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公而論,之所以能取得戰勝希特勒好大喜功、貪得無厭的結局,應歸功於形勢,其次是環境。另外,還有一點令人快慰的至今仍留在作者記憶裏的事: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終於第一次與陸軍總司令部站在一條戰線上,終於以其自己的直言衝破了希特勒觀點的束縛。因為再次向莫斯科發起攻勢的先決條件,還遠遠沒有具備。
然而,當希特勒在爾後幾天訪問各集團軍群司令部時,又再次兜售起他的計劃和思想來了,從而將一時的平靜重新打破——可以肯定,他之所以這樣作,並不是企圖消除陸軍總司令部的立場,隻不過是受其本性所驅使。7月21 日,希特勒在北方集團軍群對馮·勒布元帥說,莫斯科隻能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而“斯拉夫的民族特性”應作為考慮不久摧垮俄國的新的因素。8月4 日,希特勒在中央集團軍群說;進攻莫斯科,在他的計劃中排在第三位。奪取對俄國人來說“生命攸關的地區”比一切都重要。即首先是列寧格勒及波羅的海沿岸及其工業區,其中包括重型坦克生產基地;其次是頓涅茨地區及哈爾科夫——“俄國經濟的總基地”——這一地區的失陷,“必將導致敵人全部經濟的崩潰”。同時,希特勒還矢口否認——也作為對軍事情報部門的指責——說,如果他事先更清楚地了解到敵人坦克和飛機的數量,他“將難以定下進攻俄國的決心”。8 月6 日,他又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表露了同樣的思想。而在此其間,陸軍總司令利用兩次巡視前線的間隔時間到大本營拜訪時得到的卻是希特勒贊同進攻莫斯科的印象!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匯總各方麵信息之後,認為應繼續擴展已經取得的協調的關係,遂於8 月7 日與國防軍指揮參謀郵參謀長約德爾進行了一次內容廣泛的長談。談話是從這個基本問題出發的,即“我們是擊潰敵人還是想獲取經濟目標”。對此,約德爾說,“元首大概認為兩者兼顧是可能的”。哈爾德接著說,需要使用到莫斯科上的力量絕不能分到列寧格勒上。“是莫斯科還是烏克蘭的問題,或者說莫斯科與烏克蘭問題,必須給予答覆”。因為“..不如此,敵人的兵源在秋季之前是不會枯竭的”。南方集團軍群不僅無需增加兵力,反而就集中全部兵力於“為大範圍的、關鍵目標的作戰”——這主要是指莫斯科。哈爾德離開約德爾時確信,此次談話必將堅定約德爾支持陸軍觀點的信念。
哈爾德的這些意見為以後的事態發展所證實。談話的第一個成果是,8月10 日,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在國防處與陸軍作戰處取得完全一致的基礎上,並由國防處起草的形勢判斷。這份附有地圖和力量對比的文件,在一開始指出,中央集團軍群前方之敵是一個強大兵力集團,殲滅該敵,接著占領莫斯科,是最重要的目的。從中央實施的、越過友鄰集團軍群的這一誘人的作戰行動應當取消,或是待以後實施。以“步兵集團軍”為中路,裝甲集群配置於兩翼,對莫斯科的進攻可望於8 月底開始。
這份報告促使希特勒製定了“第34 號指令的補充指令”,並於8 月12日下發對莫斯科的進攻終於在條件尚未完全具備的情況下開始了。特別是中央集團軍群,本應在“完全消除兩翼威脅”以及對列寧格勒的作戰得到全麵保障的情況下開始行動。——而目前僅限於包圍。“補充指令”指出,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必須是”“在冬季之前從敵人手裏奪取莫斯科這個國家、軍備和交通中心”——而以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並阻止敵軍重整旗鼓以及重建國家機構”’。按照這一指令,南方集團軍群在取得烏曼勝利之後,如有可能,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下一步目標——克裏木、頓涅茨地區,甚至巴統。
幾天後,當北方集團軍群局部受挫時,盡管哈爾德和該集團軍群司令部認為無關緊要,但仍使“最高領導機構坐臥不安”,並由此導致希特勒再次直接幹預。他命令陸軍總司令部在缺少後備力量的情況下,立即調中央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增援北方,阻止敵人對舊魯薩的突破。此次行動正如前麵多次提到的那樣,同樣缺少“先決條件”。馮·博克元帥認為,希特勒的命令是“不現實的苛術”。因為將要增援北方的這幾個裝甲師,部分由於坦克零件散落,根本無法開動;另一部分由於擔負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禦任務,無法分身。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便積極在他的總司令身上活動,而布勞希奇已懶於爭吵,也不想“搶先作出重要決斷”,最後,隻答應以“與約德爾一商”而了事。
鑑於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的猶豫不決,以豪辛格為首的陸軍作戰處,在未讓哈爾德知曉的情況下,以異乎尋常的手段,提交了一份關於下一步作戰的“備忘錄”;同時,即8 月18 日,以瓦利蒙特為首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國防處,向約德爾遞送了一份對新形勢的判斷報告。在這兩份文件裏,總參謀部內的中年軍官們,竭力從東線態勢和德國整個形勢中尋找一切論據,再次力主將莫斯科作為主要目標;並證明,南方和北方集團軍群所擔負的任務已經夠繁重的了。
然而,當希特勒在爾後幾天訪問各集團軍群司令部時,又再次兜售起他的計劃和思想來了,從而將一時的平靜重新打破——可以肯定,他之所以這樣作,並不是企圖消除陸軍總司令部的立場,隻不過是受其本性所驅使。7月21 日,希特勒在北方集團軍群對馮·勒布元帥說,莫斯科隻能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而“斯拉夫的民族特性”應作為考慮不久摧垮俄國的新的因素。8月4 日,希特勒在中央集團軍群說;進攻莫斯科,在他的計劃中排在第三位。奪取對俄國人來說“生命攸關的地區”比一切都重要。即首先是列寧格勒及波羅的海沿岸及其工業區,其中包括重型坦克生產基地;其次是頓涅茨地區及哈爾科夫——“俄國經濟的總基地”——這一地區的失陷,“必將導致敵人全部經濟的崩潰”。同時,希特勒還矢口否認——也作為對軍事情報部門的指責——說,如果他事先更清楚地了解到敵人坦克和飛機的數量,他“將難以定下進攻俄國的決心”。8 月6 日,他又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表露了同樣的思想。而在此其間,陸軍總司令利用兩次巡視前線的間隔時間到大本營拜訪時得到的卻是希特勒贊同進攻莫斯科的印象!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匯總各方麵信息之後,認為應繼續擴展已經取得的協調的關係,遂於8 月7 日與國防軍指揮參謀郵參謀長約德爾進行了一次內容廣泛的長談。談話是從這個基本問題出發的,即“我們是擊潰敵人還是想獲取經濟目標”。對此,約德爾說,“元首大概認為兩者兼顧是可能的”。哈爾德接著說,需要使用到莫斯科上的力量絕不能分到列寧格勒上。“是莫斯科還是烏克蘭的問題,或者說莫斯科與烏克蘭問題,必須給予答覆”。因為“..不如此,敵人的兵源在秋季之前是不會枯竭的”。南方集團軍群不僅無需增加兵力,反而就集中全部兵力於“為大範圍的、關鍵目標的作戰”——這主要是指莫斯科。哈爾德離開約德爾時確信,此次談話必將堅定約德爾支持陸軍觀點的信念。
哈爾德的這些意見為以後的事態發展所證實。談話的第一個成果是,8月10 日,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在國防處與陸軍作戰處取得完全一致的基礎上,並由國防處起草的形勢判斷。這份附有地圖和力量對比的文件,在一開始指出,中央集團軍群前方之敵是一個強大兵力集團,殲滅該敵,接著占領莫斯科,是最重要的目的。從中央實施的、越過友鄰集團軍群的這一誘人的作戰行動應當取消,或是待以後實施。以“步兵集團軍”為中路,裝甲集群配置於兩翼,對莫斯科的進攻可望於8 月底開始。
這份報告促使希特勒製定了“第34 號指令的補充指令”,並於8 月12日下發對莫斯科的進攻終於在條件尚未完全具備的情況下開始了。特別是中央集團軍群,本應在“完全消除兩翼威脅”以及對列寧格勒的作戰得到全麵保障的情況下開始行動。——而目前僅限於包圍。“補充指令”指出,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必須是”“在冬季之前從敵人手裏奪取莫斯科這個國家、軍備和交通中心”——而以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並阻止敵軍重整旗鼓以及重建國家機構”’。按照這一指令,南方集團軍群在取得烏曼勝利之後,如有可能,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下一步目標——克裏木、頓涅茨地區,甚至巴統。
幾天後,當北方集團軍群局部受挫時,盡管哈爾德和該集團軍群司令部認為無關緊要,但仍使“最高領導機構坐臥不安”,並由此導致希特勒再次直接幹預。他命令陸軍總司令部在缺少後備力量的情況下,立即調中央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增援北方,阻止敵人對舊魯薩的突破。此次行動正如前麵多次提到的那樣,同樣缺少“先決條件”。馮·博克元帥認為,希特勒的命令是“不現實的苛術”。因為將要增援北方的這幾個裝甲師,部分由於坦克零件散落,根本無法開動;另一部分由於擔負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禦任務,無法分身。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便積極在他的總司令身上活動,而布勞希奇已懶於爭吵,也不想“搶先作出重要決斷”,最後,隻答應以“與約德爾一商”而了事。
鑑於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的猶豫不決,以豪辛格為首的陸軍作戰處,在未讓哈爾德知曉的情況下,以異乎尋常的手段,提交了一份關於下一步作戰的“備忘錄”;同時,即8 月18 日,以瓦利蒙特為首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國防處,向約德爾遞送了一份對新形勢的判斷報告。在這兩份文件裏,總參謀部內的中年軍官們,竭力從東線態勢和德國整個形勢中尋找一切論據,再次力主將莫斯科作為主要目標;並證明,南方和北方集團軍群所擔負的任務已經夠繁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