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元春自知已經出嫁,娘家的事情實在是鞭長莫及,而且在她受封側妃上玉碟之前,她的意思娘家人估計也就是隨便聽聽,不會太當回事兒。
至於上玉碟,元春也猜得著,趙之楨子嗣單薄,他又不願意讓身份低微的女子為他生育——前世便是如此,登基後兒子女兒加在一起,一隻手就夠數了。
憑如今趙之楨對她的心意,加上她是貴妃指來的側室,元春心知隻要自己能生下男孩,受封就有了五六成把握。
前世不怎麽“承寵”,她也不必得隴望蜀,這一世……元春苦笑,輕輕摸了摸自己的小腹:這個純靠天意,比把娘家拉回正道還要難上幾分。
元春其實有些妄自菲薄了,無論是貴妃還是趙之楨都對她很是滿意,溫柔平和不生事,心又擺得正——王府大姑娘為難她一回,她也就是笑笑,一句委屈沒在趙之楨跟前提過。
趙之楨其實心裏已經有了決定,元春再熬些日子,湊滿一年,他就上書請封側妃。就算拋開他的偏愛,和元春本人的表現,還得不看僧麵看佛麵:元春可是功勳彪炳榮國公賈源賈代善的後人。
因為榮府的二太太出了回大醜,雖然內裏依舊波瀾不斷,好歹這一年裏榮府也消停了下來:無論是賈赦還是賈政都一時沒臉再去貼太子的“熱灶”。
對於太子來說,有沒有榮府真是無所謂,讓榮府湊得近了,忠順王那邊還小有不自在。
而趙之楨在忙著備戰,為了愛妾,見過賈璉和賈珠之後,也不會時刻都把榮府放在心上,此時他真正等著的人乃是明年進京的林海——這時的太子與大皇子還沒糊塗,情勢也遠遠沒到圖窮匕見的地步,行事頗有分寸,都明白跟一個掌兵的弟弟太親密,不自在的可就是他們的父皇了。
轉眼到了年底,王妃自是忙碌不已,而和堂姐妹一起讀了一個多月書的王府大姑娘,也讓親娘叫到身邊,學著管家理事,元春則在院子裏安心讀書。
她房裏的書,除了從自家裏帶來的,還有一大部分都是找趙之楨要來的……這世上有男人就喜歡人傻胸大的女人,可也有男人就愛才女,趙之楨顯然是後者,在聽說元春想討些書來看,他便應允元春:兵書不行,其餘隨便挑。
元春平時讀書,除了史書,便愛翻翻水經注、夢溪筆談這類專著。
明年趙之楨沒準兒就要帶兵駐紮在北方重鎮,她這些日子便專心看起介紹山川地理人文風俗的書籍,光看不算,還精心寫起了筆記。
雖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流傳甚廣,可也別忘了大多數供得起兒女讀書的人家,女孩兒也要和兄弟們一樣,讀書明理。
尤其是權貴人家,他們的女兒婆家地位低不了,而女婿的文化修養更是差不了,真送個睜眼瞎過去,這是結親還是結仇呢?
而且趙之楨在百忙之中聽了內宅的二管事稟告元春的舉動,還微笑道,“她有心了。”說完,繼續悶頭於案前“未竟”的一大摞信箋。
到了家宴時,元春終於見著了趙之楨的嫡長子,趙晗——庶母和嫡子本來就該鮮少見麵,以往也就是一麵之緣,這回這兩人倒是難得還說了幾句話。
趙晗素有盛名,溫文爾雅,才高八鬥,在前世也做了太子,卻還是早早去世,令趙之楨心痛不已。
話說趙之楨的確是個好父親,趙晗心知肚明,即使自己身體不佳,父親依舊按照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教導自己,更沒因為來了繼母,就對他有所疏忽。
換句話說,因為他不缺愛,又立得夠穩,兼之天生性情溫和,除了對繼母態度上略有保留,對於父親的姬妾也是禮數周全。更因為聽說這位新來的庶母沉靜溫婉愛讀書,趙晗還平添了幾分好感。
至於驚鴻一瞥之後,趙晗立即把目光全按在了自己腳尖上,彼此見禮之後,各自走開。
趙晗暗暗心道:這通身的氣度比繼母還強上幾分——這也不怪趙晗有偏見,實在是劉娡氣勢太強,一副恨不得把旁人全踩在腳下神情,不止讓趙晗心裏不舒坦,連他爹趙之楨都因此不太待見這個繼室。
而元春回了自己的院子,關起門來傲梅也得笑嘻嘻地“品評”兩句,“王府大爺比大姑娘和氣太多了。”
元春微微一笑,旋即板起臉來,“胡鬧!大爺和大姑娘也是你能渾說的!”
傲梅應了,回過頭還跟抱琴使了個眼色。
抱琴也抿嘴一笑,卻沒說話。
嫁進王府快一年了,主僕三個甚為相得,關起門來也沒少說悄悄話:關鍵的是,自家姑娘不會糟蹋她們的忠心,一直倚重她們,偶爾說錯話辦錯事也會尋個沒人的功夫,細細教導她們。
傲梅和抱琴唯一的愁事兒……就是王爺一個月裏至少要待上十天,這眼見著姑娘嫁進來就要滿一年了,肚子還沒動靜啊!
要不是王夫人如今還在閉門思過,沒準兒都得親自過來瞧瞧問問了。
可元春早就打定了“一切隨緣”的心思,故作不知兩個貼心大丫頭的想法,自己繼續鑽研北疆的風土人情。
而賈敏恰與元春不謀而合,她與丈夫感情極好,全家緣何進京,她自是心如明鏡,便也用心提前整理書冊筆記,並悄悄打發精明的老僕人往林海在北方任職的同窗處送信。
其實鹽政老爺做得久更做得熟,以前夫婦倆沒有兒子,便有些灰心,可此番兒女雙全,又一個比一個“淘氣”。
老爺這個當爹的,自然升起了無限豪情,趁著才四十來歲,更得奮力上進,給女兒攢出一份豐厚的嫁妝,更給兒子鋪出一條平順仕途的大路!
老爺的一番心意,賈敏看在眼裏,自然要全力相助。自此夫妻一心,更添默契。而出了正月,林海一家自揚州出發,經由運河直抵京城。
下了船,一家人先在驛站休息,而林海馬不停蹄地進宮麵君。當晚,林海歸來時已被聖上點了戶部左侍郎。
卻說聖上召見林海時,七皇子趙之楨也在——林海不管是主政還是抓錢,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此人學問好,德行高,聖上也有心讓即將出戰的兒子和負責後勤的重臣熟悉一下……趙之楨與林海說了幾句公事,林海還特地問了問元春。
賈珠與元春兄妹兩個一向與姑父姑媽親密,趙之楨早已知曉,林海問了一回,他也細細答了。
其實林海縱然關心內侄和內侄女,也不必如此“著想”,實在是媳婦賈敏的枕邊風太過厲害:我二哥二嫂都……指望不上,娘家也就珠兒元春像模像樣,又跟咱們投緣,老爺說什麽也得給他們兩個撐腰!
自從知道侄女元春不得不做了側室,賈敏這一口氣便悶在胸膛:二哥二嫂太不中用!父親的嫡親孫女嫁作側室已經很委屈了,居然還都不敢出麵為她謀個誥封,既然你們不敢,我來!
林海圓滿完成了媳婦交託的任務,回去也坦然地“復命”。而趙之楨回府也跟元春笑說了一回,元春聽了心裏十分慰貼,“妾身姑母就是好樣的!”有人疼可真好呀。
趙之楨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元春能接上這麽一句,他咳了一聲,“你也挺……好樣的!”說完,便低頭翻看起來元春的讀書筆記。
元春的筆記……當然存了點“私貨”,按照她前世的記憶,特地記了點將士抵達北疆之後預防水土不服的法子,果然讓趙之楨看了進去。
轉天,元春就又應了趙之楨這句“好樣的”:因為她……摸出了喜脈。
趙之楨在書房裏聽到了喜訊,還順便從二管事嘴裏聽到了元春對此事的反應,就一個字:誒?
趙之楨旋即扶額大笑,好生遺憾當時沒在場,沒看到元春的神情。
☆、第十六回
等趙之楨笑夠了,他抬腳便往元春的院子走。
元春這會兒已經快被滿麵喜色的兩個大丫頭供起來了,不過是起身換件衣裳,兩個丫頭都一左一右地把她夾在當中,前後更有二等丫頭和媽媽“助陣”,真是生怕她有半點兒損失……不過鑑於她動輒跌跤的“前科”,滿院子的丫頭媽媽,甚至趙之楨指派來的管事都覺得兩個丫頭做得真對!
於是趙之楨駕到的時候,元春正讓貼心的丫頭堵在羅漢~床~上,雙腳都不得沾地,她一臉無奈,“哎呀,你們還想讓我整整躺上十個月嗎?”
抱琴拿了個引枕,仔細地墊在元春身後,才徐徐道,“我們什麽都聽您的,隻有這事兒不成。”
傲梅正往茶碗裏放了養身安胎的藥材,也不妨礙她敲一敲邊鼓,給抱琴助個陣,“姑娘,平時您磕了碰了我們都心疼,這回您可是雙身子……再磕碰了,我們小命不保呀,您也疼疼我們吧。”
至於上玉碟,元春也猜得著,趙之楨子嗣單薄,他又不願意讓身份低微的女子為他生育——前世便是如此,登基後兒子女兒加在一起,一隻手就夠數了。
憑如今趙之楨對她的心意,加上她是貴妃指來的側室,元春心知隻要自己能生下男孩,受封就有了五六成把握。
前世不怎麽“承寵”,她也不必得隴望蜀,這一世……元春苦笑,輕輕摸了摸自己的小腹:這個純靠天意,比把娘家拉回正道還要難上幾分。
元春其實有些妄自菲薄了,無論是貴妃還是趙之楨都對她很是滿意,溫柔平和不生事,心又擺得正——王府大姑娘為難她一回,她也就是笑笑,一句委屈沒在趙之楨跟前提過。
趙之楨其實心裏已經有了決定,元春再熬些日子,湊滿一年,他就上書請封側妃。就算拋開他的偏愛,和元春本人的表現,還得不看僧麵看佛麵:元春可是功勳彪炳榮國公賈源賈代善的後人。
因為榮府的二太太出了回大醜,雖然內裏依舊波瀾不斷,好歹這一年裏榮府也消停了下來:無論是賈赦還是賈政都一時沒臉再去貼太子的“熱灶”。
對於太子來說,有沒有榮府真是無所謂,讓榮府湊得近了,忠順王那邊還小有不自在。
而趙之楨在忙著備戰,為了愛妾,見過賈璉和賈珠之後,也不會時刻都把榮府放在心上,此時他真正等著的人乃是明年進京的林海——這時的太子與大皇子還沒糊塗,情勢也遠遠沒到圖窮匕見的地步,行事頗有分寸,都明白跟一個掌兵的弟弟太親密,不自在的可就是他們的父皇了。
轉眼到了年底,王妃自是忙碌不已,而和堂姐妹一起讀了一個多月書的王府大姑娘,也讓親娘叫到身邊,學著管家理事,元春則在院子裏安心讀書。
她房裏的書,除了從自家裏帶來的,還有一大部分都是找趙之楨要來的……這世上有男人就喜歡人傻胸大的女人,可也有男人就愛才女,趙之楨顯然是後者,在聽說元春想討些書來看,他便應允元春:兵書不行,其餘隨便挑。
元春平時讀書,除了史書,便愛翻翻水經注、夢溪筆談這類專著。
明年趙之楨沒準兒就要帶兵駐紮在北方重鎮,她這些日子便專心看起介紹山川地理人文風俗的書籍,光看不算,還精心寫起了筆記。
雖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流傳甚廣,可也別忘了大多數供得起兒女讀書的人家,女孩兒也要和兄弟們一樣,讀書明理。
尤其是權貴人家,他們的女兒婆家地位低不了,而女婿的文化修養更是差不了,真送個睜眼瞎過去,這是結親還是結仇呢?
而且趙之楨在百忙之中聽了內宅的二管事稟告元春的舉動,還微笑道,“她有心了。”說完,繼續悶頭於案前“未竟”的一大摞信箋。
到了家宴時,元春終於見著了趙之楨的嫡長子,趙晗——庶母和嫡子本來就該鮮少見麵,以往也就是一麵之緣,這回這兩人倒是難得還說了幾句話。
趙晗素有盛名,溫文爾雅,才高八鬥,在前世也做了太子,卻還是早早去世,令趙之楨心痛不已。
話說趙之楨的確是個好父親,趙晗心知肚明,即使自己身體不佳,父親依舊按照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教導自己,更沒因為來了繼母,就對他有所疏忽。
換句話說,因為他不缺愛,又立得夠穩,兼之天生性情溫和,除了對繼母態度上略有保留,對於父親的姬妾也是禮數周全。更因為聽說這位新來的庶母沉靜溫婉愛讀書,趙晗還平添了幾分好感。
至於驚鴻一瞥之後,趙晗立即把目光全按在了自己腳尖上,彼此見禮之後,各自走開。
趙晗暗暗心道:這通身的氣度比繼母還強上幾分——這也不怪趙晗有偏見,實在是劉娡氣勢太強,一副恨不得把旁人全踩在腳下神情,不止讓趙晗心裏不舒坦,連他爹趙之楨都因此不太待見這個繼室。
而元春回了自己的院子,關起門來傲梅也得笑嘻嘻地“品評”兩句,“王府大爺比大姑娘和氣太多了。”
元春微微一笑,旋即板起臉來,“胡鬧!大爺和大姑娘也是你能渾說的!”
傲梅應了,回過頭還跟抱琴使了個眼色。
抱琴也抿嘴一笑,卻沒說話。
嫁進王府快一年了,主僕三個甚為相得,關起門來也沒少說悄悄話:關鍵的是,自家姑娘不會糟蹋她們的忠心,一直倚重她們,偶爾說錯話辦錯事也會尋個沒人的功夫,細細教導她們。
傲梅和抱琴唯一的愁事兒……就是王爺一個月裏至少要待上十天,這眼見著姑娘嫁進來就要滿一年了,肚子還沒動靜啊!
要不是王夫人如今還在閉門思過,沒準兒都得親自過來瞧瞧問問了。
可元春早就打定了“一切隨緣”的心思,故作不知兩個貼心大丫頭的想法,自己繼續鑽研北疆的風土人情。
而賈敏恰與元春不謀而合,她與丈夫感情極好,全家緣何進京,她自是心如明鏡,便也用心提前整理書冊筆記,並悄悄打發精明的老僕人往林海在北方任職的同窗處送信。
其實鹽政老爺做得久更做得熟,以前夫婦倆沒有兒子,便有些灰心,可此番兒女雙全,又一個比一個“淘氣”。
老爺這個當爹的,自然升起了無限豪情,趁著才四十來歲,更得奮力上進,給女兒攢出一份豐厚的嫁妝,更給兒子鋪出一條平順仕途的大路!
老爺的一番心意,賈敏看在眼裏,自然要全力相助。自此夫妻一心,更添默契。而出了正月,林海一家自揚州出發,經由運河直抵京城。
下了船,一家人先在驛站休息,而林海馬不停蹄地進宮麵君。當晚,林海歸來時已被聖上點了戶部左侍郎。
卻說聖上召見林海時,七皇子趙之楨也在——林海不管是主政還是抓錢,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此人學問好,德行高,聖上也有心讓即將出戰的兒子和負責後勤的重臣熟悉一下……趙之楨與林海說了幾句公事,林海還特地問了問元春。
賈珠與元春兄妹兩個一向與姑父姑媽親密,趙之楨早已知曉,林海問了一回,他也細細答了。
其實林海縱然關心內侄和內侄女,也不必如此“著想”,實在是媳婦賈敏的枕邊風太過厲害:我二哥二嫂都……指望不上,娘家也就珠兒元春像模像樣,又跟咱們投緣,老爺說什麽也得給他們兩個撐腰!
自從知道侄女元春不得不做了側室,賈敏這一口氣便悶在胸膛:二哥二嫂太不中用!父親的嫡親孫女嫁作側室已經很委屈了,居然還都不敢出麵為她謀個誥封,既然你們不敢,我來!
林海圓滿完成了媳婦交託的任務,回去也坦然地“復命”。而趙之楨回府也跟元春笑說了一回,元春聽了心裏十分慰貼,“妾身姑母就是好樣的!”有人疼可真好呀。
趙之楨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元春能接上這麽一句,他咳了一聲,“你也挺……好樣的!”說完,便低頭翻看起來元春的讀書筆記。
元春的筆記……當然存了點“私貨”,按照她前世的記憶,特地記了點將士抵達北疆之後預防水土不服的法子,果然讓趙之楨看了進去。
轉天,元春就又應了趙之楨這句“好樣的”:因為她……摸出了喜脈。
趙之楨在書房裏聽到了喜訊,還順便從二管事嘴裏聽到了元春對此事的反應,就一個字:誒?
趙之楨旋即扶額大笑,好生遺憾當時沒在場,沒看到元春的神情。
☆、第十六回
等趙之楨笑夠了,他抬腳便往元春的院子走。
元春這會兒已經快被滿麵喜色的兩個大丫頭供起來了,不過是起身換件衣裳,兩個丫頭都一左一右地把她夾在當中,前後更有二等丫頭和媽媽“助陣”,真是生怕她有半點兒損失……不過鑑於她動輒跌跤的“前科”,滿院子的丫頭媽媽,甚至趙之楨指派來的管事都覺得兩個丫頭做得真對!
於是趙之楨駕到的時候,元春正讓貼心的丫頭堵在羅漢~床~上,雙腳都不得沾地,她一臉無奈,“哎呀,你們還想讓我整整躺上十個月嗎?”
抱琴拿了個引枕,仔細地墊在元春身後,才徐徐道,“我們什麽都聽您的,隻有這事兒不成。”
傲梅正往茶碗裏放了養身安胎的藥材,也不妨礙她敲一敲邊鼓,給抱琴助個陣,“姑娘,平時您磕了碰了我們都心疼,這回您可是雙身子……再磕碰了,我們小命不保呀,您也疼疼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