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株靈根道韻互相交融,帝女桑雨潤紅姿,人參果樹煙蒸翠色,各自所得不小。


    玄奘見了微微一笑,將太真夫人所贈紫紋蟠桃取出,這靈果化作道道癸水精氣投入循環之中。受此助益,帝女桑中水精之質激出,熊熊淨火為之一熄,斂入樹中不見了灼氣。


    那老翁見狀精神一振,笑道:“聖僧大恩,貧道銘記於心,必不會藏私。”


    說罷,接連變化了丁火、葵水、乙木、己土、辛金五行之力,帝女桑靈性更盛,遇火而凝,遇土而柔,遇木而厚,遇金而堅,遇水而生,盡顯五行生克變化之妙。


    玄奘看的微微點頭,借來本尊神意駐留,以大法力推動五行變化。


    先是正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循環變化。後是逆五行,逆轉五行相生相克的順序,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之道循環變換,如此顛倒順逆,種種變換不一而足。


    數次變換之後,兩株靈根已是五行齊備,不論遇到何種屬性,都能變換自如,不受克製,正是應了先後天五行變換之奧妙。


    好半晌,老翁收了玄光蘊養,喜道:“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雖未齊,以陰陽相生之道卻也可補全,隻需得再花些功夫。”


    “此番機緣巧合得了聖僧之助,不知省去老朽多少載苦功。”


    老翁身上五色玄光微動,再三拜謝。


    玄奘避過不受:“此乃兩全其美之法,我這帝女桑也長進不小,實在不必言謝。”


    老翁搖頭道:“話卻不能這麽說,聖僧手中的紫紋蟠桃也不是撿來的,天底下除了西昆侖瑤池再無別家可有,此番盡數用了,實在令我心中難安。”


    沉吟半晌,這人參果樹之靈卻道:“我這果子如今便是放的久了也不怕走了效用,更不懼五行之物,尚可久存。且待我取了十二枚奉與聖僧,權當稍安我心中之歉,無論送人還是自用,全憑聖僧處置。”


    說罷,也不顧清風明月麵上急色,自顧自摘下十二枚人參果,用木匣子裝了奉上。


    清風明月麵麵相覷,想要開口卻又止住。


    這人參果樹靈輩分奇高,便是鎮元子也與他以道友相稱,五莊觀門人見了也要稱一句師叔,積威甚重,他老人家的決定又豈是晚輩能置喙的?


    悟空與八戒早在兩株靈根交感時便尋了過來,八戒見了這樹驚道:“人參果樹!”


    悟空問道:“你如何認得,莫不是曾在哪裏吃過的?”


    “師兄說笑了,這等珍果我哪裏吃過?隻舊時做天河統領時候,扶侍鸞輿赴蟠桃宴,曾見仙真將此果獻與王母祝壽。見是曾見,卻未曾吃。”


    八戒說著不禁口中生涎,勾起饞蟲來。


    “卻不知這人參果是何滋味。”


    玄奘聽了便道:“鎮元大仙樂善好施,聞得我等途經萬壽山,特意贈了兩個果子與我嚐鮮。為師用了一枚,還剩一枚,你二人便分食了吧。”


    說罷,便將丹盤上錦繡帕揭開,一分為二給了兩個弟子。


    悟空與八戒各自吃了,隻覺回味無窮,大有好處。


    八戒吃了這半個,腹中饞蟲猶不止,不由又把目光落在木匣上。


    悟空一個腦瓜崩彈了上去,“你這呆子好不曉事,這果子不比凡俗吃食,這一萬年隻結得三十個,我們沾了師傅的光才吃他這一個,也是大有緣法,非同小可,你卻還不知足怎的?”


    八戒小聲嘟囔幾句,費了番功夫才將饞蟲製住不提。


    那老翁得此意外之喜,圓滿五行,已是心滿意足,笑嗬嗬與玄奘作禮而別,回返樹中潛心修行去了。


    師徒三人與兩個道童也離了藥園,回廂房歇息。


    那清風明月止不住在心中叫苦,鎮元子離山前囑咐二人小心看守門戶,可這一遭下來,人參果一下子少了十二枚,隻剩下十四枚還掛在樹上,卻不知鎮元子回山見了,可會問責他二人。


    這一夜心中惴惴難安,直至月上中天時分才將將合眼。


    次日一早,玄奘便要與二人作別,那清風腳軟跌根頭,明月腰酥打哆嗦,皆是苦留玄奘在觀中住些時日,好待鎮元子回轉了將此事分說清楚。


    他兩個強打精神,苦勸不止,可這取經大事又怎可耽擱,自是被玄奘婉言謝絕。


    玄奘上了馬,八戒挑著擔,悟空牽著馬,離了五莊觀徑投西路而去。


    清風明月無法,隻得把個石頭吊在心頭,唯恐受鎮元子責罰,憂心不已。


    眼見三人身影入了林中再難尋蹤跡,那清風童子一咬牙一跺腳,對明月道:“師弟且留在觀中看守,我去尋衝虛真人相助,將他三人前路阻住,隻待師傅回來做主。若是師傅無怪,我們便向他賠禮認錯,總歸比被師傅逐出門牆來的好!”


    那明月童子早已沒了主意,忙不迭點頭應下,“有理!有理!觀內一應事務自有我在,師兄且快去。”


    這衝虛真人乃是上古三皇時得道的古仙人,又有個名號喚作列子,神通不凡。


    列子與這清風童兒卻有一段緣法,因而這童兒才口出此言。


    這真人得道時,天地降下靈瑞,自然之符應顯化,隨身一縷清風開了靈智,飄至萬壽山地界,聞鎮元子講法百年才得以化形。鎮元子見他沾了福源有些跟腳,又與列子親善,便將他收入門下做了弟子。


    這童兒得了列子成道之澤,化風而行,遁速之快著實令人咋舌,小半柱香的工夫便至壺丘,尋著衝虛真人列子,告求真人相助。


    通了清風所請,衝虛真人略想了想便明了其中因緣,忽的笑道:“此事做的。雖費些心力,卻可分潤些功德,自無不可。”


    當下卷了清風童兒,禦風而起,轉眼間便到了萬壽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鹹魚卷不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鹹魚卷不動並收藏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