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子給了太傅國葬的待遇,這個待遇包括賜予東園的木材做棺具,賜予原陵的墓地,諡文恭侯,拜家中一子為郎中。出殯之日,由謁者護喪,故吏門生自公卿、大夫、博士、議郎以下數百人穿著喪服跟隨,這,也創下了大漢開國以來的紀錄。
六年以後,天子仍懷念著老太傅,讓人畫了太傅的像,掛在尚書台內。後來,又召來本朝的議郎蔡邕,為這張畫像作頌。蔡議郎是胡太傅的得意門生,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本朝有點身分的人,皆以死後能得到蔡議郎為自己寫的墓誌或像頌為企盼。蔡議郎的麵子薄,人家請了,往往無法推辭。不過,他心裏十分清楚,為死人寫的文字,是寫給活人看的,所以總是要往好裏說,說違心的話。他承認寫過的惟一的一篇毫不慚愧的作品,是郭泰的墓誌《郭有道碑》。這話是他在郭泰的葬禮上,悄悄地對涿郡人盧植講的。
現在,他又在作違心的文字,盡管像主是自己的老師。不過這次寫得不怎麽順當,他感到:老師這個人,太複雜了,任何褒貶,對於他來說,都無以復加,因為老師的一生,說明了世上還有無是無非的事情。而這正是本朝政治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
五月,大宦官侯覽受到彈劾,罪名是專權驕奢。接著詔令收回他的長樂太僕和高鄉侯的印綬。次日,侯覽估計還有更大的打擊會到來,自縊而亡。在士大夫的力量剛被重創的時候,這樣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竟被搞垮,完全出於他所在的利益集團內部的爭鬥。侯覽之死,隻是一個開頭。
六月,京師發了大水,氣候反常。幽居在南宮的竇太後生了大病,病中得到自己的母親死於流放地的噩耗。十六日癸巳,年僅三十多歲的太後崩於南宮雲台。去歲十月初七日戊子,她與天子見了最後一麵。那天是她的生日,天子率群臣向她朝賀,並親自向她敬酒,行人子之禮,並感謝她擁立自己的功勞。這使她感到非常意外。事後,她又發現自己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過了些日子她才知道,天子的回心轉意,是由於黃門令董萌的努力。他勸說天子善待太後,好在天下樹立孝道和威望。不過,這一切並未能改善太後的心情,撫今感昔,反而讓她倍加心酸,憂思成疾。
太後的死,又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太尉李鹹一直在家生病。他是去年三月由太僕升為太尉的,因為發生了日食,原太尉聞人襲按例免職。竇太後死後的一天,他掙紮著要起來參加朝會,並且命令備車的僕人將一種有毒的大椒搗碎了,用布囊裝好,放在馬車裏。僕人嚇壞了,老爺的脾氣一向很大,但今天又變得古怪起來。僕人忙著去告訴了老爺的太太和公子們。
李太尉穿好朝服,對聚在麵前的家人說:“太後有援立天子之大功,可身陷大難。駕崩之後,中官竟以衣車載太後之屍,置於城南市舍之中,欲以貴人之禮葬之。幸而天子聖明,詔以太後之禮發喪於天下。可中官曹節、王甫又起歹念,阻止太後進入孝桓皇帝的陵寢,使之不得配食先帝。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子詔令公卿,大會朝堂,商議此事,老夫定要去辯白是非。倘若太後別葬他處,老夫吞椒自盡,絕不生還!”
公卿們來到了北宮,在議事朝堂外,摘下佩劍,脫去靴履,文武分列,進入大堂。天子沒有到場,詔令中常侍趙忠主持會議。趙忠用一種挑戰的口吻宣布開會,並讓大家主動地提出看法。
會議前的那種小聲嘀咕而形成的嗡嗡的聲音一下子沒有了,幾百個公卿大臣相互觀望,莫肯先言。趙忠很高興,他知道會有這種結果。現在,誰還敢公開與中官們對抗呢?他裝出一副公道的樣子,對大家說:“諸公請盡快議定,天子有詔,讓在下一定在今天的朝會上定下此事。”
這時,一個聲音冒了出來:“皇太後出自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
趙忠一看,是廷尉陳球。他想:你真是膽大,就再讓你出一次風一頭,看你敢不敢?
“那就請陳廷尉執筆,擬定決議。”趙忠笑著說。
陳廷尉吸了口氣,操筆疾書:“皇太後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後。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
趙忠看了,臉上變了顏色,冷笑一聲,對陳球道:“陳廷尉此議甚是果敢!”
陳球和李太尉一樣,來時與家人告了別。他也冷笑著回敬趙常侍道:“陳太傅和大將軍之事,本為冤案,太後又被無故幽閉,為臣常常痛心不已,天下為之憤慨嘆息!球今日直言,會後倘若獲罪,正是宿昔之願!”
趙忠知道,陳球把話說到底了,不僅是他本人打算決一死戰,而且也坦白了士大夫們借竇太後的葬儀想要做的文章。
這時,李太尉又說道:“臣以為陳廷尉的建議合情合理,也是臣的意思。”
嗡嗡的聲音又響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大,終於有好幾個人大聲叫著:“陳廷尉、李太尉言之有理!”“就依此議!”
趙忠收拾不了局麵了,他朝曹節、王甫望去。
大長秋和王常侍私語了幾句,然後由王常侍說道:“先帝梁後,因其兄大將軍梁冀犯逆,別葬懿陵。前朝孝武皇帝黜廢衛後,由李夫人配食陵墓。今竇氏罪深,豈能與先帝合葬?”王常侍引據故事反駁大臣,得意非常。
六年以後,天子仍懷念著老太傅,讓人畫了太傅的像,掛在尚書台內。後來,又召來本朝的議郎蔡邕,為這張畫像作頌。蔡議郎是胡太傅的得意門生,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本朝有點身分的人,皆以死後能得到蔡議郎為自己寫的墓誌或像頌為企盼。蔡議郎的麵子薄,人家請了,往往無法推辭。不過,他心裏十分清楚,為死人寫的文字,是寫給活人看的,所以總是要往好裏說,說違心的話。他承認寫過的惟一的一篇毫不慚愧的作品,是郭泰的墓誌《郭有道碑》。這話是他在郭泰的葬禮上,悄悄地對涿郡人盧植講的。
現在,他又在作違心的文字,盡管像主是自己的老師。不過這次寫得不怎麽順當,他感到:老師這個人,太複雜了,任何褒貶,對於他來說,都無以復加,因為老師的一生,說明了世上還有無是無非的事情。而這正是本朝政治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
五月,大宦官侯覽受到彈劾,罪名是專權驕奢。接著詔令收回他的長樂太僕和高鄉侯的印綬。次日,侯覽估計還有更大的打擊會到來,自縊而亡。在士大夫的力量剛被重創的時候,這樣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竟被搞垮,完全出於他所在的利益集團內部的爭鬥。侯覽之死,隻是一個開頭。
六月,京師發了大水,氣候反常。幽居在南宮的竇太後生了大病,病中得到自己的母親死於流放地的噩耗。十六日癸巳,年僅三十多歲的太後崩於南宮雲台。去歲十月初七日戊子,她與天子見了最後一麵。那天是她的生日,天子率群臣向她朝賀,並親自向她敬酒,行人子之禮,並感謝她擁立自己的功勞。這使她感到非常意外。事後,她又發現自己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過了些日子她才知道,天子的回心轉意,是由於黃門令董萌的努力。他勸說天子善待太後,好在天下樹立孝道和威望。不過,這一切並未能改善太後的心情,撫今感昔,反而讓她倍加心酸,憂思成疾。
太後的死,又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太尉李鹹一直在家生病。他是去年三月由太僕升為太尉的,因為發生了日食,原太尉聞人襲按例免職。竇太後死後的一天,他掙紮著要起來參加朝會,並且命令備車的僕人將一種有毒的大椒搗碎了,用布囊裝好,放在馬車裏。僕人嚇壞了,老爺的脾氣一向很大,但今天又變得古怪起來。僕人忙著去告訴了老爺的太太和公子們。
李太尉穿好朝服,對聚在麵前的家人說:“太後有援立天子之大功,可身陷大難。駕崩之後,中官竟以衣車載太後之屍,置於城南市舍之中,欲以貴人之禮葬之。幸而天子聖明,詔以太後之禮發喪於天下。可中官曹節、王甫又起歹念,阻止太後進入孝桓皇帝的陵寢,使之不得配食先帝。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子詔令公卿,大會朝堂,商議此事,老夫定要去辯白是非。倘若太後別葬他處,老夫吞椒自盡,絕不生還!”
公卿們來到了北宮,在議事朝堂外,摘下佩劍,脫去靴履,文武分列,進入大堂。天子沒有到場,詔令中常侍趙忠主持會議。趙忠用一種挑戰的口吻宣布開會,並讓大家主動地提出看法。
會議前的那種小聲嘀咕而形成的嗡嗡的聲音一下子沒有了,幾百個公卿大臣相互觀望,莫肯先言。趙忠很高興,他知道會有這種結果。現在,誰還敢公開與中官們對抗呢?他裝出一副公道的樣子,對大家說:“諸公請盡快議定,天子有詔,讓在下一定在今天的朝會上定下此事。”
這時,一個聲音冒了出來:“皇太後出自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
趙忠一看,是廷尉陳球。他想:你真是膽大,就再讓你出一次風一頭,看你敢不敢?
“那就請陳廷尉執筆,擬定決議。”趙忠笑著說。
陳廷尉吸了口氣,操筆疾書:“皇太後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後。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
趙忠看了,臉上變了顏色,冷笑一聲,對陳球道:“陳廷尉此議甚是果敢!”
陳球和李太尉一樣,來時與家人告了別。他也冷笑著回敬趙常侍道:“陳太傅和大將軍之事,本為冤案,太後又被無故幽閉,為臣常常痛心不已,天下為之憤慨嘆息!球今日直言,會後倘若獲罪,正是宿昔之願!”
趙忠知道,陳球把話說到底了,不僅是他本人打算決一死戰,而且也坦白了士大夫們借竇太後的葬儀想要做的文章。
這時,李太尉又說道:“臣以為陳廷尉的建議合情合理,也是臣的意思。”
嗡嗡的聲音又響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大,終於有好幾個人大聲叫著:“陳廷尉、李太尉言之有理!”“就依此議!”
趙忠收拾不了局麵了,他朝曹節、王甫望去。
大長秋和王常侍私語了幾句,然後由王常侍說道:“先帝梁後,因其兄大將軍梁冀犯逆,別葬懿陵。前朝孝武皇帝黜廢衛後,由李夫人配食陵墓。今竇氏罪深,豈能與先帝合葬?”王常侍引據故事反駁大臣,得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