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進入這樣的時代,紐約的建築師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風格。就像十九世紀初一樣,希臘式、羅馬式、埃及式、中世紀哥德式的風格,都參雜在高層大樓裏,各自爭鳴。
為這種狀況畫上休止符、讓美國的摩天大樓歸於一宗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這裏要介紹一種叫做“裝飾藝術(art deco)”的新設計法,對於所謂摩天大樓這種前所未聞的最新科學、以及由這些大樓群聚所形成的景觀,它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徹底解答。“裝飾藝術”為紐約建築師的感性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他們從這波熱潮中得到了強烈的能量。
就這樣,二〇年代到三〇年代的曼哈頓,誕生了很多以“裝飾藝術”為主軸的摩天大樓,美國製造的摩天大樓群,至此終於有了獨自的形象,形成了文化。這個時期,紐約建築界以穩定的步伐陸續推出許多傑作,如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都是登峰造極之作。
新藝術(art nouveau)是受日本的浮世繪影響而產生,用了相當多生物的有機曲線,而“裝飾藝術”則是由“新藝術”的反動下英語而生。在構圖的概念下加以切割鐵板、玻璃、石材等工業用素材,呈現出最簡約的形式,並大量生產,以此讓各種材質達到最大程度的靈活運用。因此,構圖上使用的線條,都是標準的直線或圓規畫出的圖形,而由這些圖形所組成機械般設計圖似條理分明的空間,仍需把經過構圖過的裝飾圖案作適度的配置。因此在堪稱極致工業產品的高層建築物裏,也深受裝飾藝術風格影響。
這個方法,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仍完全屬於裝飾取向的範疇,充滿藝術家的自我風格。高層大樓不能裝飾得像凡爾賽宮,所以把裝飾圖案的線條以類似窗戶、稜線的製圖構想做了整理。就算做了構圖式的整理,內部的裝飾圖案本身,有時也會充滿不遜於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貴族趣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製圖式的整體結構中,又要適量安排這些過度裝飾圖案的做法,相信很多本格派作家都心有戚戚焉吧。
三〇年代,曼哈頓島因為建造完成了無數棟以“裝飾藝術”為同一主軸的摩天大樓,變得十分莊嚴神聖而美裏,讓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塵莫及。先進的地下鐵、中央公園、百老匯的歌劇院,再加上四處林立的摩天大樓,讓曼哈頓成為世界最進步、最美麗,不允許其他城市追隨,展現出挑戰成功的樂園,成為燦爛輝煌的大都會。
這是我個人的感想,這個時代的曼哈頓,是最能引起我思鄉情緒的美好城市,也是最美好的時代。當時唯有這座全世界望塵莫及的岩石島上,才聳立著屬於裝飾藝術,宛如裝飾用的巨大石器般之直達天廳的美麗高塔。日本費了半個世紀才開始追趕,建造伸向天際的尖塔群。
二十一世紀的某個夏天,來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發現原本輝煌無比的未來,早已經成了古色蒼然。眼前這個令我懷念得緊的古老景象,對此刻的我而言即是“未來”,我感覺到自己終於回到“未來”,內心百感交集。
二十世紀初期,地下鐵是遠比馬車進步許多的最先進交通工具,當時還沒有時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列車簡陋得像走在平地的纜車,充其量隻是載人用的台車罷了。充滿塗鴉的車廂,和月台一樣狹窄、陰暗。想要轉乘對麵月台的電車,還要走出月台橫越馬路才行。當時也沒有冷氣,地下車站悶熱不已,到處充滿刺鼻的尿騷味,熏得讓人受不了。
早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開始之後,“裝飾藝術”的曼哈頓也隨之成了老古董。美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一九二〇年代就主張用鋼鐵和玻璃建造摩天大樓,此時鋼鐵的骨架構早已經夠堅固,不再需要石頭堆砌的牆壁補強。
同時,歐洲建築師科比西埃(le corbusier)也針對紐約提出了“三百萬人的現代都市”計劃。計劃中所提倡的建築風格,不像美式思想過於彰顯自我,還融合了歐風而形成隱晦的獨特氛圍;不再以建築本體作設計構思,盡可能保留更多綠地,同時也兼顧包容整體都市,進而對高樓建築做有計劃的配置。這和密斯提到具設計感新穎的玻璃大樓有著類似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密斯?凡?德羅和菲力普?強生共同設計、採用鋼鐵和玻璃建造的西格拉姆大廈,終於屹立在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不僅保有“裝飾藝術”的樣式,還廢除了一切贅飾,是個隻由直線和麵構成的巨大玻璃盒。
由於摩天大樓群如雨後春筍,一般市民開始對日照權產生危機感,因此市政府當局設計了所謂“區域劃分法”(zoning法)的斜線限製;然而這個限製僅止於占滿整個腹地的大樓,若是隻占了四分之一部分的建築物則不受此限。因此,密斯隻使用腹地的四分之一蓋玻璃大廈,籍此來排除斜線限製所要求的地界線後退(setback,階梯狀的壁麵)。稜線從地麵到屋頂呈單純的垂直線,空曠的腹地則當作廣場提供給市民使用。
這種極力壓抑自我表現的極簡美感,隱密度高又有氣派,同時還提供廣場給市民,在在讓紐約建築師感受到強烈的震撼。此後,曼哈頓的高層建築業界救災一夕之間變了天。
西格拉姆大廈和密斯的名言“less is more(唯有更少的表現,才能呈現更多)”一樣有名,讓紐約的高樓社群感受重大變革。後來,這個變化與接下來的簡潔作品群的運動,就被稱為“modern(現代)”。
耗工費時堆砌石塊的裝飾藝術被束之高閣;細長、造型簡單、像水晶般光滑閃耀的“現代”盒子,像水牛群一樣充滿了曼哈頓島。
“裝飾藝術”原本就是以整頓過度裝飾為方針所產生的潮流,之後更精益求精,將建築精簡到極致,把大樓構築的諸要素限縮到必要的最小程度,也隻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之後,就連施工的方法也會經過統整,節省無謂的浪費,連細節部分都規格化。雖然密斯所參透的方法頗具革命性,不過這也可以說是大時代下必然的結果。
雖然不得已,但這樣的建築方式在材料方麵,除了鋼鐵和玻璃並沒有新的發明。在汰舊換新之下,隨之而來的大量生產,當然讓材料費的成本降低,並利於推動施工的合理化,也壓低了施工天數和工資。所以建築界越來越無法離開這種聰明的方法,及其所帶來的美好狀況。結果,外觀極為相似的沒有個性的作品大量出現;不久,區域劃分法的斜線限製廢除,也助長了這種情勢的發展。
密斯領先群倫的作品是無可挑剔的傑作,但追隨者的作品群裏,卻開始混雜構思草率、毫無創意的無聊作品。於是曼哈頓的高樓,雖然高度比進入“現代”之前更高,卻喪失以往氣勢磅礴的高貴,開始埋沒在其他各國採用相同方法追趕,那些新興現代都市的平等主義之中。
對於這樣的情況,建築界開始反省,一九六三年舊泛美大樓出現,是一棟八角形的建築。七三年的貿易中心大樓,捨棄鋼鐵的骨架結構,採取在牆麵排列無數支柱、分散全部重量的劃時代構造。七七年的花旗銀行中心,再度發揮這種結構,牆麵的支柱立在中央,而不是四個角落;屋頂部分則極為陡峭。
為這種狀況畫上休止符、讓美國的摩天大樓歸於一宗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這裏要介紹一種叫做“裝飾藝術(art deco)”的新設計法,對於所謂摩天大樓這種前所未聞的最新科學、以及由這些大樓群聚所形成的景觀,它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徹底解答。“裝飾藝術”為紐約建築師的感性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他們從這波熱潮中得到了強烈的能量。
就這樣,二〇年代到三〇年代的曼哈頓,誕生了很多以“裝飾藝術”為主軸的摩天大樓,美國製造的摩天大樓群,至此終於有了獨自的形象,形成了文化。這個時期,紐約建築界以穩定的步伐陸續推出許多傑作,如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都是登峰造極之作。
新藝術(art nouveau)是受日本的浮世繪影響而產生,用了相當多生物的有機曲線,而“裝飾藝術”則是由“新藝術”的反動下英語而生。在構圖的概念下加以切割鐵板、玻璃、石材等工業用素材,呈現出最簡約的形式,並大量生產,以此讓各種材質達到最大程度的靈活運用。因此,構圖上使用的線條,都是標準的直線或圓規畫出的圖形,而由這些圖形所組成機械般設計圖似條理分明的空間,仍需把經過構圖過的裝飾圖案作適度的配置。因此在堪稱極致工業產品的高層建築物裏,也深受裝飾藝術風格影響。
這個方法,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仍完全屬於裝飾取向的範疇,充滿藝術家的自我風格。高層大樓不能裝飾得像凡爾賽宮,所以把裝飾圖案的線條以類似窗戶、稜線的製圖構想做了整理。就算做了構圖式的整理,內部的裝飾圖案本身,有時也會充滿不遜於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貴族趣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製圖式的整體結構中,又要適量安排這些過度裝飾圖案的做法,相信很多本格派作家都心有戚戚焉吧。
三〇年代,曼哈頓島因為建造完成了無數棟以“裝飾藝術”為同一主軸的摩天大樓,變得十分莊嚴神聖而美裏,讓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塵莫及。先進的地下鐵、中央公園、百老匯的歌劇院,再加上四處林立的摩天大樓,讓曼哈頓成為世界最進步、最美麗,不允許其他城市追隨,展現出挑戰成功的樂園,成為燦爛輝煌的大都會。
這是我個人的感想,這個時代的曼哈頓,是最能引起我思鄉情緒的美好城市,也是最美好的時代。當時唯有這座全世界望塵莫及的岩石島上,才聳立著屬於裝飾藝術,宛如裝飾用的巨大石器般之直達天廳的美麗高塔。日本費了半個世紀才開始追趕,建造伸向天際的尖塔群。
二十一世紀的某個夏天,來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發現原本輝煌無比的未來,早已經成了古色蒼然。眼前這個令我懷念得緊的古老景象,對此刻的我而言即是“未來”,我感覺到自己終於回到“未來”,內心百感交集。
二十世紀初期,地下鐵是遠比馬車進步許多的最先進交通工具,當時還沒有時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列車簡陋得像走在平地的纜車,充其量隻是載人用的台車罷了。充滿塗鴉的車廂,和月台一樣狹窄、陰暗。想要轉乘對麵月台的電車,還要走出月台橫越馬路才行。當時也沒有冷氣,地下車站悶熱不已,到處充滿刺鼻的尿騷味,熏得讓人受不了。
早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開始之後,“裝飾藝術”的曼哈頓也隨之成了老古董。美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一九二〇年代就主張用鋼鐵和玻璃建造摩天大樓,此時鋼鐵的骨架構早已經夠堅固,不再需要石頭堆砌的牆壁補強。
同時,歐洲建築師科比西埃(le corbusier)也針對紐約提出了“三百萬人的現代都市”計劃。計劃中所提倡的建築風格,不像美式思想過於彰顯自我,還融合了歐風而形成隱晦的獨特氛圍;不再以建築本體作設計構思,盡可能保留更多綠地,同時也兼顧包容整體都市,進而對高樓建築做有計劃的配置。這和密斯提到具設計感新穎的玻璃大樓有著類似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密斯?凡?德羅和菲力普?強生共同設計、採用鋼鐵和玻璃建造的西格拉姆大廈,終於屹立在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不僅保有“裝飾藝術”的樣式,還廢除了一切贅飾,是個隻由直線和麵構成的巨大玻璃盒。
由於摩天大樓群如雨後春筍,一般市民開始對日照權產生危機感,因此市政府當局設計了所謂“區域劃分法”(zoning法)的斜線限製;然而這個限製僅止於占滿整個腹地的大樓,若是隻占了四分之一部分的建築物則不受此限。因此,密斯隻使用腹地的四分之一蓋玻璃大廈,籍此來排除斜線限製所要求的地界線後退(setback,階梯狀的壁麵)。稜線從地麵到屋頂呈單純的垂直線,空曠的腹地則當作廣場提供給市民使用。
這種極力壓抑自我表現的極簡美感,隱密度高又有氣派,同時還提供廣場給市民,在在讓紐約建築師感受到強烈的震撼。此後,曼哈頓的高層建築業界救災一夕之間變了天。
西格拉姆大廈和密斯的名言“less is more(唯有更少的表現,才能呈現更多)”一樣有名,讓紐約的高樓社群感受重大變革。後來,這個變化與接下來的簡潔作品群的運動,就被稱為“modern(現代)”。
耗工費時堆砌石塊的裝飾藝術被束之高閣;細長、造型簡單、像水晶般光滑閃耀的“現代”盒子,像水牛群一樣充滿了曼哈頓島。
“裝飾藝術”原本就是以整頓過度裝飾為方針所產生的潮流,之後更精益求精,將建築精簡到極致,把大樓構築的諸要素限縮到必要的最小程度,也隻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之後,就連施工的方法也會經過統整,節省無謂的浪費,連細節部分都規格化。雖然密斯所參透的方法頗具革命性,不過這也可以說是大時代下必然的結果。
雖然不得已,但這樣的建築方式在材料方麵,除了鋼鐵和玻璃並沒有新的發明。在汰舊換新之下,隨之而來的大量生產,當然讓材料費的成本降低,並利於推動施工的合理化,也壓低了施工天數和工資。所以建築界越來越無法離開這種聰明的方法,及其所帶來的美好狀況。結果,外觀極為相似的沒有個性的作品大量出現;不久,區域劃分法的斜線限製廢除,也助長了這種情勢的發展。
密斯領先群倫的作品是無可挑剔的傑作,但追隨者的作品群裏,卻開始混雜構思草率、毫無創意的無聊作品。於是曼哈頓的高樓,雖然高度比進入“現代”之前更高,卻喪失以往氣勢磅礴的高貴,開始埋沒在其他各國採用相同方法追趕,那些新興現代都市的平等主義之中。
對於這樣的情況,建築界開始反省,一九六三年舊泛美大樓出現,是一棟八角形的建築。七三年的貿易中心大樓,捨棄鋼鐵的骨架結構,採取在牆麵排列無數支柱、分散全部重量的劃時代構造。七七年的花旗銀行中心,再度發揮這種結構,牆麵的支柱立在中央,而不是四個角落;屋頂部分則極為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