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善騎射,既百發百中,他自己在十多年的實地經驗中也獲得了相當優秀的戰術。《明史》稱讚他" 善攻" ,當然不會是阿諛了。他的軍法也很嚴。例如:" 軍令不得藏白金,過城邑不得室處,妻子外不得攜他婦人,寢興悉用單布幕綿。……
軍止,即出校騎射。日站隊,夜四鼓蓐食以聽令。" 甚至" 馬騰入田苗者斬之" (《明史。李自成傳》)。真可以說是極端的紀律之師。別的書上也說:"軍令有犯淫劫者立時梟碟,或割掌,或割勢" (《甲申傳信錄》),嚴格的程度的確是很可觀的。自成自己更很能夠身體力行。他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利,而且十分樸素。當他進北京的時候,是" 氈笠縹衣,乘烏駁馬" (《李自成傳》);在京殿上朝見百官的時候," 戴尖頂白氈帽,藍布上馬衣,躡[革翁]靴"(《北略》卷二十)。他親自領兵去抵禦吳三桂和滿洲兵的時候,是" 絨帽藍布箭衣" (《甲申傳信錄》);而在他已經稱帝,退出北京的時候," 仍穿箭衣,但多一黃蓋" (《北略》)。這雖然僅是四十天以內的事,而是天翻地覆的四十天。客觀上的變化盡管是怎樣劇烈,而他的服裝卻絲毫也沒有變化。史稱他" 與其下共甘苦" ,可見也並不是不實在的情形。最有趣的當他在崇禎九年還沒有十分得勢的時候," 西掠米脂,呼知縣邊大綬曰: 此吾故鄉也,勿虐我父老。
遺之金,令修文廟" (《李自成傳》)。十六年占領了西安,他自己還是" 每三日親赴教場校射" (同上)。這作風也實在非同小可。他之所以能夠得到民心,得到不少的人才歸附,可見也決不是偶然的了。
在這樣的人物和作風之下,勢力自然會日見增加,而實現到天下無敵的地步。
在十四、十五兩年間把河南、湖北幾乎全部收入掌中之後,自成聽從了顧君恩的劃策,進窺關中,終於在十六年十月攻破潼關,使孫傳庭陣亡了。轉瞬之間,全陝披靡。十七年二月出兵山西,不到兩個月便打到北京,沒三夭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這軍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風暴雨的力量。自然,假如從整個的運動歷史來看,經歷了十六七年才達到這最後的階段,要說難也未嚐不是難。但在達到這最後階段的突變上,有類於河堤決裂,係由積年累月的浸漸而潰迸,要說容易也實在顯得太容易了。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裏去了。進了北京以後,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近在肘腋的關外大敵,他們似乎全不在意。山海關僅僅派了幾千兵去鎮守,而幾十萬的士兵卻屯積在京城裏麵享樂。盡管平時的軍令是怎樣嚴,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時候,竟弄得劉將軍" 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 (《甲申傳信錄》)了。而且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綁了來,追求三桂的愛姬陳圓圓," 不得,拷掠酷甚" (《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雖然得到了陳圓圓,而終於把吳三桂遍反了的,卻也就是這位劉將軍。這關係實在是並非淺鮮。
在過分的勝利陶醉當中,但也有一二位清醒的人,而李岩便是這其中的一個。
《剿闖小史》是比較同情李岩的,對於李岩的動靜時有敘述。" 賊將二十餘人皆領兵在京,橫行慘虐。
惟製將軍李岩、弘將軍李牟兄弟二人,不喜聲色。部下兵馬三千,俱屯紮城外,隻帶家丁三四十名跟隨,並不在外生事。百姓受他賊害者,聞其公明,往起稟,頗為申究。凡賊兵聞李將軍名,便稍收斂。岩每出私行,即訪問民間情弊,如遇冤屈必予安撫。每勸闖賊申禁將士,寬恤民力,以收人心。闖賊毫不介意。
" 這所述的大概也是事實吧。最要緊的是他曾諫自成四事,《小史》敘述到,《北略》也有記載,內容大抵相同,茲錄從《北略》。
" 製將軍李岩上疏諫賊四事,其略曰:一、掃清大內後,請主上退居公廠。
俟工政府修茸灑掃,禮政府擇日率百官迎請(進)大內。決議登極大禮,選定吉期,先命禮政府定儀製,頒示群臣演禮。
一、文官追贓,除死難歸降外,宜分三等。有貪汙者發刑官嚴追,盡產人官。
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
一、各營兵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今主上方登大寶,願以堯舜之仁自愛其身,即以堯舜之德愛及天下。京師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治。
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一、吳鎮(原作 各鎮 ,據《小史》改,下同)興兵復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擇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極,若大旱之望雲霓。主上不必興師,但遣官招撫吳鎮,許以侯封吳鎮父子,仍以大國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廟,俾世世朝貢與國同休,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幹戈之亂可息矣。
自成見疏,不甚喜,既批疏後 知道了 ,井不行。" 後兩項似乎特別重要;一是嚴肅軍紀的問題,一是用政略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他上書的旨趣似乎是針對著劉宗敏的態度而說。劉非刑官,而他的追贓也有些不分青紅皂白,雖然為整頓軍紀——" 殺人無虛日" ,而軍紀已失掉了平常的秩序。特別是他綁吳襄而追求陳圓圓,拷掠酷甚的章法,實在是太不通政略了。後來失敗的大漏洞也就發生在這兒,足見李岩的見識究竟是有些過人的地方的。
《剿闖小史》還載有李岩入京後的幾段逸事,具體地表現他的和牛、劉輩的作風確實是有些不同。第一件是他保護懿安太後的事。
" 張太後,河南人。聞先帝已崩,將自縊,賊眾已入。偽將軍李岩亦河南人,入宮見之,知是太後,戒眾不得侵犯。
隨差賊兵同老宮人以肩輿送歸其母家。至是,又縊死。" 這張太後據《明史。
後傳》,是河南祥符縣人,他是天啟帝的皇後,崇禎帝的皇嫂,所謂懿安後或懿安皇後的便是。她具有" 嚴正" 的性格,與魏忠賢和客氏對立,崇禎得承大統也是出於她的力量。此外賀宿有《懿安後事略》,又紀昀有《明懿安皇後外傳》。
目前手中無書,無從引證。
第二件是派兵護衛劉理順的事:" 中允劉理順,賊差令箭傳覓,閉門不應,具酒題詩。
妻妾闔門殉節。少頃,賊兵持令箭至,數十人踵其門。
曰: 此吾河南杞縣紳也,居鄉極善,裏人無不沐其德者。
奉辛公子將令正來護衛,以報厚德。不料早已全家盡節矣。 乃下馬羅拜,痛哭而去。" 《北略》有《劉理順傳》載其生平事跡甚詳,晚年中狀元(崇禎七年),死時年六十三歲。亦載李岩派兵護衛事,《明史。劉理順傳》(《列傳》
軍止,即出校騎射。日站隊,夜四鼓蓐食以聽令。" 甚至" 馬騰入田苗者斬之" (《明史。李自成傳》)。真可以說是極端的紀律之師。別的書上也說:"軍令有犯淫劫者立時梟碟,或割掌,或割勢" (《甲申傳信錄》),嚴格的程度的確是很可觀的。自成自己更很能夠身體力行。他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利,而且十分樸素。當他進北京的時候,是" 氈笠縹衣,乘烏駁馬" (《李自成傳》);在京殿上朝見百官的時候," 戴尖頂白氈帽,藍布上馬衣,躡[革翁]靴"(《北略》卷二十)。他親自領兵去抵禦吳三桂和滿洲兵的時候,是" 絨帽藍布箭衣" (《甲申傳信錄》);而在他已經稱帝,退出北京的時候," 仍穿箭衣,但多一黃蓋" (《北略》)。這雖然僅是四十天以內的事,而是天翻地覆的四十天。客觀上的變化盡管是怎樣劇烈,而他的服裝卻絲毫也沒有變化。史稱他" 與其下共甘苦" ,可見也並不是不實在的情形。最有趣的當他在崇禎九年還沒有十分得勢的時候," 西掠米脂,呼知縣邊大綬曰: 此吾故鄉也,勿虐我父老。
遺之金,令修文廟" (《李自成傳》)。十六年占領了西安,他自己還是" 每三日親赴教場校射" (同上)。這作風也實在非同小可。他之所以能夠得到民心,得到不少的人才歸附,可見也決不是偶然的了。
在這樣的人物和作風之下,勢力自然會日見增加,而實現到天下無敵的地步。
在十四、十五兩年間把河南、湖北幾乎全部收入掌中之後,自成聽從了顧君恩的劃策,進窺關中,終於在十六年十月攻破潼關,使孫傳庭陣亡了。轉瞬之間,全陝披靡。十七年二月出兵山西,不到兩個月便打到北京,沒三夭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這軍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風暴雨的力量。自然,假如從整個的運動歷史來看,經歷了十六七年才達到這最後的階段,要說難也未嚐不是難。但在達到這最後階段的突變上,有類於河堤決裂,係由積年累月的浸漸而潰迸,要說容易也實在顯得太容易了。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裏去了。進了北京以後,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近在肘腋的關外大敵,他們似乎全不在意。山海關僅僅派了幾千兵去鎮守,而幾十萬的士兵卻屯積在京城裏麵享樂。盡管平時的軍令是怎樣嚴,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時候,竟弄得劉將軍" 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 (《甲申傳信錄》)了。而且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綁了來,追求三桂的愛姬陳圓圓," 不得,拷掠酷甚" (《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雖然得到了陳圓圓,而終於把吳三桂遍反了的,卻也就是這位劉將軍。這關係實在是並非淺鮮。
在過分的勝利陶醉當中,但也有一二位清醒的人,而李岩便是這其中的一個。
《剿闖小史》是比較同情李岩的,對於李岩的動靜時有敘述。" 賊將二十餘人皆領兵在京,橫行慘虐。
惟製將軍李岩、弘將軍李牟兄弟二人,不喜聲色。部下兵馬三千,俱屯紮城外,隻帶家丁三四十名跟隨,並不在外生事。百姓受他賊害者,聞其公明,往起稟,頗為申究。凡賊兵聞李將軍名,便稍收斂。岩每出私行,即訪問民間情弊,如遇冤屈必予安撫。每勸闖賊申禁將士,寬恤民力,以收人心。闖賊毫不介意。
" 這所述的大概也是事實吧。最要緊的是他曾諫自成四事,《小史》敘述到,《北略》也有記載,內容大抵相同,茲錄從《北略》。
" 製將軍李岩上疏諫賊四事,其略曰:一、掃清大內後,請主上退居公廠。
俟工政府修茸灑掃,禮政府擇日率百官迎請(進)大內。決議登極大禮,選定吉期,先命禮政府定儀製,頒示群臣演禮。
一、文官追贓,除死難歸降外,宜分三等。有貪汙者發刑官嚴追,盡產人官。
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
一、各營兵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今主上方登大寶,願以堯舜之仁自愛其身,即以堯舜之德愛及天下。京師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治。
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一、吳鎮(原作 各鎮 ,據《小史》改,下同)興兵復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擇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極,若大旱之望雲霓。主上不必興師,但遣官招撫吳鎮,許以侯封吳鎮父子,仍以大國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廟,俾世世朝貢與國同休,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幹戈之亂可息矣。
自成見疏,不甚喜,既批疏後 知道了 ,井不行。" 後兩項似乎特別重要;一是嚴肅軍紀的問題,一是用政略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他上書的旨趣似乎是針對著劉宗敏的態度而說。劉非刑官,而他的追贓也有些不分青紅皂白,雖然為整頓軍紀——" 殺人無虛日" ,而軍紀已失掉了平常的秩序。特別是他綁吳襄而追求陳圓圓,拷掠酷甚的章法,實在是太不通政略了。後來失敗的大漏洞也就發生在這兒,足見李岩的見識究竟是有些過人的地方的。
《剿闖小史》還載有李岩入京後的幾段逸事,具體地表現他的和牛、劉輩的作風確實是有些不同。第一件是他保護懿安太後的事。
" 張太後,河南人。聞先帝已崩,將自縊,賊眾已入。偽將軍李岩亦河南人,入宮見之,知是太後,戒眾不得侵犯。
隨差賊兵同老宮人以肩輿送歸其母家。至是,又縊死。" 這張太後據《明史。
後傳》,是河南祥符縣人,他是天啟帝的皇後,崇禎帝的皇嫂,所謂懿安後或懿安皇後的便是。她具有" 嚴正" 的性格,與魏忠賢和客氏對立,崇禎得承大統也是出於她的力量。此外賀宿有《懿安後事略》,又紀昀有《明懿安皇後外傳》。
目前手中無書,無從引證。
第二件是派兵護衛劉理順的事:" 中允劉理順,賊差令箭傳覓,閉門不應,具酒題詩。
妻妾闔門殉節。少頃,賊兵持令箭至,數十人踵其門。
曰: 此吾河南杞縣紳也,居鄉極善,裏人無不沐其德者。
奉辛公子將令正來護衛,以報厚德。不料早已全家盡節矣。 乃下馬羅拜,痛哭而去。" 《北略》有《劉理順傳》載其生平事跡甚詳,晚年中狀元(崇禎七年),死時年六十三歲。亦載李岩派兵護衛事,《明史。劉理順傳》(《列傳》