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於太虛靜地參研《道德經》真諦,已然解析至第二十五章節處。
他於老子的深邃哲思中,得見關鍵點。聖人老子,借由這一章的深度思索剖析,令修行者領悟到了“道的本質與超越性認知,洞悉到道與萬物的關聯,著重的闡述了無為而治的理念,以及物極必反的玄奧道理,讓修行者,自然而然地展開真我反思,與自我覺省核察。”
道,本是一種先於天地存在的混沌之物,它寂靜無形,獨立長存,永不改變,又千變萬化,循環往複,永無止停。
這種玄之又玄的特性,讓修者深刻體會到“道”,作為宇宙萬物之母的偉大和深遠。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解析了“有”與”無”的玄奧深意,乃是宇宙間最為原始、最為根本的存在。
然道,不僅僅隻是宇宙的起源根本,也是所有萬物生長、變化、發展的根本規律。
寰宇天下萬物,都是依賴於“道”而存在,遵循“道”之規律而運行。
這種玄乎關係,讓修者於升華中意識到,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應當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順應“道”的指引,才能實現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人者萬物之首靈,自應當效法天,地,時,空,位麵,界域,時光軸線以及道韻等等諸般寰宇玄奧法則規律,矩陣使然。
最終借假修真,遵循著自然規律種種,達成真我長存。
《道德經》中思想意識,啟迪修者在管理國家、社會和個人生活時,應當順應自然、尊重規律,避免過度幹預和強製。通過無為而治,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個人內心的平靜安寧。
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會走向反麵,反者道之動,此為宇宙間恒長久遠之不變規律。
修者在追求成功和美滿的過程中,應當保持心態良善,不僅要由內而外展現謙虛謹慎的態度,還必須恒長地避免驕傲自滿和過度追求物欲種種。
在麵對修行困難和任何挫折時,都應當保持樂觀向上和積極堅韌的穩定心態,要堅信困難隻是暫時的,行必有果,最終自會迎來良好轉機。
道之運行自然規律解析,其中玄妙法則啟示。修者,自當反思與自省。此一點,是實現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
通過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修者會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地,從而及時糾正修行方向,並不斷進步升華真我實在。
通過自省修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真我的關係。理解人與社會,天道,自然之間的玄妙聯係。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以及天道法則。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其中真意是:“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就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天體存在。此天體那時寂靜啊,空虛孤獨啊!
然它獨立存在,而又永不改變。周天運行,卻是永不知倦怠。此可以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我都不知道其名字,且強為他取個字\"道\",勉強起個名叫\"大\"。大就叫時光飛逝,飛逝就叫寧靜致遠,寧靜至遠而反複。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
宇域中有四個為大的,人居於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地以天為法,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法自然。
時空長河中,位麵時空內,有諸多修者故事,可使道心明鏡一般,照亮自我暗黑懵懂與無知。
曾幾何時,在那雲霧繚繞、仙風飄渺的深山之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長,曾廣傳道法,普濟懵懂無知人。
他門下眾多弟子,其中有一名弟子格外靈通,引其注目。
然這名弟子,從事修行道法一途,並非本願入山,乃是受家人排擠,謂之寄予厚望而來,所以其終日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無有精心進取。
一日清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光影,微風輕拂著山間的花草樹木,天氣清爽令人安宜。
道長卻是手持一把潔白如雪的細鹽,緩緩走到那個看似在打坐觀想的弟子身旁。然後道長輕輕地,將手中細鹽,放入到這個弟子身前,置放著的一杯山泉水中,並示意這個弟子端起杯來品嚐一下。
這個弟子雖然不知道師父讓自己喝水,是個什麽意思,卻是端起杯子,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隻一小口,使得他瞬間眉頭緊皺,麵露苦澀之色,大聲叫道:“師尊,這杯水鹹得發苦,無法下咽,你老這卻是為何!?”
道長微微一笑,並未言語,而是示意他跟來,便帶著弟子們來到了一個大湖邊。
隻見這清澈的湖麵,波光粼粼,映顯著藍天白雲和遠處青山的倒影,碧水長天共一色,好一處仙山湖景在。
道長帶著弟子們來到湖邊,他抓出一大把細鹽,毫不猶豫地就撒入湖中。待見鹽粒完全融入湖水之後,道長再次示意,讓這個弟子且嚐嚐湖水的味道。
這個弟子自然是滿心地狐疑,但師尊有令,他又豈敢不從,便是彎下身去,用雙手捧起一汪湖水送入口中。
片刻之後,他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脫口而出道:“師尊,這捧湖水,竟然如此純淨甜美,絲毫沒有你所拋灑入水中的鹽粒那鹹味兒!”
此時,道長方才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道:“徒兒,人之生命中的痛苦,就如同這些鹽粒一樣,其本身並不存在甚麽好壞之分的。
然而我等眾人,之所以能夠體悟到其中那如鹽鹹齁澀不適的滋味,恰似將人所承受的苦楚,放入那窄小得如同針尖的容器之中,自去飲用。其過程雖然適度相等,然而由於所容納的“容器”大小各異,從而導致同等事物一般體悟心境,發生了大變化。
當你心胸如同杯水一般狹隘時,那麽些許的痛苦,就會如同泰山壓頂一般,令你難以承受。
然而倘若你擁有如同湖泊一般寬廣的胸懷,那麽,再多的痛苦,也會如同一把被放入湖水中的鹽一般,被稀釋淡化,乃至變得微不足道,幾近未曾存在過。”
言罷,道長稍作停頓,目光深邃地凝視著一眾弟子,繼而轉向那個弟子,問他道:“徒兒,汝以為是一粒熠熠生輝的金子為貴為重呢!抑或還是一堆平淡無奇之爛泥為佳呢?”
這個弟子稍稍思索了片刻,便是回答他道:“師父,自然是金子為貴為重啦!誰個不喜歡金子呢?”
道長聽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輕輕撫了撫胡須,又甩了甩拂塵,才拍了拍那弟子的肩膀,緩聲輕言道:“徒兒,如果此刻的你是一顆亟待發芽成長的種子,那麽對於你來說,金子又能有何用處來?
相反,此刻看似無用的爛泥,恰恰能夠給予你生長所需的養分和環境。
所以啊!很多時候事物的價值,並非絕對的。關鍵在於,我們所處的位置和看待問題的角度。
隻有學會轉換心境,許你便能從本無的煩惱與困境中解脫出來!令自己領悟到生活真正的美好所在。”
這名弟子經過師父點撥,便是於山中潛心修行,再不胡思其他。
一段時日之後,這一日清晨,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落在道觀的深深庭院之中,印象裏形成一片片搖光曳影。
此時,那位仙風道骨、德高望重的道長緩緩踱步而來,走到正在打坐冥想的弟子身旁,輕聲問他道:“徒兒,修習了許久,玄門道家所存於這世間,何物最為珍貴?你可知曉?”
那名弟子聞聲,緩緩睜開雙眼,稍作思索後回答其師道:“師尊,依弟子愚見,我道門玄宗內,當屬已經失去之物與尚未得到之物最為珍貴。”說完,他便抬頭,望向道長,期待著師父對自己答案的肯定評價。
然而,道長卻隻是微微搖了搖頭,拂塵一甩,並未言語,轉身便是離去。隻留下弟子一臉疑惑,他望著師父遠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山中無歲月,然時光荏苒,歲月仍舊如梭飛逝,轉眼間數年間過去,世事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青澀稚嫩的弟子,曆經風雨磨礪,已然逐漸變得成熟穩重起來。
又是一個寧靜的午後,微風輕拂,樹枝搖曳。道長再次來到弟子麵前,舊事重提道:“徒兒,現如今,你可還認為失去與未得之物乃是最為珍貴之物?”
那弟聽聞師尊舊話重提,不禁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師尊,經過這些年的曆練打磨,弟子方才是明白過來,這世間最為珍貴者,非已失或未得之物,而是當下我等正處之,且實實在在擁有的一切啊!”
其師聞聽弟子之回答,微微頷首,麵露滿意之色。他麵色沉穩,輕撫著長須,轉身便是離去。
這位年輕的弟子,踏入修道之途已然一段長時,自也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修者天姿,以及上進積極心態。
他日複一日地刻苦修煉,終於讓他成長為一名意氣風發的青年有道之士。當然隨之而來的羨慕嫉妒恨自也不少。
就在這一天,內心充滿疑惑的他,來到了道長麵前,虛心求教道:“師尊,近來有人稱讚我是天賦異稟的奇才,但同時也有人對我惡語相向,罵我愚笨不堪。
徒兒實在困惑不已,不知在您眼中,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隻見道長微微一笑,並未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他道:“徒兒,你又是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呢?”
聽到師尊這話,青年頓時愣住了,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片茫然之色。他感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道長見其狀,輕撫胡須,不緊不慢地說道:“徒兒,你就好比這一斤普普通通的大米。在炊婦的眼中,你可以變成香噴噴的幾碗米飯。
而到了賣餅人手裏,你搖身一變,會成為了美味可口的燒餅。
可若是你落入造酒人家眼中,你又會被釀作成為醇香醉人的美酒。
然而無論外界如何看你待你,他們如何地改變你的用途,你這米,始終就是那米啊!
同樣道理,無論別人怎麽看待,你依然是你,至於最終你能有多大的成就與出息,修成怎樣的正果,關鍵還是在於你自身,你是如何審視真我自在的呀!”
聽完師父這番話,青年道士如醍醐灌頂一般,心中的蒙塵,眼前的迷霧瞬間消散不見,他豁然開朗,再無桎梏,突破連連。
後來,在漫長而艱苦的修行途中,他又漸漸地感到索然無味。日複一日的修煉讓他心生倦意,向往起紅塵花開,富貴享受的美滿生活來。
他再也提不起絲毫的修行興致,甚至連一絲快樂感受都難以尋覓到了。
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對塵世的癡心妄想,令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於是,某一天裏,他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疑問,鼓起大勇氣向師父道:“師尊啊!弟子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樣做,自己才能成為一個既快樂,又能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道長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徒兒,且莫急,想要達成這般境界,並非是件輕易之事,為師隻可以告訴你,這其中蘊含著四層深意,你坐下來,慢慢體會其中的妙趣所在吧!
其一便是你要學會,把自己當成別人’來看待。如此一來,你便能摒棄掉以自我中心的那份執念,達到一種‘無我無物’的境界。
其二則需要做到,把別人當成自己對待,以同理之心去關愛他人,此乃是方外之人的慈悲心。
其三你更得明白,把別人當成別人的道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此乃處世為人的智慧。
至於最後的那第四層境界嘛!就是能夠真正地把自己當成自己了!勿失真我,順應本心,自然而然地行事,這才算是領悟了自然之道。
石中了悟故事真意,猶如醍醐灌頂,頓悟其中的內含,如撥雲見日般發現了真我境界的不足所在,進而對《道德經》中的真諦如癡如醉地聚心凝神參詳觀想起來。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颭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雜曲歌辭·浪淘沙》唐·劉禹錫)
他於老子的深邃哲思中,得見關鍵點。聖人老子,借由這一章的深度思索剖析,令修行者領悟到了“道的本質與超越性認知,洞悉到道與萬物的關聯,著重的闡述了無為而治的理念,以及物極必反的玄奧道理,讓修行者,自然而然地展開真我反思,與自我覺省核察。”
道,本是一種先於天地存在的混沌之物,它寂靜無形,獨立長存,永不改變,又千變萬化,循環往複,永無止停。
這種玄之又玄的特性,讓修者深刻體會到“道”,作為宇宙萬物之母的偉大和深遠。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解析了“有”與”無”的玄奧深意,乃是宇宙間最為原始、最為根本的存在。
然道,不僅僅隻是宇宙的起源根本,也是所有萬物生長、變化、發展的根本規律。
寰宇天下萬物,都是依賴於“道”而存在,遵循“道”之規律而運行。
這種玄乎關係,讓修者於升華中意識到,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應當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順應“道”的指引,才能實現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人者萬物之首靈,自應當效法天,地,時,空,位麵,界域,時光軸線以及道韻等等諸般寰宇玄奧法則規律,矩陣使然。
最終借假修真,遵循著自然規律種種,達成真我長存。
《道德經》中思想意識,啟迪修者在管理國家、社會和個人生活時,應當順應自然、尊重規律,避免過度幹預和強製。通過無為而治,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個人內心的平靜安寧。
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會走向反麵,反者道之動,此為宇宙間恒長久遠之不變規律。
修者在追求成功和美滿的過程中,應當保持心態良善,不僅要由內而外展現謙虛謹慎的態度,還必須恒長地避免驕傲自滿和過度追求物欲種種。
在麵對修行困難和任何挫折時,都應當保持樂觀向上和積極堅韌的穩定心態,要堅信困難隻是暫時的,行必有果,最終自會迎來良好轉機。
道之運行自然規律解析,其中玄妙法則啟示。修者,自當反思與自省。此一點,是實現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
通過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修者會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地,從而及時糾正修行方向,並不斷進步升華真我實在。
通過自省修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真我的關係。理解人與社會,天道,自然之間的玄妙聯係。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以及天道法則。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其中真意是:“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就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天體存在。此天體那時寂靜啊,空虛孤獨啊!
然它獨立存在,而又永不改變。周天運行,卻是永不知倦怠。此可以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我都不知道其名字,且強為他取個字\"道\",勉強起個名叫\"大\"。大就叫時光飛逝,飛逝就叫寧靜致遠,寧靜至遠而反複。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
宇域中有四個為大的,人居於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地以天為法,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法自然。
時空長河中,位麵時空內,有諸多修者故事,可使道心明鏡一般,照亮自我暗黑懵懂與無知。
曾幾何時,在那雲霧繚繞、仙風飄渺的深山之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長,曾廣傳道法,普濟懵懂無知人。
他門下眾多弟子,其中有一名弟子格外靈通,引其注目。
然這名弟子,從事修行道法一途,並非本願入山,乃是受家人排擠,謂之寄予厚望而來,所以其終日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無有精心進取。
一日清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光影,微風輕拂著山間的花草樹木,天氣清爽令人安宜。
道長卻是手持一把潔白如雪的細鹽,緩緩走到那個看似在打坐觀想的弟子身旁。然後道長輕輕地,將手中細鹽,放入到這個弟子身前,置放著的一杯山泉水中,並示意這個弟子端起杯來品嚐一下。
這個弟子雖然不知道師父讓自己喝水,是個什麽意思,卻是端起杯子,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隻一小口,使得他瞬間眉頭緊皺,麵露苦澀之色,大聲叫道:“師尊,這杯水鹹得發苦,無法下咽,你老這卻是為何!?”
道長微微一笑,並未言語,而是示意他跟來,便帶著弟子們來到了一個大湖邊。
隻見這清澈的湖麵,波光粼粼,映顯著藍天白雲和遠處青山的倒影,碧水長天共一色,好一處仙山湖景在。
道長帶著弟子們來到湖邊,他抓出一大把細鹽,毫不猶豫地就撒入湖中。待見鹽粒完全融入湖水之後,道長再次示意,讓這個弟子且嚐嚐湖水的味道。
這個弟子自然是滿心地狐疑,但師尊有令,他又豈敢不從,便是彎下身去,用雙手捧起一汪湖水送入口中。
片刻之後,他臉上露出驚訝的神情,脫口而出道:“師尊,這捧湖水,竟然如此純淨甜美,絲毫沒有你所拋灑入水中的鹽粒那鹹味兒!”
此時,道長方才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道:“徒兒,人之生命中的痛苦,就如同這些鹽粒一樣,其本身並不存在甚麽好壞之分的。
然而我等眾人,之所以能夠體悟到其中那如鹽鹹齁澀不適的滋味,恰似將人所承受的苦楚,放入那窄小得如同針尖的容器之中,自去飲用。其過程雖然適度相等,然而由於所容納的“容器”大小各異,從而導致同等事物一般體悟心境,發生了大變化。
當你心胸如同杯水一般狹隘時,那麽些許的痛苦,就會如同泰山壓頂一般,令你難以承受。
然而倘若你擁有如同湖泊一般寬廣的胸懷,那麽,再多的痛苦,也會如同一把被放入湖水中的鹽一般,被稀釋淡化,乃至變得微不足道,幾近未曾存在過。”
言罷,道長稍作停頓,目光深邃地凝視著一眾弟子,繼而轉向那個弟子,問他道:“徒兒,汝以為是一粒熠熠生輝的金子為貴為重呢!抑或還是一堆平淡無奇之爛泥為佳呢?”
這個弟子稍稍思索了片刻,便是回答他道:“師父,自然是金子為貴為重啦!誰個不喜歡金子呢?”
道長聽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輕輕撫了撫胡須,又甩了甩拂塵,才拍了拍那弟子的肩膀,緩聲輕言道:“徒兒,如果此刻的你是一顆亟待發芽成長的種子,那麽對於你來說,金子又能有何用處來?
相反,此刻看似無用的爛泥,恰恰能夠給予你生長所需的養分和環境。
所以啊!很多時候事物的價值,並非絕對的。關鍵在於,我們所處的位置和看待問題的角度。
隻有學會轉換心境,許你便能從本無的煩惱與困境中解脫出來!令自己領悟到生活真正的美好所在。”
這名弟子經過師父點撥,便是於山中潛心修行,再不胡思其他。
一段時日之後,這一日清晨,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落在道觀的深深庭院之中,印象裏形成一片片搖光曳影。
此時,那位仙風道骨、德高望重的道長緩緩踱步而來,走到正在打坐冥想的弟子身旁,輕聲問他道:“徒兒,修習了許久,玄門道家所存於這世間,何物最為珍貴?你可知曉?”
那名弟子聞聲,緩緩睜開雙眼,稍作思索後回答其師道:“師尊,依弟子愚見,我道門玄宗內,當屬已經失去之物與尚未得到之物最為珍貴。”說完,他便抬頭,望向道長,期待著師父對自己答案的肯定評價。
然而,道長卻隻是微微搖了搖頭,拂塵一甩,並未言語,轉身便是離去。隻留下弟子一臉疑惑,他望著師父遠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山中無歲月,然時光荏苒,歲月仍舊如梭飛逝,轉眼間數年間過去,世事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青澀稚嫩的弟子,曆經風雨磨礪,已然逐漸變得成熟穩重起來。
又是一個寧靜的午後,微風輕拂,樹枝搖曳。道長再次來到弟子麵前,舊事重提道:“徒兒,現如今,你可還認為失去與未得之物乃是最為珍貴之物?”
那弟聽聞師尊舊話重提,不禁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師尊,經過這些年的曆練打磨,弟子方才是明白過來,這世間最為珍貴者,非已失或未得之物,而是當下我等正處之,且實實在在擁有的一切啊!”
其師聞聽弟子之回答,微微頷首,麵露滿意之色。他麵色沉穩,輕撫著長須,轉身便是離去。
這位年輕的弟子,踏入修道之途已然一段長時,自也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修者天姿,以及上進積極心態。
他日複一日地刻苦修煉,終於讓他成長為一名意氣風發的青年有道之士。當然隨之而來的羨慕嫉妒恨自也不少。
就在這一天,內心充滿疑惑的他,來到了道長麵前,虛心求教道:“師尊,近來有人稱讚我是天賦異稟的奇才,但同時也有人對我惡語相向,罵我愚笨不堪。
徒兒實在困惑不已,不知在您眼中,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隻見道長微微一笑,並未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他道:“徒兒,你又是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呢?”
聽到師尊這話,青年頓時愣住了,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片茫然之色。他感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道長見其狀,輕撫胡須,不緊不慢地說道:“徒兒,你就好比這一斤普普通通的大米。在炊婦的眼中,你可以變成香噴噴的幾碗米飯。
而到了賣餅人手裏,你搖身一變,會成為了美味可口的燒餅。
可若是你落入造酒人家眼中,你又會被釀作成為醇香醉人的美酒。
然而無論外界如何看你待你,他們如何地改變你的用途,你這米,始終就是那米啊!
同樣道理,無論別人怎麽看待,你依然是你,至於最終你能有多大的成就與出息,修成怎樣的正果,關鍵還是在於你自身,你是如何審視真我自在的呀!”
聽完師父這番話,青年道士如醍醐灌頂一般,心中的蒙塵,眼前的迷霧瞬間消散不見,他豁然開朗,再無桎梏,突破連連。
後來,在漫長而艱苦的修行途中,他又漸漸地感到索然無味。日複一日的修煉讓他心生倦意,向往起紅塵花開,富貴享受的美滿生活來。
他再也提不起絲毫的修行興致,甚至連一絲快樂感受都難以尋覓到了。
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對塵世的癡心妄想,令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於是,某一天裏,他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疑問,鼓起大勇氣向師父道:“師尊啊!弟子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樣做,自己才能成為一個既快樂,又能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道長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徒兒,且莫急,想要達成這般境界,並非是件輕易之事,為師隻可以告訴你,這其中蘊含著四層深意,你坐下來,慢慢體會其中的妙趣所在吧!
其一便是你要學會,把自己當成別人’來看待。如此一來,你便能摒棄掉以自我中心的那份執念,達到一種‘無我無物’的境界。
其二則需要做到,把別人當成自己對待,以同理之心去關愛他人,此乃是方外之人的慈悲心。
其三你更得明白,把別人當成別人的道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此乃處世為人的智慧。
至於最後的那第四層境界嘛!就是能夠真正地把自己當成自己了!勿失真我,順應本心,自然而然地行事,這才算是領悟了自然之道。
石中了悟故事真意,猶如醍醐灌頂,頓悟其中的內含,如撥雲見日般發現了真我境界的不足所在,進而對《道德經》中的真諦如癡如醉地聚心凝神參詳觀想起來。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颭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雜曲歌辭·浪淘沙》唐·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