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布洛姆貝格不僅在一觸即發的混亂之中,使國防軍的領率機構在組織上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他還想利用他優越的地位及其軍事權威,對戰爭政策施加決定性、至少是製約性的影響,或者對希特勒的軍事指揮施加影響。當時發生的幾件典型事例,足以說明布洛姆貝格的態度。希特勒曾於1937 年11 月5 日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提出“生存空間”理論,國防軍總司令和陸軍在反對這一理論問題上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當希特勒為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要求進行備戰時,布洛姆貝格在同年12 月13 日作的一次報告中,深入、有力地指出國防軍戰爭潛力的極端不足,特別是彈藥的短缺,此事也表明他為避免戰爭危險而持的反抗態度。一年前,他還曾激烈反對大量軍隊參加西班牙內戰——此事很少為人所知,至使陸軍總司令沒有表態的餘地。這位我不禁想起希特勒在指摘那些擔任要職的將軍們、總參謀部和陸軍時,經常重複的一句話:“布洛姆貝格用他寬厚的脊背隔在我與國防軍之間。這是時代的產物。”
希特勒攫取軍權
1938 年2 月4 日,希特勒終於找到了一個藉口,將這一“障礙”剷除了,自己接管了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當上了“最高司令”。自此,除了在希特勒接管的、原封未動的布洛姆貝格的參謀部裏委任凱特爾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之外,在希特勒與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之間再沒有任何機構了。實際上,當時圍繞國防軍參謀部,特別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軍抬揮參謀部,在陸軍和海軍的備忘錄裏或口頭表述中,又再次引起爭論。從那時候起,戈林一頭傾倒在凱特爾一邊。所以,從以後的事實來看,他對國防軍統帥部的偏愛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還在很早以前,他就表示要無條件地做一名希特勒的“忠實信徒”,而他的本意是野心勃勃地覬覦整個國防軍的指揮大權。即使不能成為布洛姆貝格的繼承者,也許會有希望被希特勒任命為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中的一名常務代表。基於上述原因以及他的空軍總司令的職位,使他與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和海軍總司令聯合起來,激烈反對新任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大將提出的,也是其前任曾提出的要求。自希特勒親自接任國防軍最高指揮後,他的這一要求就更加直截了當。他認為現在不是組建一個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部的問題,而是必須使陸軍總司令及其參謀長成為全部作戰指揮問題的最高顧問;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應當編入陸軍總參謀部。
使人感到離奇的是,貝克上將於1938 年2 月再次在凱特爾麵前對陸軍的要求進行辯護時,其所用的言辭與希特勒同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的第一次談話相差無兒。約德爾在他的記錄中對他們如出一轍的談話作了這樣的記載:兩者都說:“陸軍對德國來說是決定性因素。”於是,貝克便從中得出結論:“陸軍必須領導戰爭。”希特勒則指出:——盡管是充滿理智的——“其他軍種隻能起輔助和補充的作用”。但是,身為政治家的希特勒一直是謹慎從事,防止將來他對國防軍的指揮權受到了陸軍總司令部,以及陸軍總參謀部精神的束縛。然而,貝克也不僅僅是企圖為當時的國防軍樹立一個健全的領率體製,他想的是另外一碼事,即當陸軍執掌國防軍控製大僅之後,不是“進行”戰爭,而是避免戰爭。關於他的這一思想——撇開他後來的行動不談,僅從他所說過的話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寫道:“政治..產生於陸軍的效率。陸軍是政治的最強大、最具決定性作用的工具,但此工具的效率也可以決定政治企圖的界限。”這些潛在的、重大的矛盾,陸軍想設法給以解決,但直到1938 年2 月仍懸而未解。這種矛盾不用說是當時,就是時至今日還未被世人所知。
1938 年春,希特勒再一次批準了現行體製,似乎最終結束了在組織領域內甚至波及到陸軍高級職位的爭奪。然而,沒過多久,人們便看到,這一由布洛姆貝格所建立的體係的主要承擔者,他多年的助手凱特爾和約德爾所取得的勝利,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被無所不管的獨裁者兼併,他們對國防軍實施統一指揮的期望也化為泡影。很顯然,他們還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國防軍統帥部由於希特勒的接管,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部已失去了它的純軍事特點。更有甚者,過去在布洛姆貝格領導下的國防軍總司令部“對政治領導來說曾是維護軍隊利益、對國家領導來說是履行自己職責的實際軍事指揮機構”,現在,卻成了一個“工作班子”,更確切地說,是“政治家希特勒的軍事辦公室”。這位新任最高統帥從走馬上任伊始,幾乎沒有幾個星期,即在他還未開始濫用職權達到強權目標之前,就遭到了各方麵的抵製。
根據凱特爾將軍的能力和素質,未被委以重任,而是委屈求全地充當了“辦公室主任”的角色,以參謀長的身份輔佐希特勒。他完全不知道,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沒有考慮給他什麽職務可是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卻對希特勒在賀飼中的一句話深信不移,經久不忘。希特勒說:“您是我的知己,是我在國防軍問題上的唯一顧問。”凱特爾銘記著這一頌詞走上了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的職位。從此,他在虔誠的信念驅使下,一心一意地履行他的任務,即無條件地、堅決地——盡管他自己也不贊同——貫徹他的最高統帥的意圖和指令。他以認真的態度、不倦的精力,任勞任怨地工作著;然而他的嗜好似乎是不需要自己的堅定信念,隻是一味地尋求平衡,這就成了他走向災難的原由。約德爾也在忠於職守,勤懇地工作著——盡管是出於其它企圖和目的。在“元首的天才”麵前,他謹小慎微,把任何一點點自己的和別人的批評意見都深深地埋在肚子裏。由於對希特勒的絕對相信以及在他們腦子裏已形成的國防軍已構成統一指揮的固定看法,使國防軍統帥部的這兩位首腦對他們的“娘家”——陸軍總司令部及其總參謀部產生了對立情緒,而且愈演愈烈。這樣,國防軍的內部團結每況愈下,特別是國防軍統帥部的一些軍官把維護與“黨”的關係視為自己獨有的、不允許任何人介入的事情,使國防軍的分裂有增無減。
希特勒攫取軍權
1938 年2 月4 日,希特勒終於找到了一個藉口,將這一“障礙”剷除了,自己接管了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當上了“最高司令”。自此,除了在希特勒接管的、原封未動的布洛姆貝格的參謀部裏委任凱特爾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之外,在希特勒與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之間再沒有任何機構了。實際上,當時圍繞國防軍參謀部,特別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軍抬揮參謀部,在陸軍和海軍的備忘錄裏或口頭表述中,又再次引起爭論。從那時候起,戈林一頭傾倒在凱特爾一邊。所以,從以後的事實來看,他對國防軍統帥部的偏愛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還在很早以前,他就表示要無條件地做一名希特勒的“忠實信徒”,而他的本意是野心勃勃地覬覦整個國防軍的指揮大權。即使不能成為布洛姆貝格的繼承者,也許會有希望被希特勒任命為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中的一名常務代表。基於上述原因以及他的空軍總司令的職位,使他與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和海軍總司令聯合起來,激烈反對新任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大將提出的,也是其前任曾提出的要求。自希特勒親自接任國防軍最高指揮後,他的這一要求就更加直截了當。他認為現在不是組建一個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部的問題,而是必須使陸軍總司令及其參謀長成為全部作戰指揮問題的最高顧問;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應當編入陸軍總參謀部。
使人感到離奇的是,貝克上將於1938 年2 月再次在凱特爾麵前對陸軍的要求進行辯護時,其所用的言辭與希特勒同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的第一次談話相差無兒。約德爾在他的記錄中對他們如出一轍的談話作了這樣的記載:兩者都說:“陸軍對德國來說是決定性因素。”於是,貝克便從中得出結論:“陸軍必須領導戰爭。”希特勒則指出:——盡管是充滿理智的——“其他軍種隻能起輔助和補充的作用”。但是,身為政治家的希特勒一直是謹慎從事,防止將來他對國防軍的指揮權受到了陸軍總司令部,以及陸軍總參謀部精神的束縛。然而,貝克也不僅僅是企圖為當時的國防軍樹立一個健全的領率體製,他想的是另外一碼事,即當陸軍執掌國防軍控製大僅之後,不是“進行”戰爭,而是避免戰爭。關於他的這一思想——撇開他後來的行動不談,僅從他所說過的話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寫道:“政治..產生於陸軍的效率。陸軍是政治的最強大、最具決定性作用的工具,但此工具的效率也可以決定政治企圖的界限。”這些潛在的、重大的矛盾,陸軍想設法給以解決,但直到1938 年2 月仍懸而未解。這種矛盾不用說是當時,就是時至今日還未被世人所知。
1938 年春,希特勒再一次批準了現行體製,似乎最終結束了在組織領域內甚至波及到陸軍高級職位的爭奪。然而,沒過多久,人們便看到,這一由布洛姆貝格所建立的體係的主要承擔者,他多年的助手凱特爾和約德爾所取得的勝利,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國防軍最高指揮機構被無所不管的獨裁者兼併,他們對國防軍實施統一指揮的期望也化為泡影。很顯然,他們還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國防軍統帥部由於希特勒的接管,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部已失去了它的純軍事特點。更有甚者,過去在布洛姆貝格領導下的國防軍總司令部“對政治領導來說曾是維護軍隊利益、對國家領導來說是履行自己職責的實際軍事指揮機構”,現在,卻成了一個“工作班子”,更確切地說,是“政治家希特勒的軍事辦公室”。這位新任最高統帥從走馬上任伊始,幾乎沒有幾個星期,即在他還未開始濫用職權達到強權目標之前,就遭到了各方麵的抵製。
根據凱特爾將軍的能力和素質,未被委以重任,而是委屈求全地充當了“辦公室主任”的角色,以參謀長的身份輔佐希特勒。他完全不知道,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沒有考慮給他什麽職務可是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卻對希特勒在賀飼中的一句話深信不移,經久不忘。希特勒說:“您是我的知己,是我在國防軍問題上的唯一顧問。”凱特爾銘記著這一頌詞走上了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的職位。從此,他在虔誠的信念驅使下,一心一意地履行他的任務,即無條件地、堅決地——盡管他自己也不贊同——貫徹他的最高統帥的意圖和指令。他以認真的態度、不倦的精力,任勞任怨地工作著;然而他的嗜好似乎是不需要自己的堅定信念,隻是一味地尋求平衡,這就成了他走向災難的原由。約德爾也在忠於職守,勤懇地工作著——盡管是出於其它企圖和目的。在“元首的天才”麵前,他謹小慎微,把任何一點點自己的和別人的批評意見都深深地埋在肚子裏。由於對希特勒的絕對相信以及在他們腦子裏已形成的國防軍已構成統一指揮的固定看法,使國防軍統帥部的這兩位首腦對他們的“娘家”——陸軍總司令部及其總參謀部產生了對立情緒,而且愈演愈烈。這樣,國防軍的內部團結每況愈下,特別是國防軍統帥部的一些軍官把維護與“黨”的關係視為自己獨有的、不允許任何人介入的事情,使國防軍的分裂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