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子又會在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晃晃悠悠地走出學校,在車站的長椅上坐下。
通子總會跑到車站或河邊去。她不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閑逛,最後來到車站或河邊的。而是心裏有明確的目的和意識,告訴自己一定要到車站或河邊去。然後,她會在堤壩邊久坐不走,即使有人和她說話,也不會在她的記憶中留下半點痕跡。在通子的印象中,自己好像從未理會過任何人的搭訕。
後來上著上著課無故走出教室的事曾一度在全校引起轟動,成為一大問題。由於還發生了好幾次,通子因此成為學校裏的問題兒童。
通子自己也很難把當時的感覺說清楚,時常會有人問她為何如此,通子卻從未給出過滿意的答案。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處於一種分不清是幻想還是現實的狀態。但在通子本人看來,事情卻遠沒有這麽簡單,那種感覺近似於做夢時突然中了定身術,身體動彈不得。有點像經常在小說裏出現的“夢遊症”,但在請醫生來看過之後,對方卻從未提到這種病名。不過自己也並未出現過睡著時爬出被窩,四處遊走的情況。
其實,若認真回想發作時的情形,通子自己也無法判斷究竟是處在睡眠之中,還是在清醒狀態下。就是覺得全身上下像中了定身術一樣,無法動彈,既睜不開眼也動不了一根手指,心存恐懼卻束手無策,隻能聽之任之。每次發作情況都完全一樣。
說到“發作”這個詞,總讓通子心裏有些牴觸。不過“發作”狀態下的感覺很自然,相比之下,還是沒發作時比較奇怪。因此,通子並不覺得自己得了什麽病。她覺得不管是誰,在那種狀態下都會變成那樣,隻是自己與之鬥爭的意誌徹底喪失了而已。心裏害怕得不行、無處安身,覺得不能總這樣,得趕快行動,仿佛身後有人在推搡、催促著自己一樣。
至於究竟要盡快幹什麽,會隨著所處的時間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有時覺得已死的母親正在盛岡車站等自己,膝頭磨得鮮血直流,如果不快點兒趕過去她就要上車走了,必須盡快。
通子當然知道母親早就死了,因此不會被這樣的幻境迷惑,真的跑去車站。然而這一幻境會突然浮現,一旦出現,通子就會變得毫無抵抗力,任其擺布。而不停催促通子的幻境又每次都不盡相同,之後又會在不知不覺間被遺忘掉,就像夢的內容一般無法記住。
直到現在,通子依然說不清自己是在怎樣的條件下,進入到那種狀態中去的。換句話說,通子至今仍未能清楚地把握那種狀況出現的條件或規律。但它就是會出現。可能在睡眠嚴重不足,或身體狀況不佳時出現的可能性會偏高。不過通子記得,它似乎從未在經期內出現,月經即將結束的時候出現過兩次。幻境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自己的全身牢牢包裹,常識和理智都會被排斥在外。它帶有強烈的真實感,不停地驅使著通子。受到它的影響與擺布,通子時常會下意識地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來。
經過一段時間,這種事出現過幾次之後,腦海中殘留的記憶也變得曖昧而模糊。開始想要追憶自己兩三年前的感受,不知道兩三年前是否有過“夢遊症”。事實上,就算不深究當時的行為,也能清楚記起曾出現過幾次真實的幻境。但那些記憶中的故事究竟是真實體驗還是幻境,通子已無從分辨。常人身上或許不會發生這種事吧,然而通子的腦海中卻頻繁出現混濁的畫麵,使她無法相信自己的記憶。
因此,通子覺得受到某個刺激,並以此為契機想起那段“柿子樹下的回憶”或許也是這樣一種情況——分不清究竟是夢境還是現實。在不停思索、想要弄清這一點的同時,通子在朦朧中發現,原來自己內心深處一直都期望它隻是個夢。
察覺到這一點的通子開始懷疑,念高中之前自己會把整件事徹底遺忘,或許全都是因為這種體質。這件事解釋起來頗為複雜,不知從何時起,總之,自己的幻想體質會將記憶與夢境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有時甚至還具有將記憶徹底抹掉的能力。這樣說或許有些誇張,但如果根據事實反相思考,便不能排除通子的精神意誌從很早以前便具備了生成幻想的可能。因為都是些想要消除的記憶,所以通子會把藤倉良雄的死、麻衣子在家裏的時光和德子最終發狂身亡的事全都變為自己的妄想。這很明顯是出於她本人的意願,並成為消除記憶這一舉動的動機。如果這一切全是幻境的話,不知自己會有多開心。這一期待整日存在於通子的腦海中,加上她獨有的幻想體質和時常發作的夢遊症,促使它們真的全都變為了幻想。也有可能正是因為通子有一段主觀希望它並非事實而是夢境的痛苦記憶,讓她迫使自己相信那隻是妄想,才久而久之生出這樣一副幻想體質。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的話,便能證明盡管入類的精神很脆弱,但為了活下去,還是有一套強韌的反作用機製的。
通子覺得正是悲劇的現實使得自己變得異於常人。如果那一場場接連發生的悲劇不過是夢境,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話,自己的心會變得多麽輕鬆!這樣的想法漸漸使那件事的輪廓變得模糊。希望這一連串悲劇全都是幻覺的潛在願望,成為一股強烈的能源存在於通子的心中。這種現象在她念小學時尤為顯著,可以說通子每天都在為此祈禱。然後為自己準備好一副幻想體質,再把那些事全都塞入其中。不可否認,那時的自己的確很想逃避一切。現在回想,那種感覺依舊鮮明清晰。
然而,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不管通子如何動用主觀意識,告訴自己那些帶著甜美誘惑的假象就是現實——麻衣子在盛岡家裏住的那兩年、她在結婚當日自殺身亡,以及母親緊隨其後發狂而死,這些全都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內心卻依舊不承認。附近的鄰居和親戚們都很清楚這些事,而且在講述的時候不留半點情麵。他們站在幻想的柵欄之外高聲疾呼,逼迫通子麵對事實。通子的防禦機製隻能不斷擴展幻想的版圖,企圖把它們也全部納入到幻想的範圍之中。可是想要做到這一點,病症就會相應惡化,頻繁發作——
在通子的意識深處,長久地存在著這種明顯的矛盾,精神和思維之間的協調運作也很難算得上順暢。麻衣子姑且不論,如果將母親德子的死也說成是夢境,那父親整日活得像個廢人的狀態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自己又為什麽自小學時便沒有母親呢?而若讓良雄的死變成夢境,那要如何解釋藤倉姐弟每天跟蹤的原因呢?要扭曲這些事實,非要相信這一切全是夢境,通子就要麵對徹底瘋掉的危險。事實上,當時的通子距離瘋狂僅僅隻有一步之遙,甚至曾多次跨過那道分界線,時退時進,如此往復,說是徘徊在瘋狂的邊緣也不為過。
有關這一點,也不必再繼續討論下去了。藤倉良雄的死、麻衣子的死、德子的死,還有鬱夫的自甘墮落,這一切全都是事實。隻要將目光移到加納家之外,就不會對它的真實性抱半點懷疑。就任它去好了,問題的關鍵在於殘留在通子心裏的那段“柿子樹下的回憶”。那件事究竟是通子的夢境還是現實?即便站在加納家的利害關係之外來看整件事,這一點依舊很重要。
通子總會跑到車站或河邊去。她不是漫無目的地四處閑逛,最後來到車站或河邊的。而是心裏有明確的目的和意識,告訴自己一定要到車站或河邊去。然後,她會在堤壩邊久坐不走,即使有人和她說話,也不會在她的記憶中留下半點痕跡。在通子的印象中,自己好像從未理會過任何人的搭訕。
後來上著上著課無故走出教室的事曾一度在全校引起轟動,成為一大問題。由於還發生了好幾次,通子因此成為學校裏的問題兒童。
通子自己也很難把當時的感覺說清楚,時常會有人問她為何如此,通子卻從未給出過滿意的答案。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處於一種分不清是幻想還是現實的狀態。但在通子本人看來,事情卻遠沒有這麽簡單,那種感覺近似於做夢時突然中了定身術,身體動彈不得。有點像經常在小說裏出現的“夢遊症”,但在請醫生來看過之後,對方卻從未提到這種病名。不過自己也並未出現過睡著時爬出被窩,四處遊走的情況。
其實,若認真回想發作時的情形,通子自己也無法判斷究竟是處在睡眠之中,還是在清醒狀態下。就是覺得全身上下像中了定身術一樣,無法動彈,既睜不開眼也動不了一根手指,心存恐懼卻束手無策,隻能聽之任之。每次發作情況都完全一樣。
說到“發作”這個詞,總讓通子心裏有些牴觸。不過“發作”狀態下的感覺很自然,相比之下,還是沒發作時比較奇怪。因此,通子並不覺得自己得了什麽病。她覺得不管是誰,在那種狀態下都會變成那樣,隻是自己與之鬥爭的意誌徹底喪失了而已。心裏害怕得不行、無處安身,覺得不能總這樣,得趕快行動,仿佛身後有人在推搡、催促著自己一樣。
至於究竟要盡快幹什麽,會隨著所處的時間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有時覺得已死的母親正在盛岡車站等自己,膝頭磨得鮮血直流,如果不快點兒趕過去她就要上車走了,必須盡快。
通子當然知道母親早就死了,因此不會被這樣的幻境迷惑,真的跑去車站。然而這一幻境會突然浮現,一旦出現,通子就會變得毫無抵抗力,任其擺布。而不停催促通子的幻境又每次都不盡相同,之後又會在不知不覺間被遺忘掉,就像夢的內容一般無法記住。
直到現在,通子依然說不清自己是在怎樣的條件下,進入到那種狀態中去的。換句話說,通子至今仍未能清楚地把握那種狀況出現的條件或規律。但它就是會出現。可能在睡眠嚴重不足,或身體狀況不佳時出現的可能性會偏高。不過通子記得,它似乎從未在經期內出現,月經即將結束的時候出現過兩次。幻境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自己的全身牢牢包裹,常識和理智都會被排斥在外。它帶有強烈的真實感,不停地驅使著通子。受到它的影響與擺布,通子時常會下意識地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來。
經過一段時間,這種事出現過幾次之後,腦海中殘留的記憶也變得曖昧而模糊。開始想要追憶自己兩三年前的感受,不知道兩三年前是否有過“夢遊症”。事實上,就算不深究當時的行為,也能清楚記起曾出現過幾次真實的幻境。但那些記憶中的故事究竟是真實體驗還是幻境,通子已無從分辨。常人身上或許不會發生這種事吧,然而通子的腦海中卻頻繁出現混濁的畫麵,使她無法相信自己的記憶。
因此,通子覺得受到某個刺激,並以此為契機想起那段“柿子樹下的回憶”或許也是這樣一種情況——分不清究竟是夢境還是現實。在不停思索、想要弄清這一點的同時,通子在朦朧中發現,原來自己內心深處一直都期望它隻是個夢。
察覺到這一點的通子開始懷疑,念高中之前自己會把整件事徹底遺忘,或許全都是因為這種體質。這件事解釋起來頗為複雜,不知從何時起,總之,自己的幻想體質會將記憶與夢境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有時甚至還具有將記憶徹底抹掉的能力。這樣說或許有些誇張,但如果根據事實反相思考,便不能排除通子的精神意誌從很早以前便具備了生成幻想的可能。因為都是些想要消除的記憶,所以通子會把藤倉良雄的死、麻衣子在家裏的時光和德子最終發狂身亡的事全都變為自己的妄想。這很明顯是出於她本人的意願,並成為消除記憶這一舉動的動機。如果這一切全是幻境的話,不知自己會有多開心。這一期待整日存在於通子的腦海中,加上她獨有的幻想體質和時常發作的夢遊症,促使它們真的全都變為了幻想。也有可能正是因為通子有一段主觀希望它並非事實而是夢境的痛苦記憶,讓她迫使自己相信那隻是妄想,才久而久之生出這樣一副幻想體質。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的話,便能證明盡管入類的精神很脆弱,但為了活下去,還是有一套強韌的反作用機製的。
通子覺得正是悲劇的現實使得自己變得異於常人。如果那一場場接連發生的悲劇不過是夢境,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話,自己的心會變得多麽輕鬆!這樣的想法漸漸使那件事的輪廓變得模糊。希望這一連串悲劇全都是幻覺的潛在願望,成為一股強烈的能源存在於通子的心中。這種現象在她念小學時尤為顯著,可以說通子每天都在為此祈禱。然後為自己準備好一副幻想體質,再把那些事全都塞入其中。不可否認,那時的自己的確很想逃避一切。現在回想,那種感覺依舊鮮明清晰。
然而,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不管通子如何動用主觀意識,告訴自己那些帶著甜美誘惑的假象就是現實——麻衣子在盛岡家裏住的那兩年、她在結婚當日自殺身亡,以及母親緊隨其後發狂而死,這些全都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內心卻依舊不承認。附近的鄰居和親戚們都很清楚這些事,而且在講述的時候不留半點情麵。他們站在幻想的柵欄之外高聲疾呼,逼迫通子麵對事實。通子的防禦機製隻能不斷擴展幻想的版圖,企圖把它們也全部納入到幻想的範圍之中。可是想要做到這一點,病症就會相應惡化,頻繁發作——
在通子的意識深處,長久地存在著這種明顯的矛盾,精神和思維之間的協調運作也很難算得上順暢。麻衣子姑且不論,如果將母親德子的死也說成是夢境,那父親整日活得像個廢人的狀態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自己又為什麽自小學時便沒有母親呢?而若讓良雄的死變成夢境,那要如何解釋藤倉姐弟每天跟蹤的原因呢?要扭曲這些事實,非要相信這一切全是夢境,通子就要麵對徹底瘋掉的危險。事實上,當時的通子距離瘋狂僅僅隻有一步之遙,甚至曾多次跨過那道分界線,時退時進,如此往復,說是徘徊在瘋狂的邊緣也不為過。
有關這一點,也不必再繼續討論下去了。藤倉良雄的死、麻衣子的死、德子的死,還有鬱夫的自甘墮落,這一切全都是事實。隻要將目光移到加納家之外,就不會對它的真實性抱半點懷疑。就任它去好了,問題的關鍵在於殘留在通子心裏的那段“柿子樹下的回憶”。那件事究竟是通子的夢境還是現實?即便站在加納家的利害關係之外來看整件事,這一點依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