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劉娡下葬,元春好不容易歇了下來,堂嫂尤氏竟單獨前來拜訪……尤氏其實不算牙尖嘴利,“側妃可想過扶正?”
元春一愣,旋即小聲追問,“你從哪兒聽來的?”
尤氏以為元春這是默認,便附耳道,“隻要……”
元春隻聽到一半,蹭地起身,臉色都掛了層冰霜,“嫂子,我乏了。”又對著傲梅道,“送客。”
尤氏尷尬不已,卻隻得起身回府。
元春望著尤氏的背影,恨聲道,“怎麽會有這樣的糊塗人!”
作者有話要說:依舊欠一章……
☆、第37章
堂嫂尤氏的主意,以她甚至以寧府的立場來說,其實還算靠譜。
元春若想扶正,要得到聖上首肯,而想說服聖上,先要買通聖上身邊的總管太監,之後貴妃和淑妃之中還必有一位出頭替元春說話。
想左右貴妃,即使是賈珍都不敢奢望。
但趙之楨的生母淑妃娘娘……可是有個現成的例子擺在前麵。誰不知道淑妃有個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親弟弟?當年就是為了給這個弟弟脫罪,淑妃才給兒子選了劉娡這個兒媳婦。
賈珍便是打著再次算計一次淑妃的主意,這個時候寧府的家底也挺豐厚,正好能狠狠坑一次淑妃的弟弟,淑妃救弟心切,也由不得她不出麵。
元春覺得,若是珍大哥哥跟她有仇,這個主意也算是值得稱道了。可賈珍是她貨真價實的娘家堂兄,兩家子都還沒出五服呢。
身為趙之楨的側妃為了個名分就無視多年情誼,算計他的親娘……你說趙之楨知道後會如何報復?隻看劉娡就知道,夫妻不合,她這個王妃可做得有滋有味?
這個時候非要謀取這個王妃之位,跟陷她於不義也差不了多少!
元春一時氣惱,激得太陽穴都在生疼。同時她也想問一問堂兄賈珍,究竟是什麽樣的利誘和許諾,讓你能狠心把堂妹的前程都丟在一邊了?
而且王妃沒了,元春按例要守孝,淑妃縱然存了疑問,婆媳兩個也不能見麵說話,其中誤會更難解釋清楚……連這一點怕是都在珍大哥哥的算計之中?
元春越想越是心緒難平:虧我還替你說了話,謀求外任!
不過她前世半生冷遇,讓她能在暴怒之中保持一絲清明:不對!尤氏都來教我加倍哄好王爺,外麵賈珍怕是已經動手了!雖然賈珍手段未必多麽高明,但算計淑妃的幼弟隻怕手到擒來。
氣急之下,元春連哥哥嫂子都再叫不出口,直接連名帶姓的稱呼,“抱琴,去找咱們院子的二管事,讓他知會李大,盯著寧府賈珍那邊是不是又宴請賓客了!”轉過頭來又招呼大管事,“去給王爺傳個話,說我娘家有人盯上了舅老爺。”
大管事垂頭領命,心中暗道:側妃您也太實誠了!不過也正是這份實誠,讓王爺在出事時總是習慣先把側妃摘出來。
卻說京裏最奢華的陽春樓裏,溫暖如春更有“鶯歌燕舞”,淑妃的好弟弟吃酒吃得眉開眼笑,若不是急著去出恭,哪裏捨得懷中軟香宜人……可惜這位酒場、情場和賭場都自詡十分得意的人物,剛出了包房大門,便在走廊上撞見了外甥的長史李先生。
他登時身子一晃,額頭見汗。
李先生施禮後,便從容道:“舅爺這邊請,王爺已經等候多時了。”
出了陽春樓,跟著李先生足足走了一盞茶的功夫,才見到了趙之楨的馬車——郡王車駕自是與眾不同,淑妃的弟弟咽了咽唾沫,硬著頭皮鑽進車裏。
趙之楨沒耐心跟他寒暄,“輸了多少?”
“八……八千兩。”
趙之楨笑了笑,“不錯。有長進。”上回這位便宜舅舅可是欠了五萬兩,然後劉娡就被塞給他,做了他的王妃。
這位舅爺忽然撲通一聲,栽倒在了馬車上……然後吐了一路……趙之楨把他送回了府,還見到了大舅——淑妃娘家自然不是人人不堪,淑妃的幼弟若不是仗著姐姐隻有一個同母弟,又如何不把哥哥們放在眼裏,更囂張紈絝得起來?
趙之楨對大舅還算敬重,不過想想他那輛臭氣熏天的車駕,臉上也沒了笑容,“這回又欠了八千兩……舅舅且費心管住他,母妃那邊自有我支應。”
得了趙之楨的允諾,大舅舅直接把幼弟禁了足。以前他也曾經多次如此限製幼弟出門,可總是還沒關上幾天,淑妃娘娘便傳來口信兒:不要苛待他。
這回七皇子親自發了話,大舅爺也放鬆了一大截:至少能安心過完正月,弟弟不能再出門惹是生非了。
出了舅舅家門,趙之楨還吩咐內侍給宮中的親生母親交個底——隻是不知道淑妃能忍上多久。
同時他騎在馬上,任由凜冽寒風颳在臉上,街道兩邊燈火輝煌,遊人如織,滿眼繁華景象,可他卻深感在京的一個多月,比在邊關半年更身心俱疲……回到王府,趙之楨照例先看看兒子,再繞道女兒的院子瞧一瞧,之後便踏進了元春的院子。
元春有幾分強顏歡笑的意思,趙之楨精神頭也不太足,彼此對望一眼:簡直難兄難弟。
這兩個人今天真是個頂個的鬱悶:誰家沒有幾個扯後腿的親戚?可一旦這個親戚猛地發威,自己隻能是怒而後傷……你還能把他弄死不成?
因此二人此番真是麵麵相覷。
趙之楨先道:“我已經把小舅舅關上了。”
元春霎時無語凝噎的:我要是能關住賈珍多好啊!她捂著胸口道:“實在是窩火又委屈。”
有元春早早報信兒,用這一天的功夫趙之楨也能打探到不少消息了——他還知道些能讓元春更窩火更委屈的事兒……聞言他也隻好繼續沉默了。
元春說完,半天都沒等來趙之楨的回應……以往最少也會抱一抱,笑了笑,然後說個笑話逗逗她呀。
她立即回過味兒來,拉著趙之楨的手,“我扛得住,您說吧。”
趙之楨輕嘆一聲,“本來也是玩笑話,你聽過就罷了。”
哪是聽過就算?分明是要她記在心間啊!這話外之音元春如何聽不懂?“您說。”
“太子跟你堂兄說過,若是有辦法把我拉進太子麾下,便以入閣相酬。”
元春扶額,良久不語。
她不是不能理解登閣拜相的誘惑,對大多數男人來說都難以抵擋……可把這句話當真,還仔細謀劃並且實施了,元春實在是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了。
雖然她也知道,賈珍此時大概也沒想得太遠,隻是想讓寧府和王府做成正經親戚,多往來,甚至是跑官套消息,都更名正言順一點兒。
隻是這樣不擇手段地幫她扶正,差不多就是不顧她的死活了:隻要多打聽打聽劉娡是如何當上王妃,再琢磨一下趙之楨的為人,就絕不會“多此一舉”了。
趙之楨看著元春臉色越發難看,也忍不住勸解道,“你別多想,我知道你的為人。”
這是幸虧二人感情極好,不然趙之楨的“多疑病”發作,元春怕是又要走前世的老路。元春終於長嘆了一聲,“要說一點也不奢求,那也太虛偽了。隻是王爺您的婚事,別說我怎麽想了,怕是連您自己都做不得主。”
趙之楨聞言也幽幽道:“是啊。”
趙之楨原配妻子是貴妃選的,繼室是淑妃挑的,這一回怕是要聖上親自敲定人選了。再說齊衰一年轉眼即過,到時候京裏還不一定是什麽樣的光景……因此第三任妻子會出自哪個家族,趙之楨自己都無從猜測。
萬一未婚妻子的家族與大哥或是二哥十分親厚……他隻希望王府能平靜依舊。
不過宮中的淑妃娘娘此時卻很難平靜得下來:她的親兒子下令關起了她的親弟弟。
話說當年她迫於無奈,為兒子選了繼室,然後……就心虛至今了。讓劉家算計了一回,而且劉娡和兒子又關係平平,淑妃始終骨鯁在喉,不過這位娘娘卻是個難得的老實厚道人,再記恨到底也沒給過劉娡難堪。
不過劉家失勢,淑妃表麵上沒什麽動靜,卻難免心生快意。
之後劉娡去世,淑妃驚訝地發現,又有人跑來請託,要給她兒子做媒!這些人都是通過她那個從不讓人省心的弟弟,才能把話遞到她跟前。
因此她既能理解兒子,同時又嫌兒子下了她娘家的麵子。要說她生了三個兒子,除了還沒成家的小十二,前麵兩個兒子,她哪個都不怎麽指使得動。
她琢磨了半夜,還是吩咐宮女:等明天散了朝,讓七皇子進宮來說話。
趙之楨進宮當然要先看望貴妃。
元春一愣,旋即小聲追問,“你從哪兒聽來的?”
尤氏以為元春這是默認,便附耳道,“隻要……”
元春隻聽到一半,蹭地起身,臉色都掛了層冰霜,“嫂子,我乏了。”又對著傲梅道,“送客。”
尤氏尷尬不已,卻隻得起身回府。
元春望著尤氏的背影,恨聲道,“怎麽會有這樣的糊塗人!”
作者有話要說:依舊欠一章……
☆、第37章
堂嫂尤氏的主意,以她甚至以寧府的立場來說,其實還算靠譜。
元春若想扶正,要得到聖上首肯,而想說服聖上,先要買通聖上身邊的總管太監,之後貴妃和淑妃之中還必有一位出頭替元春說話。
想左右貴妃,即使是賈珍都不敢奢望。
但趙之楨的生母淑妃娘娘……可是有個現成的例子擺在前麵。誰不知道淑妃有個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親弟弟?當年就是為了給這個弟弟脫罪,淑妃才給兒子選了劉娡這個兒媳婦。
賈珍便是打著再次算計一次淑妃的主意,這個時候寧府的家底也挺豐厚,正好能狠狠坑一次淑妃的弟弟,淑妃救弟心切,也由不得她不出麵。
元春覺得,若是珍大哥哥跟她有仇,這個主意也算是值得稱道了。可賈珍是她貨真價實的娘家堂兄,兩家子都還沒出五服呢。
身為趙之楨的側妃為了個名分就無視多年情誼,算計他的親娘……你說趙之楨知道後會如何報復?隻看劉娡就知道,夫妻不合,她這個王妃可做得有滋有味?
這個時候非要謀取這個王妃之位,跟陷她於不義也差不了多少!
元春一時氣惱,激得太陽穴都在生疼。同時她也想問一問堂兄賈珍,究竟是什麽樣的利誘和許諾,讓你能狠心把堂妹的前程都丟在一邊了?
而且王妃沒了,元春按例要守孝,淑妃縱然存了疑問,婆媳兩個也不能見麵說話,其中誤會更難解釋清楚……連這一點怕是都在珍大哥哥的算計之中?
元春越想越是心緒難平:虧我還替你說了話,謀求外任!
不過她前世半生冷遇,讓她能在暴怒之中保持一絲清明:不對!尤氏都來教我加倍哄好王爺,外麵賈珍怕是已經動手了!雖然賈珍手段未必多麽高明,但算計淑妃的幼弟隻怕手到擒來。
氣急之下,元春連哥哥嫂子都再叫不出口,直接連名帶姓的稱呼,“抱琴,去找咱們院子的二管事,讓他知會李大,盯著寧府賈珍那邊是不是又宴請賓客了!”轉過頭來又招呼大管事,“去給王爺傳個話,說我娘家有人盯上了舅老爺。”
大管事垂頭領命,心中暗道:側妃您也太實誠了!不過也正是這份實誠,讓王爺在出事時總是習慣先把側妃摘出來。
卻說京裏最奢華的陽春樓裏,溫暖如春更有“鶯歌燕舞”,淑妃的好弟弟吃酒吃得眉開眼笑,若不是急著去出恭,哪裏捨得懷中軟香宜人……可惜這位酒場、情場和賭場都自詡十分得意的人物,剛出了包房大門,便在走廊上撞見了外甥的長史李先生。
他登時身子一晃,額頭見汗。
李先生施禮後,便從容道:“舅爺這邊請,王爺已經等候多時了。”
出了陽春樓,跟著李先生足足走了一盞茶的功夫,才見到了趙之楨的馬車——郡王車駕自是與眾不同,淑妃的弟弟咽了咽唾沫,硬著頭皮鑽進車裏。
趙之楨沒耐心跟他寒暄,“輸了多少?”
“八……八千兩。”
趙之楨笑了笑,“不錯。有長進。”上回這位便宜舅舅可是欠了五萬兩,然後劉娡就被塞給他,做了他的王妃。
這位舅爺忽然撲通一聲,栽倒在了馬車上……然後吐了一路……趙之楨把他送回了府,還見到了大舅——淑妃娘家自然不是人人不堪,淑妃的幼弟若不是仗著姐姐隻有一個同母弟,又如何不把哥哥們放在眼裏,更囂張紈絝得起來?
趙之楨對大舅還算敬重,不過想想他那輛臭氣熏天的車駕,臉上也沒了笑容,“這回又欠了八千兩……舅舅且費心管住他,母妃那邊自有我支應。”
得了趙之楨的允諾,大舅舅直接把幼弟禁了足。以前他也曾經多次如此限製幼弟出門,可總是還沒關上幾天,淑妃娘娘便傳來口信兒:不要苛待他。
這回七皇子親自發了話,大舅爺也放鬆了一大截:至少能安心過完正月,弟弟不能再出門惹是生非了。
出了舅舅家門,趙之楨還吩咐內侍給宮中的親生母親交個底——隻是不知道淑妃能忍上多久。
同時他騎在馬上,任由凜冽寒風颳在臉上,街道兩邊燈火輝煌,遊人如織,滿眼繁華景象,可他卻深感在京的一個多月,比在邊關半年更身心俱疲……回到王府,趙之楨照例先看看兒子,再繞道女兒的院子瞧一瞧,之後便踏進了元春的院子。
元春有幾分強顏歡笑的意思,趙之楨精神頭也不太足,彼此對望一眼:簡直難兄難弟。
這兩個人今天真是個頂個的鬱悶:誰家沒有幾個扯後腿的親戚?可一旦這個親戚猛地發威,自己隻能是怒而後傷……你還能把他弄死不成?
因此二人此番真是麵麵相覷。
趙之楨先道:“我已經把小舅舅關上了。”
元春霎時無語凝噎的:我要是能關住賈珍多好啊!她捂著胸口道:“實在是窩火又委屈。”
有元春早早報信兒,用這一天的功夫趙之楨也能打探到不少消息了——他還知道些能讓元春更窩火更委屈的事兒……聞言他也隻好繼續沉默了。
元春說完,半天都沒等來趙之楨的回應……以往最少也會抱一抱,笑了笑,然後說個笑話逗逗她呀。
她立即回過味兒來,拉著趙之楨的手,“我扛得住,您說吧。”
趙之楨輕嘆一聲,“本來也是玩笑話,你聽過就罷了。”
哪是聽過就算?分明是要她記在心間啊!這話外之音元春如何聽不懂?“您說。”
“太子跟你堂兄說過,若是有辦法把我拉進太子麾下,便以入閣相酬。”
元春扶額,良久不語。
她不是不能理解登閣拜相的誘惑,對大多數男人來說都難以抵擋……可把這句話當真,還仔細謀劃並且實施了,元春實在是不知道該從何說起了。
雖然她也知道,賈珍此時大概也沒想得太遠,隻是想讓寧府和王府做成正經親戚,多往來,甚至是跑官套消息,都更名正言順一點兒。
隻是這樣不擇手段地幫她扶正,差不多就是不顧她的死活了:隻要多打聽打聽劉娡是如何當上王妃,再琢磨一下趙之楨的為人,就絕不會“多此一舉”了。
趙之楨看著元春臉色越發難看,也忍不住勸解道,“你別多想,我知道你的為人。”
這是幸虧二人感情極好,不然趙之楨的“多疑病”發作,元春怕是又要走前世的老路。元春終於長嘆了一聲,“要說一點也不奢求,那也太虛偽了。隻是王爺您的婚事,別說我怎麽想了,怕是連您自己都做不得主。”
趙之楨聞言也幽幽道:“是啊。”
趙之楨原配妻子是貴妃選的,繼室是淑妃挑的,這一回怕是要聖上親自敲定人選了。再說齊衰一年轉眼即過,到時候京裏還不一定是什麽樣的光景……因此第三任妻子會出自哪個家族,趙之楨自己都無從猜測。
萬一未婚妻子的家族與大哥或是二哥十分親厚……他隻希望王府能平靜依舊。
不過宮中的淑妃娘娘此時卻很難平靜得下來:她的親兒子下令關起了她的親弟弟。
話說當年她迫於無奈,為兒子選了繼室,然後……就心虛至今了。讓劉家算計了一回,而且劉娡和兒子又關係平平,淑妃始終骨鯁在喉,不過這位娘娘卻是個難得的老實厚道人,再記恨到底也沒給過劉娡難堪。
不過劉家失勢,淑妃表麵上沒什麽動靜,卻難免心生快意。
之後劉娡去世,淑妃驚訝地發現,又有人跑來請託,要給她兒子做媒!這些人都是通過她那個從不讓人省心的弟弟,才能把話遞到她跟前。
因此她既能理解兒子,同時又嫌兒子下了她娘家的麵子。要說她生了三個兒子,除了還沒成家的小十二,前麵兩個兒子,她哪個都不怎麽指使得動。
她琢磨了半夜,還是吩咐宮女:等明天散了朝,讓七皇子進宮來說話。
趙之楨進宮當然要先看望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