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道德經》,參詳聖人老子於此章節中所闡述的,蘊含了深刻哲理之真意,自是沉浸其中,大徹大悟。
聖人誌子認知到道之根源,把握住了道之本質?所在。老子在這第五十二章中提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這是在強調認知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道乃是天下萬物的根源,了解了道,就能更好地理解萬物的發展變化。要學會探尋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而節製欲望,保持內心寧靜?致遠,乃聖人老子在此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所述。
這是在告訴修者,要節製自己的欲望,關閉不良誘惑之門。因為過多的欲望,會使人陷入碌碌奔波與無知危險中。
隻有堵塞不良欲望的穴竅,專注於內在的修養,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避免無謂的操勞和災禍。
聖人於此提醒修者,在物欲橫流的世道中,要懂得知足常樂,不為外物所役,堅守內心的本真意識。
修者當要時時注重修行細節,以柔克剛?。“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句,體現了老子的超然智慧。
一個人,若能看到細微之處,便是明智的表現,而堅守柔弱謙遜,則是真正的強大自在。
無論在紅塵生活中,還是虛擬修行中,修者皆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關注修真細節,從細微處發現自己的問題、解決麵臨的問題。
同時麵對其中困難和挑戰時,要學會以柔克剛,用柔軟的心態和方法去應對,避免強硬對抗,導致氣虛體弱,而致走火入魔。隻有這樣,修者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體,實現長久的發展和升華。
修者當要運用自己的智慧,遵循天道常道?“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利用道的智慧之光,回歸到明智的狀態,不給自己留下災厄,此乃是遵循常道,亦是道常。
修者要學會運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質,遵循自然規律和世間道德準則行事,不肆意妄為,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災禍,讓修真生活更加美好和諧。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其中之意是說“世界有一個開始,而那開始,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生靈人眾皆是此母之兒女。
既知道皆是兒女,就應當回歸本質,守候護衛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能安然無恙。
若閉塞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雖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然敞開通達的感官,極盡聰明能事,自便終生無須得救。
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複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寰宇大世界自從盤古大神開天辟地後,又經曆女媧造人,便是生生繁衍不息,呈現繁榮昌盛局麵。
然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素有嫌隙。此番,共工率其部眾,洶洶然找火神祝融尋釁。
祝融身為火部大神亦不甘示弱,驅其火龍,周身烈焰熊熊,凜然應戰。
共工見狀大喝下令,相柳與浮遊急調三江五海之水,傾盆而注,如決堤之洪,直撲祝融。
須臾間,天地間,空中地下濁浪排空,黑濤翻湧,白雲盡沒,神火亦熄。然而此時,大水去如疾風,神火卻是更加複燃,熊熊烈烈,蒸發殆盡。
火神欲大勝,即相邀風神相助於他,風神率部來臨,風助火威,火勢凶猛,如猛虎下山,直撲水神共工部。
這水神共工欲以大水滅神火,然水如脫兔去,轉瞬即逝,難以留存長久。風助火勢下,神火烈焰如長舌席卷而來,共工一部等眾,被焚燒得慘不忍睹,狼狽不堪。
無奈之下,水神共工隻得率其水軍且戰且退,火神祝融見勝券在握,則對共工部窮追不舍,直追至水部神宮之中。
水神共工等眾挑釁滋事不成,卻是大敗而歸,此時已是無計可施,隻得強打精神,舉全部力量,出來應戰抵抗。
最終,象征光熱明亮的火神祝融一部大獲全勝。水神部眾浮遊氣惱而亡,大蛇相柳驚恐萬狀而逃,水神共工則是在疲憊不堪,狼狽逃竄後消失於天際之間。
這水神共工一路奔逃至天柱所在不周山處,待回首望去,火神一部之追兵已至身後不遠處。
水神共工身為大神,執掌世間水係一脈,那是何等的威加海內兮!此時才敗北一時,便被火神一部追逐有若喪家之犬,他羞憤交加之餘,更難平水中怒氣,遂一頭撞向不周山山腰,但隻聞“轟隆隆”一聲巨響,不周山竟被水神共工給從中撞斷。不周山既倒,天柱坍塌陷落,普世生靈大難臨頭。
原本這不周山就乃撐天擎柱之基石,這基石中斷,擎天柱子也是陷落崩斷,大世界的半邊天域便是跟著傾塌斜覆,瞬間就露出了嶙峋怪石,天外森森黑幽巨洞,刹那間天河之水倒瀉而來,洪水猛獸泛濫世間。
由此也引發出一著名典故“水火不容”之事。好在升還天方的女媧娘娘,見世間生靈塗炭,便是采天方世外五彩斑斕石,費心神力量,煉化五彩石為補天神液,行補天之舉,又將崩裂斷段的天柱扶正,修複如初,大世界之天地複歸常態天道。
之後寰宇天下基本恢複了清明正常。隻藍星地界尚有洪水肆虐,當時便又有了諸多故事出來。
黃帝昔時為民族之存,曾大敗入侵者九黎部落之蚩尤。
黃帝,又稱姬軒轅,是五帝之首,被尊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作《黃帝內經》等,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黃帝之世,亦為大東方文明,古之大發明昌盛時期,舟車、曆法、算術、音樂等等,皆於此世所創。黃帝暮年,更是發明了鼎。
首鼎鑄成之日,忽有龍自天而降,其龍目威凜,龍須修長,銀光閃爍,龍身金光熠熠,降臨之時似攜萬匹金鍛,遮蔽整個天際。
黃帝與群臣皆是驚愕,那龍緩緩趨近到黃帝跟前,目光漸趨於溫和,忽而開口對黃帝言道:“聖上,天帝見汝推動華夏文明更進一程,甚為欣喜,特遣吾來凡界,引汝飛升上界,謁見天帝。”
黃帝一聽,微微頷首,表示讚同,然後毫不猶豫地抬腿邁上了龍背。穩穩當當地坐好之後,黃帝轉頭看向下方的群臣,神色莊重而又帶著絲絲不舍地說道:“天帝已然降下旨意,要召見於朕。爾等在凡間多加保重,待到時機成熟,有緣自會再相見!”
聽到黃帝此言,大臣們頓時慌了神,紛紛跪地高呼道:“聖上,聖上,聖上...請讓臣等追隨於您,一同前往上界吧!”
話音未落,他們便已一窩蜂似地,朝著龍背便衝了過來,一個個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攀爬上那金龍之背,跟隨黃帝一同飛升離去。
然而,那隻金龍似乎並不願意搭載這些肉體凡胎之人,隻見它猛地扭動起龐大的身軀,伴隨著一陣狂風呼嘯而過,將那些企圖攀爬上背的大臣們盡數甩落了下去。
緊接著,金龍展開雙翅,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咆哮,馱著黃帝如離弦之箭一般疾速衝向天空。眨眼之間,黃帝和金龍便消失在了茫茫的雲霧之中,不見了蹤影。
群臣們呆呆地站立原地,目光緊緊追隨著黃帝那漸行漸遠,消失於天際的身影。一個個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與悵然。他們皆是不由自主地深深歎息不止,而那一聲聲長噓短歎,仿佛飽含著無盡的遺憾與不舍。
然而,即便他們心中再怎麽地不情願,他們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黃帝,就這樣瀟灑地飛升上界而去,逐漸遠離了這片厚土大地。
在這群臣子之中,有一位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他從始至終都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天空,宛如一尊雕塑般,紋絲不動。
他便是顓頊,乃黃帝的孫子。後來他繼承了黃帝的帝位,並繼續推動華夏文明的發展。
顓頊帝在位期間,注重治理水患,改善民生,使得社會更加安定繁榮。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周圍的人早已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他卻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對外界的一切渾然不覺。
許久之後,他像是突然回過神來一般,微微點了點頭,口中喃喃自語道:“原來如此,看來這通天之路並非凡人所能輕易涉足啊!唯有像黃帝爺這樣品德高尚、威望極高且立下不世之功的偉大人物,才有資格踏上這條通往仙境的道路……”
自從那天過後,人們對於黃帝飛升一事一直念念不忘。為了永遠緬懷這位堪稱千古一帝的傳奇人物,大家經過商議決定將黃帝飛升之處正式命名為“鼎湖”。
從此以後,每當提及這個名字,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那段充滿神秘色彩的傳奇故事,並對黃帝的豐功偉績傳頌不已。
而“鼎湖”這個地方,也因為承載了這段曆史的記憶,成為了後世之人敬仰和向往的一處聖地。
那時之藍色星球上,特別是大東方地界,多有古代帝王賢聖出世,而人們常常提及最多的便是五帝。
帝嚳是顓頊的繼任者,他同樣是一位賢明的帝王。帝嚳在位期間,繼續推動華夏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得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而堯?帝乃是帝嚳的繼任者,他以仁德著稱,被尊為“聖王”。堯在位期間,實行禪讓製,選拔賢能的人治理國家,使得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舜是堯的繼任者,他同樣以仁德和賢能著稱。舜在位期間,繼續推行禪讓製,選拔賢能的人擔任官職,同時注重教育和文化的發展,使得華夏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五帝的順序和事跡,在華夏上古時代的曆史和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五帝被尊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和聖賢,對華夏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
五帝實指的就是,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五位上古時期的帝王。
華夏生靈人眾多是認為,五帝乃代出賢明英德聖主,更把他們視為帝王楷模,人王當學習之榜樣。
民間曾有傳說,虞舜未做君王之前在家鄉諸馮地界種地為生。那時,人們還不怎麽懂得種地這事,多是撒下種子後,便望天賞得收成,那收成自然是很差很差!多數時候是吃不飽肚子的!
虞舜刻苦鑽研耕種之法,辛勤勞作多年之後,終於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便於普及的種地方法。每每用其法,那一地收成,便比其他人家的多了二三成來,很快,虞舜就名氣大漲,出了大名!
而當時的世道帝王乃是唐堯,又名堯帝,他很想讓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受益虞舜耕種之法,便派出一名叫做罕的大臣,想請得虞舜來朝當官,分管農業,傳授耕種之法。
罕這家夥,卻是個自視清高的無能之輩,他帶著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虞舜的家鄉,看見虞舜正在田裏幹活計,心裏自然是不大瞧得起虞舜。
罕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兩眼望天,傲慢冷淡地大問道:“哪個是舜呀!?且出來說話。”
虞舜自然是聞聽到罕之無禮大言,卻沒理睬罕,繼續鋤草施肥。罕以為虞舜沒聽見自己的叫喚聲,又提高了粗大的嗓門問道:“講哪一個是種地的虞舜?然後,他手指虞舜大聲問道:“誒!你是不是舜?過來回話。”
虞舜還是沒理會罕,直到把手裏的活兒幹完了!這才走了過來,擦了一把汗,平靜道:“我就是舜,請問你有什麽事嗎?”
罕自是沒好氣地說道:“好一個種地的,你也忒不識抬舉了!非要我三請四叫地才來回話嗎?這麽不識抬舉!且別幹了!大王瞧得起你,令你朝會,要重用於你,快些跟我走吧!”
虞舜覺得罕這家夥太沒有禮貌,直接拒絕了他,不從跟隨。他頭一扭,繼續下地,耕作勞種,且丟下一句硬邦邦的話道:“我就是個種地的!什麽也不會,你別在這礙眼,還是趕緊走吧!別妨礙著大家幹活計!”
罕自覺自己是天子門生,高貴無比,卻是被一個種地的不當回事,便是氣得七竅生煙,氣急敗壞地大聲說道:“好大膽子!居然敢公然藐視大王法令旨意,看我回去稟告了大王,大王該當如何收拾於你!”
說完,罕便怒氣衝衝帶著他的人走了!眾位鄉人具皆知道舜是個直脾氣,可也知道那罕不是個好東西,紛紛為虞舜捏著一把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虞舜說:“罕這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回去之後一定會在堯帝麵前說你的壞話,你還是趕緊躲他一躲吧!”
虞舜聽了鄉人之言,卻隻是微微笑了笑,並不在意。轉眼間便到了播種的季節。這一天,舜趕著牛在地裏播種,直至日已偏西時,舜見活幹了大半,就停下來讓牛休息,自己跑去薅草,讓牛美美吃了一頓,恢複體力。
山坡上走來一個老漢,笑眯眯地蹲在地頭上,看著舜一刻不歇地忙著幹活,好奇地問道:“這塊地,是您耕種的嗎?看上去不錯呀!”
虞舜見老漢有問,點頭說是,又忙著給牛喂草,為牛擦背降溫。那人看了看舜,又看了看牛,再問道:“這地裏的活,是人功勞大呀!?還是牛功勞大呀?”
舜聞言,想了想”人和牛都幹了活,光有人不得行,可光有牛也不得行。”於是回老漢道:“這牛力氣大,但不知道怎麽幹活,人知道怎麽幹活,但沒有牛的力氣,所以地裏的活,人與牛都有功勞,誰也離不開誰!”
那人聽了這話,哈哈大笑,站起來說道:“好,好,好...說得好,這個回答實在是太好了!”
虞舜此時卻不知道,原來這老漢,便是大名鼎鼎的唐堯,堯帝。
堯帝知道罕怠慢了舜,就便裝出巡,特地親自跑到這地埂邊來,一是給舜賠禮道歉,二是再次邀請舜進朝當官,好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當虞舜清楚了唐堯帝的深意後,他感動得五體投地,心想“堯帝乃是人王君主,卻如此彬彬有禮,對待自己一個種地的人,都如此禮待,這還有什麽好說的呢!?”便立刻答應了堯帝的邀請,把一身的本事,傳給了天下所有的種地人們。
從此之後,大東方地界人人都學會了種地,收成增加後,皆都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而虞舜憑著豐功偉績,也接過了唐堯的班,成為了一代賢明的人王君主。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
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
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
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
且擬醉黃花。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
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裏認飛車。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宋·辛棄疾)
聖人誌子認知到道之根源,把握住了道之本質?所在。老子在這第五十二章中提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這是在強調認知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道乃是天下萬物的根源,了解了道,就能更好地理解萬物的發展變化。要學會探尋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而節製欲望,保持內心寧靜?致遠,乃聖人老子在此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所述。
這是在告訴修者,要節製自己的欲望,關閉不良誘惑之門。因為過多的欲望,會使人陷入碌碌奔波與無知危險中。
隻有堵塞不良欲望的穴竅,專注於內在的修養,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避免無謂的操勞和災禍。
聖人於此提醒修者,在物欲橫流的世道中,要懂得知足常樂,不為外物所役,堅守內心的本真意識。
修者當要時時注重修行細節,以柔克剛?。“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句,體現了老子的超然智慧。
一個人,若能看到細微之處,便是明智的表現,而堅守柔弱謙遜,則是真正的強大自在。
無論在紅塵生活中,還是虛擬修行中,修者皆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關注修真細節,從細微處發現自己的問題、解決麵臨的問題。
同時麵對其中困難和挑戰時,要學會以柔克剛,用柔軟的心態和方法去應對,避免強硬對抗,導致氣虛體弱,而致走火入魔。隻有這樣,修者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體,實現長久的發展和升華。
修者當要運用自己的智慧,遵循天道常道?“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利用道的智慧之光,回歸到明智的狀態,不給自己留下災厄,此乃是遵循常道,亦是道常。
修者要學會運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質,遵循自然規律和世間道德準則行事,不肆意妄為,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災禍,讓修真生活更加美好和諧。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其中之意是說“世界有一個開始,而那開始,就是世界的母親。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生靈人眾皆是此母之兒女。
既知道皆是兒女,就應當回歸本質,守候護衛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能安然無恙。
若閉塞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雖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然敞開通達的感官,極盡聰明能事,自便終生無須得救。
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複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這就是承襲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寰宇大世界自從盤古大神開天辟地後,又經曆女媧造人,便是生生繁衍不息,呈現繁榮昌盛局麵。
然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素有嫌隙。此番,共工率其部眾,洶洶然找火神祝融尋釁。
祝融身為火部大神亦不甘示弱,驅其火龍,周身烈焰熊熊,凜然應戰。
共工見狀大喝下令,相柳與浮遊急調三江五海之水,傾盆而注,如決堤之洪,直撲祝融。
須臾間,天地間,空中地下濁浪排空,黑濤翻湧,白雲盡沒,神火亦熄。然而此時,大水去如疾風,神火卻是更加複燃,熊熊烈烈,蒸發殆盡。
火神欲大勝,即相邀風神相助於他,風神率部來臨,風助火威,火勢凶猛,如猛虎下山,直撲水神共工部。
這水神共工欲以大水滅神火,然水如脫兔去,轉瞬即逝,難以留存長久。風助火勢下,神火烈焰如長舌席卷而來,共工一部等眾,被焚燒得慘不忍睹,狼狽不堪。
無奈之下,水神共工隻得率其水軍且戰且退,火神祝融見勝券在握,則對共工部窮追不舍,直追至水部神宮之中。
水神共工等眾挑釁滋事不成,卻是大敗而歸,此時已是無計可施,隻得強打精神,舉全部力量,出來應戰抵抗。
最終,象征光熱明亮的火神祝融一部大獲全勝。水神部眾浮遊氣惱而亡,大蛇相柳驚恐萬狀而逃,水神共工則是在疲憊不堪,狼狽逃竄後消失於天際之間。
這水神共工一路奔逃至天柱所在不周山處,待回首望去,火神一部之追兵已至身後不遠處。
水神共工身為大神,執掌世間水係一脈,那是何等的威加海內兮!此時才敗北一時,便被火神一部追逐有若喪家之犬,他羞憤交加之餘,更難平水中怒氣,遂一頭撞向不周山山腰,但隻聞“轟隆隆”一聲巨響,不周山竟被水神共工給從中撞斷。不周山既倒,天柱坍塌陷落,普世生靈大難臨頭。
原本這不周山就乃撐天擎柱之基石,這基石中斷,擎天柱子也是陷落崩斷,大世界的半邊天域便是跟著傾塌斜覆,瞬間就露出了嶙峋怪石,天外森森黑幽巨洞,刹那間天河之水倒瀉而來,洪水猛獸泛濫世間。
由此也引發出一著名典故“水火不容”之事。好在升還天方的女媧娘娘,見世間生靈塗炭,便是采天方世外五彩斑斕石,費心神力量,煉化五彩石為補天神液,行補天之舉,又將崩裂斷段的天柱扶正,修複如初,大世界之天地複歸常態天道。
之後寰宇天下基本恢複了清明正常。隻藍星地界尚有洪水肆虐,當時便又有了諸多故事出來。
黃帝昔時為民族之存,曾大敗入侵者九黎部落之蚩尤。
黃帝,又稱姬軒轅,是五帝之首,被尊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作《黃帝內經》等,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黃帝之世,亦為大東方文明,古之大發明昌盛時期,舟車、曆法、算術、音樂等等,皆於此世所創。黃帝暮年,更是發明了鼎。
首鼎鑄成之日,忽有龍自天而降,其龍目威凜,龍須修長,銀光閃爍,龍身金光熠熠,降臨之時似攜萬匹金鍛,遮蔽整個天際。
黃帝與群臣皆是驚愕,那龍緩緩趨近到黃帝跟前,目光漸趨於溫和,忽而開口對黃帝言道:“聖上,天帝見汝推動華夏文明更進一程,甚為欣喜,特遣吾來凡界,引汝飛升上界,謁見天帝。”
黃帝一聽,微微頷首,表示讚同,然後毫不猶豫地抬腿邁上了龍背。穩穩當當地坐好之後,黃帝轉頭看向下方的群臣,神色莊重而又帶著絲絲不舍地說道:“天帝已然降下旨意,要召見於朕。爾等在凡間多加保重,待到時機成熟,有緣自會再相見!”
聽到黃帝此言,大臣們頓時慌了神,紛紛跪地高呼道:“聖上,聖上,聖上...請讓臣等追隨於您,一同前往上界吧!”
話音未落,他們便已一窩蜂似地,朝著龍背便衝了過來,一個個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攀爬上那金龍之背,跟隨黃帝一同飛升離去。
然而,那隻金龍似乎並不願意搭載這些肉體凡胎之人,隻見它猛地扭動起龐大的身軀,伴隨著一陣狂風呼嘯而過,將那些企圖攀爬上背的大臣們盡數甩落了下去。
緊接著,金龍展開雙翅,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咆哮,馱著黃帝如離弦之箭一般疾速衝向天空。眨眼之間,黃帝和金龍便消失在了茫茫的雲霧之中,不見了蹤影。
群臣們呆呆地站立原地,目光緊緊追隨著黃帝那漸行漸遠,消失於天際的身影。一個個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與悵然。他們皆是不由自主地深深歎息不止,而那一聲聲長噓短歎,仿佛飽含著無盡的遺憾與不舍。
然而,即便他們心中再怎麽地不情願,他們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黃帝,就這樣瀟灑地飛升上界而去,逐漸遠離了這片厚土大地。
在這群臣子之中,有一位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他從始至終都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天空,宛如一尊雕塑般,紋絲不動。
他便是顓頊,乃黃帝的孫子。後來他繼承了黃帝的帝位,並繼續推動華夏文明的發展。
顓頊帝在位期間,注重治理水患,改善民生,使得社會更加安定繁榮。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周圍的人早已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他卻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對外界的一切渾然不覺。
許久之後,他像是突然回過神來一般,微微點了點頭,口中喃喃自語道:“原來如此,看來這通天之路並非凡人所能輕易涉足啊!唯有像黃帝爺這樣品德高尚、威望極高且立下不世之功的偉大人物,才有資格踏上這條通往仙境的道路……”
自從那天過後,人們對於黃帝飛升一事一直念念不忘。為了永遠緬懷這位堪稱千古一帝的傳奇人物,大家經過商議決定將黃帝飛升之處正式命名為“鼎湖”。
從此以後,每當提及這個名字,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那段充滿神秘色彩的傳奇故事,並對黃帝的豐功偉績傳頌不已。
而“鼎湖”這個地方,也因為承載了這段曆史的記憶,成為了後世之人敬仰和向往的一處聖地。
那時之藍色星球上,特別是大東方地界,多有古代帝王賢聖出世,而人們常常提及最多的便是五帝。
帝嚳是顓頊的繼任者,他同樣是一位賢明的帝王。帝嚳在位期間,繼續推動華夏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得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而堯?帝乃是帝嚳的繼任者,他以仁德著稱,被尊為“聖王”。堯在位期間,實行禪讓製,選拔賢能的人治理國家,使得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舜是堯的繼任者,他同樣以仁德和賢能著稱。舜在位期間,繼續推行禪讓製,選拔賢能的人擔任官職,同時注重教育和文化的發展,使得華夏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五帝的順序和事跡,在華夏上古時代的曆史和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五帝被尊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和聖賢,對華夏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
五帝實指的就是,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五位上古時期的帝王。
華夏生靈人眾多是認為,五帝乃代出賢明英德聖主,更把他們視為帝王楷模,人王當學習之榜樣。
民間曾有傳說,虞舜未做君王之前在家鄉諸馮地界種地為生。那時,人們還不怎麽懂得種地這事,多是撒下種子後,便望天賞得收成,那收成自然是很差很差!多數時候是吃不飽肚子的!
虞舜刻苦鑽研耕種之法,辛勤勞作多年之後,終於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便於普及的種地方法。每每用其法,那一地收成,便比其他人家的多了二三成來,很快,虞舜就名氣大漲,出了大名!
而當時的世道帝王乃是唐堯,又名堯帝,他很想讓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受益虞舜耕種之法,便派出一名叫做罕的大臣,想請得虞舜來朝當官,分管農業,傳授耕種之法。
罕這家夥,卻是個自視清高的無能之輩,他帶著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虞舜的家鄉,看見虞舜正在田裏幹活計,心裏自然是不大瞧得起虞舜。
罕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兩眼望天,傲慢冷淡地大問道:“哪個是舜呀!?且出來說話。”
虞舜自然是聞聽到罕之無禮大言,卻沒理睬罕,繼續鋤草施肥。罕以為虞舜沒聽見自己的叫喚聲,又提高了粗大的嗓門問道:“講哪一個是種地的虞舜?然後,他手指虞舜大聲問道:“誒!你是不是舜?過來回話。”
虞舜還是沒理會罕,直到把手裏的活兒幹完了!這才走了過來,擦了一把汗,平靜道:“我就是舜,請問你有什麽事嗎?”
罕自是沒好氣地說道:“好一個種地的,你也忒不識抬舉了!非要我三請四叫地才來回話嗎?這麽不識抬舉!且別幹了!大王瞧得起你,令你朝會,要重用於你,快些跟我走吧!”
虞舜覺得罕這家夥太沒有禮貌,直接拒絕了他,不從跟隨。他頭一扭,繼續下地,耕作勞種,且丟下一句硬邦邦的話道:“我就是個種地的!什麽也不會,你別在這礙眼,還是趕緊走吧!別妨礙著大家幹活計!”
罕自覺自己是天子門生,高貴無比,卻是被一個種地的不當回事,便是氣得七竅生煙,氣急敗壞地大聲說道:“好大膽子!居然敢公然藐視大王法令旨意,看我回去稟告了大王,大王該當如何收拾於你!”
說完,罕便怒氣衝衝帶著他的人走了!眾位鄉人具皆知道舜是個直脾氣,可也知道那罕不是個好東西,紛紛為虞舜捏著一把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虞舜說:“罕這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回去之後一定會在堯帝麵前說你的壞話,你還是趕緊躲他一躲吧!”
虞舜聽了鄉人之言,卻隻是微微笑了笑,並不在意。轉眼間便到了播種的季節。這一天,舜趕著牛在地裏播種,直至日已偏西時,舜見活幹了大半,就停下來讓牛休息,自己跑去薅草,讓牛美美吃了一頓,恢複體力。
山坡上走來一個老漢,笑眯眯地蹲在地頭上,看著舜一刻不歇地忙著幹活,好奇地問道:“這塊地,是您耕種的嗎?看上去不錯呀!”
虞舜見老漢有問,點頭說是,又忙著給牛喂草,為牛擦背降溫。那人看了看舜,又看了看牛,再問道:“這地裏的活,是人功勞大呀!?還是牛功勞大呀?”
舜聞言,想了想”人和牛都幹了活,光有人不得行,可光有牛也不得行。”於是回老漢道:“這牛力氣大,但不知道怎麽幹活,人知道怎麽幹活,但沒有牛的力氣,所以地裏的活,人與牛都有功勞,誰也離不開誰!”
那人聽了這話,哈哈大笑,站起來說道:“好,好,好...說得好,這個回答實在是太好了!”
虞舜此時卻不知道,原來這老漢,便是大名鼎鼎的唐堯,堯帝。
堯帝知道罕怠慢了舜,就便裝出巡,特地親自跑到這地埂邊來,一是給舜賠禮道歉,二是再次邀請舜進朝當官,好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當虞舜清楚了唐堯帝的深意後,他感動得五體投地,心想“堯帝乃是人王君主,卻如此彬彬有禮,對待自己一個種地的人,都如此禮待,這還有什麽好說的呢!?”便立刻答應了堯帝的邀請,把一身的本事,傳給了天下所有的種地人們。
從此之後,大東方地界人人都學會了種地,收成增加後,皆都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而虞舜憑著豐功偉績,也接過了唐堯的班,成為了一代賢明的人王君主。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
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
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
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
且擬醉黃花。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
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裏認飛車。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宋·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