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讀者對那個時期有更全麵的了解,作者還想補充一些對西方戰局爾後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印象,因為它對於大本營的性質和作用據有典型的意義。


    當德軍於5 月20 日快速到達索姆河口後,希特勒立即撤消了以多個義大利師在阿爾卑斯山脈北緣發動進攻的計劃。希特勒的這種對盟國義大利反覆無黨的態度,隻能是出之於純軍事原因,別無其他解釋。5 月30 日墨索裏尼照會希特勒,宣布義大利於6 月5 日參戰。希特勒對義大利獨裁者的這一決


    定非常惱火,建議他最好再等幾天,這似乎義與“軸心國”的政治目的不相協調。破綻百出的理由是義大利的參戰,將會幹擾德軍於同一時間計劃在法國中部開始的第二階段作戰。但是,如果看一看哈爾德在這些天給的答覆,就會知道希特勒的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哈爾德曾答覆陸軍總司令說:“義大利在下幾周”才能參戰。此外,希特勒對於墨索裏尼提出的關於兩國總參謀部進行不承擔義務的對話的動議置之不理,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希特勒而對德國國防軍所取得的出人意料的巨大戰績,並不想與盟友分享勝利與和平的碩果,而必須由他一人獨占。


    當時,不管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得知希特勒的公開的或秘密的企圖,是多是少,都應從這些事情中比以往更清楚地認識到,在這種形勢下,兩個盟國不可能擬製共同的作戰計劃,更談不上並肩戰鬥。因此,當義大利於6 月10日參戰時,兩國既沒有統一的指揮,也沒有最起碼的軍事聯盟所必需的計劃和目標。


    隨著6 月5 日在法國開始的第二階段作戰,希特勒與陸軍總司令部首腦進行了第一次會商。會上再次出現的對立很能說明問題。在說明下一步的目標時,哈爾德說:“必須把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作戰的目標”。他的話是符合總參謀部的久經考驗的理論的。可是第二天,陸軍總司令卻告訴他一個希特勒的新想法,“其中關鍵的一句話是:“他首先想以十分的把握奪占洛林鐵礦,從而剝奪法國的裝備基地。”如果在當時取得一係列勝利的日子裏,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能夠銜接起來,那麽後來就沒有足夠的辦法和施加充分的影響說服希特勒相信這樣一種觀點,即“奪取特別是堅守一個領土目標,是以戰勝敵軍為前提”,“未取得這一軍事成果,..奪占具有軍事經濟價值的地區,即奪取領土目標,是成問題的,長時間堅守也是不可能的”。在這個觀點對立的整個過程中陸軍總司令和陸軍總參謀長,以及陸軍高級指揮官們仍然是處於孤立的境地;約德爾保持沉默,凱特爾和“四年計劃”所謂內行領導戈林,百分之百地支持希特勒。


    6 月3 日,大本營結束了在“山崖城堡”的生活。撤離前,根據希特勒的命令,整個“山崖城堡”區域被列為“文物保護對象”:每個房間和每扇門上的名牌都應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作者周圍的人們看到大本營的第一個駐地正在開始變成德國的紀念地,頗感不快。但人們心裏也非常明白,在法國所取得巨大勝利,主要不是歸功於希特勒和他的軍事工作班子。西線作戰精神上的倡導者、時任軍長的曼施泰因將軍寫道:“在德國西線攻勢的初期行動中”,他“基本被擠到一個旁觀者的地位”。勝利的真正獲得者陸軍總參謀部也受到希特勒的壓抑。


    大本營新的營地,設在比利時南部一個名為布呂利一德佩什的小村莊。當國防處的大部軍官乘飛機在這裏著陸時,一大批托特組織的工人正在忙於最後一批工程:希特勒個個掩蔽部、花園,以及一條用砂礫鋪設的道路,在“內部區域”還有一個小噴泉。在希特勒到達後的兩小時,這個老百姓已經撤離的地方,冷寂無聲,似乎變得渺無人跡。倉庫設在鄉村校舍;臨時木板房被當作國防處的辦公室。國防處軍官們的宿營地則設在離希特勒較遠的村子裏。陸軍總司令部將其大本營設在離希特勒數裏遠的地方。


    到這次戰局結束前的短短的時間裏,作者曾親耳聆聽了希特勒和戈林在鄉村的一塊場地上進行的一次令人難忘的談話。談話的起因和內容是英國空軍轟炸德國城市居民區一事,這在當時,第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戈林大話連篇,說什麽他早就對敵人的這種冒險公開發出過警告,敵人的活動不會持久,它立即會遭到“十倍”炸彈的報復。希特勒立刻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英國人這樣作很可能是由於英國領導人在敦刻爾克的壓力下、一時失去冷靜;也許是由於英國的轟炸機缺乏瞄準設備,或是由於英國人投彈手操作不熟練,才致使他們攻擊平民百性。總之,他認為無論如何要等一段時間再採取相應措施。這一立場,德國曾在30 年代進行的國際談判中採取過,在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中突擊前,又一次得到證實。


    如果說指揮參謀部在希特勒與戈林——他們總是談論空軍的事的這種談話中間——隻是充當旁聽人,那麽到了6 月中旬,卻突如其來地受領一項任務,即準備與法國簽訂停火協定。在法國提出媾和要求之後,希特勒便於6月17 日動身前往慕尼黑與墨索裏尼進行會談,行前沒有就準備工作交代任何方針。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不得不多方徵求意見,除了1918 年11 月貢比涅的協約國的有關規定可作借鑑外,無法找到更好的依據。6 月19 日希特勒從慕尼黑回來後,情況才發生變化。他象在慕尼黑對義大利人一樣提出將保持最大克製作為基本原則。他認為,停戰無論如何不會受到威脅,因此,法國不可能重新採取敵對行動。現在要著手進行的,是在將來的停戰協定中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匆忙原因之外,由於上述這種對法國的估計不足,使德國沒有在法屬北非採取充分的安全措施——這是違反義大利人的願望的,這一疏忽為爾後的嚴重後果埋下了禍根。6 月21 日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天。在這一天也維護了法國代表的尊嚴。此後,大本營人員各奔東西。希特勒由兩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連服役的戰友陪同,在當年法國的戰場中進行了一次旅行。此外,在一個初夏的清晨,希特勒還秘密地在一個法國通的引導下,觀賞了巴黎的建築和名勝古蹟。而此時,他再次放棄了他長期構思的,在法國首都舉行一次大規模閱兵式的計劃——以象徵性地表示戰爭將要繼續進行下去。其原因是戈林不想擔負空中安全的責任——這是在那些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日子裏出現的不詳之兆,國防處的幾位軍官也借這一機會,到敦刻爾克地區作了一次參觀旅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瓦爾特·瓦利蒙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瓦爾特·瓦利蒙特並收藏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