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視察未能提出一個新的方案,甚至沒有為前景暗淡的防禦展示一點光明前景。然而,這次視察卻使一項重要的措施得以實現:約德爾回來之後,以東線陣地為樣板,把海峽沿岸和大西洋沿岸一些最重要港口均宣布為“要塞”,並在沿海岸線修建起一係列鋼筋混凝土工事。此後不久,希特勒特意將各“要塞”的指揮官召到德國大本營,親自向他們布置任務。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對約德爾的這一想法也給予了極大重視和肯定。可是,當登陸危險日漸臨近之時,希特勒仍不準備把西線三軍和後方混亂不堪的民用設施的指揮權授予西線總司令部,甚至不顧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任何建議,連各要塞指揮官指揮其狹小範圍的權力都不給。但是,盡管希特勒朝令夕改,但約德爾的話在以後的時間裏並沒有完全被推翻,因此,在盟軍登陸後的數月裏,那些尚未丟失的“要塞”,仍能在戰役範圍給敵人及其後勤補給以沉重打擊。
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的視察日記中,還可以隱約看到龍德施泰特與降美爾之間,在防禦戰術問題上的矛盾。在盟軍實施登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大本營還在為這個問題糾纏不休。簡而言之,他們的分歧在於:隆美爾根據自己在非洲作戰的經驗,認為在敵人占有絕對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應把防禦的重心和兵力部署的重點,——其中包括裝甲部隊——集中部署在沿海岸線的狹長地區。與之相反,龍德施泰特則依據傳統的理論,認為,應把很少的後備力量中最強的部分,部署在戰鬥區域的縱深,待充分了解了敵人的登陸地段和目的之後,再集中兵力實施反突擊,給登陸之敵以決定性的打擊。最高統帥在這兩種意見的爭執中,起初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這完全是因為當時對登陸地段的估計日益不清所致。但由於總的後備力量太少,採取這種方法也不能使防禦前景有多少改觀。
至於對登陸地段的揣測,德軍大本營和位於聖日爾曼的龍德施泰特司令部,以及楓丹白露,在很長時間內都堅信,登陸地段會選在海峽的最狹窄處。希特勒在他有關這一問題的談話中,肯定也曾考慮過其他可能性,統帥部也曾就他提到過的可能性發布過補充命令。譬如,在1944 年4 月6 日的形勢討論會上,他竟懷疑“整個事情”——指英美為實施登陸而進行的展開——是否是“一場無恥的鬧劇”?他們正在對付的是否是“一場無恥的訛詐”?盡管如此,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仍堅持不懈地從事其工作。希特勒雖然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把防禦重點放在斯凱爾特河和寒納河之間的地段。別人得出這個判斷也許是依據海岸部隊和防禦工事的密度,或者是海岸炮兵部隊和預備隊的數量,或者是防禦力量的強弱等條件。而他和其他人得出這種判斷的主要根據是:在這個地區,敵人的軍艦和飛機可以在最短距離上發揮最大效能;在這裏有寬闊並適於登陸的海岸地段,以及許多高效率的港口;從這裏到德國軍事工業中心魯爾區,路程最短;這裏還有大量對敵人造成威脅的v 型火箭發射裝置。
1944 年4 月,希特勒不知出於什麽動機,突然把諾曼第也劃為幾乎同海峽沿岸一樣重要的可能登陸目標,但防禦計劃的基本方針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而在以前的國防軍統帥部的多次指令中,諾曼第半島同布列塔半島,一直被排在危險地區的前列。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一次調查報告中,在統帥部委託隆美爾元帥製定的“反擊登陸之敵的研究報告”中,以及希特勒在1944年2 月和3 月的講話中,都曾指出過這一方向。然而,這次的重新提起,同以往不同的是,希特勒要求立即以最快地速度加強諾曼第北岸的防禦。但由於海峽沿岸的防禦也不能削弱,所以採取的措施顯得軟弱無力。當時調到諾曼第的一個新編步兵師,在投入戰鬥前,一直未被敵人情報機構發現。
希特勒在陳述他的理由時,一直認為,英國南部兵力配置越來越清楚地表明,敵人極有可能在諾曼第及其瑟堡港,以及在很容易被切斷陸上聯繫的科康坦半島登陸。還有,敵人的殲擊機——此時,德方還不知道其續航能力已大大提高——也能抵達這一地區。盡管如此,希特勒的這種突然如此倍加重視諾曼第的思想發展過程,仍不得其解。也許是他那經常起作用的“直覺”又在那裏作崇了。一種更為簡單的解釋是,1944 年初,“諜報局”從卡納裏斯手中轉到黨衛隊的所謂“帝國保安總局”之後,許多情報都很符合希特勒個人的意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僅僅兩個月之後,當希特勒的觀點得到驗證後,沒有將此特殊功績歸於己有。之所以如此,也許是因為希特勒及其他指揮官和參謀們,長時間以來所期待的主要登陸地段,仍是海峽沿岸。
不光是登陸地點越來越模糊,連登陸時間也日益含混不清。1944 年初,最高統帥認為登陸會在近期發生。可是,隨著日月的流逝,這種觀點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另一方麵,這種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為了在西線抵禦盟軍登陸,集中了或準備調集大量兵力,而在許多吃緊的戰場上,兵力極為短缺。
希特勒及其高參們無力消除這一壓力。盡管人們都認識到,盟軍登陸的成功與否將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德軍大本營的將帥們仍不願放棄其他戰場,相反卻在1944 年1 月到6 月間不少於四次修改西線防禦計劃,使其已經搭好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壞。如果說,從一開始抵禦盟軍登陸的取勝前景就很渺茫,那麽以後,由於領導層的這種態度,使這一前景幾乎化為泡影。
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的視察日記中,還可以隱約看到龍德施泰特與降美爾之間,在防禦戰術問題上的矛盾。在盟軍實施登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大本營還在為這個問題糾纏不休。簡而言之,他們的分歧在於:隆美爾根據自己在非洲作戰的經驗,認為在敵人占有絕對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應把防禦的重心和兵力部署的重點,——其中包括裝甲部隊——集中部署在沿海岸線的狹長地區。與之相反,龍德施泰特則依據傳統的理論,認為,應把很少的後備力量中最強的部分,部署在戰鬥區域的縱深,待充分了解了敵人的登陸地段和目的之後,再集中兵力實施反突擊,給登陸之敵以決定性的打擊。最高統帥在這兩種意見的爭執中,起初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這完全是因為當時對登陸地段的估計日益不清所致。但由於總的後備力量太少,採取這種方法也不能使防禦前景有多少改觀。
至於對登陸地段的揣測,德軍大本營和位於聖日爾曼的龍德施泰特司令部,以及楓丹白露,在很長時間內都堅信,登陸地段會選在海峽的最狹窄處。希特勒在他有關這一問題的談話中,肯定也曾考慮過其他可能性,統帥部也曾就他提到過的可能性發布過補充命令。譬如,在1944 年4 月6 日的形勢討論會上,他竟懷疑“整個事情”——指英美為實施登陸而進行的展開——是否是“一場無恥的鬧劇”?他們正在對付的是否是“一場無恥的訛詐”?盡管如此,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仍堅持不懈地從事其工作。希特勒雖然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把防禦重點放在斯凱爾特河和寒納河之間的地段。別人得出這個判斷也許是依據海岸部隊和防禦工事的密度,或者是海岸炮兵部隊和預備隊的數量,或者是防禦力量的強弱等條件。而他和其他人得出這種判斷的主要根據是:在這個地區,敵人的軍艦和飛機可以在最短距離上發揮最大效能;在這裏有寬闊並適於登陸的海岸地段,以及許多高效率的港口;從這裏到德國軍事工業中心魯爾區,路程最短;這裏還有大量對敵人造成威脅的v 型火箭發射裝置。
1944 年4 月,希特勒不知出於什麽動機,突然把諾曼第也劃為幾乎同海峽沿岸一樣重要的可能登陸目標,但防禦計劃的基本方針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而在以前的國防軍統帥部的多次指令中,諾曼第半島同布列塔半島,一直被排在危險地區的前列。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一次調查報告中,在統帥部委託隆美爾元帥製定的“反擊登陸之敵的研究報告”中,以及希特勒在1944年2 月和3 月的講話中,都曾指出過這一方向。然而,這次的重新提起,同以往不同的是,希特勒要求立即以最快地速度加強諾曼第北岸的防禦。但由於海峽沿岸的防禦也不能削弱,所以採取的措施顯得軟弱無力。當時調到諾曼第的一個新編步兵師,在投入戰鬥前,一直未被敵人情報機構發現。
希特勒在陳述他的理由時,一直認為,英國南部兵力配置越來越清楚地表明,敵人極有可能在諾曼第及其瑟堡港,以及在很容易被切斷陸上聯繫的科康坦半島登陸。還有,敵人的殲擊機——此時,德方還不知道其續航能力已大大提高——也能抵達這一地區。盡管如此,希特勒的這種突然如此倍加重視諾曼第的思想發展過程,仍不得其解。也許是他那經常起作用的“直覺”又在那裏作崇了。一種更為簡單的解釋是,1944 年初,“諜報局”從卡納裏斯手中轉到黨衛隊的所謂“帝國保安總局”之後,許多情報都很符合希特勒個人的意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僅僅兩個月之後,當希特勒的觀點得到驗證後,沒有將此特殊功績歸於己有。之所以如此,也許是因為希特勒及其他指揮官和參謀們,長時間以來所期待的主要登陸地段,仍是海峽沿岸。
不光是登陸地點越來越模糊,連登陸時間也日益含混不清。1944 年初,最高統帥認為登陸會在近期發生。可是,隨著日月的流逝,這種觀點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另一方麵,這種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為了在西線抵禦盟軍登陸,集中了或準備調集大量兵力,而在許多吃緊的戰場上,兵力極為短缺。
希特勒及其高參們無力消除這一壓力。盡管人們都認識到,盟軍登陸的成功與否將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德軍大本營的將帥們仍不願放棄其他戰場,相反卻在1944 年1 月到6 月間不少於四次修改西線防禦計劃,使其已經搭好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壞。如果說,從一開始抵禦盟軍登陸的取勝前景就很渺茫,那麽以後,由於領導層的這種態度,使這一前景幾乎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