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鑑於義大利投降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以及西方列強對芬蘭日漸增大的影響,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早就為芬蘭人可能退出戰爭,採取了相應的步驟。在第20 山地集團軍司令迪特爾大將進一步建議的基礎上,9 月28 日頒發了“關於德軍準備從芬蘭北部撤退的第50 號統帥部指令”。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竟幹脆利索地同意了這種與義大利和巴爾幹基本相同的解決方法。可能連希特勒也看到了,德國軍隊在不經或違背芬蘭人意願的情況下呆在那個國家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指令隻要求德國國防軍同挪威保持聯繫,守住最北部佩薩莫周圍的鎳礦區。這些及時採取的措施,為1944 年秋冬季德軍順利撤退鋪平了道路,也可以看作為“有預見的指揮”的真正典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這一段時間從未放棄計劃工作,不管是希特勒在約德爾將軍1943 年10 月訪問曼海姆後對曼海姆的印象極佳,也不管是他基於對政治事件的評價,而不願把“軍事上的考慮看得那麽急迫”的時候,都從未間斷過。
1943 年秋天,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問題上,德國最高領導人,根據來自各方麵的消息,認為為防止這兩個盟國背叛德國,有必要採取應急措施。
東線所遭受的巨大損失,以及最近羅馬尼亞的許多個師被困在克裏木半島,使羅、匈退出戰爭的可能性日漸明顯。鑑於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隻有一個解決辦法可以考慮,即加強德國對戰爭的領導。為此,希特勒打算採取與對待義大利和芬蘭兩國截然不同的策略,即依靠由他任命的新政府,使這兩個國家為共同事業進一步挖掘其國防潛力。1943 年9 月底,在一篇以此為基礎,並分析了對這兩個國家實施軍事占領的研究報告中,國防軍指揮參謀部認為,將來,除非促成羅馬尼亞人參加反對其鄰國和盟友的行動,否則,僅靠德國國防軍,將無力對付匈牙利。研究報告最後指出,從長遠考慮,同時對這兩個國家進行軍事幹預是不可能的。基於這種認識,結論是:“政治領導者要麽設法排除這種情況的發生,要麽就必須在兩個國家裏創造一種內部的先決條件,阻止其發生統一的軍事抵抗行動”。占領匈牙利的計劃在1944年3 月實施前,為了與戰爭進程相適應,做了很大改動。由於希特勒與安東內斯庫無帥的多次談話而獲得的新的印象,使希特勒改變初衷,對付羅馬尼亞的各種準備、最後也不了了之。
保加利亞盡管隻對德國負政治上的義務,但是在其國王死後,仍看不出對德國不忠的跡象。而德國最高領導卻越來越難以履行他在踏上保加利亞領土之初,就土耳其參戰對保加利亞所承諾的義務。1943 年12 月初,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土耳其與同盟國靠攏時,所製定的“格特魯德”行動計劃,現在看來也是極不完善和難以實施的。特別是企圖想和其他戰場配合,一舉占領土耳其歐洲部分地區的打算,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保加利亞總參謀長為詳細了解德國對戰爭局勢的看法,1 月中旬,德國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應邀到索非亞訪問,並受到“攝政參議會”的接待。1944 年初,保加利亞對土耳其的“名義戰爭”,完全停滯在防禦狀態。
在西班牙人的請求下,德國國防軍統帥部不得不把“蘭色師”還給西班牙。德、日雙方的聯繫仍象過去那樣的鬆散。太平洋戰爭局勢使德國通過日本採取行動而直接有效地減輕其東線負擔的打算化為泡影。
很明顯,如果說上述所有這些事件和考慮都旨在否認德國的衰落,粉飾所暴露的種種弱點,那麽德國統帥部於1943 年11 月3 日發布的關於防禦盟軍在西線登陸的預備指令,再一次暴露了它的真正的戰略思想。捎令在開頭便指出:
“近兩年半,對布爾什維克進行的艱巨而損失重大的戰爭,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軍事力量和艱苦的努力。而整個局勢的危險程度也同樣巨大。在此期間,整個局勢發生了變化。東線危機未除,西線危機又起——英軍即將登陸。東線雖喪失大片領土,但對德國無關緊要。然而,西線則不同。如果敵人從這裏的綿亙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後果將不堪設想。所有跡象表明,敵人最晚在春天,可能還要早些時候,就將對歐洲西線發起進攻。”
接著,指令毋庸置疑地要求立即開始加強西線的防禦力量,防止敵人對海岸防禦線的突破。“如果敵人硬要實施登陸”,指令繼續說,那麽。
“關鍵在於迅速調集足夠的人力、物力,通過積極的訓練,將現有的大量部隊訓練成一流的、具有進攻能力和高度機功能力的後備力量,並利用反突擊阻止敵人也可能成功的登陸,把敵人趕到大海裏去。”毫無疑問,第51 號指令的出發點和範圍,都是由抵禦西方列強即將對西歐大陸包括丹麥的登陸進攻的任務而決定的。從戰役上講,也是由盟軍“登陸”作戰原則所決定的。與此相反,幾天前發出的那道命令,其內容卻沒有超過12 月中旬為此提交的一份報告的範圍。根據這項指令,西線總司令部還要勘察“索姆河——馬恩河——上馬恩河——瑞士邊界這一條防線的走向”,以便在法國中部構築一道預備陣地。
以論述德國問題而知名的切斷特·威爾莫特,在其《歐洲戰爭》一書中指出:1943 年秋季,希特勒就有意讓人在英國部隊的數字問題上作手腳,欺騙公眾,以便為他擬製象第51 號這樣的指令製造藉口。在戰爭後期,希特勒傾向於把即便是顯而易見的危險也至少要“辯證地”提出疑問。這樣,在爾後的數周和數月中、希特勒對盟軍企圖的嚴重性產生了重大懷疑。從敵人方麵傳來的消息越是能說明登陸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希特勒的疑心越是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也在1944 年1 月1日的日記裏寫道:“1944 年,敵人的目標是‘大西洋壁壘’或巴爾幹”。約德爾肯定是受了希特勒前一天類似的談話的影響,但也是由於他自己對巴爾幹的吸引力的長期錯誤估價所致。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上曾一時舉棋不定。如認為在法國南部、葡萄牙和挪威,但這並未影響它不斷加強西線的努力。12 月,還為整個國防軍統帥部戰場提交了一份敵人在實施“大規模登陸時的兵力調動”表格,但由於情況的不斷變化,這個表格也沒有派上用場。就連希特勒最後也一直認為,敵人很可能在從荷蘭至諾曼第的大西洋海岸登陸。1943 年12 月20 日,希特勒在形勢討論會上說:
1943 年秋天,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問題上,德國最高領導人,根據來自各方麵的消息,認為為防止這兩個盟國背叛德國,有必要採取應急措施。
東線所遭受的巨大損失,以及最近羅馬尼亞的許多個師被困在克裏木半島,使羅、匈退出戰爭的可能性日漸明顯。鑑於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隻有一個解決辦法可以考慮,即加強德國對戰爭的領導。為此,希特勒打算採取與對待義大利和芬蘭兩國截然不同的策略,即依靠由他任命的新政府,使這兩個國家為共同事業進一步挖掘其國防潛力。1943 年9 月底,在一篇以此為基礎,並分析了對這兩個國家實施軍事占領的研究報告中,國防軍指揮參謀部認為,將來,除非促成羅馬尼亞人參加反對其鄰國和盟友的行動,否則,僅靠德國國防軍,將無力對付匈牙利。研究報告最後指出,從長遠考慮,同時對這兩個國家進行軍事幹預是不可能的。基於這種認識,結論是:“政治領導者要麽設法排除這種情況的發生,要麽就必須在兩個國家裏創造一種內部的先決條件,阻止其發生統一的軍事抵抗行動”。占領匈牙利的計劃在1944年3 月實施前,為了與戰爭進程相適應,做了很大改動。由於希特勒與安東內斯庫無帥的多次談話而獲得的新的印象,使希特勒改變初衷,對付羅馬尼亞的各種準備、最後也不了了之。
保加利亞盡管隻對德國負政治上的義務,但是在其國王死後,仍看不出對德國不忠的跡象。而德國最高領導卻越來越難以履行他在踏上保加利亞領土之初,就土耳其參戰對保加利亞所承諾的義務。1943 年12 月初,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土耳其與同盟國靠攏時,所製定的“格特魯德”行動計劃,現在看來也是極不完善和難以實施的。特別是企圖想和其他戰場配合,一舉占領土耳其歐洲部分地區的打算,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保加利亞總參謀長為詳細了解德國對戰爭局勢的看法,1 月中旬,德國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應邀到索非亞訪問,並受到“攝政參議會”的接待。1944 年初,保加利亞對土耳其的“名義戰爭”,完全停滯在防禦狀態。
在西班牙人的請求下,德國國防軍統帥部不得不把“蘭色師”還給西班牙。德、日雙方的聯繫仍象過去那樣的鬆散。太平洋戰爭局勢使德國通過日本採取行動而直接有效地減輕其東線負擔的打算化為泡影。
很明顯,如果說上述所有這些事件和考慮都旨在否認德國的衰落,粉飾所暴露的種種弱點,那麽德國統帥部於1943 年11 月3 日發布的關於防禦盟軍在西線登陸的預備指令,再一次暴露了它的真正的戰略思想。捎令在開頭便指出:
“近兩年半,對布爾什維克進行的艱巨而損失重大的戰爭,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軍事力量和艱苦的努力。而整個局勢的危險程度也同樣巨大。在此期間,整個局勢發生了變化。東線危機未除,西線危機又起——英軍即將登陸。東線雖喪失大片領土,但對德國無關緊要。然而,西線則不同。如果敵人從這裏的綿亙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後果將不堪設想。所有跡象表明,敵人最晚在春天,可能還要早些時候,就將對歐洲西線發起進攻。”
接著,指令毋庸置疑地要求立即開始加強西線的防禦力量,防止敵人對海岸防禦線的突破。“如果敵人硬要實施登陸”,指令繼續說,那麽。
“關鍵在於迅速調集足夠的人力、物力,通過積極的訓練,將現有的大量部隊訓練成一流的、具有進攻能力和高度機功能力的後備力量,並利用反突擊阻止敵人也可能成功的登陸,把敵人趕到大海裏去。”毫無疑問,第51 號指令的出發點和範圍,都是由抵禦西方列強即將對西歐大陸包括丹麥的登陸進攻的任務而決定的。從戰役上講,也是由盟軍“登陸”作戰原則所決定的。與此相反,幾天前發出的那道命令,其內容卻沒有超過12 月中旬為此提交的一份報告的範圍。根據這項指令,西線總司令部還要勘察“索姆河——馬恩河——上馬恩河——瑞士邊界這一條防線的走向”,以便在法國中部構築一道預備陣地。
以論述德國問題而知名的切斷特·威爾莫特,在其《歐洲戰爭》一書中指出:1943 年秋季,希特勒就有意讓人在英國部隊的數字問題上作手腳,欺騙公眾,以便為他擬製象第51 號這樣的指令製造藉口。在戰爭後期,希特勒傾向於把即便是顯而易見的危險也至少要“辯證地”提出疑問。這樣,在爾後的數周和數月中、希特勒對盟軍企圖的嚴重性產生了重大懷疑。從敵人方麵傳來的消息越是能說明登陸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希特勒的疑心越是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也在1944 年1 月1日的日記裏寫道:“1944 年,敵人的目標是‘大西洋壁壘’或巴爾幹”。約德爾肯定是受了希特勒前一天類似的談話的影響,但也是由於他自己對巴爾幹的吸引力的長期錯誤估價所致。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上曾一時舉棋不定。如認為在法國南部、葡萄牙和挪威,但這並未影響它不斷加強西線的努力。12 月,還為整個國防軍統帥部戰場提交了一份敵人在實施“大規模登陸時的兵力調動”表格,但由於情況的不斷變化,這個表格也沒有派上用場。就連希特勒最後也一直認為,敵人很可能在從荷蘭至諾曼第的大西洋海岸登陸。1943 年12 月20 日,希特勒在形勢討論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