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這麽點子情分延續富貴,簡直就是白日做夢。忠順王府因為連著兩位中平之主,雖然爵位平平安安地傳到了現任王爺身上,但實權就沒剩下多少了,而在京城這樣的地方,正應了這個詞“不進則退”。
若再不拚上一回,忠順王府也會像那些沒落地世家一樣,就此消無聲息地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隨著這些年太子行事越發偏頗起來,忠順王年紀跟賈政差不多,人不老但已經成了精,他不看好太子,尋思一番便暗暗往大皇子身上投注,當然太子那邊他也不可能站出來對著幹。
比起榮國府賈政隻能上趕著表忠心,忠順王才稱得起“投資”二字,因為他家還有些真本錢。
忠順王的心思別說一向敏銳的七皇子,就連這些日子讓人奉承得有些飄飄然的大皇子都看得十分明白:別看大皇子與七皇子好像不怎麽親厚,但這兩人畢竟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大皇子身上下了注,其實就是連七皇子這兒也捎帶著討好了一下。
這樣琢磨“一本萬利的大好事”的忠順王,大皇子和七皇子要是還看不透,也太對不起“皇子”二字。而兩個皇子都瞞不過,就更別提龍椅上安坐的那一位了。
隨便一個見風使舵的人過來示好,都要接納都要善待,在聖上看來,未免也太不深沉了。
趙之楨聽見劉娡為忠順王說好話,心裏當然挺不舒坦:無論是因為忠順王手太長,還是源於劉娡耳根子太軟。隻是他是貴妃親自教導長大,甭管多厭惡,也不會對人惡語相向。
不過他的不耐煩,隻要稍微留下心,總看得出來。劉娡又不瞎,可依她的性子,要是看見張冷臉,就委屈自己順著丈夫說話,那也不是她了。
話說回來,劉娡身上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她有兩條挺值得稱道:一是孝順父母,二是不重錢財。
劉娡這次肯為忠順王說好話,也是因為她母親和性情溫柔的忠順王妃相處甚歡——劉娡她親娘也明白女兒僅在一眾皇子妃之中,人緣不佳,便有心讓女兒多和中順王妃親近。
母親的安排劉娡滿心喜歡,難得見到丈夫一回,尤其是對方還表示他無意再添什麽姨娘,她心中欣喜卻自顧自地誇起了忠順王……又是一次雞同鴨講,趙之楨略坐了坐,灌了一耳朵閑話,大多都是充耳不聞,算算時間差不多,便起身去了外書房。
雖然沒留下來用飯,但也沒去找小妖精啊……見劉娡臉色又冷了下來,身邊的大丫頭勸解道,“王妃還不知道王爺是什麽脾氣?王爺隻把國事兵事放在心上,其他的都不怎麽理會。”
比起唯獨看不上自己,當然這種“他其實看不上所有女人”的說法,更容易讓劉娡接受。這會兒劉娡暫且還顧不上收拾元春,說實在話,她的高傲足夠讓她連趙之楨都沒真正看在眼裏,更別提丈夫的敬愛了,她爭取丈夫一圖體麵,二圖子嗣……這次她母親打發人給她遞消息,除了讓她和忠順王妃多來往,還有自家女兒明年入宮待選一事:劉家是個大家族,單說嫡係之中為官五品以上就有十餘人,有功名的族人更是為數不少。
劉家已經出了個皇子妃,雖是繼室,但也是能來往宮中,更能在貴妃和淑妃說得上話,這次劉娡的母親便請女兒為妹妹討個好前程:倒是沒指望再出個皇子正室,好歹能指個宗室,圖的是一進門就有誥命。
劉娡的娘親說得好:女人不能光指望丈夫,也得有自己的小圈子,省得男人把院門一關,你就成了瞎子聾子,外麵什麽動靜都看不到也聽不到。
因為要替妹妹求個恩典,不能太拂貴妃的麵子,於是劉娡想著暫且忍一忍,又尋思著進宮跟淑妃說一聲:大約淑妃平素太像軟柿子,劉娡她爹又有恩於淑妃親弟,她覺著這事兒肯定不難。
但進宮之前,也得把妹妹叫來王府,提前囑咐幾句才好。
元春在自家的小院子裏也在為傳遞消息的事兒,仔細囑咐自家帶來的人手。
元春作為皇子側室出嫁,帶了兩個大丫頭傲梅和抱琴,陪房則是李大一家,還有方大一家——這個方大,就是青竹的男人。
話說青竹比傲梅還大上兩歲,因此元春便替她做主,把她嫁給了榮府方管事的長子,這夫妻倆婚後便讓元春帶到王府。但凡有點上進心的人家,都很樂意跟過來,就算不為自己,也能給孩子們鋪路。
而元春怕的正是他們“不上進”!這院裏的事情她可以自己做主——這是趙之楨親口許諾過的,她隻是擔心家裏人的信件會被王妃截住,因此讓李大家的辛苦一些,出門打理她嫁妝之中的鋪麵和莊子時,抽空回榮府去看一看,順便打聽些消息。
李大領命,第二天出門一趟還正巧就帶回了兩封書信:分別來自哥哥賈珠以及揚州的姑媽。
哥哥的信內容就是家裏都好,不用擔心,之後便是關心妹妹的起居和喜怒哀樂——其實元春在七皇子麵前得不得寵,家裏人已經問過了李大,心中大定,隻除了二老爺賈政又鬧起了“別扭”。
而姑媽賈敏就是報喜來的:她生了個兒子,母子均安,之後……關鍵來了,姑父明年任滿,許是要回京的。
賈敏特地提起,八成是作準的事兒。
元春憶起前世……姑父姑媽可都是在揚州沒的!這忽然的變動……元春前世在宮中度過了大半輩子,對朝堂之事可不僅僅是“耳濡目染”,單論~政~治~嗅覺和比她爹還強。
姑父林海可是帝王心腹,明年進京……怕是有緊要的差事交給他。而元春思來想去,隻記得這些年似乎會跟北狄人大戰一場?!
她哪裏知道她姑父要進京,正是拜她丈夫趙之楨所賜。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眼見著她得先過上一關:忠順王妃來了。
趁著趙之楨不在府中,劉娡把元春叫到房裏,特地給忠順王妃瞧上一瞧。
☆、第十回
聽到劉娡身邊大丫頭“親自”到來“邀請”,元春多少有點意外:郡王的側室可未必有資格拜見另一位郡王的正妃啊……這世上,能讓一位郡王妃小心伺候討好的側室——也隻能是聖上的女人。反正元春前世貴為賢德妃,有名無實,沒受用到多少人發自內心的尊敬。
她有些無奈,就知道王妃不會太好心,這後招可不就來了?
隻是忠順王妃的確是來走一走“夫人門路”,但不代表她隻會同仇敵愾,一味逢迎跟她自己地位相似的劉娡。忠順王府的目標是趙之楨,又不是這個脾氣不好的七皇子妃。
尤其七皇子夫婦感情十分一般,又不是什麽秘密,而向來清冷的七皇子顯然對新納的側室更感興趣……忠順王妃哪能隨便就讓劉娡利用了?當然,拿捏一下分量卻在所難免。
於是元春來到王府正房待客的廳堂,規規矩矩地先後向兩位王妃行禮,光彩照人的劉娡連個正眼都沒給她,聲音平平道,“給賈姨娘設坐。”
忠順王妃還對著元春笑了笑:不愧是國公府養出來的姑娘,這份不卑不亢,進退有度的模樣可比劉娡討人喜歡。當然這話忠順王妃也就在心裏說一說。
劉娡道:“人也見著了,你覺得如何?”言畢粲然一笑,又和忠順王妃聊起了閑話。
兩位王妃說起話來,就把元春擱在一邊。正好元春自己也有心事需要仔細理一理:姑父姑母一家回京,舅舅這會兒還在南邊,甭管多不情不願,榮府這邊都得從姑父這兒得來要緊的消息。
大伯是閑職,爵位不低實權沒有,而父親這兒就跟甭提,反正他們都沒上朝麵君的資格,不指望姑父都不行。
估計到時候,她得好好花些心思平復母親的不甘了。元春一直堅信:形勢比人強,母親再和姑媽合不來,隻是賭氣任性說酸話又有什麽意思?
元春自己一點也不想入宮,更不想給人做小妾,就算是皇帝的小妾……那也是妾,可除了親哥哥賈珠又有誰問過她樂不樂意?
元春腦子沒閑著,忠順王妃也在悄悄觀察她:沒有不耐煩,臉色始終掛著笑……再有劉娡做襯托,七皇子肯定更喜歡聽這位如夫人的話。
能摸清七皇子這一妻一妾的“底細”,忠順王妃自以為沒有白來。
不過忠順王妃和劉娡都是正室,觀點也挺相似:忠順王府裏何嚐不是小妾……和小廝們更受寵,枕頭風更威猛?王妃占得最多的是體麵,而非寵愛。
因此要是順手順嘴地打壓幾句,人家也未必會拒絕就是,反正都是劉娡起得頭。
要說劉娡還真不是熱愛“體罰”的那種女主人,托她驕傲性子的福,她最愛說的話,是“趕出去”而非“打死”。
若再不拚上一回,忠順王府也會像那些沒落地世家一樣,就此消無聲息地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隨著這些年太子行事越發偏頗起來,忠順王年紀跟賈政差不多,人不老但已經成了精,他不看好太子,尋思一番便暗暗往大皇子身上投注,當然太子那邊他也不可能站出來對著幹。
比起榮國府賈政隻能上趕著表忠心,忠順王才稱得起“投資”二字,因為他家還有些真本錢。
忠順王的心思別說一向敏銳的七皇子,就連這些日子讓人奉承得有些飄飄然的大皇子都看得十分明白:別看大皇子與七皇子好像不怎麽親厚,但這兩人畢竟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大皇子身上下了注,其實就是連七皇子這兒也捎帶著討好了一下。
這樣琢磨“一本萬利的大好事”的忠順王,大皇子和七皇子要是還看不透,也太對不起“皇子”二字。而兩個皇子都瞞不過,就更別提龍椅上安坐的那一位了。
隨便一個見風使舵的人過來示好,都要接納都要善待,在聖上看來,未免也太不深沉了。
趙之楨聽見劉娡為忠順王說好話,心裏當然挺不舒坦:無論是因為忠順王手太長,還是源於劉娡耳根子太軟。隻是他是貴妃親自教導長大,甭管多厭惡,也不會對人惡語相向。
不過他的不耐煩,隻要稍微留下心,總看得出來。劉娡又不瞎,可依她的性子,要是看見張冷臉,就委屈自己順著丈夫說話,那也不是她了。
話說回來,劉娡身上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她有兩條挺值得稱道:一是孝順父母,二是不重錢財。
劉娡這次肯為忠順王說好話,也是因為她母親和性情溫柔的忠順王妃相處甚歡——劉娡她親娘也明白女兒僅在一眾皇子妃之中,人緣不佳,便有心讓女兒多和中順王妃親近。
母親的安排劉娡滿心喜歡,難得見到丈夫一回,尤其是對方還表示他無意再添什麽姨娘,她心中欣喜卻自顧自地誇起了忠順王……又是一次雞同鴨講,趙之楨略坐了坐,灌了一耳朵閑話,大多都是充耳不聞,算算時間差不多,便起身去了外書房。
雖然沒留下來用飯,但也沒去找小妖精啊……見劉娡臉色又冷了下來,身邊的大丫頭勸解道,“王妃還不知道王爺是什麽脾氣?王爺隻把國事兵事放在心上,其他的都不怎麽理會。”
比起唯獨看不上自己,當然這種“他其實看不上所有女人”的說法,更容易讓劉娡接受。這會兒劉娡暫且還顧不上收拾元春,說實在話,她的高傲足夠讓她連趙之楨都沒真正看在眼裏,更別提丈夫的敬愛了,她爭取丈夫一圖體麵,二圖子嗣……這次她母親打發人給她遞消息,除了讓她和忠順王妃多來往,還有自家女兒明年入宮待選一事:劉家是個大家族,單說嫡係之中為官五品以上就有十餘人,有功名的族人更是為數不少。
劉家已經出了個皇子妃,雖是繼室,但也是能來往宮中,更能在貴妃和淑妃說得上話,這次劉娡的母親便請女兒為妹妹討個好前程:倒是沒指望再出個皇子正室,好歹能指個宗室,圖的是一進門就有誥命。
劉娡的娘親說得好:女人不能光指望丈夫,也得有自己的小圈子,省得男人把院門一關,你就成了瞎子聾子,外麵什麽動靜都看不到也聽不到。
因為要替妹妹求個恩典,不能太拂貴妃的麵子,於是劉娡想著暫且忍一忍,又尋思著進宮跟淑妃說一聲:大約淑妃平素太像軟柿子,劉娡她爹又有恩於淑妃親弟,她覺著這事兒肯定不難。
但進宮之前,也得把妹妹叫來王府,提前囑咐幾句才好。
元春在自家的小院子裏也在為傳遞消息的事兒,仔細囑咐自家帶來的人手。
元春作為皇子側室出嫁,帶了兩個大丫頭傲梅和抱琴,陪房則是李大一家,還有方大一家——這個方大,就是青竹的男人。
話說青竹比傲梅還大上兩歲,因此元春便替她做主,把她嫁給了榮府方管事的長子,這夫妻倆婚後便讓元春帶到王府。但凡有點上進心的人家,都很樂意跟過來,就算不為自己,也能給孩子們鋪路。
而元春怕的正是他們“不上進”!這院裏的事情她可以自己做主——這是趙之楨親口許諾過的,她隻是擔心家裏人的信件會被王妃截住,因此讓李大家的辛苦一些,出門打理她嫁妝之中的鋪麵和莊子時,抽空回榮府去看一看,順便打聽些消息。
李大領命,第二天出門一趟還正巧就帶回了兩封書信:分別來自哥哥賈珠以及揚州的姑媽。
哥哥的信內容就是家裏都好,不用擔心,之後便是關心妹妹的起居和喜怒哀樂——其實元春在七皇子麵前得不得寵,家裏人已經問過了李大,心中大定,隻除了二老爺賈政又鬧起了“別扭”。
而姑媽賈敏就是報喜來的:她生了個兒子,母子均安,之後……關鍵來了,姑父明年任滿,許是要回京的。
賈敏特地提起,八成是作準的事兒。
元春憶起前世……姑父姑媽可都是在揚州沒的!這忽然的變動……元春前世在宮中度過了大半輩子,對朝堂之事可不僅僅是“耳濡目染”,單論~政~治~嗅覺和比她爹還強。
姑父林海可是帝王心腹,明年進京……怕是有緊要的差事交給他。而元春思來想去,隻記得這些年似乎會跟北狄人大戰一場?!
她哪裏知道她姑父要進京,正是拜她丈夫趙之楨所賜。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眼見著她得先過上一關:忠順王妃來了。
趁著趙之楨不在府中,劉娡把元春叫到房裏,特地給忠順王妃瞧上一瞧。
☆、第十回
聽到劉娡身邊大丫頭“親自”到來“邀請”,元春多少有點意外:郡王的側室可未必有資格拜見另一位郡王的正妃啊……這世上,能讓一位郡王妃小心伺候討好的側室——也隻能是聖上的女人。反正元春前世貴為賢德妃,有名無實,沒受用到多少人發自內心的尊敬。
她有些無奈,就知道王妃不會太好心,這後招可不就來了?
隻是忠順王妃的確是來走一走“夫人門路”,但不代表她隻會同仇敵愾,一味逢迎跟她自己地位相似的劉娡。忠順王府的目標是趙之楨,又不是這個脾氣不好的七皇子妃。
尤其七皇子夫婦感情十分一般,又不是什麽秘密,而向來清冷的七皇子顯然對新納的側室更感興趣……忠順王妃哪能隨便就讓劉娡利用了?當然,拿捏一下分量卻在所難免。
於是元春來到王府正房待客的廳堂,規規矩矩地先後向兩位王妃行禮,光彩照人的劉娡連個正眼都沒給她,聲音平平道,“給賈姨娘設坐。”
忠順王妃還對著元春笑了笑:不愧是國公府養出來的姑娘,這份不卑不亢,進退有度的模樣可比劉娡討人喜歡。當然這話忠順王妃也就在心裏說一說。
劉娡道:“人也見著了,你覺得如何?”言畢粲然一笑,又和忠順王妃聊起了閑話。
兩位王妃說起話來,就把元春擱在一邊。正好元春自己也有心事需要仔細理一理:姑父姑母一家回京,舅舅這會兒還在南邊,甭管多不情不願,榮府這邊都得從姑父這兒得來要緊的消息。
大伯是閑職,爵位不低實權沒有,而父親這兒就跟甭提,反正他們都沒上朝麵君的資格,不指望姑父都不行。
估計到時候,她得好好花些心思平復母親的不甘了。元春一直堅信:形勢比人強,母親再和姑媽合不來,隻是賭氣任性說酸話又有什麽意思?
元春自己一點也不想入宮,更不想給人做小妾,就算是皇帝的小妾……那也是妾,可除了親哥哥賈珠又有誰問過她樂不樂意?
元春腦子沒閑著,忠順王妃也在悄悄觀察她:沒有不耐煩,臉色始終掛著笑……再有劉娡做襯托,七皇子肯定更喜歡聽這位如夫人的話。
能摸清七皇子這一妻一妾的“底細”,忠順王妃自以為沒有白來。
不過忠順王妃和劉娡都是正室,觀點也挺相似:忠順王府裏何嚐不是小妾……和小廝們更受寵,枕頭風更威猛?王妃占得最多的是體麵,而非寵愛。
因此要是順手順嘴地打壓幾句,人家也未必會拒絕就是,反正都是劉娡起得頭。
要說劉娡還真不是熱愛“體罰”的那種女主人,托她驕傲性子的福,她最愛說的話,是“趕出去”而非“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