們又有什麽事兒一起說。”
元春笑道:“王爺英明!您怎麽猜著沒好事的?”
若是好事,你們會提前見麵商量下怎麽跟我說起?趙之楨猛地坐到兒子身邊,“有話就說。”
趙晗眨了眨眼,“還不是舅公也盯上了柳桓柳校尉。側妃和兒子都擔心,舅公情急之下會想用對付我的招數招待柳校尉。”
“生米熟飯”這一招雖然又俗又濫……可它一直有效,於是經久不衰。
兒子已經起了話頭,趙之楨沉默了一會兒,又問,“你妹妹那邊怎麽樣了?”
“兒子才見上一麵,”趙晗忽然正色道,“似是良配。”
別說元春了,連趙之楨也來了興趣:吳家把這位石家公子引薦給趙暄,未必安了好心,但能讓趙晗有此評價,想來品行居然挺過得去?
趙晗迎著父親的目光,輕聲解釋道,“為人看似溫厚,先讓吳家表妹誑了,與妹妹……撞見了,難得二人竟這樣合得來。”頓了頓又補充道,“兒子聽說此人愛琴,他也正是因為一把名琴而入彀。”
其實看趙暄這些日子安生又恬靜的樣子,趙晗已經傾向於把妹妹嫁給這石家小子。就算他並不怎麽疼愛這個妹妹,但也希望妹妹能過得如意滋潤。
如果在太子與大皇子攪起的風暴之後,七皇子仍能全身而退,才有資格談一談“將來”——兩敗俱傷之後,七皇子上進的餘地也就大多了。
不過,就算賈珠和七皇子比較投緣,也沒打算押上全部身家,倒不妨礙他給七皇子沒事兒通個風報個信。譬如“淑妃耳根子軟了些,這回又看中了七皇子愛將柳桓,有心把娘家侄女嫁給他”這一類。以前估計柳桓連備選都算不上,如今他將要發達,淑妃娘娘以及她的娘家就忽然“慧眼識珠”起來了。
賈珠回到自己的書房,給三皇子的長史回信致謝後,便打發了人去妹妹那兒傳信兒——但願七皇子能早作準備吧。
王爺不在家,元春看完哥哥的心腹送來的書信……可謂喜憂參半。
喜的是哥哥果然肯連著給王爺實惠的幫助了:誰會小看情報的價值和意義?憂的是,這回又牽扯到了淑妃,而且此事背後也不太簡單。
依元春對王爺了解,趙之楨頗能聽得進建言,就算直指他本人的過失,也會心平氣和聽完且反思一回。至少元春有時候說話不那麽委婉,趙之楨還不是照章全收?隻要他覺得實在有理。
不過批得了王爺,不等於也能說得了淑妃娘娘!再怎麽跟淑妃不投脾氣,人家也是親母子。
元春一手捏信,一手扶著小腹,在屋裏走動了好幾圈兒,終於……決定先把好脾氣的趙晗叫來,好歹提前商量一下。
說來也巧,趙晗剛“尾~隨”過妹妹見到了那位石家公子,回到王府剛換了件衣裳。
今日的經歷讓趙晗也有心先跟庶母透點口風,最起碼幫著勸勸父王說些好話不是?
至於王妃已經擺明了不想攙和他們兄妹的婚事,就是存了避嫌的心思又或者幹脆叫明哲保身,趙晗幹脆也就沒自討沒趣。
他還沒打發人出門,就先見著了匆匆趕來報信的管事。
趙晗等這管事禮畢,麵帶倦容問道,“側妃身子如何?”
管事答道:“瞧著氣色尚好。”同時心裏也在嘀咕:就算側妃身子不舒坦,她想見大爺您,您也不能拒絕啊,“好像是正事。”
趙晗也沒二話,趕到元春的院子,剛進門就聽他庶母吩咐,“豆腐要煎得嫩嫩的。”
見他到來,自有丫頭先屈膝萬福,隨後撩起簾子,“見過大爺。大爺來了。”
元春笑意盈盈地說著吃食,見趙晗到來才住了嘴,二人彼此見禮後,她搶先問道,“聽說大爺剛回來,可是為了大姑娘有話要跟我說?”
趙晗答道:“正是。”
元春點了點頭,“那還是我這邊的事情更重要。”她毫無避諱,直接讓抱琴把哥哥寫給她的信遞到了趙晗手上。
這封信很短,趙晗卻反反覆覆看了三回,再抬頭時臉色就不那麽好看了。
大伯和父王同母,淑妃娘娘歷來偏向娘家人,大伯明裏暗裏挖過好幾次父王的牆角……他畢竟跟大伯隔了一層,叔侄兩個情分亦十分有限,於是他直白道,“這是耐不住性子,終於向父王出手了?”
按說淑妃給兒孫安排婚事,一定要得著聖上和貴妃的允諾,但是她要給兒子麾下愛將做主指婚,女方還是娘家侄女或是侄孫女……柳桓要是不願意,可就是不識抬舉了。
趙晗雖然年輕,但也看得比較透徹:縱然是沒有一二過硬的理由,父王如何就輕易駁了生母的麵子?若是再“碰巧”大伯也在淑妃宮中,事情就更難收場……最後再傳到柳桓耳中,他又該是什麽滋味?
趙晗當著自家人,也是十分坦誠,“柳桓極受父王信任。再說對待心腹愛將必要交心,若因此事生了隔閡,未免太冤枉了!”
柳桓哥哥這一世比前世更加耀眼,元春已經猜到他下一個官職,便出言提醒道,“為何非得是柳桓?前些年大殿下還沒看上他吧?據我所知,柳桓回京述職後也該成親了。”
趙晗立即琢磨過味兒來,“大伯知道柳桓必得重用不成?”難不成皇祖父看重?不然大伯未必捨得用吳家的姑娘來拴住柳桓吧。
元春笑道:“您說呢。”
眼見側妃這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趙晗思量了下才又開口,“您將這些告訴我,”他折好書信,輕聲問道,“您還想我順便看住我那些表妹不成?”
元春應道:“吳家早就想跟王爺跟您親上加親了……這回也是一事不煩二主。”
別在這當口弄出什麽醜聞,害得你或是柳桓哥哥都不得不迎娶吳家女兒就好——吳家要是規矩人家,她哪裏用得著這樣防備?
顯然趙晗也想到了這一處,他無奈嘆了一聲,“責無旁貸啊。”
不過這個“度”可得好生拿捏,若是讓他那幾位表妹真以為自己對他們有意,今後糾纏不清,就是弄巧成拙了。
元春瞄了眼案上的座鍾,又轉頭吩咐道,“晚上吃鍋子,多預備些菜肉。”
趙晗聽說,便起身打算告辭。
元春連忙攔住了他,“大爺,一會兒王爺回來,再叫上大姑娘,一起吃個飯……無論是您,大姑娘,還有柳桓的婚事,咱們的確做不得主,但總能勸解王爺不是?”
其實吳家以前也沒像如今這樣貪婪,想著好處盡在掌握……吳家要麽是背後有了硬紮的靠山,有底氣如此行事;要麽就是他家遇上了大事,為了保命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盡力綁住王爺父子,好靠著他們掙紮出泥潭。
又……或者二者兼有?
書到用時方恨少,重生之後站得高了才惱火前世過得……太稀裏糊塗了,元春登時就有點反胃。
一刻鍾後回到府中的趙之楨直接為元春解了惑:吳家屬於前者。
☆、第69章
淑妃育有三子,隻有小兒子十二皇子是由她撫養長大的,可這小兒子也算聰明懂事,但才華本事都不能跟兩個親哥哥相比,在聖上心裏……與其餘幾位小皇子沒什麽差別。
指婚時十二皇子也得了個四品的嶽父,挺不上不下。淑妃這回算是明白聖上不太看重小十二,於是她在娘家的勸說下,終於倒向了如今勢頭正盛的大兒子。
當然老七這邊也不能疏忽,尤其是有好處可圖的時候:趙晗、趙暄,外加一個柳桓,三樁好婚事,就算自家用不上,還不能拿出來做人情嗎?
也虧得趙之楨那個便宜小舅舅喝了酒便管不住嘴,在場的“酒友”沒費力氣便套出了吳家的小心思,當晚送出了消息,經過李家和貴妃之手,轉了一小圈兒之後趙之楨也從貴妃的內侍口中知曉了此事。
趙之楨從宮中出來到回府,這一路上都已經氣飽了。
一頭紮進元春的院子,他便冷聲抱怨道:“吳家真是胃口不小!”
“近水樓台先得月嘛。”大爺趙晗也在,元春自然不好一上來就太過隨意,“您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趙之楨真正想跟元春怒吼的是:我究竟比大哥差在哪兒!?既然看不上我,嫌我背後沒那麽多“老東西”撐腰,也不用一直拿我做墊腳石!
可惜兒子趙晗雖然一直垂頭裝死,趙之楨卻也不能真的旁若無“兒”。他忍了又忍,看向元春道,“你們又有什麽事兒一起說。”
元春笑道:“王爺英明!您怎麽猜著沒好事的?”
若是好事,你們會提前見麵商量下怎麽跟我說起?趙之楨猛地坐到兒子身邊,“有話就說。”
趙晗眨了眨眼,“還不是舅公也盯上了柳桓柳校尉。側妃和兒子都擔心,舅公情急之下會想用對付我的招數招待柳校尉。”
“生米熟飯”這一招雖然又俗又濫……可它一直有效,於是經久不衰。
兒子已經起了話頭,趙之楨沉默了一會兒,又問,“你妹妹那邊怎麽樣了?”
“兒子才見上一麵,”趙晗忽然正色道,“似是良配。”
別說元春了,連趙之楨也來了興趣:吳家把這位石家公子引薦給趙暄,未必安了好心,但能讓趙晗有此評價,想來品行居然挺過得去?
趙晗迎著父親的目光,輕聲解釋道,“為人看似溫厚,先讓吳家表妹誑了,與妹妹……撞見了,難得二人竟這樣合得來。”頓了頓又補充道,“兒子聽說此人愛琴,他也正是因為一把名琴而入彀。”
其實看趙暄這些日子安生又恬靜的樣子,趙晗已經傾向於把妹妹嫁給這石家小子。就算他並不怎麽疼愛這個妹妹,但也希望妹妹能過得如意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