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分是如此,被轉換了。”
“某部分?其他的呢?”
“應該有原封不動的事實片段存在。”
“嗯,可以區別嗎?”
“很難吧,因為沒有記號,不過應該可以。”
“總之,這些是和lucy in the sky有關係的地方?”
“一定有關係,錯不了。”
“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
“因為對他來說,lucy in the sky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對一個完全不知道披頭士的生物學研究生嗎?”
“沒錯,海利西。為什麽發生這種事?這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我邊踱步邊說。
“重要而難解的問題。歌詞可以這麽正確地浮現腦海的話,這首歌他一定反覆聽過無數次。”海利西說。
“難解的問題,通常是解決事情的重大關鍵。”
“但是,潔,他對歌曲沒有那麽大的興趣。”
“是嗎?馬卡特先生。”
“是的。”艾剛點點頭。
“我不認為他熱衷聽披頭士的歌,可是不聽又沒辦法記住。”
“對,這一點很確定。就算大腦是萬分神奇的機器,畢竟還是一台轉換器,沒有材料什麽都做不出來。除非給它完整的資料,否則也編不出輪廓這麽清晰的故事。”
“換句話說,歌詞要記到會唱的程度才行。但是艾剛卻連一首流行歌都不會唱。”
“這麽一來,關聯性就更強了。既然他當時連一次都沒有和朋友邊彈吉他、邊唱lucy in the sky的話,就表示這個音樂興趣無關。我們在尋找的事件和這首歌就有極緊密的關聯。”我說。
“和什麽有關?”
“不清楚。總之,不管多麽不可思議的事都有可能。過去,他曾經反覆聽過這首歌,或者因為某件極為印象深刻的事聽見了這首歌,讓他得到深刻而決定性的銘印。我可以肯定和音樂興趣沒有關係,這一點毋庸置疑,海利西。”
海利西雙手抱胸,開始說起故事來。
“聽你這麽說,我想起一個恐怖的故事。這是我採訪一位精神科醫生時聽到的故事,是發生在美國西岸的真實案例。有一名年輕的女精神病患,隻能正確記住一首愛爾蘭民謠,但是那並不是美國年輕女子會知道的名曲,而是傳唱在愛爾蘭鄉下、不為外人所知拙樸又古老的曲子。這原本是一個謎,但經過調查後發現,她在幼兒時期,似乎曾經親眼目睹母親被強盜殺害的現場。強盜偷偷潛到母親背後,用鐵錘敲擊、殺死她。母親死亡之前,嘴裏唱的就是這首愛爾蘭民謠,因此這個女病患對其他所有的記憶都很模糊,唯獨這首歌記得很清楚。”
“喔,”我點點頭,“原來還有這麽具衝擊性的悲慘聽法。”
“也許艾剛的狀況不至於那麽悲慘,但差不多是這麽回事。問題是,他是在什麽時候、在什麽情況下聽到那首歌的。”海利西說完,問艾剛:“艾剛,你不記得了嗎?”
沒有用,如果他記得,就不會寫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就像是他的大腦因無法作業而發出的慘叫。艾剛搖搖頭。
“他好像不記得了。但是,潔,你也該投降了吧。不管你是個多麽優秀的腦科專家,終究是艾剛人生的局外人。聰明如你,大概也不知道我家書桌抽屜裏放了什麽東西吧。被隱藏起來的事實,在你的學識範圍之外,我們這些局外人是不可能了解的。”海利西說。
我搖搖頭說:“我不這麽認為。透過推理,應該可以查明清楚。”我說出我的想法。
“推理?”
“是的。”
海利西聽我這麽一說,笑了出來。
“連我抽屜裏的東西也可以?”
“如果你要的話。”
海利西笑出聲,“那是奇蹟。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不這麽認為。用目前為止的資料,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做得到的話,我向你脫帽致敬。”
“首先應該要查明的是時間。某個時間、某件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接著又開始了某事,也許他被捲入這件事當中,甚至還害他產生銘印障礙。到這裏為止可以嗎?海利西。”
他想了一下,點點頭說:“嗯,對。可以。”
“這個時間,大概就是他記憶消失的時間點,也就是他記憶停止的時間點。要鎖定這個時間點,其實並不困難。”
海利西望著空中,眼神中帶著質疑。
“我們今天重複了三次的初次見麵。而且古怪的對話,好像演戲時的彩排,也了解了好幾件事。我們要靈活運用這些資料。”
“嗯,很有趣。”
“已經完成的對話中,他的談話內容,有的有改變,有的維持不變。維持不變的事情之一,就是希區柯克。盡管對於比較喜歡希區柯克或塔科夫斯基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有改變,但是這位導演在‘鳥’之後的作品,他每部都有看,這件事情一直沒變;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希區柯克電影的上映年份當作標準。”
“原來如此。”
“他持續看電影,而且認為希區柯克的最後一部電影是‘狂凶記’。‘狂凶記’之後上映的‘大巧局’,在他的腦子裏並不存在。”
“確實如此。”
“‘大巧局’是1976年上映的,而‘狂凶記’是1972年。因此,那件某事,就是在七二年到七六年之間發生的。”
“是嗎?嗯,沒錯。”
“此外,我們還知道了哪些事?首先,馬卡特先生的科學知識很豐富。”
“嗯。”
“他的知識範圍包括天文學、生物學、恐龍和原始人類,十分多樣化。但也有可以排除的類別,像他對抽象畫和流行樂就不熟悉。”
“啊,沒錯。”
“他對重力和質量學也不熟悉,對腦科學好像也沒什麽專業知識;天文學的知識也實在很有限。最了解的應該是恐龍學,因為他曾經是恐龍月刊的忠實讀者。”
“嗯,對。”
“即使如此,他卻對讓撼動世界、巨大隕石衝撞地球這個導致恐龍絕跡的學說,完全一無所悉,而且他也不知道猶加敦半島發現隕石坑的事。這也難怪,那是1991年發現的。他沒看過伽利略太空探測船拍攝的歐羅巴的照片,因為這也是最近的事情。這些事實都和我們的觀察結果沒有矛盾,他的確沒有七六年以後的記憶。”
我走到架子旁,拿起了地震龍的玩具。
“他也不知道這種地震龍的發現。這也難怪,因為這種化石最早是在1979年發現的。落基山脈的正式調查,從八五年開始,正式論文的提出和命名為地震龍,則是在九一年。”
我把玩具放回架子上。
“某部分?其他的呢?”
“應該有原封不動的事實片段存在。”
“嗯,可以區別嗎?”
“很難吧,因為沒有記號,不過應該可以。”
“總之,這些是和lucy in the sky有關係的地方?”
“一定有關係,錯不了。”
“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
“因為對他來說,lucy in the sky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對一個完全不知道披頭士的生物學研究生嗎?”
“沒錯,海利西。為什麽發生這種事?這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我邊踱步邊說。
“重要而難解的問題。歌詞可以這麽正確地浮現腦海的話,這首歌他一定反覆聽過無數次。”海利西說。
“難解的問題,通常是解決事情的重大關鍵。”
“但是,潔,他對歌曲沒有那麽大的興趣。”
“是嗎?馬卡特先生。”
“是的。”艾剛點點頭。
“我不認為他熱衷聽披頭士的歌,可是不聽又沒辦法記住。”
“對,這一點很確定。就算大腦是萬分神奇的機器,畢竟還是一台轉換器,沒有材料什麽都做不出來。除非給它完整的資料,否則也編不出輪廓這麽清晰的故事。”
“換句話說,歌詞要記到會唱的程度才行。但是艾剛卻連一首流行歌都不會唱。”
“這麽一來,關聯性就更強了。既然他當時連一次都沒有和朋友邊彈吉他、邊唱lucy in the sky的話,就表示這個音樂興趣無關。我們在尋找的事件和這首歌就有極緊密的關聯。”我說。
“和什麽有關?”
“不清楚。總之,不管多麽不可思議的事都有可能。過去,他曾經反覆聽過這首歌,或者因為某件極為印象深刻的事聽見了這首歌,讓他得到深刻而決定性的銘印。我可以肯定和音樂興趣沒有關係,這一點毋庸置疑,海利西。”
海利西雙手抱胸,開始說起故事來。
“聽你這麽說,我想起一個恐怖的故事。這是我採訪一位精神科醫生時聽到的故事,是發生在美國西岸的真實案例。有一名年輕的女精神病患,隻能正確記住一首愛爾蘭民謠,但是那並不是美國年輕女子會知道的名曲,而是傳唱在愛爾蘭鄉下、不為外人所知拙樸又古老的曲子。這原本是一個謎,但經過調查後發現,她在幼兒時期,似乎曾經親眼目睹母親被強盜殺害的現場。強盜偷偷潛到母親背後,用鐵錘敲擊、殺死她。母親死亡之前,嘴裏唱的就是這首愛爾蘭民謠,因此這個女病患對其他所有的記憶都很模糊,唯獨這首歌記得很清楚。”
“喔,”我點點頭,“原來還有這麽具衝擊性的悲慘聽法。”
“也許艾剛的狀況不至於那麽悲慘,但差不多是這麽回事。問題是,他是在什麽時候、在什麽情況下聽到那首歌的。”海利西說完,問艾剛:“艾剛,你不記得了嗎?”
沒有用,如果他記得,就不會寫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就像是他的大腦因無法作業而發出的慘叫。艾剛搖搖頭。
“他好像不記得了。但是,潔,你也該投降了吧。不管你是個多麽優秀的腦科專家,終究是艾剛人生的局外人。聰明如你,大概也不知道我家書桌抽屜裏放了什麽東西吧。被隱藏起來的事實,在你的學識範圍之外,我們這些局外人是不可能了解的。”海利西說。
我搖搖頭說:“我不這麽認為。透過推理,應該可以查明清楚。”我說出我的想法。
“推理?”
“是的。”
海利西聽我這麽一說,笑了出來。
“連我抽屜裏的東西也可以?”
“如果你要的話。”
海利西笑出聲,“那是奇蹟。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不這麽認為。用目前為止的資料,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做得到的話,我向你脫帽致敬。”
“首先應該要查明的是時間。某個時間、某件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接著又開始了某事,也許他被捲入這件事當中,甚至還害他產生銘印障礙。到這裏為止可以嗎?海利西。”
他想了一下,點點頭說:“嗯,對。可以。”
“這個時間,大概就是他記憶消失的時間點,也就是他記憶停止的時間點。要鎖定這個時間點,其實並不困難。”
海利西望著空中,眼神中帶著質疑。
“我們今天重複了三次的初次見麵。而且古怪的對話,好像演戲時的彩排,也了解了好幾件事。我們要靈活運用這些資料。”
“嗯,很有趣。”
“已經完成的對話中,他的談話內容,有的有改變,有的維持不變。維持不變的事情之一,就是希區柯克。盡管對於比較喜歡希區柯克或塔科夫斯基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有改變,但是這位導演在‘鳥’之後的作品,他每部都有看,這件事情一直沒變;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希區柯克電影的上映年份當作標準。”
“原來如此。”
“他持續看電影,而且認為希區柯克的最後一部電影是‘狂凶記’。‘狂凶記’之後上映的‘大巧局’,在他的腦子裏並不存在。”
“確實如此。”
“‘大巧局’是1976年上映的,而‘狂凶記’是1972年。因此,那件某事,就是在七二年到七六年之間發生的。”
“是嗎?嗯,沒錯。”
“此外,我們還知道了哪些事?首先,馬卡特先生的科學知識很豐富。”
“嗯。”
“他的知識範圍包括天文學、生物學、恐龍和原始人類,十分多樣化。但也有可以排除的類別,像他對抽象畫和流行樂就不熟悉。”
“啊,沒錯。”
“他對重力和質量學也不熟悉,對腦科學好像也沒什麽專業知識;天文學的知識也實在很有限。最了解的應該是恐龍學,因為他曾經是恐龍月刊的忠實讀者。”
“嗯,對。”
“即使如此,他卻對讓撼動世界、巨大隕石衝撞地球這個導致恐龍絕跡的學說,完全一無所悉,而且他也不知道猶加敦半島發現隕石坑的事。這也難怪,那是1991年發現的。他沒看過伽利略太空探測船拍攝的歐羅巴的照片,因為這也是最近的事情。這些事實都和我們的觀察結果沒有矛盾,他的確沒有七六年以後的記憶。”
我走到架子旁,拿起了地震龍的玩具。
“他也不知道這種地震龍的發現。這也難怪,因為這種化石最早是在1979年發現的。落基山脈的正式調查,從八五年開始,正式論文的提出和命名為地震龍,則是在九一年。”
我把玩具放回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