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中旬,當俄國人大舉進攻柏林,帝國首都受到被包圍的威脅的時候,德國大本營的指揮體製發生了最後一次變動。“鑑於集中指揮的閑難”大本營採取預防措施,於4 月11 日“建立了外圍指揮部”’分別負責北部和南部地區。第二天,鄧尼茨海軍元帥徵得希特勒的同意,必要時可將海戰總部遷離海岸。緊接著在4 月15 日,國防軍統帥部下達了關於在敵人東、西兩線兵力會合後如何保持德國中部的陸上聯繫的具體方針。由鄧尼茨領導的北方司令部、對東線和西線的北部段,對丹麥、挪威和帝國航空隊,擁有最高指揮權。由凱寒林領導的南線總司令部,分管東、西線的南段,東南線、義大利和第6 航空隊。但這個新的指揮機構隻是在下列情況下才有權對兩個地區行使最高指揮權:要麽希特勒本人沒有在某一地區內;要麽有希特勒的親筆指令;或者是無法進行通信聯繫。
這一新的規定隻是部分地付諸實施。4 月20 日是希特勒誕辰。自1941年因希特勒的生日己不再特別重視,隻是平時的那幫人來到總理府聚一聚。他們按照戈林,鄧尼茨,凱特爾,約德爾..的順序,奉命..一個接一個地來到會議室隔壁的希特勒小間臥室裏,向希特勒表示生日的祝賀。”兩天後,俄國人突然逼近柏林近郊。希特勒聲明,他決不離開柏林。這是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在回憶錄中引用的希特勒的話。希特勒還效仿拿破崙的樣子說:
“我將與柏林共存亡”。第二天,他又表示:“我要成為城市的最後一個保衛者。
要麽,取得保衛帝國首都戰鬥的勝利,要麽,與我的士兵一起埋葬在柏林”..
當4 月22 日傍晚,凱特爾動身組織文克的集團軍為柏林解圍時,仍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相信戰爭尚有轉機的信念鼓舞著他。第二天,他與約德爾再次出席了帝國總理府的形勢報告會,這對在2000 多天的戰爭日子裏始終不渝地站在希特勒一邊的這兩位人物來說,也是最後一次了。同一天晚上,當凱特爾和約德爾返回設在位於波茨但附近克拉普尼茨兵營的臨時大本營時,發現他們負責北部地區的司令部,已由於俄國人的猛烈進攻而遷走了。
根據希特勒多次提出的關於決不能被圍在柏林城內的明確要求,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部分人員和陸軍總參謀部組成的、北部國防軍統帥部”於當天夜裏移至萊茵斯貝格和菲爾斯騰貝格之間的一座森林營地裏。在此期間,鄧尼茨與他的海軍總部迂往普倫。根據希特勒一項新的指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取代鄧尼茨,在這場戰爭小第一次擔任部隊司令官,與約德爾一道,執掌北部地區的指揮大權。盡管前線違命的事例日漸增多,但凱特爾和約德爾在其職位上,仍傾注一切力量,進行著指揮、組織、撤換指揮宮,又任命新的指揮官。其間凱特爾負責各處巡視,約德爾則坐鎮司令部。他們通過專線電話和電報與希特勒保持著通信聯繫。現在,他們以及希特勒都相信,照此十下去,不僅柏林,就連帝國的防禦都能繼續進行下去。
在這些天裏,約德爾大將獲得了他10 年來夢寐以求的榮耀——盡管已經太晚了。他在4 月25 日的日記裏寫道:“24 日夜裏,元首簽署了有關指揮和參謀部合併的命令。”日記中還有一幅草圖:
從草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三軍中最大的、在戰爭中付出最沉重犧牲的軍種——陸軍的總司令部,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國防軍統帥部希特勒最後“任命”的陸軍總參謀長,與希特勒一起被圍困在柏林,已無法實施指揮
國防軍統帥部“南部梯隊”仍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部分人員和陸軍總參謀部組成,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溫特爾將軍領導,於4 月22 日傍晚離開措森軍營。根據最新的安排,在貝爾希特斯加登的這部分司令部,應駐在“緊靠帝國元帥”的位置。在此期間,戈林代替凱塞林,擔任了南部地區總司令。然而,他對他這最後一次權限的擴大,並不感到高興,因為第二天,他被解除了全部職務,倖免被希特勒逮捕和槍斃。據說,戈林在一份電報裏表示了他與西方列強開始舉行談判的意圖。“黨務辦公廳主任”博爾曼抓住這個時期,來到柏林的地下室,向希特勒指控這個早已確定下來的希特勒接班人的背叛行為,從而為他爾後的仕途清除了一個競爭者。
國防軍統帥部南線梯隊一直到最後依然堅信,隻有“頑強抵抗”,“堅持到最後一天”,戰爭才會出現轉機。
4 月29 日,國防軍統帥部參謀民的司令部——北方地區最高司令部,下午被迫離開菲爾斯騰貝格的森林營地繼續向北轉移,傍晚時分在梅克倫堡的多賓莊園安營紮寨,23 時,收到了由柏林發出的最後一份有關軍事的無線電報: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大將
1、文克的先頭部隊在哪裏?
2、他什麽時候到達?
3、第9 集團軍在哪裏?
4、霍爾斯持集群在哪裏?
5、他什麽時候到達?”
簽字阿遺夫·希特勒
這份電報雖然寥寥數語,但仍無法掩飾身在帝國總理府地下室的人們,即使在這一天仍然翹首期望首都的解圍和自己解放的緊迫心情。18 個小時以後,希特勒死去,他的屍體被隨之火化。在這最後一刻,他的懦弱的氣質也作了最後一次表現。5 月3 日一個由鄧尼茨海軍元帥領導的新的大本營在弗倫斯堡附近的米爾維克成立。鄧尼茨以政府和國防軍首腦的身份,於5 月1 日頒布了一項甚至對今天尚具影響的命令,為戰爭指明了出路。
這一新的規定隻是部分地付諸實施。4 月20 日是希特勒誕辰。自1941年因希特勒的生日己不再特別重視,隻是平時的那幫人來到總理府聚一聚。他們按照戈林,鄧尼茨,凱特爾,約德爾..的順序,奉命..一個接一個地來到會議室隔壁的希特勒小間臥室裏,向希特勒表示生日的祝賀。”兩天後,俄國人突然逼近柏林近郊。希特勒聲明,他決不離開柏林。這是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在回憶錄中引用的希特勒的話。希特勒還效仿拿破崙的樣子說:
“我將與柏林共存亡”。第二天,他又表示:“我要成為城市的最後一個保衛者。
要麽,取得保衛帝國首都戰鬥的勝利,要麽,與我的士兵一起埋葬在柏林”..
當4 月22 日傍晚,凱特爾動身組織文克的集團軍為柏林解圍時,仍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相信戰爭尚有轉機的信念鼓舞著他。第二天,他與約德爾再次出席了帝國總理府的形勢報告會,這對在2000 多天的戰爭日子裏始終不渝地站在希特勒一邊的這兩位人物來說,也是最後一次了。同一天晚上,當凱特爾和約德爾返回設在位於波茨但附近克拉普尼茨兵營的臨時大本營時,發現他們負責北部地區的司令部,已由於俄國人的猛烈進攻而遷走了。
根據希特勒多次提出的關於決不能被圍在柏林城內的明確要求,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部分人員和陸軍總參謀部組成的、北部國防軍統帥部”於當天夜裏移至萊茵斯貝格和菲爾斯騰貝格之間的一座森林營地裏。在此期間,鄧尼茨與他的海軍總部迂往普倫。根據希特勒一項新的指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取代鄧尼茨,在這場戰爭小第一次擔任部隊司令官,與約德爾一道,執掌北部地區的指揮大權。盡管前線違命的事例日漸增多,但凱特爾和約德爾在其職位上,仍傾注一切力量,進行著指揮、組織、撤換指揮宮,又任命新的指揮官。其間凱特爾負責各處巡視,約德爾則坐鎮司令部。他們通過專線電話和電報與希特勒保持著通信聯繫。現在,他們以及希特勒都相信,照此十下去,不僅柏林,就連帝國的防禦都能繼續進行下去。
在這些天裏,約德爾大將獲得了他10 年來夢寐以求的榮耀——盡管已經太晚了。他在4 月25 日的日記裏寫道:“24 日夜裏,元首簽署了有關指揮和參謀部合併的命令。”日記中還有一幅草圖:
從草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三軍中最大的、在戰爭中付出最沉重犧牲的軍種——陸軍的總司令部,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國防軍統帥部希特勒最後“任命”的陸軍總參謀長,與希特勒一起被圍困在柏林,已無法實施指揮
國防軍統帥部“南部梯隊”仍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部分人員和陸軍總參謀部組成,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溫特爾將軍領導,於4 月22 日傍晚離開措森軍營。根據最新的安排,在貝爾希特斯加登的這部分司令部,應駐在“緊靠帝國元帥”的位置。在此期間,戈林代替凱塞林,擔任了南部地區總司令。然而,他對他這最後一次權限的擴大,並不感到高興,因為第二天,他被解除了全部職務,倖免被希特勒逮捕和槍斃。據說,戈林在一份電報裏表示了他與西方列強開始舉行談判的意圖。“黨務辦公廳主任”博爾曼抓住這個時期,來到柏林的地下室,向希特勒指控這個早已確定下來的希特勒接班人的背叛行為,從而為他爾後的仕途清除了一個競爭者。
國防軍統帥部南線梯隊一直到最後依然堅信,隻有“頑強抵抗”,“堅持到最後一天”,戰爭才會出現轉機。
4 月29 日,國防軍統帥部參謀民的司令部——北方地區最高司令部,下午被迫離開菲爾斯騰貝格的森林營地繼續向北轉移,傍晚時分在梅克倫堡的多賓莊園安營紮寨,23 時,收到了由柏林發出的最後一份有關軍事的無線電報: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大將
1、文克的先頭部隊在哪裏?
2、他什麽時候到達?
3、第9 集團軍在哪裏?
4、霍爾斯持集群在哪裏?
5、他什麽時候到達?”
簽字阿遺夫·希特勒
這份電報雖然寥寥數語,但仍無法掩飾身在帝國總理府地下室的人們,即使在這一天仍然翹首期望首都的解圍和自己解放的緊迫心情。18 個小時以後,希特勒死去,他的屍體被隨之火化。在這最後一刻,他的懦弱的氣質也作了最後一次表現。5 月3 日一個由鄧尼茨海軍元帥領導的新的大本營在弗倫斯堡附近的米爾維克成立。鄧尼茨以政府和國防軍首腦的身份,於5 月1 日頒布了一項甚至對今天尚具影響的命令,為戰爭指明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