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之前的洪水,後來的漲價,形成了預期,而官倉沒有存糧加強了預期,陳慧和她的糧食進入太平城,本來通過增加供應是可以緩解整個太平的米糧供應,不過由於她壓貨惜售,導致了預期再一次增強,最後形成了恐慌,恐慌也影響了本地糧商,本地糧商即便是從陳慧那裏拿了糧食也隻是少量投放市場。
不過用了短短十天,太平城的米價已經傳導到了周邊的城市,比如揚州,比如泰州。而劉光忠急得團團轉,幾乎是瘋了一樣。他再也忍不住了,這樣的做法不是救民於水火,而是推百姓入火坑。這是要太平城大亂啊!
那一日在深秋的濃霧之中,南門口走來了一隊人,在那裏架起攤子,支起了鍋子。那些災民被饅頭淡淡的發酵香味喚醒。等待他們的還是粥棚那裏黑糊糊的米糠湯。在看向另外一邊兵丁把守著,鍋子已經架上了,倒入了白米。如此誘人的場麵,自有人生了歹心想要搶,然而麵對橫跨大刀,守衛森嚴的士兵,也就歇了那個心思。
“招工啦!招工啦!搬運工。沒有工錢,管飯。”對過那裏有人拿著鑼在那裏喊著。
剛開始那些人都在觀望,如果不是這些兵丁把守可能就過來搶了,過了一會兒。有一個人走了過來,問道:“軍爺,您看我可以嗎?”
“行啊!叫什麽名字來登記一下!”
有了一個就有第二個接著就一個一個過來,雖然看上去一個個都瘦瘦弱弱的,但是這些軍爺也貌似並不在意,來者不拒。
等到滿了十人,就有人來帶他們走,長江邊上水係縱橫,不一會兒就帶他們到了一條河邊,河裏停了兩條船,船後麵拖著一長串的木料,都浮在水裏。他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木頭搬上岸之後,裝上車,然後等待運走。
這麽多木料不過二十來個人,顯然是不夠,但是那些兵丁也不以為意,讓他們就這麽拉,直到太陽到了正午,讓他們停了工,依舊帶著他們回來,讓他們排好了隊,領了一個碗,一雙筷子。跟粥棚一樣,一人一勺,但是這一勺是濃稠的白粥,另外還加了一小勺的醬黃豆,作為配菜。
有一個人端著碗要往粥棚那邊過去,隻見他過去,將自己手裏的那碗粥給兩個瘦弱的孩子分了吃,拿了孩子手裏的礱糠粥喝了起來,旁邊端著礱糠糊糊的人見了,都圍了過去,那眼睛裏是直愣愣地渴望。他身後有兵丁過來,拍他的肩膀說道:“吃完,碗拿過來!”
“軍爺,我馬上拿回來!”
那兵丁也不走,又跟他說:“下午還有活兒要幹,你要是想幹,就快些回來!晚上是兩個大飯糰子!”
這話一出,圍在旁邊的人就嘰嘰喳喳問了上來,那兵丁有些不耐煩說道:“自己去那邊報名不會啊?”說完他就離開了。
這群人快跑過去將報名的攤子圍地水泄不通,因為推搡,差點就打起來,還是護衛的兵士將他們扯開,拉著他們排隊才作罷。
下午的人比上午多了許多,這些木料搬完之後,還有人將木料運到了城裏。到了太陽西斜的時候,一麵大鑼敲了起來,說歇工了。每個人從管他們的士兵手裏拿到了一個銅錢樣的小圓子,上麵印著飯字。拿著這個圓子兒,就能去排隊領晚飯了,晚飯是夾了鹹菜的兩個雪白雪白的大飯糰子,那米香味兒直衝這鼻管兒。
第二日,除了搬運,還有了新的工種,比如砌牆,比如木工,這些工種的話,還能多一個銅子兒。
就這樣第三日,第四日,幾天過去之後,在長江邊上,已經搭起了簡易的工棚,江堤修繕處開始正式開張。南門成了一個招工的市集,最初第一天的那一批人已經被帶到了江邊,江邊那裏不招人,隻有做工做的好的人才能過去,所以這裏的那些零工就有了競爭,漸漸地,躺在地上等發礱糠糊的人少了,隻剩下老弱婦幼了。
到第七天,出來一個新的工種,有了縫補的工種,但凡能拿剪刀和針線的也都可以去報名,所以就有了女人去報名。緊接著是老幼看護工種,這個工種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在江邊做工的,就可以將無人照管的老人或者孩子放給看護園,看護園會幫著看管,從早到晚,管中午一頓吃食。
這個時候所有人江邊修繕江堤這個工種一下子成了香餑餑,而原本沒有遭遇災害的莊稼人也開始過來問,快過冬了,家裏的農活都幹完了,江邊要不要人幹活?還是來者不拒。
此刻的宋園裏,陳慧在園中喝著茶,拿著一本書的看著,嘴裏塞一塊山楂糕,順手又拿起一杯茶喝著。
羅先生則是和劉府台對坐,兩人正在協商之後的糧食怎麽弄,劉府台還是憂心說道:“這糧價這麽高,百姓這樣下去也吃不起啊!”
羅先生則是捋著他胖臉下的稀疏鬍鬚說道:“劉大人可知道之前這裏的搬運一日多少工錢?”
劉府台搖了搖頭,羅先生伸出一根手指說道:“一百文!”
劉府台不解地看著他,羅先生又問:“當前糧價多少錢一斤?”
這個難不倒他,他說道:“二十八文。”
羅先生又問道:“未有水患之前和水患之後呢?”
“未有水患之前才六錢銀子一石,水患之後即便是漲價也不多一兩五錢銀子一石。折合下來也就是水患前四五文一斤,水患之後是十來文一斤。而這次漲價下來確是二十八文一斤,跟水患前比較是貴了七倍,你讓百姓怎麽活?”
羅先生笑笑道:“你可知道,為什麽那江堤上沒有人來做工?自然逃荒走了,原本該徵調的民夫自然是沒有了,加上戰亂壯丁本來就少。但是更大的問題就是,素日裏糧價那麽便宜,征夫吃的是什麽東西?半是礱糠半是米,所以更沒有人來做工了。”
“民夫服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官府管一頓飯還算是好的,如果不管飯又如何?”
“那就沒有人來,更何況咱們大楚新皇還沒登基,混亂的時候,更沒有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要讓人覺得劃算,可以來。之前雖然水患糧食已經漲價,但是一石糧不過就是一兩五錢銀子。與每日做工一百文比實在差距太大了。這樣的帳每個人都會算,但是他們不會算一件事情,一百文的工錢,不是哪裏都有的。因為基本上沒有人會僱傭零工做這個。”
劉府台仔細一算說道:“即便是四兩,一個壯勞力加上他的家屬兩個人,一天吃了算多的話兩斤糧食,也不過五十六文。在饑荒之年,作為民夫徵調,還能吃飽飯。這個時候就會很多人覺得劃算,畢竟零工不是天天有,而江堤修繕天天有。”
“我們的糧食其實從南方買過來的稻米,不過兩錢,到這裏翻了二十倍。但是對於這裏的人來說卻是值五六十文,而米價抬高之後,我們在高位將米糧一半賣給那些糧商,實際上我們賺了很多。所以邊賣,一邊用於抵工錢。就是維持下去,並且能夠將江堤修繕了。”羅先生道。
“可這樣不是讓那些原本做些小本經營或者有幾畝薄田的人坑苦了嗎?”
之前的洪水,後來的漲價,形成了預期,而官倉沒有存糧加強了預期,陳慧和她的糧食進入太平城,本來通過增加供應是可以緩解整個太平的米糧供應,不過由於她壓貨惜售,導致了預期再一次增強,最後形成了恐慌,恐慌也影響了本地糧商,本地糧商即便是從陳慧那裏拿了糧食也隻是少量投放市場。
不過用了短短十天,太平城的米價已經傳導到了周邊的城市,比如揚州,比如泰州。而劉光忠急得團團轉,幾乎是瘋了一樣。他再也忍不住了,這樣的做法不是救民於水火,而是推百姓入火坑。這是要太平城大亂啊!
那一日在深秋的濃霧之中,南門口走來了一隊人,在那裏架起攤子,支起了鍋子。那些災民被饅頭淡淡的發酵香味喚醒。等待他們的還是粥棚那裏黑糊糊的米糠湯。在看向另外一邊兵丁把守著,鍋子已經架上了,倒入了白米。如此誘人的場麵,自有人生了歹心想要搶,然而麵對橫跨大刀,守衛森嚴的士兵,也就歇了那個心思。
“招工啦!招工啦!搬運工。沒有工錢,管飯。”對過那裏有人拿著鑼在那裏喊著。
剛開始那些人都在觀望,如果不是這些兵丁把守可能就過來搶了,過了一會兒。有一個人走了過來,問道:“軍爺,您看我可以嗎?”
“行啊!叫什麽名字來登記一下!”
有了一個就有第二個接著就一個一個過來,雖然看上去一個個都瘦瘦弱弱的,但是這些軍爺也貌似並不在意,來者不拒。
等到滿了十人,就有人來帶他們走,長江邊上水係縱橫,不一會兒就帶他們到了一條河邊,河裏停了兩條船,船後麵拖著一長串的木料,都浮在水裏。他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木頭搬上岸之後,裝上車,然後等待運走。
這麽多木料不過二十來個人,顯然是不夠,但是那些兵丁也不以為意,讓他們就這麽拉,直到太陽到了正午,讓他們停了工,依舊帶著他們回來,讓他們排好了隊,領了一個碗,一雙筷子。跟粥棚一樣,一人一勺,但是這一勺是濃稠的白粥,另外還加了一小勺的醬黃豆,作為配菜。
有一個人端著碗要往粥棚那邊過去,隻見他過去,將自己手裏的那碗粥給兩個瘦弱的孩子分了吃,拿了孩子手裏的礱糠粥喝了起來,旁邊端著礱糠糊糊的人見了,都圍了過去,那眼睛裏是直愣愣地渴望。他身後有兵丁過來,拍他的肩膀說道:“吃完,碗拿過來!”
“軍爺,我馬上拿回來!”
那兵丁也不走,又跟他說:“下午還有活兒要幹,你要是想幹,就快些回來!晚上是兩個大飯糰子!”
這話一出,圍在旁邊的人就嘰嘰喳喳問了上來,那兵丁有些不耐煩說道:“自己去那邊報名不會啊?”說完他就離開了。
這群人快跑過去將報名的攤子圍地水泄不通,因為推搡,差點就打起來,還是護衛的兵士將他們扯開,拉著他們排隊才作罷。
下午的人比上午多了許多,這些木料搬完之後,還有人將木料運到了城裏。到了太陽西斜的時候,一麵大鑼敲了起來,說歇工了。每個人從管他們的士兵手裏拿到了一個銅錢樣的小圓子,上麵印著飯字。拿著這個圓子兒,就能去排隊領晚飯了,晚飯是夾了鹹菜的兩個雪白雪白的大飯糰子,那米香味兒直衝這鼻管兒。
第二日,除了搬運,還有了新的工種,比如砌牆,比如木工,這些工種的話,還能多一個銅子兒。
就這樣第三日,第四日,幾天過去之後,在長江邊上,已經搭起了簡易的工棚,江堤修繕處開始正式開張。南門成了一個招工的市集,最初第一天的那一批人已經被帶到了江邊,江邊那裏不招人,隻有做工做的好的人才能過去,所以這裏的那些零工就有了競爭,漸漸地,躺在地上等發礱糠糊的人少了,隻剩下老弱婦幼了。
到第七天,出來一個新的工種,有了縫補的工種,但凡能拿剪刀和針線的也都可以去報名,所以就有了女人去報名。緊接著是老幼看護工種,這個工種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在江邊做工的,就可以將無人照管的老人或者孩子放給看護園,看護園會幫著看管,從早到晚,管中午一頓吃食。
這個時候所有人江邊修繕江堤這個工種一下子成了香餑餑,而原本沒有遭遇災害的莊稼人也開始過來問,快過冬了,家裏的農活都幹完了,江邊要不要人幹活?還是來者不拒。
此刻的宋園裏,陳慧在園中喝著茶,拿著一本書的看著,嘴裏塞一塊山楂糕,順手又拿起一杯茶喝著。
羅先生則是和劉府台對坐,兩人正在協商之後的糧食怎麽弄,劉府台還是憂心說道:“這糧價這麽高,百姓這樣下去也吃不起啊!”
羅先生則是捋著他胖臉下的稀疏鬍鬚說道:“劉大人可知道之前這裏的搬運一日多少工錢?”
劉府台搖了搖頭,羅先生伸出一根手指說道:“一百文!”
劉府台不解地看著他,羅先生又問:“當前糧價多少錢一斤?”
這個難不倒他,他說道:“二十八文。”
羅先生又問道:“未有水患之前和水患之後呢?”
“未有水患之前才六錢銀子一石,水患之後即便是漲價也不多一兩五錢銀子一石。折合下來也就是水患前四五文一斤,水患之後是十來文一斤。而這次漲價下來確是二十八文一斤,跟水患前比較是貴了七倍,你讓百姓怎麽活?”
羅先生笑笑道:“你可知道,為什麽那江堤上沒有人來做工?自然逃荒走了,原本該徵調的民夫自然是沒有了,加上戰亂壯丁本來就少。但是更大的問題就是,素日裏糧價那麽便宜,征夫吃的是什麽東西?半是礱糠半是米,所以更沒有人來做工了。”
“民夫服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官府管一頓飯還算是好的,如果不管飯又如何?”
“那就沒有人來,更何況咱們大楚新皇還沒登基,混亂的時候,更沒有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要讓人覺得劃算,可以來。之前雖然水患糧食已經漲價,但是一石糧不過就是一兩五錢銀子。與每日做工一百文比實在差距太大了。這樣的帳每個人都會算,但是他們不會算一件事情,一百文的工錢,不是哪裏都有的。因為基本上沒有人會僱傭零工做這個。”
劉府台仔細一算說道:“即便是四兩,一個壯勞力加上他的家屬兩個人,一天吃了算多的話兩斤糧食,也不過五十六文。在饑荒之年,作為民夫徵調,還能吃飽飯。這個時候就會很多人覺得劃算,畢竟零工不是天天有,而江堤修繕天天有。”
“我們的糧食其實從南方買過來的稻米,不過兩錢,到這裏翻了二十倍。但是對於這裏的人來說卻是值五六十文,而米價抬高之後,我們在高位將米糧一半賣給那些糧商,實際上我們賺了很多。所以邊賣,一邊用於抵工錢。就是維持下去,並且能夠將江堤修繕了。”羅先生道。
“可這樣不是讓那些原本做些小本經營或者有幾畝薄田的人坑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