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漢3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逝世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為流矢所中,病得很厲害,不想見人,躺在皇宮之中,詔令守門武士不得讓群臣進入。群臣中如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進宮。這樣過了十多天,樊噲推開宮門,闖了進去,後麵群臣緊緊跟隨。看到劉邦枕著一個宦官躺在床上。樊噲等人見到劉邦之後,痛哭流涕地說:“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
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於是劉邦笑著從床上起來。 之後病情惡化。呂後請了良醫為他醫治,劉邦詢問病情,醫生進言:“病可治。”劉邦聽了不但不高興,還罵醫生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願意繼續治療,賜給醫師五十斤黃金,令醫師離去。 之後呂後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陳道明版劉邦 ?”劉邦說:“曹參可。”
呂後問還有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問,劉邦說:“這以後,也不是你會知道的。”意指呂後也無法活那麽久。
四月甲辰,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中,呂後和審食其商量說:“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麵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呂後過了四天還不發喪,打算發兵殺盡功臣將領。有人轉告這些話給將軍酈商。酈商去會見審食其,說:“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
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把這些話轉告了呂後,於是在丁未日發喪,大赦天下。 丙寅,葬劉邦於長陵。己巳,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漢惠帝來到太上皇廟。群臣們都說:“帝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諡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又下令全國各郡國諸侯建太祖廟,每年按時祭祀。至今在江西客家地區還有漢高帝信仰,尤其是江西寧都縣漢帝信仰最普遍,幾乎每個村都建有漢帝廟。
為政舉措 善用人才 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韓信泛求賢。即位的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確實說對了,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定都關中 後來,劉邦定都長安是因為一個叫婁敬(因被賜姓劉,又稱劉敬)的士卒的提醒,婁敬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東周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東周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張良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聽了表示同意,於是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地方區劃 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製和郡縣製,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鹹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製定《九章律》的蕭何深得民心。 法律思想 在平定天下後,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
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鬆相當的統治效果。 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製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製度和賦稅征收)、興律(主要規定征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麵),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
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製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製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麵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封異姓王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對在場的父親劉太公誇耀說:“原先您老經常說我是無賴,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也采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都有兵將,有的還有三心二意。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怎麽辦,大家說發兵討伐。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於用兵,發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借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今河南淮陽),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問罪。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
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襲擊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呂後。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後采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被 斬於長樂宮鍾室,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隻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麽,問身邊的張良怎麽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
劉邦問為什麽,張良說怕他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麽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自己曾經想將他殺掉。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禦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製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強化皇權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通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
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麽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麵,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通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經曆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曆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麽,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劉邦很崇尚孝道,稱帝後將父親劉太公接到皇宮居住,封父親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宮生活日久了就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說:“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鬥雞、喝酒為樂,沒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悶悶不樂。”
於是劉邦在皇宮附近為父親蓋起一座新豐城,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布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相鄰老幼和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 第二件事是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
劉邦做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
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折疊經濟 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讓士兵複員,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複提高國民經濟。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製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
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製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折疊文化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劉邦塑像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 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采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
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複興兵。劉邦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製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製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曆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
他的一套政治體製和經濟製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漢二年劉邦的《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劉邦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禮記·祭法》指出:“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動的本質。
祭祀活動本身體現了對逝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具體來講,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 劉邦被父老鄉親立為沛公後,就知道“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塗山是夏興之地,祭祀活動自古有之。
漢高祖劉邦過塗山,“命立禹廟以鎮塗山”,從此,曆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有廟而發展為有祭祀大禹誕辰的農曆六月六塗山禹王廟會。由一年一祭的廟會又發展為一年三祭大禹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禹會諸侯會期)、六月六日(禹誕辰)、九月九日(登高懷古、慶祝豐收)的三次廟會。 漢太祖劉邦於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
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麵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長安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折疊民族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
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折疊編輯本段曆史評價 魏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陸賈:“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班固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
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於是劉邦笑著從床上起來。 之後病情惡化。呂後請了良醫為他醫治,劉邦詢問病情,醫生進言:“病可治。”劉邦聽了不但不高興,還罵醫生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願意繼續治療,賜給醫師五十斤黃金,令醫師離去。 之後呂後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陳道明版劉邦 ?”劉邦說:“曹參可。”
呂後問還有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問,劉邦說:“這以後,也不是你會知道的。”意指呂後也無法活那麽久。
四月甲辰,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中,呂後和審食其商量說:“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麵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呂後過了四天還不發喪,打算發兵殺盡功臣將領。有人轉告這些話給將軍酈商。酈商去會見審食其,說:“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
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審食其把這些話轉告了呂後,於是在丁未日發喪,大赦天下。 丙寅,葬劉邦於長陵。己巳,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漢惠帝來到太上皇廟。群臣們都說:“帝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諡號為高皇帝,廟號為太祖。又下令全國各郡國諸侯建太祖廟,每年按時祭祀。至今在江西客家地區還有漢高帝信仰,尤其是江西寧都縣漢帝信仰最普遍,幾乎每個村都建有漢帝廟。
為政舉措 善用人才 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韓信泛求賢。即位的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確實說對了,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定都關中 後來,劉邦定都長安是因為一個叫婁敬(因被賜姓劉,又稱劉敬)的士卒的提醒,婁敬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東周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東周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張良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聽了表示同意,於是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地方區劃 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製和郡縣製,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鹹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製定《九章律》的蕭何深得民心。 法律思想 在平定天下後,劉邦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
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鬆相當的統治效果。 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製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製度和賦稅征收)、興律(主要規定征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麵),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
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製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製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麵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封異姓王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對在場的父親劉太公誇耀說:“原先您老經常說我是無賴,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也采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都有兵將,有的還有三心二意。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怎麽辦,大家說發兵討伐。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於用兵,發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借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今河南淮陽),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問罪。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
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襲擊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呂後。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後采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被 斬於長樂宮鍾室,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隻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麽,問身邊的張良怎麽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
劉邦問為什麽,張良說怕他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麽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自己曾經想將他殺掉。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禦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製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強化皇權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通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
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麽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麵,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通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經曆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曆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麽,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劉邦很崇尚孝道,稱帝後將父親劉太公接到皇宮居住,封父親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宮生活日久了就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說:“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鬥雞、喝酒為樂,沒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悶悶不樂。”
於是劉邦在皇宮附近為父親蓋起一座新豐城,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布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相鄰老幼和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 第二件事是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
劉邦做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
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折疊經濟 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讓士兵複員,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複提高國民經濟。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製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
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製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折疊文化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劉邦塑像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 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采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
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複興兵。劉邦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製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製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曆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
他的一套政治體製和經濟製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漢二年劉邦的《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劉邦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禮記·祭法》指出:“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動的本質。
祭祀活動本身體現了對逝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具體來講,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 劉邦被父老鄉親立為沛公後,就知道“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塗山是夏興之地,祭祀活動自古有之。
漢高祖劉邦過塗山,“命立禹廟以鎮塗山”,從此,曆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有廟而發展為有祭祀大禹誕辰的農曆六月六塗山禹王廟會。由一年一祭的廟會又發展為一年三祭大禹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禹會諸侯會期)、六月六日(禹誕辰)、九月九日(登高懷古、慶祝豐收)的三次廟會。 漢太祖劉邦於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
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麵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長安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折疊民族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
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折疊編輯本段曆史評價 魏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陸賈:“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班固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