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希音見張儀神情,就知曉他已明白自己之意,仍緩緩向前走著,似是想起什麽,突然又問道:“張子說,商君如何?”
張儀現在哪裏還敢當王後是隨意開口,拱手恭敬答道:“商君為秦國明法令,禁jian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晏希音走到一株大樹下,抬手捏住枝頭一片枯葉,側身回頭看向張儀,臉上的笑容襯得冬日的敗落之景也美不勝收,隻聽她道:“那張子以為,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勳的商君,車裂之刑何其駭人,真得死於謀反嗎?”
張儀怔愣地站在原地,一時之間,冷汗濕透了後背,竟是一個字都不敢吐出。
作者有話要說: 感覺需要一點注釋。
金滕之冊:周武王生病的時候,身為他弟弟的周公寫了一個冊書,說自己願意替武王去死,並告示上天,封在了金滕裏麵。在那個時候,這樣告示了上天的冊書,是會應驗的。後來武王死了,成王年幼,因為謠言猜忌周公,周公避難而走。然而天降雷電,劈開了金滕,成王看見了金滕裏麵的冊書,感動於周公的心意,遂重新召回周公。
商鞅的死因是小魚作為業餘歷史愛好者的一點個人觀點,下文還會出現o(∩_∩)o哈哈~
親們的收藏+評論+打賞!!=小魚的好心情=更新
(感覺此處有點不要臉o(╯□╰)o沒事,臉早沒了)
謝謝阿賞,練練,阿狸的地雷^_^
☆、第十八章
商鞅真得死於謀反嗎?
恐是未必。
秦惠文王嬴駟車裂商鞅的理由,僅僅是之前的太子太傅公子虔等眾人捏造的謠言,不但沒有真憑實據,而且定罪極快,所處的刑罰更是殘酷之至。
《戰國策》曾記錄了秦孝公病重時,曾主動提出把秦國國君之位禪讓給商鞅,而商鞅惶恐,並沒有接受。秦孝公當時的太子嬴駟已經成人,他是出於怎樣的考量想要禪位於商鞅,而不是按照宗法規矩,傳位於既定的繼承人嬴駟,僅僅是因為商鞅於秦國有大恩,還是商鞅一個衛國人,比嬴駟更合適來治理秦國?作為太子的嬴駟,若是知曉秦孝公這樣的舉動,難道會無動於衷?
傳聞鬼穀子在分析各國局勢時,對商鞅曾評價道,商君若是長壽,必不得好死。
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jian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如此成王業,興霸圖的商君,為何會不得好死,以致秦孝公臨死前,都在處心積慮地為商鞅埋下滔天禍患,甚至傳言留下遺詔,讓秦惠文王誅殺之?
一言以蔽之,帝王心術。
中國自出現帝王以來,在位的帝王,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自己的王位不保。他們恐懼庶民百姓,恐懼將軍士兵,恐懼文臣士子,恐懼宮妃媵嬙,恐懼奴隸奴婢,恐懼敵國外族,恐懼天災人禍。這些帝王們,無時無刻不活在恐懼之中,猜疑身邊的每一個人,猜疑發生的每一件事。而一旦他們不恐懼了,這些帝王的末日,恐怕也就不遠了。
對於秦孝公而言,商鞅已經替他完成了變法,秦國新法已立,新都已定,商鞅已經實現了所有秦孝公寄予他的期望。而此時,商鞅已經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成為改革的最大利益者,集變法威望於一身,國人皆知商君而不知太子。更妙的是,秦孝公一直在為商鞅變法保駕護航,緩和改革派與宗室及守舊派的矛盾,宗室及守舊派所有的矛盾卻全部集結於商鞅一人身上。
自古以來,所有輔佐帝王成就一番功業之人,往往逃不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遠的不說,吳越爭霸時,範蠡文種輔佐勾踐臥薪嚐膽近二十年,才使得越過重新發憤圖強,滅吳稱霸。之後,範蠡婉拒了勾踐的高官厚祿,功成身退,從而能夠逍遙於五湖四海。而繼續想與勾踐同富貴的文種,最後隻有一杯毒酒,死無葬身之地。
秦孝公臨終時,所提及的禪讓之言,就是他作為君主,對於商鞅最後的仁德。若商鞅能夠領會秦孝公的深意,不再戀棧權位,甘於辭去大良造之位,從此如範蠡般閑雲野鶴,還是能有善終的。
但是商鞅沒有這麽做。
那對於繼位的嬴駟來說,這麽一個集變法威望,實權,及宗室權貴怨恨於一身的商鞅,殘殺之,既可以立竿見影地確立剛剛登基的威信,又能緩解與宗室權貴的矛盾,更能把所有的軍政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何樂而不為呢?
而商鞅之所以會死得如此悽慘,就在於他捨不得變法帶來的威望和權勢,看不清自己作為秦孝公一枚棋子所處的形勢和格局,辨不明秦惠文王隻會殺了他而絕不會讓他逃至他國的心思。
立身不正,所為失當,身處商鞅如此地位,必不得好死。
與帝王關係親密如周成王叔父的萬世聖人周公,也因帝王之疑,不得不避難遠走;與秦孝公君臣相宜,於秦有不世之功的商君,也因帝王心術,得了車裂之死。替秦王遊說各國,以連橫之法說服各國親秦,兩為秦相的武信君張儀,作為一個魏人,真得能得秦王全然無他的信任,並能夠得享富貴,最後壽終正寢?
晏希音的神情始終帶著笑意,但在張儀的眼裏,卻好似要謀奪他性命的惡鬼一樣可怖。
他長期以來,以為自己得到秦王重視,甚至能夠與大良造公孫衍相比,而真正的事實是,自己從來就如同一枚棋子一樣握在秦王手中。
秦王為何要重用出身魏國的自己,而不是秦國本國大夫,除了自己的確有所才能以外,恐怕就是因為自己在秦國沒有任何根基,即便是誅殺全族都於秦國無任何關礙。
恐怕就連名垂千秋的商君,受到重用,都有這個原因存在。
隻要秦王一個念頭,他便隨時會危如累卵,恐怕連死得全屍都是奢望。
他以往以為的春風得意,以為的位高權重,竟比夢中幻象還要可怕。
晏希音嘴角掛著隨意散漫的笑容,“我這裏也有一個故事,甚是有趣,還望能博張子一笑。”
“傳聞韓國國君曾有一宮妃何氏,生得貌美,又善解人意,甚得國君寵愛,幾度想扶立何氏所處公子為太子。何氏出身低微,卻與當時韓國一位何姓大夫有遠親,便想方設法欲同這位何大夫聯親。怎知這位何大夫剛正不阿,根本不欲與這位何氏夫人有聯繫,從不理會這位夫人的善意。但是這位何氏夫人傻啊,經常拐彎抹角地為這位何大夫在國君明前陳情邀功。外人看見,都覺得何氏夫人待真正的親人,也就不過如此了”她理了理自己的披帛,喝了一口宮人隨身攜著的熱茶,繼續道,“奈何韓國王後出身高貴,嫡子更是長得有勇有謀,國君重病去世後,王後所出嫡子繼位。這位何氏夫人就倒了黴,不僅自己被賜死,所出公子也去了他國當了質子,然後莫名其妙就沒了。但是沒想到最倒黴的是,這位從未給過何氏夫人好臉色的何大夫,竟然也遭了池魚之殃,被新君貶官賜死,還累得舉家被殺。這位何大夫,實在是無辜至極啊,全賴何氏夫人一廂情願,竟牽連了上至七旬母親,下至總角稚子,所有人的性命。張子說,這個故事,可值得一笑?”
張儀現在哪裏還敢當王後是隨意開口,拱手恭敬答道:“商君為秦國明法令,禁jian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晏希音走到一株大樹下,抬手捏住枝頭一片枯葉,側身回頭看向張儀,臉上的笑容襯得冬日的敗落之景也美不勝收,隻聽她道:“那張子以為,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勳的商君,車裂之刑何其駭人,真得死於謀反嗎?”
張儀怔愣地站在原地,一時之間,冷汗濕透了後背,竟是一個字都不敢吐出。
作者有話要說: 感覺需要一點注釋。
金滕之冊:周武王生病的時候,身為他弟弟的周公寫了一個冊書,說自己願意替武王去死,並告示上天,封在了金滕裏麵。在那個時候,這樣告示了上天的冊書,是會應驗的。後來武王死了,成王年幼,因為謠言猜忌周公,周公避難而走。然而天降雷電,劈開了金滕,成王看見了金滕裏麵的冊書,感動於周公的心意,遂重新召回周公。
商鞅的死因是小魚作為業餘歷史愛好者的一點個人觀點,下文還會出現o(∩_∩)o哈哈~
親們的收藏+評論+打賞!!=小魚的好心情=更新
(感覺此處有點不要臉o(╯□╰)o沒事,臉早沒了)
謝謝阿賞,練練,阿狸的地雷^_^
☆、第十八章
商鞅真得死於謀反嗎?
恐是未必。
秦惠文王嬴駟車裂商鞅的理由,僅僅是之前的太子太傅公子虔等眾人捏造的謠言,不但沒有真憑實據,而且定罪極快,所處的刑罰更是殘酷之至。
《戰國策》曾記錄了秦孝公病重時,曾主動提出把秦國國君之位禪讓給商鞅,而商鞅惶恐,並沒有接受。秦孝公當時的太子嬴駟已經成人,他是出於怎樣的考量想要禪位於商鞅,而不是按照宗法規矩,傳位於既定的繼承人嬴駟,僅僅是因為商鞅於秦國有大恩,還是商鞅一個衛國人,比嬴駟更合適來治理秦國?作為太子的嬴駟,若是知曉秦孝公這樣的舉動,難道會無動於衷?
傳聞鬼穀子在分析各國局勢時,對商鞅曾評價道,商君若是長壽,必不得好死。
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jian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如此成王業,興霸圖的商君,為何會不得好死,以致秦孝公臨死前,都在處心積慮地為商鞅埋下滔天禍患,甚至傳言留下遺詔,讓秦惠文王誅殺之?
一言以蔽之,帝王心術。
中國自出現帝王以來,在位的帝王,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自己的王位不保。他們恐懼庶民百姓,恐懼將軍士兵,恐懼文臣士子,恐懼宮妃媵嬙,恐懼奴隸奴婢,恐懼敵國外族,恐懼天災人禍。這些帝王們,無時無刻不活在恐懼之中,猜疑身邊的每一個人,猜疑發生的每一件事。而一旦他們不恐懼了,這些帝王的末日,恐怕也就不遠了。
對於秦孝公而言,商鞅已經替他完成了變法,秦國新法已立,新都已定,商鞅已經實現了所有秦孝公寄予他的期望。而此時,商鞅已經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成為改革的最大利益者,集變法威望於一身,國人皆知商君而不知太子。更妙的是,秦孝公一直在為商鞅變法保駕護航,緩和改革派與宗室及守舊派的矛盾,宗室及守舊派所有的矛盾卻全部集結於商鞅一人身上。
自古以來,所有輔佐帝王成就一番功業之人,往往逃不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遠的不說,吳越爭霸時,範蠡文種輔佐勾踐臥薪嚐膽近二十年,才使得越過重新發憤圖強,滅吳稱霸。之後,範蠡婉拒了勾踐的高官厚祿,功成身退,從而能夠逍遙於五湖四海。而繼續想與勾踐同富貴的文種,最後隻有一杯毒酒,死無葬身之地。
秦孝公臨終時,所提及的禪讓之言,就是他作為君主,對於商鞅最後的仁德。若商鞅能夠領會秦孝公的深意,不再戀棧權位,甘於辭去大良造之位,從此如範蠡般閑雲野鶴,還是能有善終的。
但是商鞅沒有這麽做。
那對於繼位的嬴駟來說,這麽一個集變法威望,實權,及宗室權貴怨恨於一身的商鞅,殘殺之,既可以立竿見影地確立剛剛登基的威信,又能緩解與宗室權貴的矛盾,更能把所有的軍政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何樂而不為呢?
而商鞅之所以會死得如此悽慘,就在於他捨不得變法帶來的威望和權勢,看不清自己作為秦孝公一枚棋子所處的形勢和格局,辨不明秦惠文王隻會殺了他而絕不會讓他逃至他國的心思。
立身不正,所為失當,身處商鞅如此地位,必不得好死。
與帝王關係親密如周成王叔父的萬世聖人周公,也因帝王之疑,不得不避難遠走;與秦孝公君臣相宜,於秦有不世之功的商君,也因帝王心術,得了車裂之死。替秦王遊說各國,以連橫之法說服各國親秦,兩為秦相的武信君張儀,作為一個魏人,真得能得秦王全然無他的信任,並能夠得享富貴,最後壽終正寢?
晏希音的神情始終帶著笑意,但在張儀的眼裏,卻好似要謀奪他性命的惡鬼一樣可怖。
他長期以來,以為自己得到秦王重視,甚至能夠與大良造公孫衍相比,而真正的事實是,自己從來就如同一枚棋子一樣握在秦王手中。
秦王為何要重用出身魏國的自己,而不是秦國本國大夫,除了自己的確有所才能以外,恐怕就是因為自己在秦國沒有任何根基,即便是誅殺全族都於秦國無任何關礙。
恐怕就連名垂千秋的商君,受到重用,都有這個原因存在。
隻要秦王一個念頭,他便隨時會危如累卵,恐怕連死得全屍都是奢望。
他以往以為的春風得意,以為的位高權重,竟比夢中幻象還要可怕。
晏希音嘴角掛著隨意散漫的笑容,“我這裏也有一個故事,甚是有趣,還望能博張子一笑。”
“傳聞韓國國君曾有一宮妃何氏,生得貌美,又善解人意,甚得國君寵愛,幾度想扶立何氏所處公子為太子。何氏出身低微,卻與當時韓國一位何姓大夫有遠親,便想方設法欲同這位何大夫聯親。怎知這位何大夫剛正不阿,根本不欲與這位何氏夫人有聯繫,從不理會這位夫人的善意。但是這位何氏夫人傻啊,經常拐彎抹角地為這位何大夫在國君明前陳情邀功。外人看見,都覺得何氏夫人待真正的親人,也就不過如此了”她理了理自己的披帛,喝了一口宮人隨身攜著的熱茶,繼續道,“奈何韓國王後出身高貴,嫡子更是長得有勇有謀,國君重病去世後,王後所出嫡子繼位。這位何氏夫人就倒了黴,不僅自己被賜死,所出公子也去了他國當了質子,然後莫名其妙就沒了。但是沒想到最倒黴的是,這位從未給過何氏夫人好臉色的何大夫,竟然也遭了池魚之殃,被新君貶官賜死,還累得舉家被殺。這位何大夫,實在是無辜至極啊,全賴何氏夫人一廂情願,竟牽連了上至七旬母親,下至總角稚子,所有人的性命。張子說,這個故事,可值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