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九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其中意思是“昔日得到一的生命體,是唯一者,是原初者,是化一者,即是“道”。


    那時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寧,神得一而顯靈,江河穀地得一,而流水不斷,萬物得一而生長不止。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其致廣而言之:“謂之,天沒得一,難以清明,恐會裂開。地沒得一,難以安穩,恐會塌陷;神隻沒得一,難以顯 靈,恐會消失歇菜;江河穀地沒得一,難以流水不斷,生息繁衍不止,恐會難以盈滿;萬物沒得一,難以生長,恐會滅絕;王侯沒得一,難以使天下歸正,恐會遇到挫折而倒覆。


    因此貴都是以賤為本源的,高都是以低為基礎的。是以王侯們自稱孤家、寡人、不穀。這些不正是以賤為本源的嗎?難道不是嗎?!


    所以致達最高榮譽,那就是沒有榮譽。所以故此而不欲去強求,可如晶瑩剔透的美玉,堅硬有如頑石一般。”


    此章節,自是蘊含了聖人老子,對於天下萬物運行的深邃洞察力,以及智慧的表達闡述。


    既是對宇宙大世界自然規律的揭示,也是對人類小社會的深刻反思,為修者提供了一條新的,通往和諧與平衡的大道之路。


    ?“一”乃為萬物之根本?。“一”者常常地被聖人老子反複提及,並被其解釋剖析為“道”之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所謂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寧,神得“一”而靈驗,穀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生長,侯王得“一”而天下安定。


    這啟示修者,要尋找和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個“一”,有了“一”可以是信念,也可以是價值觀,亦或是人生目標,明確了“一”,行動就有了方向,心靈就有了寄托,再不是匆匆過客,洪荒流民。


    ?“一”所代表的道,體現出了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天、地、神、穀、萬物等等皆都遵循著道一而運行。也展現出一種自然、和諧的宇宙狀態。


    修者應像古人所說的“道法自然”,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可強行幹預自然規律,自與自然和諧共生。


    而所謂貴賤高低上下的哲學辯證關係?,聖人老子在此一章中,提出了“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認識觀點。


    聖人老子認為,尊貴的地位是以低賤為根本的,高大是以低下為基礎的。


    王候他們自稱為“孤”、“寡”、“不穀”,也正是以賤為本源的表現。這體現出了,修者當對權力和地位該有的謙遜態度。


    也同時告訴修者,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不應忘記自己的根本,當要保持謙遜,感恩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或事物。


    老子在此一章中強調,生命體最高的榮譽,即是無需所謂的讚譽,不要過分追求華麗的外表和虛榮的讚譽,應像石頭一樣,樸實無華,堅守自己的本質所在。


    修行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修行中,都應腳踏實地,不被虛榮表相所迷惑,注重內在的修養和真我品質的提升。


    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不為外界的誘惑和幹擾所動搖。保持謙卑的心態,認識到成功離不開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和實力。


    對於修行者而言,尊重和珍視真我成員,認識到每個細胞的工作,都是組成成功的關鍵點。


    避免因能力增長,而產生的傲慢和自大,展現出真我實在的謙遜和感激之情,隻有這樣,才能贏得身體中意識能量的尊重和忠誠,實現身心靈意等等一切的和諧共處。最終實現真我實現天道無滅。


    時空長河浩渺無垠,天地間又經過了兩萬億個劫數,一切都在虛無縹緲的時空光線中,繼續著本該有的自然運行。


    這一日,太虛靜地,石中所坐的那塊大石頭下方,宇宙一處位麵時空裏,那顆藍色星辰之上,這大石頭的一真世形態投影地方,驀然間,從石頭縫的精血累積處,有如春筍破土一般地,蹦出一個女子身來。這女子一降生大地之上,便是仙氣繚繞,神韻嫋嫋,真仿若世間獨一的仙子,降臨在這處洪荒凡塵。後世因此稱其為太元玄女。


    太元玄女一出生,便是會說精美妙語。因她是天生麗質,又是混沌精氣所化,實乃此方天地間世出的一位美麗大精靈!


    由於混沌之氣中包羅萬有,令她的身體承受著能量的互相排斥,生命體征非常之不穩定。


    為了淨化自己的本源元氣,太元玄女每日裏遊蕩在大地山川河澤廣海之間,吐納靈韻均達之氣。


    也不知過去了多少萬年,太元玄女終是穩固了自己的狀態,並改稱自己為太元聖母!


    太元聖母,依然每日裏,在此天地間的山川湖海,廣澤大洋中遊曆往來。


    一日,她遊曆至一處靜謐的山穀之地。此處穀地中,概困得“一”而充盈,靈氣濃鬱得幾近實質化,粘稠處粘人身,輕吸引即可導入體內,壯元固本強基增益,實是不可多得的修行靈動之地。


    太元聖母剛踏入山穀內,便感覺自身混沌的氣息受到某種牽引。她抬眼望去,隻見那深穀之中,有一老嫗模樣的人,正在講解道學。


    而在老嫗周圍,圍坐著不少非人形的生靈,它們正在認真聆聽,汲取道法養分。


    那老嫗所講,正是關於“一”之道法妙則。太元聖母很是好奇,便是湊近了去,也是盤坐在那老嫗一方,聽她講析引悟。然她越是傾聽,越是覺得老嫗所言精妙絕倫,仿佛就是針對自己量身定造的道法細則。太元聖母終於找到了穩定自身元氣的關鍵點。


    她盤坐在一方,等待老嫗講道完畢,一眾圍坐的生靈散去,方才起身上前,請教老嫗。


    老嫗打量著太元聖母說道:“女子,汝身雖為混沌陰精之氣所化,然未得‘道一’之根本,怕是難成正果飛升。”


    太元聖母聞言,驚訝老嫗一語,便指出了自己的道缺所在。當即揖手施禮,懇請老嫗指點迷津。


    老嫗也不打話,隻蒼手一揮,一道靈光便是注入了她的體內,太元聖母瞬間便感到一股清流,遊走四肢百骸,全身上下,由內而外的混沌之氣,漸漸有序運行,且遵循著星辰天相脈絡,自然循環往複起來。


    太元聖母法力大增,靈智巨長,她大徹大悟,從此便在這山穀之中跟隨老嫗潛心修行道法,領悟道一之真諦。


    她放下了往昔的種種浮躁不實,變得更加謙遜溫和,亦是明白了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天道法則約束的根本。


    而她更是秉持著這份敬畏之心,在這方天地世間生存,向著那個更高層次的修行境界不斷邁進。


    太元聖母在這穀地修行了甲子歲月,又十多年後,眼見老嫗渡劫飛升上界,這才經過嵯峨山,欲回轉自己的發祥之地。


    無巧不巧,身姿妙曼的她,恰好被出宮巡遊天下的元始天尊一世身,元始天王給遇上。


    二位修者皆是超脫塵俗之士,他們相遇一見鍾情,當即尋了處洞府,雲翻雨覆了一番。


    然許是天元交泰,陰陽相合,能量外放,導致想此方天地頓生異變,遊走於他們身外的陰陽二氣,氤氳化育,調和翻騰,無熱無寒間,天地原始之氣被引動勾連交合,衍生出了萬物精魄!有一道精氣,即是在不知不覺間竄入了太元聖母體內。


    在這之後不久,天元聖母發覺自己有了身孕,然她尋不見出遊已歸的元始天王。出自私欲心境,她便欲通過轉化天地靈氣之法,將這個未成形的胎兒和自身進行淨化,把不需要的本體雜氣等等都迫入這片天地其中。


    功成之後,天元聖母強行取出這未成形的血塊棄置於荒野中。而這血塊,在荒野之中無根無源,卻並未消散化解。反而是不斷地吸納天地間靈氣精魄。


    也不知過了多久,它竟漸漸化出了人形。但見他麵容冷峻,橫眉生,眼神犀利透煞光,更是有著一股與生俱來的堅毅不倔之相。


    此人為自己命名為“幽玄”,因他心中懷著對太元聖母拋棄自己的怨恨,便是立誌,要探尋到世間至強之道,修習成個絕世強者,以報複被其母親無情拋棄之仇怨。


    幽玄化形成功後,便開始在此天地間四處遊曆,途經一名山道觀之時,他聽聞此世間一部《道德經》,其中有“道一”之奧秘存在,便決心去追尋那屬於自己的“道一”所在。


    他在深山中苦苦尋覓,曆經無數磨難,終於在一處荒古留存的古洞之中,感悟到一絲道之“一”的真諦。這股力量的絲絲入骨,使得他修為大增,法力大盛。


    幽玄決定向太元聖母尋仇了!當他找到她時,太元聖母頓時大驚失色,因為她在幽玄的體內感受到了自己本源精血的存在。


    幽玄正要動手,卻突然感受到入骨的道一正氣所示警告,想起了曾經在那道觀中所閱《道德經》中的諄諄教誨。


    他此時開悟了!貴賤高下,不過是相對之事,愛恨情仇隻會蒙蔽了本心,追尋道一而生,永恒於天地才是正道當行。


    幽玄長歎一聲,止住身形,放棄了複仇的念頭,轉身揮袖離去。從此踏上尋求真正和諧平衡之道的征途。隻留下一臉驚愕的太元聖母,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怔怔發呆。


    幽玄離開太元聖母後,繼續遊曆四方。一日,他來到一座古老的城池。城中百姓安居樂業,處處和諧自然,一副歌舞升平的盛世華景。但幽玄卻察覺到一股異樣的氣息在這城中彌漫。


    出於好奇,也源自本心,他便在古城中密密打探起來。原來,在古這座城地下,封印著一隻上古惡魔。因近日來封印有所鬆動,惡魔的邪氣開始滲出。使幽玄感受到不祥。幽玄深知若讓這惡魔出世,世間必將生靈塗炭,毀在朝夕。


    他本想憑借自己領悟的道一之力,重新加固封印,但卻發現,這股邪惡力量遠超自己想象。


    於是,幽玄走上街頭,召集城中眾人,與他們講述了此地的危險情況。


    然起初人們驚聞一道士如此言語,自是驚恐萬分,但沒過多久,便不再當一回事!


    這天,那封印鬆動得更加厲害。凡夫俗子坐在家中,都感受到了邪魔凶殘的氣息。古城中的百姓這才想起那個叫幽玄的道人來。


    在幽玄的鼓舞下,城中百姓與幽玄一起,奔赴卦印鬆動的地下,大家齊心協力,誓要加固封印,永久封印住大惡魔。


    幽玄引導著眾人,按照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借助城中山水地勢,不斷地施展法力,布置封印陣法。


    百姓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奉獻出自己的信仰之力,哪怕隻是一個幼稚生命的微薄之力,於此時皆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力量。


    在眾人齊心,其力斷金的意誌之下,那處鬆動的陣法逐漸被穩固成型,散發出柔和的光芒。


    幽玄站在陣心,口中念念有詞,將自身的道一之力融入其中。隨著最後一絲力量的注入,陣法猛地一亮,一道強大的力量朝著地下的惡魔衝去。


    惡魔察覺到危險,瘋狂地掙紮,試圖衝破即將修複的封印。


    城中百姓見狀,紛紛鼓起勇氣,大聲呼喊為幽加油,他們的聲音匯聚在一起,仿佛化作了有形的力量,不斷加持在幽玄身上,又通過幽玄加注於陣法上。


    此時的幽玄,額頭冒汗,指甲脫落,渾身上下寸寸肌膚骨肉疼痛開裂,這是惡魔抗拒封印陣法,泄露出去來的魔元噬體所致。但他目光堅定,全力控製著道法力量加注於陣法中。


    終於惡魔被重新壓製住,封印修複完好如初,再無魔元溢出。城中百姓聞息歡呼雀躍,對幽玄說不出的感恩戴德。幽玄看著歡樂的人群,心中自是感慨萬千。


    就在最後完結封印那時,眾人的那股意誌力量與幽玄的法力融合,成功加固了封印。幽玄就意識到,自己所追尋的和諧平衡之道,不僅在於個人內心,更在於人與萬物間的相互協作。


    經此一事,他對道一的理解,又加深了幾分。他開始明白,眾人齊心,順應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


    此後,他便留在古城中,教導遠有的民眾,教授他們道德經中的智慧與真意,希望更多人能走上這條和諧平衡永久之路。


    過了很久,幽玄覺得自己應當繼續出發,去追尋道一真境。他便告別了古城的百姓,再次踏上孤獨的旅程。他知道,前方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自己去麵對,而他將帶著對道一更深的感悟,去迎接未來的未知與挑戰。


    但由於幽玄本體乃是一血塊生成,雖經日久的吸收天地精元,也有了混沌精元的一部分,然仍是大道未成先崩絕,無數歲月之後,他並未功成名就,止於道途中折。


    又因其不是真魂人物,沒有三魂七魄在,道消之後,自就因封印惡魔時被魔元噬體,浸染了魔元,死後便成長為了一天妖精怪存在。


    但他雖為妖體重生,卻是保留下正道一法的宏基大誌,從此成了個天妖精怪,專司懲處邪惡生命體。


    後來有知其一生詳聞者,亦稱其為元始天妖。幽玄即是這宇宙之中,最早的天妖大能存在。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宋·劉克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