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褚思年近七十,身體早已並非硬朗,上月大病過一回後便逐漸開始不管政事了,這次見自己無論如何也熬不死前麵兩個閣老,當不上首輔,索性回家頤養天年去了。
程殊打著攪亂一池渾水的主意,甚至不管張中承和懷友明,直接將褚思扶了起來,滿臉悲愴之色:“褚閣老,萬望您三思啊,您乃國之肱骨,朝之棟樑,您若乞骸骨回鄉,這朝中政事該當如何啊!”
另外兩個閣老閉著嘴看著程殊演戲,實在是程殊演得過於逼真,甚至還擠出了兩滴眼淚,看得兩人也有點唏噓,不禁想著初入內閣的時候,三人尚未如此老邁,偶爾也有著一腔熱血,但隨著年紀也漸漸消逝無蹤了。
而作為事主的褚思更是感慨萬千,若不是他在仕途上已然達成所望,而又覺得自己年歲無多,否則誰不想在這高位上呆的越久越好。被程殊這樣一勸,他內心稍微動搖了一下,但很快又堅定了起來:“多謝娘娘和陛下厚愛,但老臣實在是力有不逮,若是能將閣臣之位讓賢,則朝廷必將是煥然一新啊。”
程殊在心裏拚命點頭,想著這老頭子竟然在最後明白了一回事,現在朝中的老臣已經夠多了,見不到一絲新鮮的朝氣,也是時候該將位子讓給年輕的人了。
但程殊是誰,死都死過一次了,假意的眼淚還不是說來就好,好聽的話還不是說講就講,要不是男女終究有防,她都想拉著褚思的手給他哭一通,哭得褚思走也走得不爽,留也留得難受。
“若是褚閣老決意要走,那也需舉薦幾名朝廷肱骨才行,到時候張閣老、懷閣老也各自舉薦幾名,兩位閣老同陛下和哀家商議,大家一同推舉出新的閣臣。”
褚思聽了這話,差點把一口老牙都咬碎,他竟然現在才看明白程殊的心思。程殊打的主意竟然是讓褚思在內閣遴選之前就走,毋要摻和進這攤子中。
褚思聽明白了程殊的話後,在心裏惡狠狠地罵了一句,這小潑婦心裏竟是長了千百個竅,讓他這浸淫官場幾十年的老狐狸都險些中了招。
張中承和懷友明也領會了程殊的意思,他們也感慨程殊生得心眼太多,但也不得不說,程殊當真有幾分膽識,堂堂閣老也敢這麽直白地算計,而且事先沒有和他們兩人通過氣。
程殊心裏也有苦說不出,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趕到一起了,她也不至於如此倉促,至少要先談一談張中承和懷友明的口風再行決定。但如今她也是趕鴨子上架,隻能盼望兩個閣老給她些許的麵子。
也不是程殊非要將褚思趕盡殺絕,隻是當下的形勢由不得她手軟。她想給紀別鋪路,而她能親政的日子卻越來越少。
褚思作為無黨中親南黨之人,一旦離開了內閣,閣臣中隻剩下一個清流的張中承和一個南黨的懷友明,應天黨怕是拚命也要將黨臣塞進內閣,這樣勢必會有南黨之人落選,到時南黨有了更多說話的餘地,想提升紀別也變得容易起來。
還有翰林中公孫酉文章的事情,也給程殊提了個醒,那就是紀別已然被人盯上了,甚至有人不惜折損一個狀元來將紀別拉下馬。雖紀別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備不住背後還有人捅冷刀子,他並非事事都定能招架得住。
要說程殊的路數沒有多深,這些官場的老狐狸多少也都看得透,懷友明先是一喜,隨後又在心裏疑惑,程殊沒有道理要幫助南黨,但此時已經容不得他想太多,他當即站出來說道:“太後娘娘此言甚是,臣以為褚閣老為國盡忠多年,更應為國舉材。”
褚思氣得吹鬍子瞪眼,當他不知道懷友明打的是什麽主意,還不是他推的賢舉的材,最後都給別人鋪了路。
現在就剩下張中承還沒表態了,其餘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張中承麵上沒有任何變化,隻是一下下地捋著一把山羊鬍,他沉吟許久後說道:“老臣也以為,太後娘娘所言有理。”
張中承此話一出,程殊長出了一口氣,而褚思的臉色猛得沉了下來。想來他乞骸骨的打算定是另外兩人都同意的,但現在卻還要反將他一軍,再沒脾氣的人怕也是要怒了。
程殊知道,這一手她做的不地道,但如今她隻能將歉意藏在心底。
褚思很快就以身體不適為由離開了,程殊也沒有攔他,剩下張中承和懷友明繼續和程殊商議。
重生對程殊來說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有不少劣勢,最明顯的就是,她記不清楚當下的朝政。
她記得身死之時的六部九卿,記得當年有何大政,稅負幾何,但她不記得今時今日的。
單憑這幾天的了解,遠不能讓程殊記清楚各個朝臣,因此張中承和懷友明拿出一份名單,跟她說這個人堪當大任,那個人卻不行的時候,她連名單上的人都沒認全。
名單分了三頁,分別是三個閣老推舉的,程殊拿過來瀏覽了一遍,先將她認識的人挑選出來。
其中有一個禮部侍郎是張中承推舉的,程殊記得幾年之後他成了小皇帝的嫡係閣臣。她本有兩種做法,要麽順勢而為,事情的發展就會和上輩子不變,這樣程殊便能憑著重生的優勢有所防備,還有便是靠占的先機直接改變所有事情的走勢。
剛重生那陣,程殊還在兩條路之間搖擺不定!甚至有些偏向第一條路。但如今紀別卻想大刀闊斧地改變,在他的影響下,程殊也多了許多勇氣。
程殊打著攪亂一池渾水的主意,甚至不管張中承和懷友明,直接將褚思扶了起來,滿臉悲愴之色:“褚閣老,萬望您三思啊,您乃國之肱骨,朝之棟樑,您若乞骸骨回鄉,這朝中政事該當如何啊!”
另外兩個閣老閉著嘴看著程殊演戲,實在是程殊演得過於逼真,甚至還擠出了兩滴眼淚,看得兩人也有點唏噓,不禁想著初入內閣的時候,三人尚未如此老邁,偶爾也有著一腔熱血,但隨著年紀也漸漸消逝無蹤了。
而作為事主的褚思更是感慨萬千,若不是他在仕途上已然達成所望,而又覺得自己年歲無多,否則誰不想在這高位上呆的越久越好。被程殊這樣一勸,他內心稍微動搖了一下,但很快又堅定了起來:“多謝娘娘和陛下厚愛,但老臣實在是力有不逮,若是能將閣臣之位讓賢,則朝廷必將是煥然一新啊。”
程殊在心裏拚命點頭,想著這老頭子竟然在最後明白了一回事,現在朝中的老臣已經夠多了,見不到一絲新鮮的朝氣,也是時候該將位子讓給年輕的人了。
但程殊是誰,死都死過一次了,假意的眼淚還不是說來就好,好聽的話還不是說講就講,要不是男女終究有防,她都想拉著褚思的手給他哭一通,哭得褚思走也走得不爽,留也留得難受。
“若是褚閣老決意要走,那也需舉薦幾名朝廷肱骨才行,到時候張閣老、懷閣老也各自舉薦幾名,兩位閣老同陛下和哀家商議,大家一同推舉出新的閣臣。”
褚思聽了這話,差點把一口老牙都咬碎,他竟然現在才看明白程殊的心思。程殊打的主意竟然是讓褚思在內閣遴選之前就走,毋要摻和進這攤子中。
褚思聽明白了程殊的話後,在心裏惡狠狠地罵了一句,這小潑婦心裏竟是長了千百個竅,讓他這浸淫官場幾十年的老狐狸都險些中了招。
張中承和懷友明也領會了程殊的意思,他們也感慨程殊生得心眼太多,但也不得不說,程殊當真有幾分膽識,堂堂閣老也敢這麽直白地算計,而且事先沒有和他們兩人通過氣。
程殊心裏也有苦說不出,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趕到一起了,她也不至於如此倉促,至少要先談一談張中承和懷友明的口風再行決定。但如今她也是趕鴨子上架,隻能盼望兩個閣老給她些許的麵子。
也不是程殊非要將褚思趕盡殺絕,隻是當下的形勢由不得她手軟。她想給紀別鋪路,而她能親政的日子卻越來越少。
褚思作為無黨中親南黨之人,一旦離開了內閣,閣臣中隻剩下一個清流的張中承和一個南黨的懷友明,應天黨怕是拚命也要將黨臣塞進內閣,這樣勢必會有南黨之人落選,到時南黨有了更多說話的餘地,想提升紀別也變得容易起來。
還有翰林中公孫酉文章的事情,也給程殊提了個醒,那就是紀別已然被人盯上了,甚至有人不惜折損一個狀元來將紀別拉下馬。雖紀別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備不住背後還有人捅冷刀子,他並非事事都定能招架得住。
要說程殊的路數沒有多深,這些官場的老狐狸多少也都看得透,懷友明先是一喜,隨後又在心裏疑惑,程殊沒有道理要幫助南黨,但此時已經容不得他想太多,他當即站出來說道:“太後娘娘此言甚是,臣以為褚閣老為國盡忠多年,更應為國舉材。”
褚思氣得吹鬍子瞪眼,當他不知道懷友明打的是什麽主意,還不是他推的賢舉的材,最後都給別人鋪了路。
現在就剩下張中承還沒表態了,其餘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張中承麵上沒有任何變化,隻是一下下地捋著一把山羊鬍,他沉吟許久後說道:“老臣也以為,太後娘娘所言有理。”
張中承此話一出,程殊長出了一口氣,而褚思的臉色猛得沉了下來。想來他乞骸骨的打算定是另外兩人都同意的,但現在卻還要反將他一軍,再沒脾氣的人怕也是要怒了。
程殊知道,這一手她做的不地道,但如今她隻能將歉意藏在心底。
褚思很快就以身體不適為由離開了,程殊也沒有攔他,剩下張中承和懷友明繼續和程殊商議。
重生對程殊來說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有不少劣勢,最明顯的就是,她記不清楚當下的朝政。
她記得身死之時的六部九卿,記得當年有何大政,稅負幾何,但她不記得今時今日的。
單憑這幾天的了解,遠不能讓程殊記清楚各個朝臣,因此張中承和懷友明拿出一份名單,跟她說這個人堪當大任,那個人卻不行的時候,她連名單上的人都沒認全。
名單分了三頁,分別是三個閣老推舉的,程殊拿過來瀏覽了一遍,先將她認識的人挑選出來。
其中有一個禮部侍郎是張中承推舉的,程殊記得幾年之後他成了小皇帝的嫡係閣臣。她本有兩種做法,要麽順勢而為,事情的發展就會和上輩子不變,這樣程殊便能憑著重生的優勢有所防備,還有便是靠占的先機直接改變所有事情的走勢。
剛重生那陣,程殊還在兩條路之間搖擺不定!甚至有些偏向第一條路。但如今紀別卻想大刀闊斧地改變,在他的影響下,程殊也多了許多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