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久,長安政府派了一個叫金尚的兗州刺史前來上任,被曹操派去迎駕的人馬嚇得逃奔袁術去了。十二月,曹操以千餘步騎,繼續追擊青州黃巾的主力。黃巾尾大不掉,終感疲憊,寫信給曹操,說大漢的氣數已盡,黃天當立,君雖有命世之才,也無可挽救。曹操不答應。黃巾被追得無可奈何,宣布向曹操投降。曹操沒有想到,一下子收降了三十萬黃巾兵士,男女老幼百餘萬口,這是不花錢的兵源。曹操選擇精銳編為步騎,號青州兵。曹操在關東的心髒地區站住了腳。
西北軍在長安發動政變之後,曹操的治中從事毛?向他提了兩條建議:一、修耕植以畜軍資;二、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兩條建議正中曹操的下懷,因為多年的戰亂,富裕的中原地區殘破不堪,地方政府的倉儲已不足支付一年。曹操看到中原地區許多土地已成無主田畝,又從黃巾手中收繳了大量的農具和耕牛。於是他採用大漢在邊塞地區實行過的屯田之法,將無主田收歸地方政府,一部分由軍士和黃巾降卒耕種,名為軍屯;另一部分召募流民耕種,名為民屯。所謂屯,即指居住方式是軍事化的,耕作方式是集體化的,農具和耕牛由政府供給,課以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地租。曹操的軍政府成了大農場主。四年以後,曹操把這一生產方式上升為正式的經濟製度,設置了屯田令。這一著,既保證了曹操的軍糧,又解決了流民問題。
曹操的使者必須經過張楊的地盤才能到達長安,可張楊不讓借道。這時定陶人董昭為袁紹所不容,辭了參軍之職,打算去長安見天子,正在張楊這裏做客。他告訴張楊:“將來與袁紹爭天下的就是曹孟德,而且曹孟德必勝。你何不就此與他結個緣分呢?”
李?、郭汜準備扣押曹操的使者,穎川世族、黃門侍郎鍾繇說:“方今英雄並起,各有異誌。惟有曹兗州心向王室,如逆其忠款,對長安方麵不利。”就這樣,曹操的使者終於帶著中央政府的獎慰令回到兗州,曹操搶來的刺史至此合法化了。袁紹對曹操的戰績也很滿意,曹操越強大,南方的袁術就越緊張。可是,曹操今後卻為了兗州,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本年底,公孫瓚派兵和袁紹在勃海郡的龍河打了一仗。戰事完畢,袁紹寫了一封信與公孫瓚交流經驗:“龍河之師,羸兵前誘,大兵未濟,而足下膽破眾散,不鼓而敗。”
由於揚州刺史陳溫病故,袁氏兄弟同時派出了揚州刺史,到底袁術在南方的勢力大,袁紹的刺史被趕走,由袁術所派陳?出任此職。
陶謙對長安的政變也作了反應,他做了一件關東群雄都不敢做的事:討伐李?,奉迎天子。他聯絡了一些刺史和郡守,推朱俊為太師。事實上,他想另立中央,奉迎天子隻是藉口。長安的太尉周忠和尚書賈翊幹脆用天子的名義征朱俊入朝。消息傳來,連朱俊的部下都不願意入長安。朱將軍說:“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之詔呢?且李?、郭汜乃小兒輩,樊稠也是庸才,沒有遠略又勢力相敵,變難必作。我可利用他們的矛盾,則大事可濟。”
朱將軍到了長安,拜為太僕。次年,代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為了配合公孫瓚在龍河攻打袁紹,袁術向北方最直接的敵人、袁紹的部下曹操發動了進攻。次年、初平四年正月,袁術的軍隊已攻至陳留,曹操兵駐甄城,雙方戰事進入了膠著狀態。黃雀捕蟬,螳螂在後,袁紹的南方聯盟劉表一則配合袁紹,二則為奪取荊州八郡中的最後一郡南陽,出兵切斷了袁術的糧道,進而攻下南陽。此時,袁紹在打退了公孫瓚的攻擊之後,派兵增援曹操。形勢突變,袁術痛失根據地南陽,屯於封丘,聯合了黑山黃巾一部和於扶羅單於,繼而又被曹操擊潰。袁術遂走襄邑、寧陵,皆被曹操擊破;至九江,揚州刺史陳?不願接納。袁術退保陰陵,集兵淮北,繼而攻下揚州刺史部的首府壽春,自稱徐州伯。陳?逃奔下邳。長安李?拜他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袁術的勢力移到了淮南。
三月,長安朝廷在去年八月就已派出的兩個持節鎮撫關東的特使:太傅馬日?和太僕趙岐抵達。朝廷認為關東士族多,這兩個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大學者,能夠調解群雄的紛爭。
馬太傅和趙太僕說來還有些沾親帶故。馬太傅是馬融的族子和學生,趙太僕是馬融的堂妹夫。趙太僕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他的坎坷生平,是大漢帝國正直士人的典型。當初誰都討好貴族大學者馬融,可就是趙岐不理他。孝桓皇帝朝,趙岐得罪了中官,宗族被殺殆盡,他亡命江淮,賣餅為生。孝靈皇帝朝,太傅胡廣推薦他出任並州刺史,不久又遭黨禁達十餘年。中平元年隨張溫討伐邊章、韓遂,拜敦煌太守,路遇邊章。邊章脅迫他擔任涼州軍政首腦,趙岐詭辭得免,逃歸長安。
趙太僕在學術文化方麵,給大漢帝國乃至今後的時代作了一個很大的貢獻,那就是他在亡命期間,為《孟子》作了一個出色的注釋本:《孟子章句》,這是我們現今尚能看到的最早、最完備的《孟子》注本。如果沒有他,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孟子》這部偉大的著作。這是因為,大漢的官方經學,隻承認儒家學派所傳授的五部先王政教大典,那就是《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至於記錄儒家大師言行或他們親自撰寫的著作如《論語》、《孟子》、《荀子》之類,在皇家圖書館裏都歸入諸子百家。大漢初年,《孟子》和其他一些諸子學說皆被立過學官,後來隻推崇五經了,諸子之學便無人問津。趙太僕為什麽單單要為這本書作章句呢?因為他看到,經學是大漢養活的官學,這種學說已經沒有獨立性了,成了現實政治的附庸,可現實的政治又是如此黑暗。作為一個士人,應該在現實政治的強權說教之外,尋找屬於內心和人類的真理,尋找一種超越庸俗卑下的道德。也就是說,他要在現實的強權――“勢”之上,為天下人樹立一個理想的境界――“道”,合理的“勢”與“道”配合,不合理的“勢”可以壓迫“道”,但終將屈服於“道”。而這個“道”的載體,就是士人。趙太僕在《孟子》裏麵看到了他所嚮往的“仁政”和“浩然之氣”。他的努力,使得中國的士人心目中樹立了一個高於帝王世係的孔、孟道統。因而在今後,不管現實如何不合理,不管天下如何混戰,也不管天子如何地更換,主宰中國的是漢人還是異族,中國的士大夫們都成功地使得以儒家學說為指導的政治製度、道德標準和文化教育延續發展了下去。到了宋代,《孟子》終於被立為經典。
西北軍在長安發動政變之後,曹操的治中從事毛?向他提了兩條建議:一、修耕植以畜軍資;二、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兩條建議正中曹操的下懷,因為多年的戰亂,富裕的中原地區殘破不堪,地方政府的倉儲已不足支付一年。曹操看到中原地區許多土地已成無主田畝,又從黃巾手中收繳了大量的農具和耕牛。於是他採用大漢在邊塞地區實行過的屯田之法,將無主田收歸地方政府,一部分由軍士和黃巾降卒耕種,名為軍屯;另一部分召募流民耕種,名為民屯。所謂屯,即指居住方式是軍事化的,耕作方式是集體化的,農具和耕牛由政府供給,課以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地租。曹操的軍政府成了大農場主。四年以後,曹操把這一生產方式上升為正式的經濟製度,設置了屯田令。這一著,既保證了曹操的軍糧,又解決了流民問題。
曹操的使者必須經過張楊的地盤才能到達長安,可張楊不讓借道。這時定陶人董昭為袁紹所不容,辭了參軍之職,打算去長安見天子,正在張楊這裏做客。他告訴張楊:“將來與袁紹爭天下的就是曹孟德,而且曹孟德必勝。你何不就此與他結個緣分呢?”
李?、郭汜準備扣押曹操的使者,穎川世族、黃門侍郎鍾繇說:“方今英雄並起,各有異誌。惟有曹兗州心向王室,如逆其忠款,對長安方麵不利。”就這樣,曹操的使者終於帶著中央政府的獎慰令回到兗州,曹操搶來的刺史至此合法化了。袁紹對曹操的戰績也很滿意,曹操越強大,南方的袁術就越緊張。可是,曹操今後卻為了兗州,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本年底,公孫瓚派兵和袁紹在勃海郡的龍河打了一仗。戰事完畢,袁紹寫了一封信與公孫瓚交流經驗:“龍河之師,羸兵前誘,大兵未濟,而足下膽破眾散,不鼓而敗。”
由於揚州刺史陳溫病故,袁氏兄弟同時派出了揚州刺史,到底袁術在南方的勢力大,袁紹的刺史被趕走,由袁術所派陳?出任此職。
陶謙對長安的政變也作了反應,他做了一件關東群雄都不敢做的事:討伐李?,奉迎天子。他聯絡了一些刺史和郡守,推朱俊為太師。事實上,他想另立中央,奉迎天子隻是藉口。長安的太尉周忠和尚書賈翊幹脆用天子的名義征朱俊入朝。消息傳來,連朱俊的部下都不願意入長安。朱將軍說:“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之詔呢?且李?、郭汜乃小兒輩,樊稠也是庸才,沒有遠略又勢力相敵,變難必作。我可利用他們的矛盾,則大事可濟。”
朱將軍到了長安,拜為太僕。次年,代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為了配合公孫瓚在龍河攻打袁紹,袁術向北方最直接的敵人、袁紹的部下曹操發動了進攻。次年、初平四年正月,袁術的軍隊已攻至陳留,曹操兵駐甄城,雙方戰事進入了膠著狀態。黃雀捕蟬,螳螂在後,袁紹的南方聯盟劉表一則配合袁紹,二則為奪取荊州八郡中的最後一郡南陽,出兵切斷了袁術的糧道,進而攻下南陽。此時,袁紹在打退了公孫瓚的攻擊之後,派兵增援曹操。形勢突變,袁術痛失根據地南陽,屯於封丘,聯合了黑山黃巾一部和於扶羅單於,繼而又被曹操擊潰。袁術遂走襄邑、寧陵,皆被曹操擊破;至九江,揚州刺史陳?不願接納。袁術退保陰陵,集兵淮北,繼而攻下揚州刺史部的首府壽春,自稱徐州伯。陳?逃奔下邳。長安李?拜他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袁術的勢力移到了淮南。
三月,長安朝廷在去年八月就已派出的兩個持節鎮撫關東的特使:太傅馬日?和太僕趙岐抵達。朝廷認為關東士族多,這兩個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大學者,能夠調解群雄的紛爭。
馬太傅和趙太僕說來還有些沾親帶故。馬太傅是馬融的族子和學生,趙太僕是馬融的堂妹夫。趙太僕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他的坎坷生平,是大漢帝國正直士人的典型。當初誰都討好貴族大學者馬融,可就是趙岐不理他。孝桓皇帝朝,趙岐得罪了中官,宗族被殺殆盡,他亡命江淮,賣餅為生。孝靈皇帝朝,太傅胡廣推薦他出任並州刺史,不久又遭黨禁達十餘年。中平元年隨張溫討伐邊章、韓遂,拜敦煌太守,路遇邊章。邊章脅迫他擔任涼州軍政首腦,趙岐詭辭得免,逃歸長安。
趙太僕在學術文化方麵,給大漢帝國乃至今後的時代作了一個很大的貢獻,那就是他在亡命期間,為《孟子》作了一個出色的注釋本:《孟子章句》,這是我們現今尚能看到的最早、最完備的《孟子》注本。如果沒有他,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孟子》這部偉大的著作。這是因為,大漢的官方經學,隻承認儒家學派所傳授的五部先王政教大典,那就是《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至於記錄儒家大師言行或他們親自撰寫的著作如《論語》、《孟子》、《荀子》之類,在皇家圖書館裏都歸入諸子百家。大漢初年,《孟子》和其他一些諸子學說皆被立過學官,後來隻推崇五經了,諸子之學便無人問津。趙太僕為什麽單單要為這本書作章句呢?因為他看到,經學是大漢養活的官學,這種學說已經沒有獨立性了,成了現實政治的附庸,可現實的政治又是如此黑暗。作為一個士人,應該在現實政治的強權說教之外,尋找屬於內心和人類的真理,尋找一種超越庸俗卑下的道德。也就是說,他要在現實的強權――“勢”之上,為天下人樹立一個理想的境界――“道”,合理的“勢”與“道”配合,不合理的“勢”可以壓迫“道”,但終將屈服於“道”。而這個“道”的載體,就是士人。趙太僕在《孟子》裏麵看到了他所嚮往的“仁政”和“浩然之氣”。他的努力,使得中國的士人心目中樹立了一個高於帝王世係的孔、孟道統。因而在今後,不管現實如何不合理,不管天下如何混戰,也不管天子如何地更換,主宰中國的是漢人還是異族,中國的士大夫們都成功地使得以儒家學說為指導的政治製度、道德標準和文化教育延續發展了下去。到了宋代,《孟子》終於被立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