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參詳觀想《道德經》於第六十章節中又新生得出感悟,使其對聖人老子之遠大宏觀,有如上天之視角,更有深刻解析明了。


    聖人老子用烹小鮮,來比喻治理大國,強調治理國家需小心謹慎,避免過度幹預。


    要知道,烹小鮮時,火候、調料、時機都需恰到好處,過之則焦,欠之則生。


    治理國家亦是如此,領導者需具備高超的智慧和精細的掌控力,既要把握大局,又要關注細節,既要因勢利導,又要避免過度幹預。


    當深刻體會,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即不妄為、不亂為,遵循事物自身發展規律,讓百姓休養生息、自然發展。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認為,用“道”來治理天下,可以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這裏的“鬼不神”,並不是直接否定說鬼神不存在,而是說鬼神在“道”的治理下,失去了其神秘和恐怖的力量,變得不再能夠左右人心,影響社會秩序。


    這種理解,體現了老子對於“道”的推崇和信仰,也表達了他對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美好願景。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老子進一步闡述了“道”的作用和效果。在“道”的治理下,即使鬼神存在,也不會傷害人;即使鬼神具有傷害人的能力,也不會輕易使用。


    同樣,聖人作為“道”的化身和踐行者,也不會傷害人。這種境界的實現,需要領導者具備深厚的道德修養和高尚的品格,能夠以身作則,引領社會風尚,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總結了“道”的治理效果。在“道”的治理下,鬼神和聖人都不會傷害人,人們之間也不會互相傷害,從而實現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這種和諧與穩定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麵上,更體現在精神層麵上。人們能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關愛,共同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實現了人性的升華和精神的超越。


    《道德經》第六十章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


    其中之意是“治理大國,卻像烹製小鮮菜品一樣,無須過度加工,隻要直接烹製就可以了。


    這是在說,要用無為的大道,來作為治國理政的方法。根據大道來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於其所在,而不出來擾亂人世。


    其實不是鬼神不出來擾亂,而是即使出來也傷不了人。不是鬼神出來之後傷不了人,而是聖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也從不傷害人。神鬼和聖人都不相互傷害,所以,道德也就在聖人這裏得到了結合與歸宿”


    相傳,伊尹的母親,曾居住在伊水邊上,她懷孕之後,一天夜晚,便是夢見一天神對其說道:“家中石臼出水之時,快向東邊逃離,莫要遲疑回顧。”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晨,伊尹之母察看家中石臼,發現臼中有水滲出,便把所夢之事告訴了鄰裏居民,自就向東邊奔逃了十裏餘,她一路都不曾回頭看過,直至到了高地,這才發現,故鄉已經成為一片汪洋澤國了!


    伊尹母親流浪到了有莘國,生產下伊尹,因逃難饑荒而餓死野外,臨死之前,她把伊尹放在了一棵桑樹上,結果卻被有莘國的一位采桑女所發現。


    這采桑女便把伊尹送交給了有莘國的國王,國王這才替小孩子取名為伊尹, 並且交由了一位廚藝精湛的老師傅,帶回家去撫養。


    伊尹長大之後,十分的勤學且賢能。因從小耳濡目染,跟著養父見習到了廚房精湛技藝,自也精於烹飪廚藝。


    伊尹的名聲很快便傳到了商王成湯耳中,成湯想聘用他去。但是有莘國國王卻不答應。


    成湯也是沒辦法了!便在謀士的獻策下,向有莘國國王提請求親。有莘國國王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把自家的女兒嫁給了成湯為妃,而伊尹則是以“陪嫁媵臣” 的名義,被有莘國公主帶到了成湯的封邑,亳縣。


    成湯初見伊尹之時,他肩上扛著煮肉的大鼎,手中抱著切菜的俎,一副廚師的打扮。


    成湯笑著說道:“我把先生請來,可不是要先生替我燒菜烹煮的,而是想要先生替我治理國家啊! ”


    伊尹放下廚刀,步入朝會殿堂,從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商王朝重臣。他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為商朝國運奠定下了堅實穩固的國基。


    但是,伊尹所具有的一手上好廚藝,卻被他那“賢相” 之名所掩蓋了!後世甚至有人懷疑,伊尹是個不會燒菜烹飪的大相國。


    自伊尹開始,天下廚房裏的故事,便是一幕幕上演起來。《戰國策·魏策》上曾有這樣一個驚悚故事講述“齊桓公半夜裏醒來,口舌無味、食欲不振,輾轉反側,不得安眠。


    廚師易牙立刻煎熬燔炙、調和五味,做了幾道可口的菜肴進呈,齊桓公見到菜肴色、香、味俱佳,純屬美食,胃口大開,便是吃得飽飽的,一覺睡到日上三竿,且還好夢連連,酣聲雷動哩!


    齊桓公從此對易牙另眼相看,極為寵幸他。而易牙為了滿足齊桓公挑剔的胃口,幾近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為了栓住齊桓公的胃口,易牙甚至於把自己的大兒子給殺死了!蒸煮烹飪,呈給齊桓公作了吃食,齊桓公吃下菜品之後,感歎為“天下至美之味” 。


    當然吃人肉這種凶殘邪惡事,在古代餓殍偏野,或是胡亂遭賤之時,並不是一件稀罕的惡事。每一遇到戰亂饑荒,饑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事情經常發生!


    有人說,易牙不殺別人的小孩、隻殺了自己的小孩,把內煮了給齊桓公吃,說起來,也還算是有些良心的了!然其行當誅,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那齊桓公,似乎並不是一個“每餐非人肉不飽” 的君主,易牙似乎也用不著靠泯滅天良,以殺子來諂媚桓公。但如此惡事確實是他們所做下的!


    當時的宰相晏子,曾在其臨終之前,警告齊桓公說道:“易牙此人,連自己的骨肉都能下得了毒手殺死,他還什麽事,做不出來呢!?”晏子自然是要桓公,別太親信易牙其人,但是齊桓公並沒有聽從他的話。


    後來桓公死了!易牙果然和豎刁、開方等人,一同造反作亂起來,使齊國國政大亂了好一陣子。


    易牙的行徑雖然令人發指,但是他的烹飪技術的確是一流的,所以孟子曾有言說:“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 ”


    後來到了明朝時,還有一本專談烹飪技術的書,被取名為《易牙遺意》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宋朝時期,下層社會的人家,為求個富貴生活,不重生男重生女。


    這些人家,生下女兒之後,便會按照她的容貌才幹,刻意加以培養,有的學習歌舞、有的學習絲織縫紉、有的學習烹飪炙煮,以備將來能到大戶人家裏去,做些事賺大錢,那學習烹飪技藝的,特稱為 “廚娘” ,她們的手藝頗佳,工資也極為昂貴,是大富人家重金聘請的對象。


    南宋廖瑩中《江行雜錄》上,就有這麽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位京官,在退休返鄉之後,很不習慣自家鄉下的飲食,他非常懷念昔日,曾在京師某大官人家筵席上,所吃到的那位廚娘燒製的菜。


    於是他決定雇請一位廚娘到家裏來做菜, 便拜托京師裏的朋友替其物色。 正好有位廚娘,剛從一戶大富人家解職,這位退休的京官聞訊之後,立刻高薪請他來引家裏。


    他看那廚娘年方二十,生得美麗又大方,舉手投足之間也非常有氣質,心裏很是滿意,立刻請她置辦一桌簡單的筵席,以便招待自己的四五位好朋友。


    廚娘便是隨手開出了一份菜單來,而上麵所需的材料,竟是有五十頭羊、五梱蔥和其他調味品若幹。


    這主人看了之後大吃一驚,心想五人份的菜肴,怎麽要這麽多材料?!可是他又不願去多問,怕別人覺得他小氣,便命令仆人趕快去采辦回來。


    第二天廚娘頭梳高髻、薄施脂粉、穿著華麗,從行李中取出精致的餐具和刀叉等一應廚房用具,坐到那料理台前,一張精致的椅子之上,動作優雅而純美地,用一柄精巧菜刀切著菜。 她那刀柄之上,係著一對金鈴子,她每一刀切下,便會發出美妙而帶有韻律節奏的音響。


    這廚娘今兒所燒的,是一道蔥爆羊肉,而這羊肉的取材,就是用五十頭羊兩邊的臉頰肉來燒製。而羊身上的肉,全當廢物丟棄一旁,並未上桌入席。


    至於五梱蔥麽!隻取了蔥白的一丁點兒嫩心,雖然燒出來的蔥爆羊肉耗材巨大,但果真是馨香脆美,客人吃了讚不絕口。


    隻不過但廚娘要求增長的薪資太高,主人家吃不消,不久隻好找了個借口,把這廚娘給辭退了!


    轉眼世事變遷,時光流逝,便是到了滿清皇朝建都北方之時,當時滿清宮廷裏的廚師,多以魯地為主,宮廷菜肴也多半是魯係名菜,到了乾隆皇帝之時,那情形方才有了大改變。


    那是滿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二月,乾隆南巡魯地,初七日在南倉大營馬頭用晚膳,當晚除了隨行禦廚做的菜之外,還有長蘆鹽政西寧,以及重金特別敦聘而來的,蘇州廚師張東官,所做的四道菜品。


    乾隆帝對張東官燒的“冬筍炒雞” 極為讚賞,特別賞賜了張東官一兩重銀錁二個。


    後來又把他聘請到北京紫禁城中,當了禦膳房之廚長,從此北京禦廚,便由純魯式的宮廷烹飪味,變成為魯與蘇州混合式的宮廷烹飪。


    蘇州菜口味偏甜,張東官燒的一道“糖醋櫻桃肉” 從乾隆皇帝一直享用到晚清禍國殃民老妖後時代,一直是他們家曆代帝王後妃們所喜愛的一道名菜。


    這道菜的做法,是先將上等豬肉切成棋子形狀的小丁塊,再加上醬油、糖、醋與調味料,爾後加上新鮮的櫻桃,倒入少許的水,放入白瓷壺之中,用大火烘它十個小時,使豬肉鬆軟可口,櫻桃也香味四溢,便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話又往回說去,伊尹作為商湯時期的平民宰相,自幼生長在伊水邊(大概就是今天嵩縣飯坡鎮,禹王山北的伊莊一帶,在龍頭村至今有伊尹祠、洛溝村有伊姑塚。)


    他不僅聰明多學,有所成就, 後來既是廚師鼻祖、又是中醫湯藥的發明人之一,最後還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商湯宰相,不是沒有道理的!伊尹與易牙廚娘之流,區別甚大,自可見其不是一般人來。


    當初之時,湯王於平常間,就有意無意的問宰相伊尹,為什麽你做的菜,總是這麽好吃呢!?有什麽與眾不同的訣竅嗎!?


    伊尹直言道:“做菜嘛!它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佐料才行。而治國如同做菜一般,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都是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


    商湯聽了之後,很受啟發,愈加重用伊尹,治國理政平天下事,湯終在伊尹輔佐下,成就了商朝百年基業。


    從此,曆朝曆代,有作為的執政者,無不從“治大國如烹小鮮”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營養、經驗和道理。而治大國如烹小國便是從此而來。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傳。


    靜然本諸己,以此知其賢。


    我行挹高風,羨爾兼少年。


    胸懷豁清夜,史漢如流泉。


    明日複行春,逶迤出郊壇。


    登高見百裏,桑野鬱芊芊。


    時平俯鵲巢,歲熟多人煙。


    奸猾唯閉戶,逃亡歸種田。


    回軒自郭南,老幼滿馬前。


    皆賀蠶農至,而無徭役牽。


    君觀黎庶心,撫之誠萬全。


    何幸逢大道,願言烹小鮮。


    能奏明廷主,一試武城弦。


    (《過盧明府有贈》唐·高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