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有德磕了磕菸鬥:“別兒,你已經立業了,爹也沒別的擔心了,爹懂得道理沒有你多,也教不了你什麽,隻是你要記得戒驕戒躁,莫要跟人起爭執,你資歷尚淺,要多學多做,不怕吃虧,明白嗎?”
於是次日當紀別踏上去翰林院的路時,原本在他心裏輕鬆自如的一段時間,如今也變得任重而道遠起來。
***
翰林院中,又迎來了三年一度最盛大的日子。
被分入翰林的新科進士,將在今日初入翰林院,其中一甲三人被授正七品編修。此外二甲三甲中,一些年輕且才華出眾的士子,經過選館被授庶吉士,而未來內閣中的諸位閣老,也都會從這些庶吉士中選出。因此那些雖考中進士,但卻被外放的官員,基本從仕途一開始,就斷絕了入閣之路。
紀別同趙言理、薛庭安,在翰林院中再次見麵了。
趙言理如今已經將近四十歲,不僅較他們兩人大上很多,而且就連在選館中被選中的年輕士子,也比他年輕了許多。以往趙言理總是話很少,紀別以為他隻是沉默寡言的性子,但如今他才發現,趙言理竟是有些自卑,回話時也是輕聲低於,剛被分配好分內事時,就開始埋頭做事。
紀別原本沒打算直接幹活,而是想先熟悉一下環境,但不得不說,薛庭安的存在給他帶來了太多的方便。
薛庭安表麵上對紀別多有關照,甚至也有些巴結的意味在其中,但紀別清楚,他心中對自己是鄙視居多,也對自己這個狀元之位十分不服。
換成任何一個心氣高的年輕人,怕都是會對這種陽奉陰違的人憤恨不已,說不定還會憤而絕交,但紀別不會,因為他在薛庭安身上看見了太多可以利用的地方。
起碼現下,薛庭安正一邊吃著飯,一邊給紀別講著他打聽到的事。
翰林院每日管一頓午膳,有專門的膳堂放飯,每日的夥食有葷有素還算不錯。盡管聖人講求食不言寢不語,但對於每日不是低頭編撰史書,就是費心費力擬聖旨的翰林們來說,也隻有這個時間能稍微放鬆下來,彼此之間說點閑話。
他們這些新來的翰林地位低下,學士們不屑和他們來往,而原本在翰林供職的編修們又並非南黨之人,因此刻意與紀別和薛庭安疏遠。
此時薛庭安和紀別單獨坐了一桌,隻見前者興致勃勃地說:“束之,我和你說一件大事。”
紀別見他神神秘秘的樣子,又回想了一下,上輩子這時沒什麽大事發生,便以為薛庭安是故弄玄虛,但他還是問道:“什麽大事?”
薛庭安湊近了一點,壓低了聲音:“束之,這件事你可一定要保密。”
紀別點點頭:“季平兄放心吧。”
隻見薛庭安開口說道:“褚閣老要致仕了。”說完這一句話,他就不再開口了,留白給紀別遐想。
紀別先是一愣,然後反應過來,褚閣老是現在閣臣中最年長的一位,但也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上一世中,這位閣老從始至終都沒能當上首輔,而是在當前首輔張中承致仕後不久便也告老還鄉了,但那還是數年之後的事,如何這一世提前了這樣多?
作者有話要說:
抱歉前一陣都很短小啊,這章開始恢復正常長度啦~給各位大大鞠躬
第15章 文章風波
薛庭安見紀別愣住了,以為他沒懂,他又解釋道:“束之你想,現在內閣中隻有三位閣老,要是作為三輔的褚閣老走了,便隻剩下首輔和次輔兩個人。”
紀別懵懂地點點頭:“所以這意味著內閣要進人了?”
薛庭安一臉孺子可教的表情看著紀別,重重地點點頭。
紀別一陣心驚,按理說內閣的變動,暫時影響不到他們這些小魚小蝦,但這對紀別來說可謂是傷筋動骨,因為這意味著他所掌握的一切先機,從現在起都已經失效了,而這比他的計劃早了許多年。
紀別這頓飯吃得心事重重,甚至有些食不下咽,直至午後重新回到房中時還有些心不在焉。
不過一上午的功夫,薛庭安已經在編修中混得如魚得水,甚至有人連倒茶水的時候都順手給他帶了一杯。
紀別默默走過去自己倒了茶水,將薛庭安受寵若驚地接過茶水的樣子看在眼裏,不禁想了一個詞——捧殺。
許是薛庭安不在意,也許是他真的不懂,但看樣子他並不明白官場中明哲保身的道理,現在正值入閣的風口浪尖,他們兩人被視為南黨新一代的中流砥柱,更加會成為眾矢之的,城門失火尚能殃及池魚,更何況是刀刀見血的黨爭。
紀別稍微歇息了一會兒,便開始了午後的工作。翰林院中的主要工作是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而編修的職責多是進行史書編纂。
如今大梁建朝僅有五十餘年,前朝史書尚未編修完成,因此新入的翰林都是跟著老翰林們編史書,起草誥敕之類的活計尚輪不到他們這些新人。而紀別他們三人雖是跟著一眾翰林編史書,但因為資歷尚淺,隻能做些邊角工作,例如校對初稿。
此時,紀別手中握著一摞稿子,頗有些從容不迫的意味,而趙言理一臉的苦大仇深,也或是他生來就是這樣的樣貌,薛庭安則有些心煩意亂,握筆的手寫寫停停。
自今日他們三人進入翰林時,原先負責初校的兩人就改去了編書,將這一大攤子甩給了他們。紀別上輩子也是從編修起家,因此知道有多無聊,他們終日要做的事隻有通讀一遍,看是否有錯字別字,犯忌之字,格式有誤等這類極其淺顯的問題,至於文章寫得如何,則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於是次日當紀別踏上去翰林院的路時,原本在他心裏輕鬆自如的一段時間,如今也變得任重而道遠起來。
***
翰林院中,又迎來了三年一度最盛大的日子。
被分入翰林的新科進士,將在今日初入翰林院,其中一甲三人被授正七品編修。此外二甲三甲中,一些年輕且才華出眾的士子,經過選館被授庶吉士,而未來內閣中的諸位閣老,也都會從這些庶吉士中選出。因此那些雖考中進士,但卻被外放的官員,基本從仕途一開始,就斷絕了入閣之路。
紀別同趙言理、薛庭安,在翰林院中再次見麵了。
趙言理如今已經將近四十歲,不僅較他們兩人大上很多,而且就連在選館中被選中的年輕士子,也比他年輕了許多。以往趙言理總是話很少,紀別以為他隻是沉默寡言的性子,但如今他才發現,趙言理竟是有些自卑,回話時也是輕聲低於,剛被分配好分內事時,就開始埋頭做事。
紀別原本沒打算直接幹活,而是想先熟悉一下環境,但不得不說,薛庭安的存在給他帶來了太多的方便。
薛庭安表麵上對紀別多有關照,甚至也有些巴結的意味在其中,但紀別清楚,他心中對自己是鄙視居多,也對自己這個狀元之位十分不服。
換成任何一個心氣高的年輕人,怕都是會對這種陽奉陰違的人憤恨不已,說不定還會憤而絕交,但紀別不會,因為他在薛庭安身上看見了太多可以利用的地方。
起碼現下,薛庭安正一邊吃著飯,一邊給紀別講著他打聽到的事。
翰林院每日管一頓午膳,有專門的膳堂放飯,每日的夥食有葷有素還算不錯。盡管聖人講求食不言寢不語,但對於每日不是低頭編撰史書,就是費心費力擬聖旨的翰林們來說,也隻有這個時間能稍微放鬆下來,彼此之間說點閑話。
他們這些新來的翰林地位低下,學士們不屑和他們來往,而原本在翰林供職的編修們又並非南黨之人,因此刻意與紀別和薛庭安疏遠。
此時薛庭安和紀別單獨坐了一桌,隻見前者興致勃勃地說:“束之,我和你說一件大事。”
紀別見他神神秘秘的樣子,又回想了一下,上輩子這時沒什麽大事發生,便以為薛庭安是故弄玄虛,但他還是問道:“什麽大事?”
薛庭安湊近了一點,壓低了聲音:“束之,這件事你可一定要保密。”
紀別點點頭:“季平兄放心吧。”
隻見薛庭安開口說道:“褚閣老要致仕了。”說完這一句話,他就不再開口了,留白給紀別遐想。
紀別先是一愣,然後反應過來,褚閣老是現在閣臣中最年長的一位,但也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上一世中,這位閣老從始至終都沒能當上首輔,而是在當前首輔張中承致仕後不久便也告老還鄉了,但那還是數年之後的事,如何這一世提前了這樣多?
作者有話要說:
抱歉前一陣都很短小啊,這章開始恢復正常長度啦~給各位大大鞠躬
第15章 文章風波
薛庭安見紀別愣住了,以為他沒懂,他又解釋道:“束之你想,現在內閣中隻有三位閣老,要是作為三輔的褚閣老走了,便隻剩下首輔和次輔兩個人。”
紀別懵懂地點點頭:“所以這意味著內閣要進人了?”
薛庭安一臉孺子可教的表情看著紀別,重重地點點頭。
紀別一陣心驚,按理說內閣的變動,暫時影響不到他們這些小魚小蝦,但這對紀別來說可謂是傷筋動骨,因為這意味著他所掌握的一切先機,從現在起都已經失效了,而這比他的計劃早了許多年。
紀別這頓飯吃得心事重重,甚至有些食不下咽,直至午後重新回到房中時還有些心不在焉。
不過一上午的功夫,薛庭安已經在編修中混得如魚得水,甚至有人連倒茶水的時候都順手給他帶了一杯。
紀別默默走過去自己倒了茶水,將薛庭安受寵若驚地接過茶水的樣子看在眼裏,不禁想了一個詞——捧殺。
許是薛庭安不在意,也許是他真的不懂,但看樣子他並不明白官場中明哲保身的道理,現在正值入閣的風口浪尖,他們兩人被視為南黨新一代的中流砥柱,更加會成為眾矢之的,城門失火尚能殃及池魚,更何況是刀刀見血的黨爭。
紀別稍微歇息了一會兒,便開始了午後的工作。翰林院中的主要工作是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而編修的職責多是進行史書編纂。
如今大梁建朝僅有五十餘年,前朝史書尚未編修完成,因此新入的翰林都是跟著老翰林們編史書,起草誥敕之類的活計尚輪不到他們這些新人。而紀別他們三人雖是跟著一眾翰林編史書,但因為資歷尚淺,隻能做些邊角工作,例如校對初稿。
此時,紀別手中握著一摞稿子,頗有些從容不迫的意味,而趙言理一臉的苦大仇深,也或是他生來就是這樣的樣貌,薛庭安則有些心煩意亂,握筆的手寫寫停停。
自今日他們三人進入翰林時,原先負責初校的兩人就改去了編書,將這一大攤子甩給了他們。紀別上輩子也是從編修起家,因此知道有多無聊,他們終日要做的事隻有通讀一遍,看是否有錯字別字,犯忌之字,格式有誤等這類極其淺顯的問題,至於文章寫得如何,則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