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縣立貝繁高中圖書館所做的調查,好像就隻能到這個程度了。放眼望去,這裏所有的書架,已經沒有犯罪相關的書了。
於是,我將所有的《昭和二萬日》都放回書架,手裏拿著《阿部定事件》這本書去找井吹。他已經吃完便當,正悠閑地喝著茶,他一看到我,就說:“來喝杯茶吧?”
我心想,這樣正可以好好和他聊一聊,便決定打擾他。
“怎麽樣?有沒有派上用場?”他一邊泡著茶,一邊問我。
我說,非常有幫助,向他道謝後,便把《阿部定事件》還給他。然後我告訴他,現在我要找昭和七年的“玉之井分屍殺人案”等一連串離奇犯罪事件,他果然說出講談社的《昭和》這本書,我便說已經看過了,問他還有沒有別的書,他說這裏沒有。我問他要怎麽找,他告訴我可以去新見的圖書館找,但是今天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明天去怎麽樣?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也就隻有這樣做了吧!
人不能看外表,井吹是個不落俗套的人,他完全不問我是寫那種類型的小說,也不問我的書有多暢銷,這類別人常問的問題。
我問井吹,昭和十三年都井睦雄的事件是真實的事嗎?他斬釘截鐵的說那是事實,但他說他不是很清楚,有一位熟悉睦雄事件的鄉土史學家,他可以介紹給我。
“這真是太好了,就麻煩您了。”我一邊啜飲著茶,一邊回答。
井吹就從附近的抽屜取出名片檔案夾,花了一些時間,挑出其中一張名片,然後又從懷裏掏出一張自己的名片,在背麵寫上鄉土史學家的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等,再交給我。
我向他鄭重道謝後,接過名片,放入自己的皮夾中。
3
我沒有食慾,學校附近也找不到一家餐飲店,所以我就一心一意地朝鄉土史學家的家裏走去。他的名字叫做上山評人,井吹大致告訴我去他家的路,說步行的話有一點距離,但大概三十分鍾左右就到了。我走下學校的那座山,又一次來到葦川邊,好像就在以前去過的那個火葬場附近,這一帶有很多民家的村落。
我經過火葬場,開始慢慢往河川的上遊走,這一帶對我來說是塊處女地,我經過有高大銀杏樹和地藏王菩薩的轉角往右轉,來到了一戶農家前。確實是有一段距離,但這條路很好認,不太會迷路。
井吹說,他會先打電話給對方。上山家代代務農,上山評人以前是教日本史的老師,聽說現在他將農事交由兒子和媳婦去做,自己則過著隱居的生活,研究他喜歡的考古學和近代史。上山這位鄉土史學家也有些奇怪,聽說他最擅長繩文彌生的古早時代,不然就是明治以後的近代史,當然其他的時代他也不是不了解,隻是他特別喜歡這兩個時代。
井吹又說,這個時期,田裏的工作並不是很忙,而且上山先生年過七十,身體也不是那麽好,應該一整天都會待在家裏,他很歡迎前來向他請益的訪客;我心裏祈求真是如此。我一個人走在通往上山家的小路上,那不是柏油路,左右兩邊是尚未插秧的水田,不知道農家現在是農忙期,還是農閑期?總之,我希望他們現在不忙。
道路一進入上山家,就變得像是都市裏的小公園一樣寬敞,到處都有像是流水經過的溝,左右兩邊有倉庫,正前方是茅草屋頂的舊式日本建築,屋簷下停了一台白色的輕型汽車,住在這裏的民家大多都是這樣。我心想,隻有龍臥亭沒有車子,是因為昨晚過世的犬坊一男太笨了,考不取駕駛執照的關係,我記得之前吃飯時曾經聽人提起過。
上山家散發出鄉下農家常聞得到的倉庫味道,我並不討厭這個味道。我打開玄關的玻璃門,說聲:“打擾了。”於是,一個稍微駝著背、戴著眼鏡的老人立刻走了出來。
“請問是上山評人先生嗎?”我問。
“我就是。”他說。
“我是貝繁高中的井吹先生介紹的,我叫做石岡,有些事情想要請教您……”
我一說完,他就說:“是的,我已經聽說了,請繞到後麵來吧。”然後他穿上放在地上的木屐,拖著木屐走在我前麵,往後麵的另一間屋子走去。
這一間屋子感覺比較新,柱子還很白,這裏也有玄關。上山走進了這間屋子,站在上去的台階,轉過頭來對我說:“請進。”然後自己也走了上去,我則跟在他的後麵。右邊的走廊上鋪著地毯,我被帶到左邊的第一間房間,房間裏鋪了地毯,桌椅放在正中央,周圍全都是書架,藏書一直堆到天花板那麽高。
上山請我進去,當我們坐在沙發上後,他就拿起放在桌上的熱水瓶和茶具組開始泡茶。我對他說“不要客氣”,但他說:“不,我自己也想喝。”然後又說:“現在隻剩我一個人了。”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以前幫我泡茶的妻子已經先走一步了。
上山將茶遞給我,我向他道謝並開始啜飲著,我看他也優雅地喝著茶。他的頭髮已經完全霜白,背也駝了,但臉上的皺紋卻很少,如果他的背脊能挺直,看起來應該會更年輕吧。聽說他大概七十歲左右,但他的臉看起來像是五十幾歲的人,或許是因為內在知識的薰陶,使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輕。
“你想要問什麽呢?”上山說。可能因為以前是老師的關係,所以說話時的鄉音比較少。
被他這樣一問,我開始猶豫了,對於這樣孤芳自賞的老人,我想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問他這一連串的事件是否都有範本可循?我覺得上山應該不會傳得整個村子都知道。我到底應該隻問都井睦雄的事呢?還是要針對整個案子去問?我感到非常困惑。
“首先,我要請教您關於昭和十三年的都井睦雄事件……”話一說出口,我就感覺上山老人的臉色大變,但我隻能繼續說下去。我又說:“我從橫濱來到貝繁村不久,所以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都井睦雄事件,是來到這裏之後,才從不同的人口中聽到這個事件的各種傳說。但是,我隻聽說那是真實的事,上山先生,您對都井睦雄事件很了解嗎?”
“我當然知道。”上山慢慢說出口,並點點頭。他有點重聽,所以我在講話的時候,他好像微微皺起眉頭在聽。
“我在貝繁高中的圖書館找到一本叫《昭和二萬日》的書,但在昭和十三年的四月那一項裏,並沒有記載‘貝繁村三十人被殺’的事件紀錄,那是真實的事件嗎?”
“是真的,真實的事。”上山斬釘截鐵的說。
“但是,在昭和史上為什麽沒有記載?”
“因為不是在四月。”
“啊?不是四月?”
“是五月,五月二十一日的淩晨。”
“五月……”
“所以你漏看了吧?”
“是的,或許是吧……但是,不是說櫻花紛飛的夜晚嗎?”
“那是傳說。慢慢就傳得像是一齣戲般,人們的傳說啊!實際上,當時櫻花早就已經謝了。”
於是,我將所有的《昭和二萬日》都放回書架,手裏拿著《阿部定事件》這本書去找井吹。他已經吃完便當,正悠閑地喝著茶,他一看到我,就說:“來喝杯茶吧?”
我心想,這樣正可以好好和他聊一聊,便決定打擾他。
“怎麽樣?有沒有派上用場?”他一邊泡著茶,一邊問我。
我說,非常有幫助,向他道謝後,便把《阿部定事件》還給他。然後我告訴他,現在我要找昭和七年的“玉之井分屍殺人案”等一連串離奇犯罪事件,他果然說出講談社的《昭和》這本書,我便說已經看過了,問他還有沒有別的書,他說這裏沒有。我問他要怎麽找,他告訴我可以去新見的圖書館找,但是今天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明天去怎麽樣?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也就隻有這樣做了吧!
人不能看外表,井吹是個不落俗套的人,他完全不問我是寫那種類型的小說,也不問我的書有多暢銷,這類別人常問的問題。
我問井吹,昭和十三年都井睦雄的事件是真實的事嗎?他斬釘截鐵的說那是事實,但他說他不是很清楚,有一位熟悉睦雄事件的鄉土史學家,他可以介紹給我。
“這真是太好了,就麻煩您了。”我一邊啜飲著茶,一邊回答。
井吹就從附近的抽屜取出名片檔案夾,花了一些時間,挑出其中一張名片,然後又從懷裏掏出一張自己的名片,在背麵寫上鄉土史學家的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等,再交給我。
我向他鄭重道謝後,接過名片,放入自己的皮夾中。
3
我沒有食慾,學校附近也找不到一家餐飲店,所以我就一心一意地朝鄉土史學家的家裏走去。他的名字叫做上山評人,井吹大致告訴我去他家的路,說步行的話有一點距離,但大概三十分鍾左右就到了。我走下學校的那座山,又一次來到葦川邊,好像就在以前去過的那個火葬場附近,這一帶有很多民家的村落。
我經過火葬場,開始慢慢往河川的上遊走,這一帶對我來說是塊處女地,我經過有高大銀杏樹和地藏王菩薩的轉角往右轉,來到了一戶農家前。確實是有一段距離,但這條路很好認,不太會迷路。
井吹說,他會先打電話給對方。上山家代代務農,上山評人以前是教日本史的老師,聽說現在他將農事交由兒子和媳婦去做,自己則過著隱居的生活,研究他喜歡的考古學和近代史。上山這位鄉土史學家也有些奇怪,聽說他最擅長繩文彌生的古早時代,不然就是明治以後的近代史,當然其他的時代他也不是不了解,隻是他特別喜歡這兩個時代。
井吹又說,這個時期,田裏的工作並不是很忙,而且上山先生年過七十,身體也不是那麽好,應該一整天都會待在家裏,他很歡迎前來向他請益的訪客;我心裏祈求真是如此。我一個人走在通往上山家的小路上,那不是柏油路,左右兩邊是尚未插秧的水田,不知道農家現在是農忙期,還是農閑期?總之,我希望他們現在不忙。
道路一進入上山家,就變得像是都市裏的小公園一樣寬敞,到處都有像是流水經過的溝,左右兩邊有倉庫,正前方是茅草屋頂的舊式日本建築,屋簷下停了一台白色的輕型汽車,住在這裏的民家大多都是這樣。我心想,隻有龍臥亭沒有車子,是因為昨晚過世的犬坊一男太笨了,考不取駕駛執照的關係,我記得之前吃飯時曾經聽人提起過。
上山家散發出鄉下農家常聞得到的倉庫味道,我並不討厭這個味道。我打開玄關的玻璃門,說聲:“打擾了。”於是,一個稍微駝著背、戴著眼鏡的老人立刻走了出來。
“請問是上山評人先生嗎?”我問。
“我就是。”他說。
“我是貝繁高中的井吹先生介紹的,我叫做石岡,有些事情想要請教您……”
我一說完,他就說:“是的,我已經聽說了,請繞到後麵來吧。”然後他穿上放在地上的木屐,拖著木屐走在我前麵,往後麵的另一間屋子走去。
這一間屋子感覺比較新,柱子還很白,這裏也有玄關。上山走進了這間屋子,站在上去的台階,轉過頭來對我說:“請進。”然後自己也走了上去,我則跟在他的後麵。右邊的走廊上鋪著地毯,我被帶到左邊的第一間房間,房間裏鋪了地毯,桌椅放在正中央,周圍全都是書架,藏書一直堆到天花板那麽高。
上山請我進去,當我們坐在沙發上後,他就拿起放在桌上的熱水瓶和茶具組開始泡茶。我對他說“不要客氣”,但他說:“不,我自己也想喝。”然後又說:“現在隻剩我一個人了。”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以前幫我泡茶的妻子已經先走一步了。
上山將茶遞給我,我向他道謝並開始啜飲著,我看他也優雅地喝著茶。他的頭髮已經完全霜白,背也駝了,但臉上的皺紋卻很少,如果他的背脊能挺直,看起來應該會更年輕吧。聽說他大概七十歲左右,但他的臉看起來像是五十幾歲的人,或許是因為內在知識的薰陶,使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輕。
“你想要問什麽呢?”上山說。可能因為以前是老師的關係,所以說話時的鄉音比較少。
被他這樣一問,我開始猶豫了,對於這樣孤芳自賞的老人,我想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問他這一連串的事件是否都有範本可循?我覺得上山應該不會傳得整個村子都知道。我到底應該隻問都井睦雄的事呢?還是要針對整個案子去問?我感到非常困惑。
“首先,我要請教您關於昭和十三年的都井睦雄事件……”話一說出口,我就感覺上山老人的臉色大變,但我隻能繼續說下去。我又說:“我從橫濱來到貝繁村不久,所以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都井睦雄事件,是來到這裏之後,才從不同的人口中聽到這個事件的各種傳說。但是,我隻聽說那是真實的事,上山先生,您對都井睦雄事件很了解嗎?”
“我當然知道。”上山慢慢說出口,並點點頭。他有點重聽,所以我在講話的時候,他好像微微皺起眉頭在聽。
“我在貝繁高中的圖書館找到一本叫《昭和二萬日》的書,但在昭和十三年的四月那一項裏,並沒有記載‘貝繁村三十人被殺’的事件紀錄,那是真實的事件嗎?”
“是真的,真實的事。”上山斬釘截鐵的說。
“但是,在昭和史上為什麽沒有記載?”
“因為不是在四月。”
“啊?不是四月?”
“是五月,五月二十一日的淩晨。”
“五月……”
“所以你漏看了吧?”
“是的,或許是吧……但是,不是說櫻花紛飛的夜晚嗎?”
“那是傳說。慢慢就傳得像是一齣戲般,人們的傳說啊!實際上,當時櫻花早就已經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