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夢遊之病
1
最愛之人麻衣子的死,還有母親那悲慘到無以復加的死,接連發生的這兩場悲劇,令通子的人格根基發生了歪斜。當時通子還沒上小學三年級,年齡也僅僅隻有八歲。
不僅如此,還有那件發生在半年前那個夏天的事——藤倉良雄的死。這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能給通子帶來足以改變人生的衝擊,而它們的相繼發生,打擊之沉重,就算是如今已經成年的她,想要承受也絕非一件易事。
後來通子曾經這樣想過,為了讓自己承受住這沉重的打擊,或許神靈破壞了自己內心的某個部分,使她失去了某些常人應該有的感覺,從而避免精神出現問題。這難道不也是某種平衡嗎?昭和三十六年(一九六一年)以後,通子突然變成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她自己也察覺到了這一點。說她變得沒有任何感情或許有些不恰當,但至少開始異於常人了。
有關這些,之後再展開詳細說明。總之,通子當時因為這些事所受的打擊,是她本人和周圍的其他人都無法準確估量的。正因如此,也無從治療。
在其他人眼裏,通子看上去隻是稍稍變得陰鬱了些,其他方麵完全沒有差別。大家都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的成長,她還會變得開朗起來。甚至有人覺得,她這種變化是已經從打擊中重新站起來了的表現。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沒有什麽不對。隻要本人沒有什麽問題,不管多麽平庸的解釋都無所謂。而且後來念高中的時候,通子也確實又變回同伴中比較活潑多話的人。隻是沒人知道那些變化中隱蔽的因由。
深深的傷口被通子藏在內心深處,任何人都看不到。有時通子自己都幾乎忘卻了。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東西逐漸發酵、變質,終於成為深埋在她心中的火藥。不知哪天受到某種刺激,便會引發嚴重的爆炸,令周圍人震驚不已。通子已變成一個麵臨危險或悲劇時,會產生特殊反應的人。
周圍人無法洞察通子內心傷痕的原因多種多樣。對她的第一重打擊來自於藤倉良雄的死。然而這件事背後的真相,通子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就連她唯一完全信任、願意對其敞開心扉的麻衣子都沒有告訴。因此,良雄的真正死因,不管是通子家的人,還是附近的鄰居,甚至藤倉的父母都毫不知情。知道這件事的,隻有通子、良雄的兩個哥哥和姐姐。這件事曾讓通子痛苦不堪,整日提心弔膽。不,應該說恐懼蓋過了痛苦和悲傷。如果不明白這個前提,也就無法準確地感受通子所受到的打擊。
良雄事件帶來的傷害,並不僅限於身為加害者的罪惡感。更令通子感到恐懼的是良雄的哥哥姐姐,他們知道事情的真相,不知會在什麽時候、以何種方式採取報復。這份恐懼蓋過了罪惡感,隨著時光的流逝,它在通子心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麵,不管通子如何否定,時間都在緩緩治癒麻衣子和母親的死在心中留下的創傷。這一反差更讓通子痛苦,她甚至認為,如果當時沒有發生良雄那件事,後來那兩場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也不會在她心裏產生多大的影響。
雖然這樣的認識極度不誠實,但實際上,正因為最初那場悲劇的發生,才使通子能承受住隨後的兩場悲劇,這種解釋似乎也並非全無道理。最初的那場悲劇,令通子變得冷靜而堅強。
良雄的悲劇可不是草草幾句就能說清楚的。通子所扮演的也不僅僅是強忍內心悲痛的少女這樣一個安全的角色,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有堅韌的毅力。因為身邊沒有人知道良雄事件背後的實情,也就不可能有人能夠洞察通子內心的想法。如果硬要說誰能夠洞察,估計就隻有良雄的哥哥姐姐了。
沒人能理解通子,其實還有一條更為單純的理由。那就是周圍沒有想去理解她的人。麻衣子死了、母親死了,加納家就隻剩下通子和父親鬱夫兩個人了。
然而,現在的鬱夫也和通子沒多大差別。通子雖然整天無精打采,隻是憑藉慣性去學校上課、放學回家,但至少身體內還蘊藏著生命力,有對外界的認識與自知。鬱夫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感覺他就像主動放棄了生命、心甘情願地淪落為活死人一樣。他整日躺在自己的房間裏,一動不動。不說話、不吃東西,在被窩裏一躺就是幾個星期,不知是睡是醒。
事情剛發生那幾天,由於要給麻衣子和德子辦喪事,鬱夫曾離開過床榻一段時間。喪事剛一辦完,他就立刻倒下不動了。雖然曾請大江醫生來看過,卻沒能查出病因,隻說是積勞成疾。
通子當時還是個孩子,從未有過批評父親或是給他打打氣這類想法,何況她自己也整日神情沮喪。後來大夥兒實在看不下去,鄰居家的女孩子們還跑來幫忙照顧。然而,父親那時連麵子都絲毫不顧了,毫不掩飾臉上的嫌惡之情,說話有一搭沒一搭的,還說什麽可別指望他給錢這類招人厭的話。而那些心存善意的鄰居放在他枕邊的飯菜,他幾乎都沒碰過。
兩個女人死後,整個家突然變得空空蕩蕩的。特別是沒有了麻衣子,家裏驟然失去光彩,黯然失色,成了一堆腐朽舊木與瓦礫的集合體。就連玄關那麵價值不菲的古董屏風,看起來都是那樣的汙穢破舊、寒磣噁心。整個家都陰暗而潮濕,不管走到哪裏,都散發著末日將至般的腐壞氣味,死寂無聲。這一切令通子感到恐懼不已,她覺得自己一家宛如住在廢墟裏的蝸牛。
住在這樣一個“家”裏的父女兩人都如同丟了魂兒,形單影隻地顧著各自的事。這種生活毫無生機可言,像地獄生活的開端。通子時常會想,自己這一家的生活明明如此乏味枯燥,母親為何還要那樣挖空心思地把麻衣子趕出去呢?沒過多久,通子便大致理解了母親當時的心態。雖然還沒能徹底揣摩清楚麻衣子的想法,但在洞悉其他女性的心態上,通子可謂早熟得令人吃驚。不過其他部分,她隻比普通孩子稍好一點點。
話雖如此,當時的通子確實太年幼,無法幫家裏燒飯做菜。就這樣丟著不管的話,父女倆搞不好會活活餓死。眼見如此,住在附近的女人便輪流送飯過來,或者幹脆在通子家做飯。但通子看得出來,做出這種善意之舉的人已漸漸變得驕橫,不再像之前那樣謙和溫柔。這樣的變化讓通子受挫不小。因為不喜歡看到外人一臉得意地自由出入自己家門,所以每到這種時候,通子都會躲起來,避免和她們碰麵。但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無力的抵抗,那些主婦每次都會把通子找出來,一邊愉快地放聲歡笑,一邊出言輕侮。
也有人提議找個親戚過來暫住,照管一下家裏的大小事務。後來這個提議不知怎的傳到了通子的耳朵裏,使她心中生出莫名的厭惡。她總覺得,隻要有一個女人踏進這個家的門檻,家裏就會發生不幸。但若要問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維持父女兩人的生活,通子也說不出來。總而言之,不管怎樣她都不樂意。人世間的營生、成年女子的想法,在通子心中已經超越了厭惡的界限,令她感到恐懼。
特別是玄關旁的那間屋子,更是令通子感覺異常恐懼,不敢靠近。雖然一開始麻衣子住過的那間屋子也一樣令她害怕,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就適應了,敢進屋了。多虧了曾與麻衣子有過一段的快樂記憶,戰勝了那地獄般的經歷。
1
最愛之人麻衣子的死,還有母親那悲慘到無以復加的死,接連發生的這兩場悲劇,令通子的人格根基發生了歪斜。當時通子還沒上小學三年級,年齡也僅僅隻有八歲。
不僅如此,還有那件發生在半年前那個夏天的事——藤倉良雄的死。這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能給通子帶來足以改變人生的衝擊,而它們的相繼發生,打擊之沉重,就算是如今已經成年的她,想要承受也絕非一件易事。
後來通子曾經這樣想過,為了讓自己承受住這沉重的打擊,或許神靈破壞了自己內心的某個部分,使她失去了某些常人應該有的感覺,從而避免精神出現問題。這難道不也是某種平衡嗎?昭和三十六年(一九六一年)以後,通子突然變成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她自己也察覺到了這一點。說她變得沒有任何感情或許有些不恰當,但至少開始異於常人了。
有關這些,之後再展開詳細說明。總之,通子當時因為這些事所受的打擊,是她本人和周圍的其他人都無法準確估量的。正因如此,也無從治療。
在其他人眼裏,通子看上去隻是稍稍變得陰鬱了些,其他方麵完全沒有差別。大家都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的成長,她還會變得開朗起來。甚至有人覺得,她這種變化是已經從打擊中重新站起來了的表現。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沒有什麽不對。隻要本人沒有什麽問題,不管多麽平庸的解釋都無所謂。而且後來念高中的時候,通子也確實又變回同伴中比較活潑多話的人。隻是沒人知道那些變化中隱蔽的因由。
深深的傷口被通子藏在內心深處,任何人都看不到。有時通子自己都幾乎忘卻了。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東西逐漸發酵、變質,終於成為深埋在她心中的火藥。不知哪天受到某種刺激,便會引發嚴重的爆炸,令周圍人震驚不已。通子已變成一個麵臨危險或悲劇時,會產生特殊反應的人。
周圍人無法洞察通子內心傷痕的原因多種多樣。對她的第一重打擊來自於藤倉良雄的死。然而這件事背後的真相,通子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就連她唯一完全信任、願意對其敞開心扉的麻衣子都沒有告訴。因此,良雄的真正死因,不管是通子家的人,還是附近的鄰居,甚至藤倉的父母都毫不知情。知道這件事的,隻有通子、良雄的兩個哥哥和姐姐。這件事曾讓通子痛苦不堪,整日提心弔膽。不,應該說恐懼蓋過了痛苦和悲傷。如果不明白這個前提,也就無法準確地感受通子所受到的打擊。
良雄事件帶來的傷害,並不僅限於身為加害者的罪惡感。更令通子感到恐懼的是良雄的哥哥姐姐,他們知道事情的真相,不知會在什麽時候、以何種方式採取報復。這份恐懼蓋過了罪惡感,隨著時光的流逝,它在通子心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麵,不管通子如何否定,時間都在緩緩治癒麻衣子和母親的死在心中留下的創傷。這一反差更讓通子痛苦,她甚至認為,如果當時沒有發生良雄那件事,後來那兩場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也不會在她心裏產生多大的影響。
雖然這樣的認識極度不誠實,但實際上,正因為最初那場悲劇的發生,才使通子能承受住隨後的兩場悲劇,這種解釋似乎也並非全無道理。最初的那場悲劇,令通子變得冷靜而堅強。
良雄的悲劇可不是草草幾句就能說清楚的。通子所扮演的也不僅僅是強忍內心悲痛的少女這樣一個安全的角色,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有堅韌的毅力。因為身邊沒有人知道良雄事件背後的實情,也就不可能有人能夠洞察通子內心的想法。如果硬要說誰能夠洞察,估計就隻有良雄的哥哥姐姐了。
沒人能理解通子,其實還有一條更為單純的理由。那就是周圍沒有想去理解她的人。麻衣子死了、母親死了,加納家就隻剩下通子和父親鬱夫兩個人了。
然而,現在的鬱夫也和通子沒多大差別。通子雖然整天無精打采,隻是憑藉慣性去學校上課、放學回家,但至少身體內還蘊藏著生命力,有對外界的認識與自知。鬱夫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感覺他就像主動放棄了生命、心甘情願地淪落為活死人一樣。他整日躺在自己的房間裏,一動不動。不說話、不吃東西,在被窩裏一躺就是幾個星期,不知是睡是醒。
事情剛發生那幾天,由於要給麻衣子和德子辦喪事,鬱夫曾離開過床榻一段時間。喪事剛一辦完,他就立刻倒下不動了。雖然曾請大江醫生來看過,卻沒能查出病因,隻說是積勞成疾。
通子當時還是個孩子,從未有過批評父親或是給他打打氣這類想法,何況她自己也整日神情沮喪。後來大夥兒實在看不下去,鄰居家的女孩子們還跑來幫忙照顧。然而,父親那時連麵子都絲毫不顧了,毫不掩飾臉上的嫌惡之情,說話有一搭沒一搭的,還說什麽可別指望他給錢這類招人厭的話。而那些心存善意的鄰居放在他枕邊的飯菜,他幾乎都沒碰過。
兩個女人死後,整個家突然變得空空蕩蕩的。特別是沒有了麻衣子,家裏驟然失去光彩,黯然失色,成了一堆腐朽舊木與瓦礫的集合體。就連玄關那麵價值不菲的古董屏風,看起來都是那樣的汙穢破舊、寒磣噁心。整個家都陰暗而潮濕,不管走到哪裏,都散發著末日將至般的腐壞氣味,死寂無聲。這一切令通子感到恐懼不已,她覺得自己一家宛如住在廢墟裏的蝸牛。
住在這樣一個“家”裏的父女兩人都如同丟了魂兒,形單影隻地顧著各自的事。這種生活毫無生機可言,像地獄生活的開端。通子時常會想,自己這一家的生活明明如此乏味枯燥,母親為何還要那樣挖空心思地把麻衣子趕出去呢?沒過多久,通子便大致理解了母親當時的心態。雖然還沒能徹底揣摩清楚麻衣子的想法,但在洞悉其他女性的心態上,通子可謂早熟得令人吃驚。不過其他部分,她隻比普通孩子稍好一點點。
話雖如此,當時的通子確實太年幼,無法幫家裏燒飯做菜。就這樣丟著不管的話,父女倆搞不好會活活餓死。眼見如此,住在附近的女人便輪流送飯過來,或者幹脆在通子家做飯。但通子看得出來,做出這種善意之舉的人已漸漸變得驕橫,不再像之前那樣謙和溫柔。這樣的變化讓通子受挫不小。因為不喜歡看到外人一臉得意地自由出入自己家門,所以每到這種時候,通子都會躲起來,避免和她們碰麵。但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無力的抵抗,那些主婦每次都會把通子找出來,一邊愉快地放聲歡笑,一邊出言輕侮。
也有人提議找個親戚過來暫住,照管一下家裏的大小事務。後來這個提議不知怎的傳到了通子的耳朵裏,使她心中生出莫名的厭惡。她總覺得,隻要有一個女人踏進這個家的門檻,家裏就會發生不幸。但若要問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維持父女兩人的生活,通子也說不出來。總而言之,不管怎樣她都不樂意。人世間的營生、成年女子的想法,在通子心中已經超越了厭惡的界限,令她感到恐懼。
特別是玄關旁的那間屋子,更是令通子感覺異常恐懼,不敢靠近。雖然一開始麻衣子住過的那間屋子也一樣令她害怕,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就適應了,敢進屋了。多虧了曾與麻衣子有過一段的快樂記憶,戰勝了那地獄般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