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天兆四年,討伐西戎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連年的戰爭給國家財政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所有人都開始思考戰爭是否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朝堂中的主和派漸漸壓過了主戰派,過去的朝代從來沒有把蠻夷打服的例子,都是打敗一次簽一次條約,換來蠻夷短暫的安分。
所有人都不明白本王為什麽堅持要擊垮西戎,他們不明白,也不願意支持,反對本王的聲音漸漸擴大。
那時的本王執政不過四年,將將摸透了這政權遊戲的規則,還沒有隨意撥弄朝政的手段。這些反對者的聲音讓本王手忙腳亂。
本王想開通西域的商路,便必須征服蠻夷。本王不知道怎麽讓人明白本王的打算,唯一能懂本王的人早在三年前聽過本王話之後便飲盡杯中酒,披甲征西去。
他就是林軒。
本王很難去向別人形容林軒,本王能想到一些評價優秀之人的詞,但用在他身上本王卻總覺得形容得不夠詳盡。不過,他待本王是極盡了「義」之一字的。
林軒總是對本王超越時代的想法抱著極大的讚賞與支持,而且並非是浮於表麵的符合,而是從精神層麵感到認同,並且極盡全力支持。他讓初到這個世界而迷茫不安的本王感到了極大的安慰,並有了將自己所知運用到這個國家的勇氣。
或許這般比喻有些自抬身價,但林軒於本王的意義,的確如同恩格斯之於馬克思。
林軒為了本王勾畫的前景披甲上陣,一去三年。而本王允諾他堅守後方。
那天本王又駁回了主和派的進言。但是本王下了朝看著匯報軍費開銷的奏章,又不禁愁得皺起了眉頭。全國都在勒緊褲腰帶打一場他們不理解的仗,他們有資格抗議的。
而這些抗議本王必須扛下來。
本王萬萬沒想到,主和派那群人居然敢在物資糧餉上動手腳。等本王發現糧餉未按時到達時,林軒已經在毫無補給的情況下堅守了雁城三月。
那天本王親自帶著援兵與糧餉趕到,而林軒看到本王的第一眼便笑了,沒有對於本王悖諾的埋怨,隻有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喜悅:「我就知道你回來。」
林軒這樣說了過去,然後暈厥過去。
本王那次前去一是為了保證糧餉送到,而是為了鼓舞因沒有補給而跌落的士氣。潁都事務繁雜,本王稍微視察了一遍軍營便不得不打道回府。而才醒來不久的林軒,披上鎧甲,執意要送本王。
本王沒想到,這一送送掉了林軒的性命。
本王在回都的途中遭遇了行刺,對方似乎對本王的性命有著很深的執念,下手極盡兇狠,好幾次刀劍刺到了本王眼前,但幸有林軒相護本王安然無恙。
最後刺客被盡數斬殺,本王下馬欲探查刺客身份,林軒與本王剩餘的侍衛也伴在本王身側。本王一一查探刺客的屍體,卻沒有什麽收穫。
就在本王轉身打算回馬上的時候,跟在本王身邊的侍衛突然暴起,拔出一把匕首向本王刺來。而明明隔本王數步之遠的林軒不知何時衝到了本王身邊,擊開侍衛,並幾招打落了侍衛的匕首,製服了那個行刺的侍衛。隻是林軒因為太過匆忙,他的左臂上部不慎被匕首劃了一道口子。
本王問林軒有無大礙,林軒捂著手臂搖了搖頭。若是本王當時能細心一下,發現林軒傷口流出的血顏色的異樣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林軒,中毒了。毒從他左臂根部的傷口迅速蔓延到心髒,而那時本王的隊伍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帶著的懂一點醫術的隨從看後也連連搖頭。
本王用他的腦袋威脅他,讓他將林軒治好,卻也隻是無濟於事。在一座邊城的小院中林軒的氣息漸漸微弱。他沒了征伐戰場時的熠熠生輝,他也不會死在戰場上,馬革裹屍。
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救本王這個無用之人。
最後一晚,他拉著的本王的手問:「殷鑑,你說的,都會變成真的,是嗎?」
本王哽咽,本王自己都在動搖的理想,他卻始終堅信不疑。本王說不出話,隻能連連點頭。那晚,林軒抓著本王的手,闔上了雙眼。
本王扶著林軒的棺木回了潁都,林太妃三次哭暈在林軒的靈前。而那時還年幼的皇帝站在靈堂中紅著雙眼無措地四望,最後在祭拜時間到後被宮人帶走。
本王依舊沒有停止戰爭,明明已經到了最後的總攻,本王不願意放棄。本王派了趙子軒接替林軒統帥的位置。他持槍一躍上馬的時候,本王似乎又看到了林軒。
自從林軒離去後本王發現有些事情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便是本王學會了一個政客該有的素質——麵善心硬。
然後,本王成了今天的樣子。
所有的往事湧上心頭,本王坐在皇帝的對麵,漸漸紅了眼眶。
「秦王與朕講講你與舅舅的事吧,朕不知道的那些。」本王聽到皇帝這樣說,他說得很艱難,這一句似乎用了他很大的力氣。
可惜,皇帝有勇氣過問過去,本王卻沒有說出來的力量。
「他錯認了知己,枉送了性命。如此,而已。」本王這般回應著皇帝。本王永遠也不想提那年的事,那年秋天本王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那年秋後,本王殺了朝堂上五分之一的大臣。說來皇帝應該也記得那場幾乎稱得上屠殺的審判。
朝堂中的主和派漸漸壓過了主戰派,過去的朝代從來沒有把蠻夷打服的例子,都是打敗一次簽一次條約,換來蠻夷短暫的安分。
所有人都不明白本王為什麽堅持要擊垮西戎,他們不明白,也不願意支持,反對本王的聲音漸漸擴大。
那時的本王執政不過四年,將將摸透了這政權遊戲的規則,還沒有隨意撥弄朝政的手段。這些反對者的聲音讓本王手忙腳亂。
本王想開通西域的商路,便必須征服蠻夷。本王不知道怎麽讓人明白本王的打算,唯一能懂本王的人早在三年前聽過本王話之後便飲盡杯中酒,披甲征西去。
他就是林軒。
本王很難去向別人形容林軒,本王能想到一些評價優秀之人的詞,但用在他身上本王卻總覺得形容得不夠詳盡。不過,他待本王是極盡了「義」之一字的。
林軒總是對本王超越時代的想法抱著極大的讚賞與支持,而且並非是浮於表麵的符合,而是從精神層麵感到認同,並且極盡全力支持。他讓初到這個世界而迷茫不安的本王感到了極大的安慰,並有了將自己所知運用到這個國家的勇氣。
或許這般比喻有些自抬身價,但林軒於本王的意義,的確如同恩格斯之於馬克思。
林軒為了本王勾畫的前景披甲上陣,一去三年。而本王允諾他堅守後方。
那天本王又駁回了主和派的進言。但是本王下了朝看著匯報軍費開銷的奏章,又不禁愁得皺起了眉頭。全國都在勒緊褲腰帶打一場他們不理解的仗,他們有資格抗議的。
而這些抗議本王必須扛下來。
本王萬萬沒想到,主和派那群人居然敢在物資糧餉上動手腳。等本王發現糧餉未按時到達時,林軒已經在毫無補給的情況下堅守了雁城三月。
那天本王親自帶著援兵與糧餉趕到,而林軒看到本王的第一眼便笑了,沒有對於本王悖諾的埋怨,隻有全心全意的信任和喜悅:「我就知道你回來。」
林軒這樣說了過去,然後暈厥過去。
本王那次前去一是為了保證糧餉送到,而是為了鼓舞因沒有補給而跌落的士氣。潁都事務繁雜,本王稍微視察了一遍軍營便不得不打道回府。而才醒來不久的林軒,披上鎧甲,執意要送本王。
本王沒想到,這一送送掉了林軒的性命。
本王在回都的途中遭遇了行刺,對方似乎對本王的性命有著很深的執念,下手極盡兇狠,好幾次刀劍刺到了本王眼前,但幸有林軒相護本王安然無恙。
最後刺客被盡數斬殺,本王下馬欲探查刺客身份,林軒與本王剩餘的侍衛也伴在本王身側。本王一一查探刺客的屍體,卻沒有什麽收穫。
就在本王轉身打算回馬上的時候,跟在本王身邊的侍衛突然暴起,拔出一把匕首向本王刺來。而明明隔本王數步之遠的林軒不知何時衝到了本王身邊,擊開侍衛,並幾招打落了侍衛的匕首,製服了那個行刺的侍衛。隻是林軒因為太過匆忙,他的左臂上部不慎被匕首劃了一道口子。
本王問林軒有無大礙,林軒捂著手臂搖了搖頭。若是本王當時能細心一下,發現林軒傷口流出的血顏色的異樣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林軒,中毒了。毒從他左臂根部的傷口迅速蔓延到心髒,而那時本王的隊伍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帶著的懂一點醫術的隨從看後也連連搖頭。
本王用他的腦袋威脅他,讓他將林軒治好,卻也隻是無濟於事。在一座邊城的小院中林軒的氣息漸漸微弱。他沒了征伐戰場時的熠熠生輝,他也不會死在戰場上,馬革裹屍。
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救本王這個無用之人。
最後一晚,他拉著的本王的手問:「殷鑑,你說的,都會變成真的,是嗎?」
本王哽咽,本王自己都在動搖的理想,他卻始終堅信不疑。本王說不出話,隻能連連點頭。那晚,林軒抓著本王的手,闔上了雙眼。
本王扶著林軒的棺木回了潁都,林太妃三次哭暈在林軒的靈前。而那時還年幼的皇帝站在靈堂中紅著雙眼無措地四望,最後在祭拜時間到後被宮人帶走。
本王依舊沒有停止戰爭,明明已經到了最後的總攻,本王不願意放棄。本王派了趙子軒接替林軒統帥的位置。他持槍一躍上馬的時候,本王似乎又看到了林軒。
自從林軒離去後本王發現有些事情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便是本王學會了一個政客該有的素質——麵善心硬。
然後,本王成了今天的樣子。
所有的往事湧上心頭,本王坐在皇帝的對麵,漸漸紅了眼眶。
「秦王與朕講講你與舅舅的事吧,朕不知道的那些。」本王聽到皇帝這樣說,他說得很艱難,這一句似乎用了他很大的力氣。
可惜,皇帝有勇氣過問過去,本王卻沒有說出來的力量。
「他錯認了知己,枉送了性命。如此,而已。」本王這般回應著皇帝。本王永遠也不想提那年的事,那年秋天本王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那年秋後,本王殺了朝堂上五分之一的大臣。說來皇帝應該也記得那場幾乎稱得上屠殺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