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議郎巴肅,也被押回故鄉勃海郡高城縣禁錮。由於法官的疏忽,他可謂倖免於難了。因為他是大將軍誅殺宦官計劃的重要製定者。很快,曹節就查出了這條漏網之魚。收殺巴肅的詔令用飛騎傳送到高城縣令的手中。巴肅得知後,自己來到縣衙的大堂,他不願難為自己這位擔任縣令的老朋友。縣令急忙將他拖入內室,解下身上的綬印,說道:
“公大義凜然,在下願意棄官,和您一起流浪江湖。”
巴肅向他長揖道:“為人臣者,有謀不敢隱,有罪不逃刑。既已不隱其謀,又何必逃其刑呢?”言畢,自入檻車。
與大搜捕比肩接踵而來的,便是大封賞。這次政變中的宦官領袖、中常侍、長安鄉侯曹節遷為長樂衛尉,改封育陽侯。長樂食監王甫遷為中常侍,黃門令如故。長樂五官史朱?及其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六人,皆封為列侯。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遷大司農,以功封侯。此外,尚有十一名宦官與官吏封為關內侯。
朝中的人事也作了變更。天子的太傅換成了和顏悅色的原司徒胡廣,並讓他主持尚書台的政務。以原司空劉寵為司徒,大鴻臚許栩為司空。
現在,大將軍和陳太傅威嚴的身影已從朝堂上消失了,他們和一大群同誌、僚屬靜靜地躺在京師北門外邙山腳下的平民墳場之中。不過,他們的願望並沒有隨著身軀的入土而被埋葬。二十一年以後,另一位大將軍和一大批武裝起來的士大夫們實現了這個願望。但那時,我們的大漢帝國也隨之滅亡了。
建寧元年的秋天,帝國失掉了最後一次挽救危亡的機會。
建寧二年(169)春正月丁醜日,本朝大赦天下。十四歲的天子身穿禮服,登上禦座,頒布了詔令。他習慣地向身體的側後看看,那是以往臨朝時太後的座位。今天,他才有了至高無上的感覺,但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與失措。大將軍和太傅的被殺,使他奪得了一個帝王能夠擁有的享受一切尊榮和聲色的權力,同時也使他終其一生隻能扮演著不稱職的君主的角色。現在,隻有身邊的中常侍們教他如何應對大臣了。他對中常侍這次英勇反擊很是感激,又為自己感到慶幸,因為他知道自己成為天子的途徑,和叔父孝桓皇帝如出一轍:由太後和一位大將軍當作傀儡選中,然後依靠中官砍掉控製自己的巨手。但對於自己來說,這個過程在一年之內就迅速地完成了。
幾天之後,慎園貴人董氏從河間國的老家來到京師,天子親自來到夏門亭――這個去年大將軍迎接自己的所在,奉迎親生母親。此時,長樂宮的主人竇太後已被遷到南宮的一所殿院中,過著寂寥的生活。她後悔莫及,因為她終於看透了中官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諂媚絕非忠誠。
三月乙巳日,天子的生母去掉了貴人的稱號,被尊為孝仁皇後。她的兄長、天子的舅舅董寵被授予執金吾的職位,掌握宮外的警衛和水火非常之事,下有屬丞一人,領緹騎二百。同時,董寵之子董重亦被授予五官中郎將之職。
一係列重新確立天子地位的動作,其背後都有縝密的安排和獨特的用心。這又出自幾位宦官領袖的精心設計。作為天子,則不可能考慮許多,不過,聰明的士大夫們一定能看出端倪,那就是:新太後沒有住進北宮,而是被奉養在南宮嘉德殿內,號為永樂宮。帝國的中央機構和政治中樞,皆在北宮。孝明皇帝永平三年(60),詔起北宮及諸官府,至永平八年(65)冬七月成。宦官們不僅把原先住在北宮,操縱國柄的竇太後遷到南宮,而且也不讓新太後成為第二個把持北宮的女人。
先哲有言:“福兮,禍之所倚。”這對執金吾董寵來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按本朝的慣例,他應該是新任大將軍的候選人,但在這個最嫉恨大將軍的時期,他不僅失去了成為大將軍的可能性,而且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
次年九月,董寵因擅用他的姐姐的名義,去走一些大臣的後門,搞些請託之事,被中官指控。同月,死於審訊之中。在本朝的政壇上,所謂廉政的舉措,常常是排除異己的手段。
建寧四年(171)正月初三甲子日,本朝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典禮:為天子加元服。
元者,首也。首之服即為冠冕。本朝沿用周禮,男子年二十左右,即可為之行加冠禮,象徵他已是一位成年人,具備承擔社會事務的能力。作為天子也不能例外。而且,他的冠禮必須成為臣民的禮儀典範。天子的年齡,距禮儀規定的年齡還差整整四年。不過,本朝的列祖列宗自孝和皇帝以降,除了未及冠年即已夭折者,皆於十三歲或十六歲舉行冠禮。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承繼大統的年齡過於幼小的緣故吧。
太傅胡廣帶著宗正、太常、大鴻臚寺的官吏,在高皇帝廟中,已布置了好幾天了。永樂宮的新太後請他擔任典禮中的西賓,因而他不僅是禮儀中的主持者,而且是這位即將成年者的導師和長老的化身。
清晨,天子乘著裝飾華貴的金根車,由文武隨從陪伴至廟前。他從廟前的東階升至堂前,西向,麵對在堂門西側東向而立的太傅。相互揖禮後,宗正和卜師向天子匯報了典禮日期的選擇以及準備的情形。隨即天子被引導進入高皇帝廟的西廂。
天子沐浴之後,先後身著四套服飾展示在廟堂下的百官麵前。大家看到了天子頭戴進賢冠、爵弁、武弁和通天冠的四種威儀,象徵著他所承擔的道德、權力、軍事和祭禮的義務。然後,天子手執玉圭,被引導著向高皇帝的靈位行禮,再進入設好的筵席,象徵性地飲上幾口用古式的尊爵呈進上來的酒。最後,太傅胡廣向天子誦讀了祝辭。
“公大義凜然,在下願意棄官,和您一起流浪江湖。”
巴肅向他長揖道:“為人臣者,有謀不敢隱,有罪不逃刑。既已不隱其謀,又何必逃其刑呢?”言畢,自入檻車。
與大搜捕比肩接踵而來的,便是大封賞。這次政變中的宦官領袖、中常侍、長安鄉侯曹節遷為長樂衛尉,改封育陽侯。長樂食監王甫遷為中常侍,黃門令如故。長樂五官史朱?及其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六人,皆封為列侯。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遷大司農,以功封侯。此外,尚有十一名宦官與官吏封為關內侯。
朝中的人事也作了變更。天子的太傅換成了和顏悅色的原司徒胡廣,並讓他主持尚書台的政務。以原司空劉寵為司徒,大鴻臚許栩為司空。
現在,大將軍和陳太傅威嚴的身影已從朝堂上消失了,他們和一大群同誌、僚屬靜靜地躺在京師北門外邙山腳下的平民墳場之中。不過,他們的願望並沒有隨著身軀的入土而被埋葬。二十一年以後,另一位大將軍和一大批武裝起來的士大夫們實現了這個願望。但那時,我們的大漢帝國也隨之滅亡了。
建寧元年的秋天,帝國失掉了最後一次挽救危亡的機會。
建寧二年(169)春正月丁醜日,本朝大赦天下。十四歲的天子身穿禮服,登上禦座,頒布了詔令。他習慣地向身體的側後看看,那是以往臨朝時太後的座位。今天,他才有了至高無上的感覺,但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與失措。大將軍和太傅的被殺,使他奪得了一個帝王能夠擁有的享受一切尊榮和聲色的權力,同時也使他終其一生隻能扮演著不稱職的君主的角色。現在,隻有身邊的中常侍們教他如何應對大臣了。他對中常侍這次英勇反擊很是感激,又為自己感到慶幸,因為他知道自己成為天子的途徑,和叔父孝桓皇帝如出一轍:由太後和一位大將軍當作傀儡選中,然後依靠中官砍掉控製自己的巨手。但對於自己來說,這個過程在一年之內就迅速地完成了。
幾天之後,慎園貴人董氏從河間國的老家來到京師,天子親自來到夏門亭――這個去年大將軍迎接自己的所在,奉迎親生母親。此時,長樂宮的主人竇太後已被遷到南宮的一所殿院中,過著寂寥的生活。她後悔莫及,因為她終於看透了中官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諂媚絕非忠誠。
三月乙巳日,天子的生母去掉了貴人的稱號,被尊為孝仁皇後。她的兄長、天子的舅舅董寵被授予執金吾的職位,掌握宮外的警衛和水火非常之事,下有屬丞一人,領緹騎二百。同時,董寵之子董重亦被授予五官中郎將之職。
一係列重新確立天子地位的動作,其背後都有縝密的安排和獨特的用心。這又出自幾位宦官領袖的精心設計。作為天子,則不可能考慮許多,不過,聰明的士大夫們一定能看出端倪,那就是:新太後沒有住進北宮,而是被奉養在南宮嘉德殿內,號為永樂宮。帝國的中央機構和政治中樞,皆在北宮。孝明皇帝永平三年(60),詔起北宮及諸官府,至永平八年(65)冬七月成。宦官們不僅把原先住在北宮,操縱國柄的竇太後遷到南宮,而且也不讓新太後成為第二個把持北宮的女人。
先哲有言:“福兮,禍之所倚。”這對執金吾董寵來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按本朝的慣例,他應該是新任大將軍的候選人,但在這個最嫉恨大將軍的時期,他不僅失去了成為大將軍的可能性,而且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
次年九月,董寵因擅用他的姐姐的名義,去走一些大臣的後門,搞些請託之事,被中官指控。同月,死於審訊之中。在本朝的政壇上,所謂廉政的舉措,常常是排除異己的手段。
建寧四年(171)正月初三甲子日,本朝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典禮:為天子加元服。
元者,首也。首之服即為冠冕。本朝沿用周禮,男子年二十左右,即可為之行加冠禮,象徵他已是一位成年人,具備承擔社會事務的能力。作為天子也不能例外。而且,他的冠禮必須成為臣民的禮儀典範。天子的年齡,距禮儀規定的年齡還差整整四年。不過,本朝的列祖列宗自孝和皇帝以降,除了未及冠年即已夭折者,皆於十三歲或十六歲舉行冠禮。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承繼大統的年齡過於幼小的緣故吧。
太傅胡廣帶著宗正、太常、大鴻臚寺的官吏,在高皇帝廟中,已布置了好幾天了。永樂宮的新太後請他擔任典禮中的西賓,因而他不僅是禮儀中的主持者,而且是這位即將成年者的導師和長老的化身。
清晨,天子乘著裝飾華貴的金根車,由文武隨從陪伴至廟前。他從廟前的東階升至堂前,西向,麵對在堂門西側東向而立的太傅。相互揖禮後,宗正和卜師向天子匯報了典禮日期的選擇以及準備的情形。隨即天子被引導進入高皇帝廟的西廂。
天子沐浴之後,先後身著四套服飾展示在廟堂下的百官麵前。大家看到了天子頭戴進賢冠、爵弁、武弁和通天冠的四種威儀,象徵著他所承擔的道德、權力、軍事和祭禮的義務。然後,天子手執玉圭,被引導著向高皇帝的靈位行禮,再進入設好的筵席,象徵性地飲上幾口用古式的尊爵呈進上來的酒。最後,太傅胡廣向天子誦讀了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