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紀別早已學會苦中作樂了,他在通讀別人寫好的文章時,並不隻是找其中的錯漏之處,反而會認真研讀文筆,他還找到了自娛自樂的方式,就是先將撰文之人的姓名遮擋住,自己通過字裏行間的措辭判斷這篇文章是出自誰手,往往可以猜到八九不離十。
然而看到這一篇文章時,紀別愣住了,他將遮擋姓名的手移開,甚至湊近了一看,撰文之處赫然寫了兩個大字——公孫。
紀別眉頭緊皺,將這篇文章又認真閱讀了一遍,確認自己的理解沒有錯,隨後他放下了筆,久久不曾有動作。
這篇文章是前朝史太後傳中的一部分,原本應是講史太後盡心竭力撫養小皇帝長大,直至成為前朝中興之君的大致內容,但現在這篇文章主旨不曾變,但其中竟寫入了一件事。
文章中寫道,史太後曾與多位朝廷重臣有染,且借其勢擁立小皇帝登基,而小皇帝在登基初期則完全淪為史太後的傀儡,直到得到年輕臣子的支持,才漸漸從史太後的魔爪中得以逃脫,而文章言語間竟完全否定了史太後的所有政績。
原本史書中是不會落款編纂之人姓名的,但由於現在正值初稿階段,留下姓名是為了日後修改乃至追責,而紀別一看“公孫”兩個字,便知道編纂之人乃前科狀元公孫酉。
且不說文章中所說之事皆無史實可考,甚至可以說是肆意抹黑之舉,但說如今是程太後垂簾聽政,這篇文章都相當於直接打了程殊的臉麵。
紀別甚至懷疑公孫酉是被什麽東西魘住了,才會有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
他拿著這篇文章,隻覺得有千斤重。
他不知道公孫酉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麽,誰都知道史書的撰寫要經過重重審閱,最後還要送到大學士那裏過目,現在紀別隻是第一個看到的人而已。
這名前科狀元,如今已經是在翰林院的第三個年頭,仍舊身處編修一職。這種情況實在太過常見,一邊是三年一屆的科舉,隨著而來的新科士子,另一邊是有限的位子,這兩者之間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完全的平衡,因此別說是三年時光,在翰林院中蹉跎一輩子的也大有人在。
而無論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紀別與公孫酉之間並不熟悉,或許上輩子進入翰林之初,紀別也曾認真了解過他,但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他也早就將曾經的同僚拋之腦後了。
現在想起公孫酉這個人,紀別能記起的隻有他是應天黨的一員,應天書院是北方最大的書院,而應天黨則是基於應天書院而建立,但如今內閣中沒有應天黨的成員,因此褚閣老甫一上疏請辭,他們就開始有所異動了。
但紀別想不通的是,公孫酉這樣做到底有何用處。
這篇文章寫出來後,唯一的作用,就是給紀別出一個難題,紀別如果裝作不知,而將其照常上交,學士們看到後要追責的不僅是公孫酉,定然還有紀別。而紀別若是將其截下,公孫酉就有一百個理由讓紀別仕途盡毀。到時候公孫酉可以說是不忍看皇權旁落,又上疏無門,隻得以史諷今,還能在清流中落得個好名聲,而紀別又要擔著文人的罵名,又要扛著程殊的怒火。
紀別將這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先後想了三個解決方式。
一是直接越級上報,不說審閱通過還是不通過,而是直接拿到學士們麵前,到時候天塌下來還有官大的扛著。
二是和公孫酉挑明了說,直接質問他這是什麽意思。
三是拖其他人下水,紀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薛庭安,兩個南黨新銳同時折在一件事上,南黨的領袖必定不會袖手旁觀。
但想了一番,三條路都行不通,但凡有一次越級上報的經歷,他在翰林院中就再也混不下去了,而若是和公孫酉挑明,風險又太大。最後一條路看似合情合理,但這樣他到底借了南黨的勢,若是南黨對他有所求,他再也無法推拒。
紀別盯著眼前的文章,隻覺得那些常出現的字都快不認識了,就像史太後的“史”字,紀別越看越覺得難受。
他突然靈機一動。
隻見紀別提起筆,蘸上墨,輕輕地點在了那份文章上,他前後一共點了三處,然後將紙舉了起來,正麵和反麵都看了一下,確認沒有問題後,拿起紙站了起來。
“我去隔壁,兩位兄長可有要順帶的?”
趙言理低聲說了句:“多謝束之,我不用了。”
薛庭安則交給紀別一份文章:“束之,這是秦編修的文章,其中錯漏我已圈出,就麻煩束之轉交了。”
紀別欣然接過,薛庭安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輕鬆的神色。因為一份文章中有一點的錯漏之處,都要重新進行謄寫,因此負責編修的翰林都十分不想看到他們,每次他們拿著文章去到隔壁,都不會收到什麽好臉色。
能有紀別替他去做這等得罪人事,薛庭安自然十分開心,紀別也沒有任何怨言,拿起兩份文章就走到了隔壁。
果然,一見到紀別,還看到他手中拿著紙,幾乎所有人都緊張起來。
紀別徑直朝著秦編修走過去,秦編修頓時一臉屎色,黑著臉結果紀別手中的紙,看到上麵被圈出的兩處錯漏,懊惱地拍了一下腦袋。
紀別一副惴惴不安的樣子站在秦編修的麵前,一邊等著對方的反應,一邊用餘光看著公孫酉。
然而看到這一篇文章時,紀別愣住了,他將遮擋姓名的手移開,甚至湊近了一看,撰文之處赫然寫了兩個大字——公孫。
紀別眉頭緊皺,將這篇文章又認真閱讀了一遍,確認自己的理解沒有錯,隨後他放下了筆,久久不曾有動作。
這篇文章是前朝史太後傳中的一部分,原本應是講史太後盡心竭力撫養小皇帝長大,直至成為前朝中興之君的大致內容,但現在這篇文章主旨不曾變,但其中竟寫入了一件事。
文章中寫道,史太後曾與多位朝廷重臣有染,且借其勢擁立小皇帝登基,而小皇帝在登基初期則完全淪為史太後的傀儡,直到得到年輕臣子的支持,才漸漸從史太後的魔爪中得以逃脫,而文章言語間竟完全否定了史太後的所有政績。
原本史書中是不會落款編纂之人姓名的,但由於現在正值初稿階段,留下姓名是為了日後修改乃至追責,而紀別一看“公孫”兩個字,便知道編纂之人乃前科狀元公孫酉。
且不說文章中所說之事皆無史實可考,甚至可以說是肆意抹黑之舉,但說如今是程太後垂簾聽政,這篇文章都相當於直接打了程殊的臉麵。
紀別甚至懷疑公孫酉是被什麽東西魘住了,才會有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
他拿著這篇文章,隻覺得有千斤重。
他不知道公孫酉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麽,誰都知道史書的撰寫要經過重重審閱,最後還要送到大學士那裏過目,現在紀別隻是第一個看到的人而已。
這名前科狀元,如今已經是在翰林院的第三個年頭,仍舊身處編修一職。這種情況實在太過常見,一邊是三年一屆的科舉,隨著而來的新科士子,另一邊是有限的位子,這兩者之間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完全的平衡,因此別說是三年時光,在翰林院中蹉跎一輩子的也大有人在。
而無論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紀別與公孫酉之間並不熟悉,或許上輩子進入翰林之初,紀別也曾認真了解過他,但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他也早就將曾經的同僚拋之腦後了。
現在想起公孫酉這個人,紀別能記起的隻有他是應天黨的一員,應天書院是北方最大的書院,而應天黨則是基於應天書院而建立,但如今內閣中沒有應天黨的成員,因此褚閣老甫一上疏請辭,他們就開始有所異動了。
但紀別想不通的是,公孫酉這樣做到底有何用處。
這篇文章寫出來後,唯一的作用,就是給紀別出一個難題,紀別如果裝作不知,而將其照常上交,學士們看到後要追責的不僅是公孫酉,定然還有紀別。而紀別若是將其截下,公孫酉就有一百個理由讓紀別仕途盡毀。到時候公孫酉可以說是不忍看皇權旁落,又上疏無門,隻得以史諷今,還能在清流中落得個好名聲,而紀別又要擔著文人的罵名,又要扛著程殊的怒火。
紀別將這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先後想了三個解決方式。
一是直接越級上報,不說審閱通過還是不通過,而是直接拿到學士們麵前,到時候天塌下來還有官大的扛著。
二是和公孫酉挑明了說,直接質問他這是什麽意思。
三是拖其他人下水,紀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薛庭安,兩個南黨新銳同時折在一件事上,南黨的領袖必定不會袖手旁觀。
但想了一番,三條路都行不通,但凡有一次越級上報的經歷,他在翰林院中就再也混不下去了,而若是和公孫酉挑明,風險又太大。最後一條路看似合情合理,但這樣他到底借了南黨的勢,若是南黨對他有所求,他再也無法推拒。
紀別盯著眼前的文章,隻覺得那些常出現的字都快不認識了,就像史太後的“史”字,紀別越看越覺得難受。
他突然靈機一動。
隻見紀別提起筆,蘸上墨,輕輕地點在了那份文章上,他前後一共點了三處,然後將紙舉了起來,正麵和反麵都看了一下,確認沒有問題後,拿起紙站了起來。
“我去隔壁,兩位兄長可有要順帶的?”
趙言理低聲說了句:“多謝束之,我不用了。”
薛庭安則交給紀別一份文章:“束之,這是秦編修的文章,其中錯漏我已圈出,就麻煩束之轉交了。”
紀別欣然接過,薛庭安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輕鬆的神色。因為一份文章中有一點的錯漏之處,都要重新進行謄寫,因此負責編修的翰林都十分不想看到他們,每次他們拿著文章去到隔壁,都不會收到什麽好臉色。
能有紀別替他去做這等得罪人事,薛庭安自然十分開心,紀別也沒有任何怨言,拿起兩份文章就走到了隔壁。
果然,一見到紀別,還看到他手中拿著紙,幾乎所有人都緊張起來。
紀別徑直朝著秦編修走過去,秦編修頓時一臉屎色,黑著臉結果紀別手中的紙,看到上麵被圈出的兩處錯漏,懊惱地拍了一下腦袋。
紀別一副惴惴不安的樣子站在秦編修的麵前,一邊等著對方的反應,一邊用餘光看著公孫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