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朱將軍的意見極富戰略眼光。可一連許多天的急攻,仍不見成效。朱將軍親自登上城外的土丘觀望動靜。回來後,他恍然大悟,對部下說道:


    “我知道了,賊人現在見我逼迫太緊,乞降無望,故而打算決一死戰。萬人一心,猶不可擋,何況十萬人呢?現在我命令撤圍,並兵一處,從一點進攻。賊見圍解,必奮力從一角突出,突圍之際,眾心必定離散,此乃易破之道也。”


    果不出朱將軍所料,黃巾韓忠部一鬧而散,爭先逃命。朱將軍乘勝追擊數十裏,斬首萬餘級,韓忠投降。太守秦頡氣不過,親自斬殺了韓忠。這下又惹了麻煩。剛剛被擊散的黃巾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在孫夏的號召下,又聚集成勢,一路殺回宛城,將帝國軍隊趕了出去。


    朱將軍大動肝火,命令軍士們不得休息,再攻宛城。佐軍司馬孫堅身先士卒,登上城牆,沖開缺口。宛城再次攻陷。孫夏倉皇逃出。朱將軍一路窮追不捨,至鄂精山斬殺孫夏及其所部萬人。


    南陽黃巾破散。由張角發動的各部黃巾遂平。朱將軍振旅還朝,封錢塘侯,拜右車騎將軍、光祿大夫。


    十二月,大赦天下,改元中平。


    中平這個年號,隻不過是大漢帝國的自我安慰罷了。從此以後,大漢帝國就沒有一年太平日子了。


    本年七月,當董卓代替盧植討伐冀州黃巾之際,益州巴郡的五鬥米道,在又一位姓張的領袖策動下,攻占了郡城。五鬥米道是太平道的一支。益州四麵險要,但太平道卻傳播甚快。張角發動中原黃巾之際,益州有不少號稱黃巾者與之響應。張修和張角一樣,也用治病的方法傳播太平道。不過,他自稱“五鬥米師”,因為他讓病家出五鬥米入教,並在一間靜室之中思過懺悔,然後將罪過寫成三份,一份埋於山上,一份埋於地下,又一份沉於水中,稱為“三官手書”。教團之中,設“祭酒”、“鬼吏”,前者傳習道經,後者為人治病。他們的道經不是《太平經》,而是《老子》,祭酒們按照宗教的思想重新解釋這部哲學著作,使之成為宗教聖經。經過幾代祭酒的解釋,後來形成一部稱為《老子想爾注》的道經。張角被殺之後不久,張修之亂,也被益州地方官吏及豪強們平定,張修身亡。可他的五鬥米道卻變本加厲地傳播著,以致幾年之後,他的教徒們終於在漢中建立了一個標準的宗教國家。


    和張修一樣,張角的徒眾雖被擊破,但宗教的紐帶仍將他們聯絡在一起,隻要有流民集中的地方,就有太平道在傳播,一旦有所激發,立即生變,隻不過不及張角的規模罷了。帝國的山穀、邊境、州郡,布滿了割據的黃巾。主要有河北博陵人張牛角、河北常山人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根氐、張白騎、劉石、左觜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人,他們的奇怪姓名,有的至今無法破譯。大致上於根氐、左觜丈八為多須者,雷公、大目為聲大、眼大者,白騎、飛燕為騎白馬與身輕如燕者,平漢、白雀為宗教名稱者。他們的根據地是以黑山為中心的河北上黨、趙郡、中山、常山、河內等地的山穀地帶,各部少則六七千人,多則二三萬人。張牛角戰沒之後,眾人推褚飛燕為帥,改姓張。統眾計達百萬。所在各郡,都憚怕輕勇矯捷的張飛燕,稱之為“黑山賊”。朝廷與之交手多次,皆因其戰術靈活,無法製服。


    朝廷正為此事犯愁之際,張飛燕自己找上門來,主動歸順朝廷。朝廷息事寧人,把朱俊將軍決不受降的策略拋至一邊,授予張飛燕平難中郎將的高級軍事頭銜,統領河北山穀諸部,還可把持地方的官吏選拔。張飛燕有點像以後大明朝的張獻忠,投降隻是他的策略。他一旦取得合法地位後,就開始有步驟地擴展勢力,部署向京師進逼的戰略。朝廷不得不又一次地煩勞朱將軍去解決他們。


    豫州刺史王允,字子師,太原人。十八歲時即得到郭泰的賞識,說:“王生一日千裏,王佐之才也!”十九歲為郡中小吏時,就敢收殺回鄉搜刮民脂的小黃門趙津。張角之亂,朝廷拜其為豫州刺史,討黃巾。他與盧植、皇甫嵩配合,連戰告捷。他徵辟了兩名助手皆是天下的名士和黨人,一個叫荀爽,字慈明,戰國大哲學家荀子的第十二世孫。荀氏為穎川大族,其父荀淑為孝安皇帝時郎中,李膺、李固的老師。苟爽兄弟八人,並有德行才名,而他最為突出,時號“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他是一個經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有《公羊問》、《漢語》和《新書》等著作傳世。另一個則是孔融。王允擊破黃巾達十萬之眾,在審理俘虜時,他發現了中常侍張讓派自己的賓客與黃巾勾結的書信。


    天子收到了王允送來的這封信,把張讓、這個被自己稱為父親的大太監叫來,大光其火。張讓叩頭認罪,又巧言令色地為自己開脫了一番,天子的臉色緩解,叫他一邊去罷。


    沒多久,張讓叫人給王允編了個罪名,將他從任上逮捕下獄。第二天遇上朝廷頒布大赦令,王允復職。可不出十天,囚車又到了他家門口,他的好友楊賜大人知道這一去京師,必當受盡折磨,讓賓客隨車而來,送他一封信,暗示他自殺了事。王允的門客和僚屬流著眼淚給他遞上毒藥。誰知王允沒有西方大哲人蘇格拉底的修養,一把將藥碗打翻,厲聲說道:“我乃朝廷大臣,如果獲罪於天子,應當受大辟之刑以謝天下,豈能服毒自裁?”說罷,登上囚車。到了京師,在楊賜、袁隗等公卿的營救下,他才得以減去死罪。後又遇大赦,王允出獄,他擔心中官們追殺自己,於是更變姓名,隱匿他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興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興無並收藏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