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情況下,希特勒對美宣戰隻不過是一種姿態。在希特勒在對美宣戰的當天,責令其外交部長簽署的“德、意、日..關於共同作戰的協定”也同樣是一紙空文。1942 年1 月3 日,希特勒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將軍所闡述的思想,也隻不過是出之於一種戰略願望。但他還是想從這樣一個事實中——..兩個如此強大的軍事強國——日本和德國——相距遙遠,卻並肩作戰..這在歷史上大概還屬首次”——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狀況,就有可能通過作戰行動上的周密協調在作戰中產生一種槓桿作用,這勢必對敵人造成重大影響。因為,這就會迫使敵人不停地調整重點;分散其兵力。他不相信美國還有勇氣在東亞地區發動進攻。”裏賓特洛甫則認為。要說在目前形勢下東方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日本可能在這種形勢下於5 月份進攻俄國”。大島浩也認為,當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後,“必定會有一天進攻俄國”。然而,希特勒對此並不感興趣,他認為“對德國最重要的是,日本不要輸給大英帝國..英國也是我們的主要敵人。我們肯定不會輸給俄國人。”


    不久,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人們,便同意了卡納裏斯海軍上將的觀點——盡管沒有可靠的證據,確信美國人會將重點首先放在擊敗德國上。並認為,美國重兵出現在歐洲和非洲的時間還尚未到來。此外,他們還認為,日本的高度戰備狀態,首先對“軸心國”有利,特別是它能將俄國強大兵力牽製於遠東,盡管日本人同莫斯科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42 年1 月18 日,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與義大利和日本同級的參謀長全權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德、意、日軍事協定”,這是繼1941 年12 月政治協定後的又一個協定。文件是在外交部領導下,由三國條約的軍事委員會擬製的。由於“軸心國”的這一組織。無從了解德國的作戰企圖,因此“協定”實際上隻限於劃分海上貿易戰的分界線,以及諸如通信、供應、技術和裝備問題等般軍事合作。現在人們談論的主要對手是英國和美國,卻忽略了俄國。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既沒有參與該文件的擬製,也沒有看過一眼。因此。德、日之間的軍事關係隻局限於日本軍官偶爾來德國大本營訪問。在這裏,希特勒親自接見了日本大使大島浩將軍,凱特爾和約德爾與大使的隨從進行了磋商,本來,大本營第2號宿營地是大本營的軍事工作場所,但卻沒有一個日本軍官光顧。


    15 個月以後,即1943 年4 月,希特勒對日本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在1943 年4 月5 日的形勢討論會上,希特勒作了如下一番談話。“約德爾:日本人確信,1943 年,重點將在歐洲戰場上。希特勒:不要這樣高興。約德爾:(日本人)從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撤退已經成功。希特勒:對日本人說的話,不要當真,我就一句都不信。約德爾:是不能相信他們!因為他們是一批心是口非的人。希特勒:他們肆意撤謊,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必須有所提防..最近,日本人到底幹了多少事!日本才拿出30 幾個步兵師?真是可笑。日本比德國人口多..他們可以拿出120 個師。而他們實際有多少兵力,人們還不知道現在我唯一不能判斷的問題是日本的坦克,他們到底有沒有現代化坦克?一個副官:據說,他們的坦克和飛機都不多。希特勒:他們也從來沒有提過軍艦,可是突然間到處都是他們的重型軍艦。他們也從來沒有說過航空母艦,可是,人們一下子看到,大部分航空母艦都是他們的..他們一句話都沒說,我也一句話都不說..如果他們真有什麽打算,我們什麽也不知道,如果他們提出想在南方行動,我倒想他們不如在北方有所行動。”


    這次談話中,隻字未提日本人在共同作戰中的某些功績,例如減輕了地中海戰場的負擔,迫使英國艦隊和空軍的強大兵力向近東撤退,從而使隆美爾能夠依靠己方潛艇和空軍力量,於1942 年1 月末,在短時間內,再次把英國人趕到托布魯克以東地帶。再比如,突破敵人封鎖的德國船隻在日本港口裝載原料,特別是橡膠,以及在航運上日本所給予的幫助,對於德國繼續歐洲戰爭起著舉足輕重、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麵,盡管通過外交途徑作了很大努力,但在對蘇作戰中,始終未能得到日本的任何支持俄國人終於在1945 年戰爭的最後階段,集中兵力向滿洲的日本人發動進攻,使日本得到應有的報復。


    國防軍領事機構的組織和人事變動


    當希特勒從柏林回到戰地大本營時,東方戰線已岌岌可危。對此,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1941 年12 月15 日傍晚的日記裏寫進:“對目前形勢與陸軍總司令進行了一次極其嚴肅的討論。他很沮喪,看來已無力挽救陸軍脫離困境。”也許這一判斷受了馮·布勞希奇元帥的健康狀況的影響,10 天前他就決定辭職。結果,引起一係列人事的和組織的變動。其中,最重要的變動就是希特勒於12 月19 日接收了陸軍的指揮權——這並非權宜之計,而是直到他的覆滅。


    馮·布分希奇元帥,擔任陸軍總司令幾乎長達4 年時間。就在12 月19日這一天,希特勒沒有給他以最後的嘉獎,也沒有給他任何榮譽。採取這種異乎尋常的解職方式的動機,在戈培爾1942 年3 月20 日的日記裏,有極為直率的描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瓦爾特·瓦利蒙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瓦爾特·瓦利蒙特並收藏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