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在太虛靜地裏觀想參詳,解悟至《道德經》第十五章,其中描繪出古之善為道者所具形象與品質,深切闡釋道之微妙玄通以及得道者之高尚德行。使其對此章節天道真意有了數點感悟來。


    老子開篇便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乃指明真正得道之人,其內心世界微妙深邃、通達無礙,實難為常人所理解與捉摸。


    此等境界,絕非一朝一夕可成,實乃長期修行與領悟之成果。其啟示吾等,求道之途,乃不斷探索與深化自我認知之過程,需吾等恒持謙遜與敬畏之心。


    老子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比喻,刻畫了得道之人的多種品質。謹慎與敬畏?“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得道之人行事謹慎,如同冬天涉水過河,每一步都深思熟慮,不輕易冒險。


    同時,他們內心充滿敬畏,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會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這種謹慎和敬畏,不僅是對外界的尊重,更是對自我內心的嚴格要求。


    ?莊重與謙遜?“儼兮其若客。”得道之人在任何場合都保持莊重嚴肅,如同在人家做客一般,不隨意放縱。這種莊重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約束的體現。同時,他們謙遜有禮,不驕不躁,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溫和與包容?“渙兮若冰之將釋。”得道之人溫和灑脫,如同冰雪消融般溫暖人心。他們能夠以包容和理解化解矛盾,消除對立,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厚實與曠達?“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得道之人厚道樸實,如同未經雕琢的原木,保持內心的純粹和真實。同時,他們心胸開闊,如同空曠的山穀,能夠容納萬物,不排斥不同的聲音和觀點。


    ?渾厚與寬容?“混兮其若濁。”得道之人渾厚寬容,如同渾濁的水一樣,不刻意追求清高和與眾不同,與世俗和諧共處,卻又能在其中保持清醒。


    老子在章末還提出了“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的深刻發問。


    這體現了靜與動的辯證關係。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常被外界的喧囂和紛擾所迷惑,內心變得渾濁。而得道之人能夠在靜中尋得清明,在動中激發新的生機和創造力。他們懂得在靜中反思自我,在動中超越自我,實現生命的生生不息。


    老子強調“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秉持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自滿是進步的大敵,隻有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不斷反思和改進,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實現新的突破。


    這種不自滿、求自新的精神,是每個生靈人眾在追求成長和進步中應該秉持的心性所在。


    《道德經》第十五章,通過描繪得道之人的形象與品質,深刻闡述了道的微妙玄通以及靜與動的辯證關係。


    啟示修行者,在追求道的過程中,要保持謹慎與敬畏、莊重與謙遜、溫和與包容、厚實與曠達、渾厚與寬容等高尚品質。


    同時要在靜中尋得清明,在動中激發生機,更要保持不自滿、求自新的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這些智慧不僅對個人成長有著重要意義,也對社會和諧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道德經》第十五章節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其中解析之意是:“古時候善事修為的道者,那深邃博大微妙玄通的能力,深厚到不可以理解和辨識的程度。正因你不可以理解和辨識,故爾強行的為此描述形容。反複斟酌,猶豫不定,有若冬日涉水過河川。


    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就像似在畏懼四鄰的窺視。猶豫再三,舉止莊重,就像是位客人。渙釋達理而不執迷,就像是將要融化的冰塊。敦厚樸實,就像是未經雕琢的原木。曠懷胸襟,就像是深山曠穀。混然一體,隨和寬容,就像是河水容納了濁流。


    誰能使自己像容納了濁流的河水那樣適可而止呢?靜觀不動,慢慢就會變得清澈。


    誰又能夠永久地保持安寧清淨的狀態呢?動念攪亂了清淨,漸漸欲望產生。


    保持奉行此道的人,不欲做的事總會避免盈衝。你唯獨是不驕傲自滿有盈缺的,凡事皆能適可而止,所以能夠有所寬容。


    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避免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視事物的本質和根基,不去強求無法達到的成功。才能真正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成果。”


    公元前 357 年,齊桓公田午離世,其嫡長子田因齊繼承君位,此乃曆史上聲名遠揚的齊威王。


    齊威王登臨王位之後,終日沉湎於飲酒作樂、渾渾噩噩,三年光陰,全然不顧及朝政之事,隻自顧自的沉醉於歌舞升平之中,國內眾多大臣目睹此景,皆紛紛舍棄自身職責,轉而爭權奪利,大肆貪汙受賄。一時朝堂汙煙瘴氣,亂七八糟,全然沒了王朝景象。


    然而,三年過後的一個寒冬臘月,威王突然召集大臣集會議事,他以空前的威嚴和雷霆手段,於朝堂之上當場下令,處決掉一部分大臣,朝堂之上隨之一片嘩然。


    自此以後,所有大臣皆是收斂懶散怠慢之心,個個嚴於律己,秉公執法,齊國逐漸成為大東方界域裏,東方一域強國。


    齊威王緣何會由一個不理政事,隻知沉迷酒色的人,轉變成為一個行事幹練果決,龍顏大怒時,便是人頭落地君王,且前後判若兩人來呢?!


    卻原來是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硝煙彌漫,諸侯為了爭奪天下霸主之位,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角逐。


    各個諸侯國之間明爭暗鬥,無時無刻不在絞盡腦汁地謀劃著如何打壓其他國家,以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


    此時空,在大東方界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戰爭的火焰從未熄滅過。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地,河流還是山穀,到處都可看到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慘烈場景。


    士兵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隻為了能夠讓自己所效忠的國家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一個國家想要真正稱霸天下,並不僅僅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擁有一批精明強幹、足智多謀且忠於職守的文臣武將,那麽它就如同獲得了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劍,可以迅速地增強自身的國力,提升軍隊的戰鬥能力。


    在朝堂之上,文臣們可謂是各顯神通。其中一些人精於謀略,仿佛擁有一雙能夠洞悉戰場局勢的慧眼,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出精妙絕倫的戰略戰術。他們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以智謀指引軍隊前進的方向,讓每一場戰役都如同一盤精心布局的棋局。


    還有一部分文臣則將才華傾注於內政管理之中。他們深知民生疾苦,致力於推行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通過合理規劃農田水利,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確保糧食充足供應;加強商業貿易監管,規範市場秩序,推動經濟蓬勃增長。在他們的悉心治理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與此同時,那些英勇無畏的武將們也毫不遜色。他們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率領著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馳騁沙場。戰場上,他們勇往直前,毫無畏懼地衝向敵陣。那一聲聲怒吼,如同雷霆萬鈞,震撼人心。他們憑借著高超的武藝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一次次攻克堅城要塞,奪取大片土地,為國家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是這些文臣與武將們的齊心協力,才使得這個國家逐漸崛起,並走向輝煌。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書寫了一段段傳奇故事,成為後人傳頌不衰的佳話。


    然戰國時局動蕩,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其中,魏國因慧眼識珠,重用了才華橫溢的李悝,從而走上了強國之路。


    這位李悝,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治國才能和獨到的改革理念,使得魏國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迅速崛起於戰國中期的舞台之上。


    與此同時,南方的楚國也不甘示弱。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大膽推行變法,通過一係列的革新措施,讓楚國的國力如日中天般地增長起來。


    而西方的秦國,則依靠商鞅那驚世駭俗的變法之舉,成功地實現了民富國強的宏偉目標。


    一時間,戰國七雄之中,魏、楚、秦三國猶如三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奪目升起。


    然再看東方的之齊國。齊桓公田午在位之時,他的麾下亦是人才濟濟,聚集了一大批賢臣良將。


    這些人無論是在政治還是軍事方麵,皆有著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表現。但令人憂心的是,朝廷之中同樣隱藏著一群心懷不軌、居心叵測之人。隻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暫時還未露出自己的狐狸尾巴來罷了!


    當時的齊威王初登大位,尚顯年輕稚嫩,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洞察力來分辨忠臣與奸臣。


    麵對如此複雜的時局,他深知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國家陷入萬劫不複之地。因此,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齊威王決定采取了一種蟄伏觀望、蓄勢待發的虎撲策略。


    於是乎,初登大位的齊威王故意對朝政不管不顧,不聞不問,整日裏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然他私下,卻是靜靜地觀察注視著臣子們的反應。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試探臣子們的忠誠度,他甚至不惜以拒絕群臣勸諫這種極端的手段來施加對臣子們的壓力。


    因為隻有那些真正忠心耿耿、不懼生死的大臣,才會冒著被懲罰的風險,不顧身家性命地依然冒死堅持進諫。


    除此之外,聰明的齊威王便是秘密地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情報係統。收集自己想要的各種信息。


    他派遣親信潛伏在群臣之間,暗中調查他們的一舉一動,以及各種活動情況。通過全方位的監控和了解,齊威王相信總有一天,能夠撥開雲霧見青天,徹底認清這朝堂之上,哪些是一心為國的忠臣義士,哪些又是貪婪成性,妄圖顛覆他政權的亂臣賊子。


    此時,睿智超凡的稷下先生淳於髡,眼見國內秩序紊亂,已到了無法繼續忍耐之地步,遂設法拜見威王,言稱欲為威王排憂解悶。


    他來到齊國宮中,問齊威王道:“大王,我國有一巨鳥,三年不飛亦不鳴,此乃何鳥?”


    齊威王聞其言,即刻明悟,卻是不動聲色遂隱晦地回答他道:“此鳥吾知,近在眼前,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淳於髡頓時心靈神會,心下大喜,遂告退離朝而去,且以焦灼之態日日盼望著威王之實際行動。


    一日,齊威王複召淳於髡入宮飲酒,淳於髡借機進言說適:“大王,飲酒過量,則失禮法,易生亂子,興奮至極,則樂極生悲。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過猶不及,盛極而衰,好景不長。”


    齊威王自然是聽出了淳於髡言語中的言外之意,而彼一時節,齊威王已然對朝臣之情形了解甚詳。


    隨著淳於髡之進言後,齊威王當即下令斬殺了一批弄虛作假,貪髒枉法的亂臣賊子,樹立了自身沉著穩重、老成持重、果敢絕決之君王形象,一時震懾住了群臣。


    與此同時,齊威王還委任如鄒忌、淳於髡等能臣擔當要職,使齊國國力迅速恢複提升,並最終成為威震四方的霸主之一,齊威王亦因此為後世留下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精典典故。


    石中認知到,如果齊威王在即位之初,就大刀闊斧整頓齊國朝綱,不僅會遭遇巨大阻力,難以達到預期目的,而且還有可能功虧一簣,甚至折戟沉沙。


    聰明如齊威王,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以忍耐的心態蟄伏起來,用時三年,待清濁分明,萬事俱備之時,終於在各方條件具備的時候,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雷厲風行,從而使齊國迅速強盛起來。


    敦能濁以靜以徐清,敦能安以動之徐生。在齊威王剛剛登上王位之際,如果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對朝綱進行大規模且徹底的整頓,那麽毫無疑問,他將會麵臨來自各個方麵的巨大阻力。


    這些阻力不僅強大到足以讓他的改革計劃難以順利推進,更有可能導致他無法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更為嚴重的情況是,稍有不慎,他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甚至可能落得個失敗收場、身敗名裂的下場。


    然而,這位睿智非凡的君主顯然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他並未選擇盲目冒進,而是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和隱忍。他如同一隻深藏不露的猛獸,默默地潛伏著,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


    時光荏苒,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齊威王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冷眼旁觀朝堂之上的種種紛爭與亂象,漸漸地看清了哪些人是忠臣良將。哪些人是奸佞小人。哪些政策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哪些舉措隻會徒增內耗。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逐漸變得清晰明了起來,而他也在暗中,偷偷的積累起了自己的力量和足夠的資源。


    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一切條件都已經成熟,各方因素皆已完備之時,齊威王終於果斷出手。


    此時的他猶如雷霆萬鈞之勢,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果敢和決絕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一時間,整個齊國上下為之震動,原本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麵被徹底打破,一股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開始湧動。


    正是因為齊威王懂得“敦能濁以靜以徐清,敦能安以動之徐生”的道理,所以才能夠在風雲變幻的政局中穩操勝券,最終實現了齊國的迅速崛起和繁榮昌盛。


    這段曆史長河中的精典故事告訴人們,在麵對複雜艱難的局麵時,切不可急躁衝動,隻有冷靜觀察、耐心等待,並在恰當的時機到來時果斷出擊,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和董傳留別》北宋·蘇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