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臥亭殺人事件》作者:[日]島田莊司【完結】
文案:
深山中依地勢盤旋而上的龍臥亭,
就像是暗夜裏的一條巨龍,
綿長蜷曲地橫臥在山坡上,
緊緊纏繞住每個居住其間的人……
金黃色的光芒,劃破了貝繁村漆黑的夜空,喚醒了盤踞山腰的黑色巨龍。寄居龍臥亭旅館的古琴演奏家,竟慘遭祝融焚身,詭譎的是,死者的額頭正中央開了一個血洞,而在宛如密室的陳屍現場,居然找不到任何子彈射入的痕跡!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1
對台灣讀者來說,一談及島田莊司,最為津津樂道的兩部作品,一部是他的出道作——禦手洗潔探案《占星術殺人魔法》,一部是吉敷竹史探案——號稱幻想與現實完美融合的《奇想、天慟》。誠然,這兩部作品確有傑出之處,也足以堪稱他的兩大代表作,不過,若是以創作的角度而言,我則認為,島田還另有兩大代表作。
一部是《斜屋犯罪》,首度以怪奇建篥為故事舞台,日後啟迪了綾辻行人創作《奪命十角館》,掀起延燒至今的“新本格”浪潮。
另一部是《黑暗坡的食人樹》,立基於《斜屋犯罪》的創作成果,但卻更進一步超脫了篇幅的慣例,跨越了國境的藩籬,擴張了知識的應用,開啟“巨篇推理”浪潮。
至今將屆滿二十年的新本格浪潮,雖然起初隻是一個商業宣傳的用語,究其內涵,也隻不過是現代作家所創作的本格作品之代名詞而已,與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時代的本格作品,實質上似乎沒有太大差異。
然而,若以島田自己的創作理論來陳述,《斜屋犯罪》與《黑暗坡的食人樹》,正足以象徵新本格浪潮的兩大“本格之器”——所謂的“器”,是指有如公式一般的模型,故事架構雖訂有通則,但細節則可以自由發揮。簡言之,做為類型小說的推理小說,追求的是作者與讀者的共識。有了合適的“器”,作者易於發揮,讀者也樂於接受,可說是皆大歡喜。
然而,盡管使用“器”有許多好處,但要創造出新的“器”,卻是一件困難的事。
例如,橫溝正史所創造的“金田一耕助”探案、西村京太郎的“十津川省三”探案,分別將鄉野奇談及鐵路旅情和推理小說作了新穎的融合,除了作家自身大獲成功以外,也引來的大批的後輩追隨。這就是成功的“器”。
觀察新本格浪潮的諸多作家,或許行文風格、創作理念大有差異,但讀者每年都可以見到根據《斜屋犯罪》與《黑暗坡的食人樹》的原初典型發展出來的新作,這正足以證明島田在“器的創造”上,確有獨出胸臆之處。
發表《黑暗坡的食人樹》以後,島田不僅持續以“新·禦手洗”係列的《水晶金字塔》、《眩暈》、《雅特波斯》等作,運用、極化自己創造的兩個“器”,也持續深究、研探“器”的本質,發表了許多創作理論。
“新·禦手洗”在島田的努力不懈之下,終於進展到極致,在《雅特波斯》畫下句點。隨後,島田與評論家笠井潔共同發表了《日本型惡平等起源論》,以及《世紀末日本紀行》、《秋好事件》等非小說創作,目光暫時轉往日本人論、死刑廢除等議題。
在暌違《雅特波斯》的三年後,在小說創作蟄伏以久的島田,將兩個“器”的精髓凝鑄到極限,發表了本作《龍臥亭殺人事件》。怪奇建築物化身為盤據山林的臥龍,上下兩冊的篇幅也雄然超過千頁,是當時島田作家生涯的新巔峰。更重要的是,島田在“器”的領悟上也得到了最後的結論,並應用在《龍臥亭殺人事件》中——這稱為“守則復用型”的本格推理創作。
2
在《本格mystery宣言2》中的〈守則型創作的光與影〉,島田以“〇〇七情報員”為例,分析了詹姆士·龐德的係列電影為何數十年風靡全球、歷久不衰的原因。
例如,在電影開場之初,必須以節奏緊湊的小事件來彰顯龐德的能耐;相同的,負責電影主軸情節的犯罪陰謀首腦,也會在開頭的另一個埸景展現實力。
接著,英國情報局必須發現一項國際陰謀,而〇〇七是唯一能夠阻止陰謀的人。
至於做為冒險主體的舞台,則必須是對歐美觀眾而言是神秘的、充滿想像空間、暗藏危機的異國秘境——像是中南美洲、非洲、東歐、亞洲等地。抵達有如觀光勝地的舞台,娓娓響起全球當紅歌手詠唱的主題曲。
在冒險的過程中,勢必要搭配耀眼奪目的美酒珍饈、帥勁十足的高級跑車、尖端前衛的科技道具,以及艷麗火辣的性感美女。
故事的最後,必須是〇〇七單槍匹馬深入敵境,將陰謀份子的總部一舉殲滅。也就是說,前進的種種因子,構成了詹姆士·龐德係列電影的暢銷公式。
從這樣的角度觀之,若要應用“器”來創作,就必須分析“器”的組成因子,然後在每個因子中加入作者的創意,成為作者易於發揮、讀者樂於接受的公式化作品。不僅風格得以統一,公式還可重複利用。
這就是“守則復用型”的創作方式。
相信一般讀者一定很熟悉,在歐美古典黃金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諾克斯的〈推理十誡〉和範·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則〉,內容涵蓋諸多條件與限製,同樣可以視為一種“守則復用型”。
島田提到,若以綾辻行人的“館係列”做為創作目標,自然就該將“館係列”的復用型守則分析出來;又因“館係列”代表了新本格浪潮,所以他將分析後的復用型守則,稱之為〈新本格七則〉。
〈新本格七則〉發表之後,理所當然地引來不少批評。畢竟,小說創作常有例外,是不可能囊括所有事例的。不過,〈新本格七則〉仍然有其趣味之處,試摘錄如下,做為參考。
一、事件的舞台必須是封閉空間,例如孤島或暴風雪山莊。登場人物無法自由出入,也必須排除擁有先進鑑識技術的警方。亦即,必須保證隻有邏輯思考才能破案的必然性。
二、屋內的各房間都要能夠上鎖,屬於重視隱私的建築物。
三、屋宅的主人或客人,全員在小說開頭都必須介紹給讀者,兇手就在其中。
四、發生了各種事件,並導向血腥的慘劇。
五、偵探登埸,是後來才出埸,或是一開1就在屋內都可以。
六、慘劇依然繼續發生,但兇手的身分依然不明。偵探開始提出推理,讀者可以跟著鬥智。
七、偵探在故事最後指出兇手,必須是令讀者意外的人物。若無法做到,就不能稱為成功之作。
文案:
深山中依地勢盤旋而上的龍臥亭,
就像是暗夜裏的一條巨龍,
綿長蜷曲地橫臥在山坡上,
緊緊纏繞住每個居住其間的人……
金黃色的光芒,劃破了貝繁村漆黑的夜空,喚醒了盤踞山腰的黑色巨龍。寄居龍臥亭旅館的古琴演奏家,竟慘遭祝融焚身,詭譎的是,死者的額頭正中央開了一個血洞,而在宛如密室的陳屍現場,居然找不到任何子彈射入的痕跡!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1
對台灣讀者來說,一談及島田莊司,最為津津樂道的兩部作品,一部是他的出道作——禦手洗潔探案《占星術殺人魔法》,一部是吉敷竹史探案——號稱幻想與現實完美融合的《奇想、天慟》。誠然,這兩部作品確有傑出之處,也足以堪稱他的兩大代表作,不過,若是以創作的角度而言,我則認為,島田還另有兩大代表作。
一部是《斜屋犯罪》,首度以怪奇建篥為故事舞台,日後啟迪了綾辻行人創作《奪命十角館》,掀起延燒至今的“新本格”浪潮。
另一部是《黑暗坡的食人樹》,立基於《斜屋犯罪》的創作成果,但卻更進一步超脫了篇幅的慣例,跨越了國境的藩籬,擴張了知識的應用,開啟“巨篇推理”浪潮。
至今將屆滿二十年的新本格浪潮,雖然起初隻是一個商業宣傳的用語,究其內涵,也隻不過是現代作家所創作的本格作品之代名詞而已,與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時代的本格作品,實質上似乎沒有太大差異。
然而,若以島田自己的創作理論來陳述,《斜屋犯罪》與《黑暗坡的食人樹》,正足以象徵新本格浪潮的兩大“本格之器”——所謂的“器”,是指有如公式一般的模型,故事架構雖訂有通則,但細節則可以自由發揮。簡言之,做為類型小說的推理小說,追求的是作者與讀者的共識。有了合適的“器”,作者易於發揮,讀者也樂於接受,可說是皆大歡喜。
然而,盡管使用“器”有許多好處,但要創造出新的“器”,卻是一件困難的事。
例如,橫溝正史所創造的“金田一耕助”探案、西村京太郎的“十津川省三”探案,分別將鄉野奇談及鐵路旅情和推理小說作了新穎的融合,除了作家自身大獲成功以外,也引來的大批的後輩追隨。這就是成功的“器”。
觀察新本格浪潮的諸多作家,或許行文風格、創作理念大有差異,但讀者每年都可以見到根據《斜屋犯罪》與《黑暗坡的食人樹》的原初典型發展出來的新作,這正足以證明島田在“器的創造”上,確有獨出胸臆之處。
發表《黑暗坡的食人樹》以後,島田不僅持續以“新·禦手洗”係列的《水晶金字塔》、《眩暈》、《雅特波斯》等作,運用、極化自己創造的兩個“器”,也持續深究、研探“器”的本質,發表了許多創作理論。
“新·禦手洗”在島田的努力不懈之下,終於進展到極致,在《雅特波斯》畫下句點。隨後,島田與評論家笠井潔共同發表了《日本型惡平等起源論》,以及《世紀末日本紀行》、《秋好事件》等非小說創作,目光暫時轉往日本人論、死刑廢除等議題。
在暌違《雅特波斯》的三年後,在小說創作蟄伏以久的島田,將兩個“器”的精髓凝鑄到極限,發表了本作《龍臥亭殺人事件》。怪奇建築物化身為盤據山林的臥龍,上下兩冊的篇幅也雄然超過千頁,是當時島田作家生涯的新巔峰。更重要的是,島田在“器”的領悟上也得到了最後的結論,並應用在《龍臥亭殺人事件》中——這稱為“守則復用型”的本格推理創作。
2
在《本格mystery宣言2》中的〈守則型創作的光與影〉,島田以“〇〇七情報員”為例,分析了詹姆士·龐德的係列電影為何數十年風靡全球、歷久不衰的原因。
例如,在電影開場之初,必須以節奏緊湊的小事件來彰顯龐德的能耐;相同的,負責電影主軸情節的犯罪陰謀首腦,也會在開頭的另一個埸景展現實力。
接著,英國情報局必須發現一項國際陰謀,而〇〇七是唯一能夠阻止陰謀的人。
至於做為冒險主體的舞台,則必須是對歐美觀眾而言是神秘的、充滿想像空間、暗藏危機的異國秘境——像是中南美洲、非洲、東歐、亞洲等地。抵達有如觀光勝地的舞台,娓娓響起全球當紅歌手詠唱的主題曲。
在冒險的過程中,勢必要搭配耀眼奪目的美酒珍饈、帥勁十足的高級跑車、尖端前衛的科技道具,以及艷麗火辣的性感美女。
故事的最後,必須是〇〇七單槍匹馬深入敵境,將陰謀份子的總部一舉殲滅。也就是說,前進的種種因子,構成了詹姆士·龐德係列電影的暢銷公式。
從這樣的角度觀之,若要應用“器”來創作,就必須分析“器”的組成因子,然後在每個因子中加入作者的創意,成為作者易於發揮、讀者樂於接受的公式化作品。不僅風格得以統一,公式還可重複利用。
這就是“守則復用型”的創作方式。
相信一般讀者一定很熟悉,在歐美古典黃金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諾克斯的〈推理十誡〉和範·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則〉,內容涵蓋諸多條件與限製,同樣可以視為一種“守則復用型”。
島田提到,若以綾辻行人的“館係列”做為創作目標,自然就該將“館係列”的復用型守則分析出來;又因“館係列”代表了新本格浪潮,所以他將分析後的復用型守則,稱之為〈新本格七則〉。
〈新本格七則〉發表之後,理所當然地引來不少批評。畢竟,小說創作常有例外,是不可能囊括所有事例的。不過,〈新本格七則〉仍然有其趣味之處,試摘錄如下,做為參考。
一、事件的舞台必須是封閉空間,例如孤島或暴風雪山莊。登場人物無法自由出入,也必須排除擁有先進鑑識技術的警方。亦即,必須保證隻有邏輯思考才能破案的必然性。
二、屋內的各房間都要能夠上鎖,屬於重視隱私的建築物。
三、屋宅的主人或客人,全員在小說開頭都必須介紹給讀者,兇手就在其中。
四、發生了各種事件,並導向血腥的慘劇。
五、偵探登埸,是後來才出埸,或是一開1就在屋內都可以。
六、慘劇依然繼續發生,但兇手的身分依然不明。偵探開始提出推理,讀者可以跟著鬥智。
七、偵探在故事最後指出兇手,必須是令讀者意外的人物。若無法做到,就不能稱為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