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1 年秋季起,地中海地區也成了統帥部戰場。在這裏,義大利人名義上掌握著最高指揮權。在北非,隆美爾的崇高威望占據主導地位,加上與國內聯繫的困難,使希特勒一直在尋求對北非施加影響。為此,希特勒並沒能命令將陸軍總司令部對北非的指揮權力交給統帥部,而是直接交給了國防軍指揮參謀部。
正如8 月底的“備忘錄”所闡述的那樣,在地中海地域,“軸心國”的危險處境早已顯露出來。由於將陸軍和空軍全部力量都集中用來對付俄國,海軍也不想從北大西洋主要航道抽出一艘潛艇。希特勒在與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取得一致的情況下,終於在每天關於重型艦艇和登陸部隊遭嚴重損失的報告的影響下,準備採取進一步的輔助措施。直到9 月13 日,希特勒才最後下定決心,命令海軍總部,”以最快速度“在地中海部署6 艘潛艇,並緊接著再增派15 艘。同時,命令空軍第10 軍將保衛德國通往北非的運輸線作為其新的主要任務,以取代迄今為止的“攻擊敵艦..和英國在埃及的供給”的任務。而戈林卻將希特勒下達給空軍的關於保衛“由義大利向的黎波裏的重要運輸線“的任命擅自納入義大利的護航任務。
此外,他還補充說,空軍第10 軍向西西裏島轉移,目的是由此攻擊英國的海軍和空軍重要基地馬爾他島這是“不成問題”的。直到人們從認為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的勝利就是俄垮台的誤解中醒悟過來,而且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幾乎完全斷行時,國防處才緊迫地越過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與凱特爾直接聯繫,終於通過他促使希特勒於1941 年10 月底發布預先命令,12 月初下達最終命令,命令凱塞林的航空隊司令部和一個強大的航空軍(第2 軍)飛往地中海。但是,希特勒對於在攻占莫斯科的進攻前,從東方抽走強大的空軍力量猶豫不決。
與地中海和北非不同,希特勒在西方處於主動地位。1941 年10 月20 日,他以統帥部的名義,下達了一項關於“在英屬海峽群島進行擴建和實施防禦”的命令。命令一開頭便提出,、如同過去一樣,英國對我們西部占領區..採取大規模行動的可能性不大”;接著指出,但“迫於東方態勢的壓力,以及出於政治和宣傳原因,英國隨時有可能採取個別行動,特別是要考慮到英國人為對付我們的護航而重新占領重要的海峽群島的企圖”。
隨著這一命令的發布,希特勒沒有在命令中加以特別說明。就將對西部占領區的領導權,從陸軍總司令轉到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手中。在加強海峽群
島防禦方麵,命令中連海岸炮兵連的數量和編製,以及防坦克混凝土工事及其厚度——甚至多少毫米都作了詳細規定,並要求每月報告一次海峽群島工事擴建進展情況。後來有了最小比例尺的地圖,這樣希特勒對海峽群島的擴建情況就親自審查。後來在大西洋壁壘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有一天,根據他的指示,處罰了一名值班軍官,因為他標繪在海峽群島的一個高炮連的數量有出入。
正當這一任務的繁雜工作——即使加強了國防處的“陸軍組”——使指揮參謀部處於焦頭爛額之時,又接受了另一項任務:根據希特勒個人的決定,於1941 年12 月即東方戰局轉折前,擬製一份命令。據此命令將在國防軍“所控製的北冰洋、北海和大西洋沿海地區,構築一個新的‘西壁工事,”。該工事的戰略目的是,“以盡量少的固定的野戰部隊,可靠地抵禦敵人任何形式的,仍至以強大兵力實施的登陸行動”。工事構築的依次順序,首先是挪威,其次是比利時——法國海岸。對於後者,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國防處在與三軍總司令部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斯海爾德河和塞納河河口,布雷斯特南部,以及從基伯龍灣到吉倫特河為第一段,“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突出部”為第二段,第三段是與德國海灣毗連的荷蘭海岸和丹麥“西海岸及北海岸”。而波羅的海沿岸的防禦工事隻要能保證封鎖大、小兩個海峽通道即可。
希特勒後來提出的“歐洲要塞”,從這裏已經可以看見其雛形。當時建造第一批工事的計劃,是建築在短時間內消滅蘇俄的設想之上,比如對波羅的海的處理就能說明這一點。但一種似乎占統治地位的觀點認為,構築海岸工事,是為了給將來德國空軍和潛艇進攻英國,打下一個可靠的基礎。然而,由於人們對戰爭的下一步和出路認識的巨大轉變,在西方海岸構築的工事,在後來的日子裏卻起到了完全相反的和更為深遠作用。用後來的眼光看,這項命令是在德國戰爭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從總體上看,不管是否意識到——的初期階段產生的。
注釋
參閱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6 月14 日的日記和1941 年6 月9 日“元首副官”的命令。下麵是這次“與會者名單”
1.上午和下午:1、陸軍:馮·布勞希奇元帥哈爾德大將保盧斯中將(第一軍需部長)豪辛格上校(作戰處長)馮·居爾登費爾德中校(陸軍總司令副官)2、海軍:華格納海軍上校(作戰處長)3、空軍:戈休帝國元帥米爾希元帥耶順內克空軍上將(空軍總參謀長)博登沙茨中將(部長辦公廳主任,聯絡官)馮·瓦爾道少將(作戰處長)4、國防軍統帥部:凱特爾元帥約德爾炮兵上將瓦利蒙特少將克裏斯蒂安少校(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副官)
正如8 月底的“備忘錄”所闡述的那樣,在地中海地域,“軸心國”的危險處境早已顯露出來。由於將陸軍和空軍全部力量都集中用來對付俄國,海軍也不想從北大西洋主要航道抽出一艘潛艇。希特勒在與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取得一致的情況下,終於在每天關於重型艦艇和登陸部隊遭嚴重損失的報告的影響下,準備採取進一步的輔助措施。直到9 月13 日,希特勒才最後下定決心,命令海軍總部,”以最快速度“在地中海部署6 艘潛艇,並緊接著再增派15 艘。同時,命令空軍第10 軍將保衛德國通往北非的運輸線作為其新的主要任務,以取代迄今為止的“攻擊敵艦..和英國在埃及的供給”的任務。而戈林卻將希特勒下達給空軍的關於保衛“由義大利向的黎波裏的重要運輸線“的任命擅自納入義大利的護航任務。
此外,他還補充說,空軍第10 軍向西西裏島轉移,目的是由此攻擊英國的海軍和空軍重要基地馬爾他島這是“不成問題”的。直到人們從認為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的勝利就是俄垮台的誤解中醒悟過來,而且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幾乎完全斷行時,國防處才緊迫地越過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與凱特爾直接聯繫,終於通過他促使希特勒於1941 年10 月底發布預先命令,12 月初下達最終命令,命令凱塞林的航空隊司令部和一個強大的航空軍(第2 軍)飛往地中海。但是,希特勒對於在攻占莫斯科的進攻前,從東方抽走強大的空軍力量猶豫不決。
與地中海和北非不同,希特勒在西方處於主動地位。1941 年10 月20 日,他以統帥部的名義,下達了一項關於“在英屬海峽群島進行擴建和實施防禦”的命令。命令一開頭便提出,、如同過去一樣,英國對我們西部占領區..採取大規模行動的可能性不大”;接著指出,但“迫於東方態勢的壓力,以及出於政治和宣傳原因,英國隨時有可能採取個別行動,特別是要考慮到英國人為對付我們的護航而重新占領重要的海峽群島的企圖”。
隨著這一命令的發布,希特勒沒有在命令中加以特別說明。就將對西部占領區的領導權,從陸軍總司令轉到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手中。在加強海峽群
島防禦方麵,命令中連海岸炮兵連的數量和編製,以及防坦克混凝土工事及其厚度——甚至多少毫米都作了詳細規定,並要求每月報告一次海峽群島工事擴建進展情況。後來有了最小比例尺的地圖,這樣希特勒對海峽群島的擴建情況就親自審查。後來在大西洋壁壘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有一天,根據他的指示,處罰了一名值班軍官,因為他標繪在海峽群島的一個高炮連的數量有出入。
正當這一任務的繁雜工作——即使加強了國防處的“陸軍組”——使指揮參謀部處於焦頭爛額之時,又接受了另一項任務:根據希特勒個人的決定,於1941 年12 月即東方戰局轉折前,擬製一份命令。據此命令將在國防軍“所控製的北冰洋、北海和大西洋沿海地區,構築一個新的‘西壁工事,”。該工事的戰略目的是,“以盡量少的固定的野戰部隊,可靠地抵禦敵人任何形式的,仍至以強大兵力實施的登陸行動”。工事構築的依次順序,首先是挪威,其次是比利時——法國海岸。對於後者,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國防處在與三軍總司令部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斯海爾德河和塞納河河口,布雷斯特南部,以及從基伯龍灣到吉倫特河為第一段,“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突出部”為第二段,第三段是與德國海灣毗連的荷蘭海岸和丹麥“西海岸及北海岸”。而波羅的海沿岸的防禦工事隻要能保證封鎖大、小兩個海峽通道即可。
希特勒後來提出的“歐洲要塞”,從這裏已經可以看見其雛形。當時建造第一批工事的計劃,是建築在短時間內消滅蘇俄的設想之上,比如對波羅的海的處理就能說明這一點。但一種似乎占統治地位的觀點認為,構築海岸工事,是為了給將來德國空軍和潛艇進攻英國,打下一個可靠的基礎。然而,由於人們對戰爭的下一步和出路認識的巨大轉變,在西方海岸構築的工事,在後來的日子裏卻起到了完全相反的和更為深遠作用。用後來的眼光看,這項命令是在德國戰爭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從總體上看,不管是否意識到——的初期階段產生的。
注釋
參閱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6 月14 日的日記和1941 年6 月9 日“元首副官”的命令。下麵是這次“與會者名單”
1.上午和下午:1、陸軍:馮·布勞希奇元帥哈爾德大將保盧斯中將(第一軍需部長)豪辛格上校(作戰處長)馮·居爾登費爾德中校(陸軍總司令副官)2、海軍:華格納海軍上校(作戰處長)3、空軍:戈休帝國元帥米爾希元帥耶順內克空軍上將(空軍總參謀長)博登沙茨中將(部長辦公廳主任,聯絡官)馮·瓦爾道少將(作戰處長)4、國防軍統帥部:凱特爾元帥約德爾炮兵上將瓦利蒙特少將克裏斯蒂安少校(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